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说课
正式稿说课9课辛亥革命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设计者:济南外国语学校黄莹一、说教材:(一)内容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一课。
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本节课辛亥革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早年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创办兴中会和同盟会,为继续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下启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辛亥革命还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20世纪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创新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2)体会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难点: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很大功绩,但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资产阶级革命派脱离群众,体现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以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是难点。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辛亥》这一课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辛亥。
辛亥发生于1911年,是中国封建帝制结束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的开端。
本课教材通过讲述辛亥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辛亥的历史意义,认识到辛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辛亥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一些基本的信息,如辛亥的发生时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等。
但是,对于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过程的细节以及辛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辛亥的历史意义,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辛亥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到辛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的发生时间、过程、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辛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出现辛亥这一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辛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辛亥的历史意义。
5.提问法: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辛亥知识的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辛亥的历史意义。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辛亥的知识。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引言概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制度的转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一、背景:1.1 清朝政治腐败: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内外压力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1.2 西方列强侵略: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危机之中。
1.3 民族意识觉醒:中国知识份子开始觉醒,意识到中国需要变革。
二、原因:2.1 经济危机:清朝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人民生活困苦。
2.2 社会不公: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官僚腐败导致社会不公,民众怨声载道。
2.3 民主思想的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通过书籍和海外华人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知识份子。
三、过程:3.1 辛亥革命的策划:孙中山在海外组织同盟会,制定了推翻清朝的革命计划。
3.2 武装起义与起义成功:辛亥革命在武装起义中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3.3 成立暂时政府与宣告共和:辛亥革命后,暂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实现了民主共和制度。
四、影响:4.1 政治制度变革: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4.2 社会思想解放:辛亥革命使得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
4.3 国际地位提升:辛亥革命使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地位,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它结束了清朝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时代。
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都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和思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辛亥革命》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_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改革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辛亥革命的艰辛与牺牲,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是一门理解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讨论法,案例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批判性思维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辛亥革命的图片、文献资料等,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的教学素材来呈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前,我将通过引入托起阵地,通过问题、图片、影像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上。
例如,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环节二、讲授新知,突破难点。
在引入之后,我将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说课

三、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过程。 2、《临时约法》的内容和评价。 3、革命果实被窃取的原因。
(二)难点:1、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 教训。
2、用课件同步展示授课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帮助 学生理清、归纳和记忆本课主要知识脉络。 3、结合本课教学内容,配套相应的图片,给学生创 造一个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情境。
七、说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 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2、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讨论法等,配 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学为主” 的教学理念。 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 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 4、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思考,以 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 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丁晓平
说课
一、说教学课题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媒体使用 七、说教学方法 八、说学生学法指导
一、说教学课题
本课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章的第二节,上承 《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反 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 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 识和评价。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辛亥革命》预告片,用视频法导入新 课。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辛亥革命说课PPT课件

导入新课“武昌起义”短片 四 、 教 学 过 程 分 析
11
(二)探究新课
❖创设情境:听到武昌起 义胜利的消息,远在海 外的“我”激动不已。 因为,“我”多年努力 终于有了回报。“我” 为了革命的胜利做了哪 些准备?
12
问题1:“我”为了进行革命在组织上 有什么准备?
名称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1
2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中国向工业化、
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辛亥革命是中 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 争和探索。它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指
导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与影响。
5
(二)教学目标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 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 命。通过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 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讲述给学生以 巨大鼓舞。
6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辛
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8
15
播放短片:中华民国的建立
16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1)

必然性(民族危机)
设计意图:熟悉的人物引入——思考题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考考你:下列旗帜,哪个是中华民国国旗?
.
A B C D ◆考考你:辛亥革命后确立了民国纪年,目前台湾地区依然采用此纪年法, 那么2012年时值民国纪元的哪一年?A 99年 B 100年 C 101年 ◆考考你:孙中山曾说:“临时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这句话意思是?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分析内容,体会进步意义
教师过渡四:
这是一张文革时期关 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 命的果实的纯手工绘 图,大家一起补一补
设计意图:补充结构图引入
思考题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
教师过渡五: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季陶身着日本服装, 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 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告诉老农”你也 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 我非中华民国人。”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 关键性事件,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深刻影响着中国 历史发展的进程。 2、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之分。
三、教法分析
教师以创设人物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的兴趣,主要采用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完成教学 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和设计理念 (1)教材地位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 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必修1
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
必修2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必修3
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活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⑴ 在整个教材与专题中地位: Text 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 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同时对于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选修四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习奠定 一个基础。 ⑵在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 Text 一;革命精神浩气长存。今年时隔辛亥革命已一 百零四周年,回顾这段历史很有必要。
3、教学难点、难点
⑴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历程 中的地位 ⑵理由: ①课本没有直接陈述; ②需要应用唯物主义史观来解决,超出学生自我解决 能力,所以定为难点。 ⑶突破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点评让学生在具体的史料分 析中理解难点、突破难点。
3、设计理念
1、总体设计:书本知识重新整合,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学过程中也体现我校的问题式教学法特色。 2、感性设计:为使课堂生动,导入时以韩国古装电视剧 中常识性错误为话题,更贴近90后学生的兴趣点,凸显 历史与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 3、理性设计:通过与太平天国之比较,体现辛亥革命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凸显教材在专题中 的地位。
提前预习、构建体系
研读材料、自主探究
倾听讲解、合作学习
四.教学流程——如何导入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设计:展示一部韩国古装电视剧剧照 长春电影公司为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纪念辛亥革 明朝的某位皇帝背后的屏风上竟然出现毛泽东诗词!!!出现 命一百周年,投入亿元开拍大型史诗电影《辛亥革命》 如此常识性的错误真叫人啼笑皆非啊。
3、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 ⑵理由: ①辛亥革命的爆发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社会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主要原 因就是在于它的意义; ③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我国现在的社会主 义民主化的建设历程。 ⑶突破方法: 采用论从史出、归纳概括让学生在具体的史料分析中 抓住重点、领悟重点、理解重点。
2、教学目标
确定依据: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依据《课程标准》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
《课程标准》表述: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的爆 发、中华民国的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 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革命先烈追求“民主”“自由” 的高尚情怀和变革的艰难历程
四.教学流程——课堂小结 请你简述 辛亥革命 的主要过 程。
1905
中国同盟会
1911、10、10 1912、1、1 1912、3 1912、4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 立
《临时约法》颁布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 统
四.教学流程——课堂小结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905 中国同盟 会成立
1911、10、10 1912、1、1 1912、3 1912、4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难点,拓展思路 难点2:如何凸显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设计:1、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 意图:通过对比,再次体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和在中国革命中特殊的历史地位,感受老一辈革 命家的丰功伟绩,实现情感目标并凸显本课在整 个单元的地位
设计 ——政治体制的变革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难点,拓展思路
难点1:辛亥革命的影响(局限)(合作探究五)
设计:展示《阿Q正传》文章的片段,辅以问题 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 的不足之处:没有真正改变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 封建任务。
设计:《阿Q正传》片段
“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 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 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 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 合影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重点
重点2:辛亥革命的结果
相关知识点
辛亥革命结果:1、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组成、政 策)?
意图:通过此问题的讨论,学生能更准确的把握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武昌起义
中华民 《临时约法》 袁世凯任 国成立 颁布 大总统, 革命结束
五.教学反思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1、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
2、如何兼顾教学模式与保证教学质量?
3、如何在一节课中将如此多的知识点落实到位?
谢谢,请各位老师指导
第四十五条 国务委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 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合作探究三:材料如何体现民主取代专制这一历 史发展潮流?
合作探究四:辛亥革 命的影响
组图1:迎来了春天
经济上:促进民族资 本主义发展
二、学情分析
针对綦江中学的高二(13)班学生: 我校是银川市“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提升 教学效率”试点学校,学生自学能力较强
优势
不足
学生起点低、基础知识薄弱; 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较差。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 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 教学,探究式教学,由 浅入深。
(2)学法
组图3:短暂君主梦
袁世凯称帝:83天
张勋拥戴溥仪复辟:12天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多尔衮: “留发不留头, 留头不留发”
组图4:
清朝男子标准发型: 1912年南京街头剪辫图社会风俗:革除陋习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重点,拓展思路
重点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积极: 1、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习俗:革除陋习 局限: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重点
重点2:辛亥革命的结果
2、相关知识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部分条目: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三权分立,体现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权利的制衡,防 止专制独裁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 厂房六百多家,新增资产达一亿三千 多万元其中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张 謇的南通大生集团在1921年期间获利 一千六百多万两。这样丰厚的利润, 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史上是空前的。 ——《中学历史教学必修2》
组图2:
大清皇帝:宣统帝 普通公民:溥仪
政治上: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1:定都天京后,天王洪 秀全的出行时轿子是64抬,东 王杨秀清48人抬,他们一出来 天京城就全城戒严,老百姓都 得跪在路边,如果你冲撞他的 仪仗队,斩首不留。
1、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 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2、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 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临时约法》节选
合作探究五: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最大的进 步之处在哪里?体现了世界发展的哪股潮流?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重点
重点1:辛亥革命的背景
相关知识点
辛亥革命经过:1、武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
合 作 探 究 一 ︓ 革命原因 革 经济、组织准备 命 条 军事准备 件 群众基础 时机成熟 革命经过 革命结果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 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如何避免出 现常识性的错误?如何向观众还原那段岁月? 意图:创设情境、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掌握基础知识
新课之前下发老师自编本节课导学案,学生自 学,完成课前自主学习的填空内容,上课前五 分钟老师检查结合学生互查,学生默读知识点, 要求最大限度掌握课本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