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同志的家风
学习董必武同志家书心得体会

学习董必武同志家书心得体会近日,我认真研读了董必武同志家书,董老的家书中有对弟弟的牵挂、对其取得成绩的肯定、对兄弟家人的期盼、对灾祸困难的坚韧、对革命初心的坚持,秉承着一种优良的作风,忠于党和人民、忠于祖国。
他在家书中拒绝了弟弟的请求,说“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必须为人民服务,除了法律规定的职权外,任何人没有特权”,这忠实践行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他曾说过:“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加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问题解决了,革命者个人利益的问题也就在其中解决了。
假使参加革命而以解决个人利益为目的,那是绝对错误的。
”这种革命的初心董老一生贯彻始终,到现在仍熠熠生辉,指引我们前进、需要我们践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些革命先行者的家书就是他们的家风,是切入点,帮我们“种牛痘”,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在政治上的免疫力,知敬畏、明底线、受警醒,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之心对待手中的责任和权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守住初心,认清使命,做到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而不另搞一套、维护团结而不拉帮结派、遵循程序而不我行我素、服从组织而不讨价还价、管好亲朋严防干政“围猎”,把家书、家风牢牢记在脑海中,养成时时自警与自省的习惯,规范与约束自己言行举止,让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心中牢牢扎根。
转眼间我到审计局工作已经两个月,审计局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紧张的工作节奏让我印象深刻。
我意识到我不应该做个局外人,我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反省自己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行为,及时发现不足、堵塞漏洞,坚决防范、抵制思想灰尘和“政治微生物”。
在局里良好的政治文化、清净的政治生态中,树立“吾日三省吾身”和“静坐常思己过”的自律意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增强是非观念,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让初心、使命、家风融汇贯通,用制度鞭子驱策自己的工作,时刻不忘使命任务,做一名勤奋的工作人员;用纪律尺子丈量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董必武家训:跑龙套的人生也很精彩

董 良翮 是 董 必武 最 小 的 孩 子 , 他 出
生 的时候, 董 必 武 已经 5 9 岁。老 来 得 子
董 必 武 总 是 把 他 带 回 来 的 梨 拿 给 邻 居
吃, 还说 :“ 这 是 我 儿子种 的 , 特别甜! ”
1 9 7 5 年3 月 5日, 董必武 9 0 岁生 日
董
女 必 须 出人 头地 , 做 自己喜 欢 的事 就 行
了, 前 提 是 都 必须 听 党 的话 。 让 董 良翮 没 想 到 的 是 , 作 为 父 亲 最 疼 爱 又寄 托 着 无 限希 望 的 t J  ̄ J l , 子, 却 因 为 成 长 在 这 样 一 个 特 殊 家 庭 而 命 运 坎 坷。 1 9 6 6 年1 2 月 中旬 的一 个 夜 晚 , 1 9 岁
己的 本分。
他都 以党和人 民的利益优先 , 总说 ‘ 党 需 要我千什么 , 我 就千什么 , 就 千 好 什
么 。… 董 良 翮 说 , 父亲从不 要求3 个子
第二次出狱后不久, 董 良翮 就 被 安 排去农村锻炼 , 当 时2 4 岁 的 他 谈 了个 女
朋 友。 让 萤 良翮 无 比 惊 讶 的 是 。 为 了让 儿子和女朋友相互有个照应 。 董 必 武 主
军 区报 到 时 , 却在北 京火车站被捕 。 这
一
次入狱毫无征兆 , 连 送 他 的哥 哥 姐 姐
父亲去世后不久, 董 良 翮 放 弃 公 职 下海经商, 他 相 信 父 亲 会 理 解 并 支 持 他
的选 择 。 因为职业不分高低 , 做 人 才 最 重要。 和他一样, 哥哥、 姐 姐 也都 传 承 了 董 家 的 家训 : 为人真诚 、 勤俭 、 忠厚 , 即
董必武传

董必武传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
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这本书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董必武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全面反映了他在参加领导革命斗争、统一战线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以及他坚持真理、注重调查研究、关心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和一贯艰苦朴素的高尚品德。
他关于统一战线、政权建设、法学理论等方面的许多精辟论述,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思想是不朽的灵魂,它陪伴着我们一生,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前行。
董必武小时候在私塾的外面偷听父亲讲课,可以将《三字经》背的比他大的人流利,他父亲给他的赞美,鼓舞了他,虽然少年时期,一直在不停的转移,但董必武成绩一直很好,最后成为文普通班的高材生。
其后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踏入革命的道路,他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
他让我知道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不肯努力的心。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那个发展历史中,最具影响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也是我最敬佩的人。
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仅有两人,一位是毛主席,而另一位,必然是董必武了!毛主席和董必武,两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为缔造新中国,一起拼搏了28年,之后,又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在辛亥首义第三天,董必武他就剪掉辫子投身革命,可以看出他多么大的决心!他志存高远,立志救国救民,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1966年4月4日,董必武巡视南方时,在武昌东湖宾馆接见了武汉中学代表,作了亲切重要的指示:“武汉中学过去的校训是:朴、诚、勇、毅。
朴就是朴素,也就是艰苦朴素;诚就是忠诚、诚实;勇就是勇敢;毅就是要有恒心、毅力,能够坚持。
”等等贡献。
董必武不仅对革命一腔热血,对作诗,也是一等一的好手!1961年7月1日,恰逢中国共产党诞辰40周年,董必武感慨万分,赋诗纪念:群英结党救中华,脱颖人来唤彩霞。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上课讲义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董必武的几个故事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不难发现功勋卓著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当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
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
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
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
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
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
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
我不该搬吗?该搬。
这二呢?”稍作停顿后,他更深沉地继续说道:“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
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
我们国家还穷啊。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
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三扒两赶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
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
“你看看,你看看。
”董老连连说道。
年岁还小的女儿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饭粒,默不作声。
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
”接着又严肃地说:“拣起来吃了。
”此后,女儿楚青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个侄孙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见见世面;二是特别想通过他的关系谋得一份较中意的工作。
[下载打印版本]董必武
![[下载打印版本]董必武](https://img.taocdn.com/s3/m/2320bed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66.png)
人物生平
一、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
1886年3月5日,董必武同志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家庭。他自幼受到良好 的启蒙教育,17岁时考中秀才。青少年时期的董必武同志,目睹清朝政府的腐朽专制和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 压掠夺,立志救国救民。
董必武同志是严明法纪、严守纪律的模范。1944年1月3日,他在重庆回复中共中央元旦贺电的谢寿电文中 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时候,要毫不犹豫地坚守着中央分配给我的岗位。”1955年,董必武同志担 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他强调要注重对党员进行法制思想教育,使党员懂得“国法和党纪同样是必须遵守的, 不可违反的”,“我们党员应当成为守法的模范”。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自己就是遵纪守法的模范。 他家中有一间办公室,从来不允许家人进去,即便有什么事找他,也只能在门外喊他,有关党和国家的秘密, 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董必武同志毅然奔赴武昌投入战斗,从一个晚清秀才成为坚定的反帝反 封建的民主主义者,从此走上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职业革命家道路。他追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 生,先后加入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袁世凯的斗争。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 黑暗让他苦闷痛心,“触于眼帘,即市井萧条,民气沮丧,沉郁惨淡,人以幸生苟免为心”。董必武同志走上重 新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董必武
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
01 人物生平
03 家庭生活 05 后世纪念
目录
02 主要著作 04 人物评价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 人 , 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
推荐-读家风一书心得体会读后感两篇 精品

读《家风》一书心得体会读后感两篇最近读了《家风》一书,书中介绍了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家风,让我们从一个独特鲜明的视角,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家长、普通父亲的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他们教子育人的方式、方法和治家理念,使我深受感触,是我们每个家庭学习的榜样。
家风是指家庭人员的道德风貌和相沿成习的家庭传统,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主要由家长的形象、追求、喜好、品质、道德、家教等构成的,家风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体,良好的家风将为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记得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学过,幼时的华盛顿因为顽皮,举起斧头砍倒了父亲那棵心爱的樱桃树,父亲在盛怒之下,他却站出来承认错误。
这位父亲不但不责怪他,反而高兴地说:“孩子,我宁愿你砍倒 100 棵樱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假话。
”也许,正是父亲英明的宽容,才培养了孩子的勇敢和诚实,从而造就了这位令世人敬仰的美国总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家长的举止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是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家风如雨,幼苗才能茁壮成长。
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生活在和谐温暖的家庭,受到积极健康的精神影响,才能心情愉快,积极进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浓厚的学习气氛。
孩子们喜欢并尊重有文化、有教养、好学上进、作风民主、举止文明、关系和谐的家长。
特别是家长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孩子生长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的环境中,很容易养成一种千金难买的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因此,家长应率先热爱学习,形成家风,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
许多学业不良儿童家庭就是缺乏良好的学习气氛,如家长经常约些朋友晚上在家打牌、闲聊、外出跳舞等,试想这样环境的孩子怎能安心学习呢?小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强大的、无所不能的权威,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
以共产党人模范家风引领党风建设——学习和弘扬董必武的优良家风

732016年第5期2016年第5期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总第89期湖北行政学院学报No.5,2016General No.89·党史党建研究·:收稿日期:2016-07-18〔作者简介〕何祥林(1953—),男,湖北十堰人,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党史党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黄平森(1992—),男,江西崇义人,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摘要〕董必武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开创了共产党人的优良家风。
而今缅怀董必武的崇高精神和革命风范,学习和弘扬他的优良家风,有助于党员、干部自觉树立良好家风,以良好家风引领党风,对当前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董必武;共产党人;模范家风;党风建设〔中图分类号〕D2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16)05-0073-05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任务还很重,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防止问题反弹的任务还很重,解决党内作风上深层次问题的任务还很重”[1]。
为此,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共产党人模范家风引领党风建设,要把党风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改进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学风,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
一、家风建设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就强调要把家庭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先“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大学·礼记》中对“齐家”这样表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国家要富强安定,就要做到家庭和睦、家风仁厚纯朴。
红色家风读后感100字三

红色家风读后感100字三《红色家训》是我一口气读完的,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亲子之慈爱,教子之苦心。
这部家训,时时散发出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处处体现着革命先辈那种无私的,博大的胸怀。
以董必武写给侄儿董良埙的信为例,在亲友眼里,董必武已经当了大官,肯定是享福了。
董必武告诉他们:“从革命队伍里面来工作的一般还是供给制”,并不是亲友想象中的“享福”。
在这封信中,他针对亲友们提出的生活艰难的情况,教育他们,共产党人就是用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的。
在信中,他还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劳而获的陈腐观念,教育侄子“应该以劳动生活为光荣”。
在这封家书里,董必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了较长的篇幅向侄子良埙细讲革命工作不讲报酬的道理,要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只能靠发展生产力,不能有其他的依赖想法。
始终不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亲友安排工作。
他的这些做法,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引起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给广大党员的思想带来冲击。
扩大开放、敞开国门,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会乘虚而入;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灯红酒绿和丑恶现象,也有一定的诱惑力,以致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生蔓延,严重侵蚀着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苦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时刻,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习,发扬《红色家训》中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树立和弘扬延安时期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否则就会在糖衣炮弹的袭击下吃败仗。
《红色家训》让我重温了革命先辈的纯净信仰,他们永存不朽的精神令我难以忘怀。
为了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后人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的活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董必武同志的家风
作者:
来源:《青春期健康·家庭版》2018年第07期
董必武从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开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建立了卓越功勋,被人们尊称为“董老”。
但这位忠厚长者,从来不摆“老资格”,而是以“配
角”“跑龙套的”自居,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此外,他还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勉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和待遇。
“严厉”是父亲的代名词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是一个具有大家胸怀、长者风范的伟人形象。
在3个儿女眼中,父亲董必武是可敬可畏的。
回忆起父亲,“严格”两个字从长子董良羽口中脱口而出,“从小就怕父亲,家里的人也全都怕他”。
在董良羽的记忆中,9岁时的一件事让他记忆颇深:“我从小就跟着父母辗转奔波,没有教科书,父亲就把授课内容写在毛边纸上,订成课本,让我背诵。
一天他突然检查作业,让我背乘法表给他听,背到三七二十一时,可能是声音小了点儿,结果父亲说我背错了,全部重背,我当时心里委屈极了,但是他说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