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苏教版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三年级上册语: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三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3古诗两首教学 要求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认识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提高阅读、背诵能力。

重点 难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会解释重点词句。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跟我学课文1古 诗 两 首山 行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远”“斜”“寒”三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句导读: 前两句诗写远景,由山势起笔写到人家,暗示了诗人浓厚的游兴。

诗意: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3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霜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句导读:后两句诗写近景,描述了深秋枫林的美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意: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枫 桥 夜 泊张继4月落乌啼霜满天,[③“月落乌啼”应是早晨的景象,而题目却是“夜泊”,诗人到底描 1知识点详解 ☜2①好。

一个“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一个“斜”字写出了山路的蜿蜒曲折,而一个“寒”字则巧妙地点明了季节。

“寒山”是指深秋之山。

3②这是枫叶在巧妙地做过冬准备。

冬天到来之前,有些植物为了御寒,将体内一些复杂的有机物转化成糖分。

细胞液里的糖分增加后,细胞间隙里的溶液就不易结冰,这就增加了植物的抗寒能力。

当糖分增多后,植物叶子里的花青素就容易形成了。

而花青素正是使植物叶子呈红色的主要成分。

秋天,枫树叶子中的花青素增多,便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现象。

③题为“夜泊”,实际上诗人描写的是“夜半”时分的景色。

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时分便已沉落,树上的栖乌大概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而被惊醒,并发出了几声啼鸣,因此有了“月落乌啼”。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爱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漂亮的大自然。

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自由朗读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3、齐读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读诗句,悟诗情。

5、依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歪: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歪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红于:比……更红。

(4)学生依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

(大致了解即可)(5)教师点拨: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有。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移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两首诗的背景知识,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1.两首诗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向学生介绍两首古诗的诗人及创作背景。

b.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2.朗读与背诵a.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b.学生自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c.学生分组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3.理解诗句意思a.老师讲解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b.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意思。

4.课堂讨论a.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b.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挖掘诗句内涵。

5.拓展延伸a.学生分享其他类似题材的古诗。

b.老师讲解其他相关古诗的背景及意思。

b.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诗人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在朗读和背诵环节,老师注重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3.在理解诗句意思环节,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课堂氛围。

5.拓展延伸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分享其他古诗,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a.对生僻字词的讲解还需加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b.对学生的背诵要求要更高,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

c.在课堂讨论环节,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避免一刀切。

六、板书设计1.课题:《古诗两首》2.诗人及创作背景3.诗句及意思4.拓展延伸七、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反思深刻,有利于教师成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苏教版西关小学平行路校区语文科备课表(二)第 2 课时教学案教学流程学情预设及教师应对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同学们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清朝的一位大诗人。

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深深吸引住了。

于是把他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2.释题:见是什么意思?(看见)“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

3.介绍作者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指名读生字。

出示:振、意、欲、忽、樾、蝉。

指导学生记忆字形及写字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组词。

2.学生朗读全诗,结合课本插图,想一想袁枚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画面。

3.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欲:“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1、读第一、二句。

(1)牧童在干什么?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得出来呢?(2)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3)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

2、读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 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B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齐背、个别背)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苏教版
〔2〕杜牧〔唐〕先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看法,加深记忆,更方便的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先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先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旋绕的中央,模模糊糊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黄昏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怒放的红花还要鲜红。
4、先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络实践,发扬想象
6、引见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诵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方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枫桥夜泊»
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由于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有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不可胜数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终究分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标题。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六、情境创设,加深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样?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阅历过了有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异乎寻常,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在背诵本诗。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先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处置这个效果,方法很复杂,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聚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先生轮番解说,也可让先生团体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誊写,教员活期反省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先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减色添辉。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4.教学评价设想:
a.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c.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古代诗人的趣事,如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灵感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和兴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讨论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情境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6.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7.课后作业:设计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诗两首》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可能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二是学生对于古诗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掌握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1)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1)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教学过程: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
眠是什么意思?
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