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合集下载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的水力学原理
必须先来认识岷江。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的高山地区,是长 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奔腾而下的江水自灌县进入成都平原。 每当春夏山洪暴发时,由于河道狭窄,常常引起洪灾;而洪水一 退,又是沙石千里。时位于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 流,造成东旱西涝。 李冰接任蜀郡守后,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 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通过集思广益,最后终于制定出了可 行的水利工程方案。当时的情形是:岷江流至灌县,地势从高山 峡谷突变为平原,河床陡然开阔,水势趋缓,这就为都江堰渠首 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而且此处位于呈扇形伸 展的成都平原的顶部,海拔739米,是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制高点。 在这里实施引水控水,其良好的地理位置使都江堰既可扼制住刚 出峡谷的岷江水势、使其不能直泻成都平原,又可因地势高而控 制整个都江堰灌区,从而在原始的施工条件下实现无坝引水的壮 举。因而,这里被选定为渠首枢纽的最佳位置。
渠首工程主要由宝瓶口引水口、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三 大部分构成。首先是宝瓶口。为了分流岷江水,引江水东流并控制 水量以利灌溉,李冰决心凿开玉垒山。在当时没有火药无法爆破的 情况下,他组织民工以大火烧石,之后把冰冷的岷江水不断浇到岩 石上使岩石爆裂(热胀冷缩的原理),这样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 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 山口的大小尺寸是经过计算的,因为需要控制水流速度和引水量, 以保证灌溉用水,且不能造成洪水泛滥淹没良田。因山口形状酷似 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岩石堆叫做了“离堆” (多么诗意的名字!)。灌溉水有了,但,江水在丰水期和枯水期 的水量是不同的,且水中仍挟裹着大量泥沙砾石。李冰和蜀人面临 着两个巨大的难题――怎样在丰水期泄洪而在枯水期保障所需的灌 溉量,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排沙的问题? 于是,在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李冰父子率众开始了第二部分 鱼嘴和第三部分飞沙堰溢洪道的修建。

都江堰介绍

都江堰介绍

5
文化价值
1
都江堰不仅是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 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
2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度和水平,同
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如今,都江堰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 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朝圣
6
旅游景点
01
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 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
2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 由鱼嘴、飞沙堰和宝
因其形似鱼嘴 而得名。鱼嘴位于岷 江分流处,主要作用 是分流岷江的水流, 使其分为内江和外江 两个支流。内江供灌 溉使用,外江则用于 排洪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飞沙堰
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游 ,主要作用是防止外 江洪水冲入内江,同 时将泥沙从内江中排 出。飞沙堰的设计非 常巧妙,当洪水来临 时,它会自行提高水 位,将洪水导向外江
1
据传,当时蜀郡郡守李冰率领 百姓修建了这座伟大的水利工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256年,当时秦国为了进一步 统一中国,在蜀郡(今四川成都) 修筑都江堰,以便治理蜀地的 岷江
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在蜀地的 统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同时 也为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 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 的推动力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入 口,位于灌县(今都 江堰市)城外。它的 主要作用是控制内江 的水量,保证灌溉用 的水量充足而不过多 。同时,宝瓶口还可 以防止外江洪水流入 内江
工程结构
3
灌溉系统
1 都江堰的灌溉系统主要包括干渠、支渠 和斗渠等
2 干渠从宝瓶口引水,贯穿整个灌溉区, 为各个支渠和斗渠提供水源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岷江的壮丽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以水利工程为主的灌溉系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

下面将介绍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1. 建造背景都江堰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属于西汉时期。

当时的成都平原地区缺水,灌溉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人李冰等人提出了修建渠道引水灌溉的方案,并开始了都江堰的建设。

2. 工程规模都江堰的总长度约65千米,总高差达到303米,分为主渠和分渠两部分。

主渠绕山脚蜿蜒而上,最高处的风口坝高约20米,横跨约7千米。

分渠则由主渠引出,经过精确测量,分别引灌各个屯田点,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

3. 土木工程技术都江堰采用了多种土木工程技术,在建设过程中紧紧依靠自然地形,充分利用水流的重力,通过控制水位、减少水流速度等措施,有效地避免了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堂口、鸿翔门和望郊堰等建筑。

4. 灌溉效果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为后来的农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5. 古代水利文化都江堰的建设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工程经验,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形象。

都江堰所代表的水利工程精神,成为后来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对于推动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还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以上就是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都江堰的背景、规模、工程技术、灌溉效果、古代水利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工程的伟大和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独特魅力。

都江堰课件

都江堰课件

旅游产品设计与推广策略
旅游线路设计
根据都江堰的旅游资源类型和特点,设计多种主题线路,如自然 风光游、历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等。
旅游产品推广
通过媒体、网络、旅游展会等多种渠道,宣传都江堰的旅游产品, 提高知名度。
旅游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实现资源 共享。
历代修缮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历史上经过多 次修缮和扩建,使其成为中国古 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地位
农业发展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 展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城市繁荣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的城市化 进程提供了基础,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和发展。
都江堰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在都江堰中的应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实现了灌溉、防洪、排沙等多重功能, 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03
都江堰态环境保护与治 理
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01
02
03
自然环境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 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 条件,水资源丰富,森林 覆盖率高。
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都江堰市面临生态环境压 力,包括水污染、土壤污 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影响因素
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 、城市生活污染等是导致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
治理措施与成果展示
治理措施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包 括加强环境监管、推广生态农业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
成果展示
经过治理,都江堰市的环境质量 得到显著改善,水体质量提升, 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修
复取得积极进展。

都江堰

都江堰
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 、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 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 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 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 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 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 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消除了水患。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都江堰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 工程,被誉为“ 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 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 认为, 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 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 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 年左右修 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 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 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 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意义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 、都江堰的创建, 新纪元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 年而不衰,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 年而不衰 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 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 大水利工程。 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 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 古为今用” 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 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 硕果仅存的奇观。 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 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 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 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 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 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 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公开课)课件

都江堰(公开课)课件

技术,共同推进都江堰的保护工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拦截剩余的细小泥沙,防止其进入灌溉渠道。
自动排沙功能确保了灌溉渠道不会被泥沙淤积,从而保证了灌溉的持续 进行。
控制洪水功能
控制洪水功能是指都江堰通过调节流入灌溉渠道的水量和速度,有效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灾 害。
都江堰的控制洪水功能主要依赖于飞沙堰和宝瓶口两个结构。飞沙堰可以调节流入灌溉渠道 的水量大小,而宝瓶口则可以控制水流速度,防止洪峰过快地冲入下游地区。
农业经济的繁荣
都江堰的灌溉水源保障了成都平原 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繁荣,使得 该地区成为古代中国的重要粮食产 地和商贸中心。
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影响
水利工程技术传承
都江堰作为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其设计和建造技术对现代水利 工程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水利的启示
都江堰水利工程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为现代水 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水利治理体系的完善
都江堰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现代水利治理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2 3
水土保持与土地利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洪水泛滥,减少了 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
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灌溉和排水等措施,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善了 成都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植被的恢复和 水生动植物的繁衍。
都江堰的起源
都江堰最初的建设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 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 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早期建设历程
在李冰父子之后,历代政 府对都江堰进行了多次修 建和改造,以适应不同时 期的水利需求。

都江堰

都江堰
紫坪铺水文站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设站,测流断面平均水位海拔743.38米。据水文站45年的资料, 年均流量462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145.7亿立方米。最大年均流量61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95.1亿立方米 (1937年);最小年均流量36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5.6亿立方米(1959年)。年平均最大、最小流量值较差 1.69倍。最大洪峰流量5480立方米/秒(1964年7月22日),最枯(瞬时)流量74.7立方米/秒(1979年2月3日), 洪、枯流量值较差73.36倍。
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所撰《水经注·江水》载:“江水(指岷江)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变成都市长期处于消费型旧城市面貌,经中央批准在成都东郊兴建综合性工业 区,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生产型的新兴城市。工业区集中用水量大,需要都江堰渠首总来水量中供应。
为保证成都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常年不断,又要保证都江堰内江断流岁修工程全面进行,经水电厅农水局勘测 设计,报经省计委以(63)计斟字第4号、55号文件批准修建都江堰内江岁修工业引水工程。工程于1963年2月4 日正式开工,11月6日主体工程完工通水,1964年6月全部完成,6月30日由省水电厅农水局主持验收。工业引水 (暗)渠全长1502.3米,起自外金刚堤尾部进水闸,止于走马河上游尾水闸。
主要景点
01
水利工程
02
二王庙
03
伏龙观
04
安澜索桥
05
卧铁
06
其他景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 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 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区的都江堰市境内。

下面将为你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间,是蜀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李冰所主持修建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

当时,成都平原一直饱受洪水灾害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冰主动请缨修建都江堰。

二、都江堰的建设意义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涝问题,使得这片土地可持续利用。

它的主要作用有:1. 水利灌溉:通过引水分配和水轮灌溉,都江堰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区之一。

2. 防洪排涝:都江堰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有效地控制了灌溉用水,减少了洪水的发生和危害,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3. 水运交通:都江堰成为古代水上交通的重要通道,方便了湖广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推动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都江堰的修建过程李冰修建都江堰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土木勘探:李冰率领团队对当地的地形、水文地质等进行详细勘探,选择了合适的地点和河道,确定了工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

2. 修建堤坝:首先修建两座堰坝,分别位于都江堰和摆沙,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3. 开凿渠道:在摆沙附近修建引流渠道,经过细心计算,使得水能平缓地逐级引入各条支流,供给农田灌溉。

4. 设计水闸:李冰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分水闸,通过开启或关闭闸门来调节水流,确保农田得到适量的灌溉水,同时平息洪水。

5. 完善配套设施:修建了水轮灌溉设备、河道疏浚工具等,为都江堰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四、都江堰的影响和传承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洪水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它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也为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都江堰已成为中国和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
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单元解说
见读本
二.导入
1.都江堰
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创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留存的最古老的生态水利工程。

它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口处特殊的地形。

水脉、水势,乘势利导,元坝引水,分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

建造十分巧妙。

它所运用的水利工程学,成为人类历史水利工程的创举,至今还使人不得不赞叹建造者的独运匠心,因此也吸引了许许多多后人的驰足观赏,使人不得不钦佩人类尤其是中华文化中科学家的聪明和智慧。

但是,人们研究都江堰的建造史时,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原来,这座奇观的建造者竟然是当时的一位蜀郡太守。

身在那种社会,身为一名高官,竟然作出了这样的杰出成就,不能不令人惊奇!
这其中,必定隐含着历史和文化的神秘和蔼奥秘!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化作家余秋雨去回溯历史,感悟史实,探索一下中国的一段历史和文化的奥秘!
2.余秋雨
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

他勇敢地走出书斋,走上了漫长的文化考察之旅,在崇山峻岭之间行走,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

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在遴选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三.整体把握
1.听录音,把重要、生疏的词语标注读音,识记字形,掌握词义。

2、整体把握
A、用一个小标题概括每节内容。

B、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什么?它是怎样高度颂扬这一奇迹的?对这一奇迹的创造者又做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C、从文章的结构看,二、四节安排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四、词语检测
见课本
五、整体欣赏
1、整体评说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
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国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销毁的悲哀,那么都江堰呢?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余秋雨在思考,余秋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表达,他给出了答案—一贴近苍生,造福万民。

2、内容简介
一、最激动人心的水利工程
二、都江堰的美丽
三、都江堰的建造者
四、贴近苍生的神
3.主题挖掘----筛选重要信息(重点之一)
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最训顺壮丽的景观;
第三部分:最冰清玉洁的纲领;
第四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

六、细节赏析(重点之二)
(一)
1、是不是贬低长城?
2、运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3、从哪些方面对比?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这开篇一句,起笔突兀峻急,评价热烈精警;不只引起人们迫切读完下文的渴念,其更大的巧妙在于有效地规范着作者的思想沿着思维的河床流淌,不动声色而又举重若轻地确立了《都江堰》一文整体的文路。

对比是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

中国历史上,作为体现深厚人文底蕴的重大工程,能够与都江堰比肩的也只有长城了。

这是一个大家认同的事实,这却也是一个创造性地发现。

端详起来,它们的可比性意如此之高、可比点如此之多,比较的结果如此出人意料。

比年代:秦始皇的长城比李冰的都江堰要晚几十年,“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比动机:“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比规模:“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

比形象:“万里长城”“突兀在外”,都江堰“却卑处一隅”,“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比气质:“长城摆出一幅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比影响:“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邀远的时间”。

比功用:“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汹汹清流”。

比结果:“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而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比得这样细致,比得这样敞亮,比得这样惊心动魄。

对比的目的不是矮化长城,拔高都江堰。

对比才有品格,对比才会深刻。

全方位的对比,显示了都江堰的独立品格,也凸显了都江堰深广的人文内涵。

如果说与长城的对比是文章的骨架,那么文中俯拾皆是的其他对比则穿插成文章的血肉,丰满了文章的肌体。

(二)
1、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欲扬先抑。

2、目的何在?
写水而不写水,而是写背后的人。

3、运用什么写法?
对比大海。

与葛洲坝比,比出都江堰的朴素;与大海比,比出水的魅力。

(三)
1、怎样评价李冰父子?
2、怎样评价他们的功绩和品德?
(四)
1、为什么写这段?
升华主题。

2、整体评价
都江堰的文化意义不只在于他同李春的赵州桥和黄道婆的织布一样,能代表中国部款较高的科技水平,可以让我们不时地拿出来骄傲一下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的典范。

余秋雨当然不是一个只图片刻休闲、逍遥的观光客,他是一个背负行囊,摸着历史的踪迹一路走来的思想者。

作为文化学者的余秋雨,他的文化敏感丝毫也不会让我们担心,他很快地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点上来。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进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余秋雨已为我们梳理了一条线索。

很快作者就给出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暗示:“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这个政治纲领仍然是抽象的,模糊的,但余秋雨显然不愿让读者做不着边际的猜测。

很快,作者将读者的视线引领到李冰身上;“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明理,是消灾,是滋润,是儒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他领悟了一个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

确切地说,是通过都江堰工程来审视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精义。

是的,这就是“都江堰流泻出”的“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李冰的伟大精魂、李冰父子因其贴近苍生的生命实践而被人们供奉在二王庙里,世代接受人们的祭奠、膜拜。

这或许不是李冰父子的本愿,但却是民众的愿望,是历史的愿望。

都江堰安祥地卧在成都平原上,毫不张扬,毫不炫耀,像一位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但只要涓涓清流不断,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六、小节
与官僚比,比出人的滋力;与金杖、铁鞍钢锤比,比出长锡的守持;与厚厚的典籍比,比出治水经言的生命力。

无处不在的对比,将都江堰雕刻成一座文化纪念碑,观照历史,启迪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