钻探勘查报告

合集下载

地质勘察实习报告(2篇)

地质勘察实习报告(2篇)

地质勘察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我是xx大学地质工程专业xx级本科生,在xx年xx月至xx年xx 月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地质勘察实习。

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农村地质调查和城市地质勘察。

实习期间,我深入实地勘察,了解和运用了地质调查方法和仪器设备,通过与同学和导师的合作,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对地质工程专业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丰富了实践经验。

二、农村地质调查实习1.目的和任务农村地质调查实习旨在了解和研究农村地区的地质情况,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提供地质依据。

主要任务包括调查农村地貌、土地利用状况、岩石构造特征、地下水资源等。

2.实习过程在农村地质调查实习中,我先后参与了走访农村村庄、采集地质样品和进行地质勘探等工作。

在走访农村村庄的过程中,我通过与乡村的居民交谈,了解到他们对当地地质情况的认识和利用方式,同时也了解到农村发展面临的地质问题。

在采集地质样品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地质锤、野外勘探工具等设备,并学会了对采集样品进行划痕、下锤破裂等处理方式,保证了样品的完整性。

通过地质勘探,我熟悉了传统的勘探方法和设备,学会了按照要求规范操作。

3.心得体会通过农村地质调查实习,我对地质勘察这一实际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如识别地质断裂带、判断地下水位等,但通过同学和导师的指导,我逐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认识到地质工程实践比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加复杂和具体,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城市地质勘察实习1.目的和任务城市地质勘察实习旨在了解和研究城市区域的地质情况,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地质依据。

主要任务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地质灾害评价等。

2.实习过程在城市地质勘察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城市用地勘探和地质灾害评价工作。

在城市用地勘探中,我学会了使用地质雷达、地表波速仪等设备进行地质勘探,通过解释雷达波形、分析波速数据等手段,对地下结构和地下水分布进行判读和分析。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是工程建设前的必要步骤,旨在了解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旨在对某工程项目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以便项目方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安排。

二、勘察区域概况该工程项目位于某市某区,总用地面积约XX平方米。

周边地区主要为居民区和商业区,地形起伏较小,土地利用较为集中。

勘察区域内有部分已有建筑物,需进行拆除和改建。

勘察区域的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调查。

三、地质勘察方法本次地质勘察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现场勘察、地质钻探、岩土实验室测试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地质数据和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地质情况描述1.地层情况根据钻探数据和岩土实验室测试结果,勘察区域地下主要由XX层、XX层和XX层组成。

其中,XX层为砂土层,层厚约为X米,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XX层为黏土层,层厚约为X米,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差的承载能力;XX层为砾石层,层厚约为X米,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较高的承载能力。

2.地下水情况根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勘察区域地下水位平均深度约为X米,地下水位相对稳定。

地下水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标准。

3.地震活动情况勘察区域属于XX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但多为小震。

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分析,该区域未发生过大规模地震,属于低地震烈度区。

五、地质风险评估根据勘察结果,结合工程设计要求,对勘察区域的地质风险进行了评估。

主要风险包括地基沉降、地下水渗流和地震影响等。

为降低风险,建议采取相应的地质处理和加固措施,如地基加固、防渗处理和抗震设计等。

六、结论与建议根据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情况分析,我们认为该工程项目在地质条件上具备可行性。

但需要注意地下水位对施工的影响,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和采取防渗措施。

此外,应根据地震烈度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七、参考文献1.某市某区地质调查报告2.某市地震局地震资料八、致谢在本次地质勘察调查工作中,我们得到了相关单位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项目勘察报告范文

项目勘察报告范文

项目勘察报告范文报告编号:XXXX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项目名称:XXXX勘察单位:XXXX一、项目概述本次项目勘察涉及位于XXXX的某项工程。

该项目的目的是实现XXXX,满足当地人民日益增长的XXXX需求。

项目计划在XXXX年XX 月开始,预计XXXX年XX月完成。

二、勘察目的和方法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查明项目区的地质和水文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勘察方法包括现场踏勘、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取样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获取了项目区的地质构造、岩土性质、水文特征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三、地质和水文勘察根据现场勘察和实验室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项目区的地层主要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为粘性土层,中部为砂卵石层,下部为花岗岩层。

2.现场地质构造稳定,未发现大的断裂和不良地质现象。

3.项目区的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目前水位深度约为XX米。

四、工程设计和施工根据勘察结果,我们进行了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编制。

主要设计方案如下:1基础工程:采用桩基、筏基等基础类型,以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

4.主体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

5.施工方案:采用机械化施工,开挖、运输、浇筑等作业均采用大型机械进行。

五、环境影响评估本次勘察过程中未发现重大环境影响因素,但仍需注意以下方面:1.施工期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扬尘、噪音等。

建议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项目建成后,可能对周边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如占用耕地、改变土地利用性质等。

建议在工程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

六、风险评估本次勘察中,我们对项目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地质条件风险:虽然现场地质条件较为稳定,但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地下水位突然变化等。

需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意应对。

2.施工质量风险: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施工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岩土勘察报告范文

岩土勘察报告范文

岩土勘察报告主题:工地岩土勘察报告标题:工地岩土勘察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针对工地进行岩土勘察,目的是评估工地的地质情况,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本次勘察主要包括对地质构造、岩土层、土壤性质、地下水位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根据勘察结果,对该工地的后续工程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和预防措施。

一、引言岩土勘察作为建设工程前期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勘察针对工地进行,旨在找出潜在的地质风险点,为保证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勘察方法1. 实地考察:根据工程地点的具体情况,进行实地勘察,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和测量。

2. 取样测试:采集土壤、岩石等样品,进行试验室测试,分析土壤简并度、抗压强度等基本力学性质。

三、地质构造状况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发现本工地所处地区为山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为褶皱构造。

山体主要由页岩、砂岩和石灰岩组成,存在明显的水平节理和倾斜节理,岩石强度较高。

四、岩土层分析通过采样测试和试验室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土壤层:工地土壤层主要由黄土和砂土构成,含水量较高,可塑性较强。

2. 岩石层:岩石层主要由砂岩和页岩组成,岩石强度较高,但可能存在节理破坏和滑坡等地质风险。

五、地下水位测定经过地下水位的测定,得出以下结论:1. 地下水位较浅,大约为3-5米。

2. 地下水位受降雨和降水量的影响较大,在雨季可能出现水位上涨的情况,需要注意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六、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对工地后续的工程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 针对岩石的节理破坏和滑坡等地质风险,应加强岩石支护措施,采取合适的岩石锚杆和喷浆加固等方法,保证施工安全。

2. 鉴于土壤的可塑性较强,建议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如加设土钉墙和地下水抽排等方式,以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3. 雨季时需注意地下水位上涨的情况,考虑加设排水系统,确保工地排水畅通。

七、总结本次岩土勘察对工地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为后续的工程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企业地质勘察报告书范文

企业地质勘察报告书范文

企业地质勘察报告书范文1. 项目概述本次地质勘察工作,是为了满足企业在某地进行工业项目建设的需要。

勘察的范围包括土壤性质、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等因素的调查与评估。

本报告旨在提供对勘察区域地质情况的详细描述,为企业未来项目规划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2. 勘察工作内容2.1 地质调查根据项目需求,我们对勘察区域进行了全面的地质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地貌、地层构造、岩石性质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观测。

2.2 土壤性质测试我们采集了多个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并对其进行了粒度分析、含水量测试、负荷试验等测试项目。

测试结果显示,土壤层主要由粉砂质和砂土组成,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和排水性。

2.3 地下水资源评价在勘察过程中,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评估。

通过钻探取样和水样分析,我们确定了该区域地下水埋深、水位变化等关键参数。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地下水质量测试,结果表明,地下水属于良好的饮用水源。

2.4 地质灾害评估勘察区域地质灾害评估是本次调查的重点之一。

我们通过对地质灾害历史记录的研究和现场考察,确定了该区域存在地质灾害的风险。

其中包括地震、滑坡、崩塌等灾害类型。

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施工,我们提出了相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3. 结果与建议基于以上勘察工作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3.1 土壤性质和承载力勘察区域的土壤主要由粉砂质和砂土组成,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和排水性。

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土壤的支撑和加固,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 地下水利用勘察区域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注重水的节约和保护,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3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勘察结果显示,勘察区域存在多种地质灾害的风险。

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并保持与地质灾害监测部门的紧密合作,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4. 总结本次地质勘察报告提供了对勘察区域地质情况的详细描述,为企业未来项目规划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勘察报告

勘察报告

一、概述受浙江铭基置业有限公司委托,我院承担了拟建台州市XXXX小区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勘察阶段为详勘。

(一)拟建工程概况台州市XXXXXXX小区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北城后庄,东临经八路,西侧为农田,南北分别与纬六路、纬五路相邻,交通便利。

拟建台州市XXXXXXX小区总用地面积为70233平方米,由13幢小高层、18幢排屋和小区会所组成。

小高层层数11层,柱下最大荷载5200KN,排屋和会所3层,柱下最大荷载1030KN。

小高层、排屋和会所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拟采用桩基础。

在会所附近设全埋车库1个,在小高层A1幢、A2幢、A3幢、A4幢以南,A10幢、A5幢、A6幢、A7幢、A8幢、A9幢以北沿东西向通长设全埋车库1个,层数均为一层。

(二)勘察目的、任务要求与依据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的目的是为拟建物施工图设计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依据,勘察主要任务为:1、查明勘探深度以浅整个场区岩土体性质、分布规律、埋藏条件;2、提供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各工程地质层承载力参数;3、对地基基础类型、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供施工注意事项;4、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其对基础施工和使用的影响;5、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判定其对场区的影响程度。

本次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主要有: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行业标准);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国家标准);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国家标准);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 33/1001-2003)(浙江省标准);5、《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行业标准);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国家标准);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 33/1008-2000)(浙江省标准)。

(三)工作过程及工作量勘探孔孔位、孔数由浙江省当代建筑设计研究院确定,共布置钻孔103只,勘探孔间距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设计地质详细勘察报告

设计地质详细勘察报告

1前言1.1工程概况拟建长春市两横两纵快速路系统工程,是长春市快速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桥梁上部结构为简支变连续小箱梁或现浇连续箱梁;下部结构为桩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φ1.5m~φ2.0m),预估设计承载力:1.5m桩径的单桩容许承载力为10000KN, 2.0m桩径单桩容许承载力大于12000KN。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3)《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1.2场地土的构成与特征本次勘察最大钻探深度为55.00m,所揭露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近现代人工填土、第四系粉质粘土、砂土及白垩系泥岩,岩土性质变化较大。

按其形成年代、成因类型及其岩土特征及基本分布规律,现按钻探揭露的先后顺序分述如下:第①层人工填土:属杂填土,上部主要为现有道路路面、路基,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砖头、碎石等杂物,结构松散,稍湿,力学性质差。

一般层厚为1.50~3.00m,平均厚2.5m,局部变化大,如在小河沿河岸附近SWX31等孔该层厚8.5m。

层底标高为191.87~202.35m。

第②1层粉质粘土:第四系冲积层,黄褐色,含氧化铁,可塑~软塑,以可塑为主,中湿,中压缩性,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不均匀夹有粉土。

层厚为0. 40~3.40m,层底标高为194.64~200.74m。

第③1层有机质粉质粘土:灰黑色,含有机质,可塑~软塑,饱和,中偏高压缩性,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偏低。

沿线大部分区域均有分布,层厚为0.40~5.80米,层底标高为192.73~198.21m。

第⑤1层中粗砂:第四系冲洪积层,灰色,含泥量10%左右,底部含少量卵砾石,粒径2cm-10cm。

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稍密~中密、饱和。

层厚为0.60~5.90m,层底标高为189.08~195.34m。

第⑨层全风化泥质粉砂岩:白垩系沉积岩,全风化,以紫红色厚层~巨厚层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大量泥岩,无规律性,互层状构造,泥质~砂质结构,以泥质碎屑为主,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

地质勘察报告中钻探距离

地质勘察报告中钻探距离

地质勘察报告中钻探距离地质勘探,施工前进行地勘,遇到岩石后应钻探多少米,规范规定, 哪一条?(比如孔桩)做甲方的,地勘单位把地球都钻穿了,按米数算钱。

回次进尺,由于岩土地层的性质不同对于回次进尺的要求也不大一致。

根据建筑钻探技术标准求,土层中,不超过Lom ,对于主要持力层一般不超过0.5m。

对于岩层不超过岩心管长度软岩中不超过2.0m o 由于部分地层比较破碎,在钻探过程中如果进尺太大,容易导致岩心管内的碎石随岩心管转互相磨损,这样取芯率会降低,影响钻孔岩芯质量。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控制回次进尺的深度也是保证取芯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扩展资料:全新统粉细砂层组: 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苏北废黄河故道地区,属冲积和冲海积相沉积,为褐黄色至灰黄色粉细砂,含少量泥质,饱水,不均匀系数小于50 ,砂层厚度10-25米,顶板埋深小于5米,受地震作用后容易产生砂基液化。

上更新统粉细砂层组:主要分布于里下河和太湖地区,以灰色、黄褐色粉细砂为主。

砂层厚度3—14米,顶板埋深10—20米,多属中密至密实状态。

上更新统含砾中粗砂层组: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地区,为冲积、冲洪积相棕黄色中、粗砂,局部地区夹有亚粘土透镜体。

层厚2—24米,顶板埋深2—24米,砂层饱水,密实,颗粒分选性差。

全新统亚砂土层组: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区、黄泛区及沿海一带,为灰黄色冲积、冲洪积、冲海积相沉积。

软塑状,固结压密程度较低。

层厚2—10米,顶板埋深一般为0—3米。

全新统粘土、亚粘土层组: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为灰黄色、褐黄色冲积、冲海积和湖积相沉积物。

可塑,具高——中压缩性。

层厚一般为2—7米,顶板埋深0—5米。

勘探孔的深度主要是由勘察的目的决定的,你们是施工前的勘探,那么主要应该是针对具体建筑物进行的,勘探深度的要求一般要超过建筑物基础的10〜30 m o这在各个行业的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各阶段,各种建筑的条文里面都是有要求的。

你所说的进入岩石几米,那个是勘察路基等主要以查明覆盖层厚度为主要目的时说的,在查明覆盖层厚度时,铁路方面要求进入基岩5m即可终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任务及实物工作量贵州荣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开发天柱县金银洞金矿区的金矿资源,特委托广西三一0核地质大队开展矿区探矿权范围内的钻探勘查工作。

钻探勘查的主要任务为:在原贵州省地矿局117地质大队的地质详查工作基础上,施工部分钻探工程进行深部揭露,了解、探索矿区深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化特征,提交《贵州省天柱县金银洞金矿钻探勘查报告》。

本次钻探勘查仅限于矿区内的金场及金良冲两个地段,共施工钻孔5个,孔深220.70-496.60m,钻探总工作量1762.72m,地质编录1762.72m,取岩心样 42个。

其中,金场地段共3个孔,工作量1056.60m,地质编录1056.60m;金梁冲地段共2个孔,工作量706.12m,地质编录706.12m。

二、位置交通天柱县金银洞金矿区位于天柱县城北东方向直距约15Km。

天柱县城东至渡马镇公路行程17km,再转向北有乡村公路4-6km即抵达矿区。

目前矿区交通还不甚方便(插图1、交通位置图)。

天柱县金银洞金矿详查勘查许可证号为5200000731282,探矿权范围由12个拐点(见表1-1)构成,面积41.27k㎡,详查区大致为长条状呈北东向分布,长约14km,宽约1.85-3.70km。

行政区划主要属天柱县渡马镇,少部分属兰田镇、瓮洞镇管辖。

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6′30″-109°25′00″,北纬26°59′00″-27°02′00″。

天柱县金银洞金矿探矿权范围拐点坐标表表1-1三、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矿区属侵蚀切割低山地貌,总的地势表现为中部高南北两面低,一般海拔高程380-500m,中部林排坡西面山顶高程790.8m为区内最高,近东部一条北西向溪流由北往南流,河谷地带为区内地势的低点,海拔高程315-280m,以该溪流流出南矿界点海拔高程280m为矿区之最低点,由此矿区一般高差为120m左右,最大高差510.8m。

区内气候为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极端气温最高39℃,最低-0.1℃年均降雨量1280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份,冬季雨水较少。

区内居民主要为汉族、侗族及苗族,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除少数人开挖金矿之外,当地无较大的工矿企业,经济不甚发达。

四、以往地质工作概况及开发现状(一)以往地质工作概况矿区金银洞、金场等地段早在明、清时代即有人以手工开采金矿。

前几年有外地老板投资开挖采金硐,至今遗有多个矿硐,因无证基本上已停采。

1970年湖南省区调队进行过1:20万会同幅区域地质及矿产调查工作。

1989年及2000年贵州省地矿局101地质大队先后开展了1:20万会同幅区域化探及区域重力调查工作。

2002年12月贵州省地矿局一0六地质大队编制了《贵州省天柱县金梁冲金矿普查地质报告》。

2003年12月贵州省地矿局一0三编制了《贵州省天柱县金场金矿地质普查报告》。

2007年9月贵州奇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编制了本矿区的《贵州省天柱县金银洞金矿普查地质报告》,报告送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评审后未获通过及备案。

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由贵州省地矿局117地质队对矿区1:1万地质图作修测,对区内坑道及老硐进行了调查、观察记录、采样化验。

同时收集以往矿山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完成了矿区详查地质报告。

2008年6月至2008年7月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贵州总队对矿区1:1万地质图作修测,对区内坑道及老硐进行了调查、观察记录、采样化验。

同时收集以往矿山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完成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矿区内经贵州省地矿局117地质队详查及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贵州总队进行储量核实共圈定大小金矿体计14个。

经资源量估算,共求得332+333+334类金金属资源量833kg(矿石量180738吨),矿床平均品位(A U)为12.63×10-6,矿体平均厚度0.45m。

其中332类资源量21kg(矿石量563吨),平均品位36.97×10-6;333类资源量644kg(矿石量127245吨),平均品位14.36×10-6;334类资源量168kg(矿石量52930吨),平均品位3.18×10-6。

(二)开发现状1、区域开发现状区域金矿开发较早,清代以来断续有金矿开采。

区内金矿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

由于石英脉中含金极不均匀,石英脉本身变化较大,石英脉厚度较薄且延伸不远,尖灭再现现象极为普遍,金矿体受石英脉控制规模不大,厚度较小品位变化大,因此该类型金矿只适宜边探边采,故多年以来,区域金矿开发以民营采金为主,采金势头时冷时热。

2、矿山开发现状本区曾有金矿开采,至今遗有较多采金老硐,近年随着国家整顿矿业秩序的力度不断加强,无证开采现象得到一定控制。

第二章区域地质矿区大地构造位属华南褶褶皱带,地处杨子准地台与华南褶褶皱带的边缘地带。

区域主要构造形迹为北东向的褶皱伴随一系列的北东向的断裂,延伸长度几公里至数十公里,其次为近东西向及北西向的横断层,北西向断层常错切并破坏北东向褶皱和断裂构造,北东向构造是控制区域金矿分布的主要构造。

一、地层岩性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组(Qbq)、平略组(Qbp)、隆里组(Qbl)浅变质岩系,在摩天岭花岗岩体北缘有少量中元古代四堡群出露。

岩性为一套沉积厚度达数千米的陆源碎屑浊积岩与火山凝灰岩组成,主要岩性为绿泥石绢云母板岩、板岩、粉砂质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变余砂岩、变余沉凝灰岩及变余凝灰岩。

其次为二迭系中统梁山组至茅口组(P2l-m)、上统的吴家坪组(P3w),第四系等。

其间缺失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及三叠系。

各地层特征详见插图2及表2-1。

7二、岩浆岩在该区南部的黔桂边境一带有岩浆岩产出,且类型多样,从超基性~基性~酸性岩浆岩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该区内的摩天岭花岗岩体是一个由多期不同性质的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母花岗岩、斑状钾长花岗岩、黑云母钾长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等。

基性、超基性岩呈岩床、岩株、岩墙零星产出,主要岩石类型有辉绿岩、橄榄岩等。

此外,在从江地虎~翁浪一带的甲路组中发育有基性、超基性火山岩。

三、区域矿产区域矿产主要有石英脉型金矿,产于清白口系下江群地层中,近年发现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点,但尚未发现规模较大的矿床。

其次有产于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中的烟煤及硫铁矿,中二叠统梁山至茅口组中产有耐为粘土矿及砂石矿等。

第三章矿区地质一、地层矿区出露地层有清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组(Qbq)、平略组(Qbp)及第四纪(Q)。

从老到新分述如下:(一)清水江组(Qbq)岩性为一套具层纹状、条带状构造的变余凝灰岩、沉凝灰岩、绿泥石绢云母板岩、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

岩石中的主要矿物成份为绢云母、次为绿泥石及石英,沿层理及层面有立方体黄铁矿呈星散状分布。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区内仅出露中段及上段地层,分述如下:1、清水江组中段(Qbq2):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金银洞—鲍家大背斜的核部。

区域范围本段厚度大于1000m,但矿区仅出露上部。

主要岩性为变余凝灰岩和凝灰质板岩夹层凝灰岩,出露部份的下部为兰灰、浅灰绿色凝灰岩,中部为灰色、灰绿色变余凝灰岩及凝灰质板岩,上部为翠绿色凝灰质板岩夹变余粉砂质板岩,中上部层间破碎带中含石英脉及金矿。

本段为区内主要含金层位。

2、清水江组上段(Qbq3):按岩性差可分为两个亚段。

(1)第一亚段(Qbq3-1)围绕清水江组中段在矿区背斜两翼作带状分布。

岩性为浅紫红色含凝灰质团块条带状板岩。

厚48m。

(2)第二亚段(Qbq3-2)与第一亚段整合接触,主要出露矿区背斜的翼部。

岩性下部浅灰绿色板岩,具条纹状,含凝灰质,夹变余层凝灰岩;中部为灰色,深灰色板岩,具条带状,含凝灰质、粉砂质及绢云母;上部为浅灰绿色砂质粉砂质板岩。

本亚段中下部局部地段含金矿。

本段厚度963m.(二)平略组(Qbp)主要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工作区仅出露下部地层。

岩性为浅灰色绢云母板岩夹变余沉凝灰岩。

与下伏清水江组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000m。

(三)第四系(Q):分布于沟谷及缓坡地带,岩性为紫红、淡黄色砂质、粉砂质粘土,与下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一般1~5m。

二、构造(一)褶皱矿区主要褶曲构造为金银洞——鲍家大背斜,在其北东端的南东翼及南西端的西北翼分别有凉树脚背斜及金银洞背斜与其平行产出。

金银洞——鲍家大背斜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其轴向总体呈现70°,其中西段为北东70-80°,中部逐渐过渡为80-90°,东段受断层影响变为50-60°,大致呈现S型弯曲分布。

矿区内该背斜长约14km。

核部地层为板溪群清水江组第二段,两翼分别出露第三段及平略组地层。

核部地层平缓,一般5-12°,常有舒缓背、向斜小褶皱产生,两翼基本对称,倾角一般16-25°,局部变陡为50-65°。

背斜轴在矿区中部及东北部分别被F1、F3两条北西向断层切割,背斜轴明显地被错断。

沿背斜轴部从西到东,在轴部及翼部断续出现金矿体及矿化,背斜构造构成了区域性的控制金矿的成矿带。

凉树脚背斜及金银洞背斜分布于金银洞——鲍家大背斜的两翼,两背斜长约2km,基本与金银洞——鲍家大背斜平行产出。

在背斜的轴部及两翼附近也见有金矿体产出。

(二)断裂矿区断层呈北西向分布,主要有F1、F3两条断层,分述于下:1、F1断层:位于矿区中部林排坡附近,又称林排坡断层,断层长度1800m,走向338°,倾向不明,推测倾向南西,倾角80°以上。

断层南西侧地层及背斜轴往北西错动移距约100m,断层性质主要表现为平移。

2、F3断层:位于矿区东北部鲍家大附近,又称鲍家大断层。

断层长大于2800m,北西及南东延出区外,矿区内其西段走向294°,东段弯转为317°。

断层倾向南西,倾角应在70度以上。

本断层错距特大,断层北东侧(下盘)地层及背斜轴往北西方向错移了近2000m。

并致其附近地层发生小褶皱及产状变化。

F1、F3均为褶皱晚期形成的横向断层,错断背斜轴及地层连续性。

受区域构造应力影响,区内普遍发育北西向及北东向两组节理,其中以北东向组最发育。

区内成矿主要受背斜构造控制,同时与层间滑脱构造及节理裂隙构造相关。

第四章、矿床地质一、矿床特征区内金矿为石英脉型金矿。

赋矿层位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组(Qbq),岩性为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含凝灰质绢云板岩、变余砂岩、变余沉凝灰岩及变余凝灰岩夹石英脉。

含金石英脉及金矿体主要产于背斜轴部及近轴之两翼,层间剪切节理裂隙带、层间剥离带、小断层交切部位等控制了金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及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