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原则及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文学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翻译形式,在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著的内容和风格,同时也需要在传达作者思想的同时,为读者呈现出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表达。
下面将从准确性、语言美感和文化传达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翻译的标准。
首先,文学翻译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著的内容和意图,将其精准地表达出来。
这不仅包括对文字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更需要理解作者的用词、句式和语境,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保持对原著的尊重和敬畏,力求将原著的精髓和内涵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其次,语言美感是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义的转换,更需要将原著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传达给读者。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准确性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流畅,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恰当的词语选择和句式调整,使译文在保持忠实原著的前提下,呈现出与目标语言文学传统相契合的美感。
最后,文学翻译需要注重文化的传达。
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将这些文化元素传达给读者。
这不仅包括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习语、典故等的恰当处理,更需要对原著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将这些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总之,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翻译者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注重语言美感和文化传达。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虑和处理的情况下,翻译出的作品才能被认为是优秀的文学翻译。
希望翻译者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为文学翻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翻译标准和原则

B. 他们讨论着这个问题。由于他迟迟未归,他们几乎对他很快回来不抱多大希望,就在这时,突然听见了他上楼的脚步声。
分析:第一种译文貌似忠实,但读起来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在他迟迟不归上建起了结构脆弱的希望”一句完全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第二种译文则摆脱了原文结构,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把原文第二个分句译成两句,符合汉语句式短小的特点,并根据上下文增加了相应的信息“对他很快回来”,对building up some weak structure of hope进行了减词和转换处理,译为“不抱多大希望”。这种译文才称得上是通顺。
除文学翻译外,通顺一般指译文语言必须“力求其易解” (鲁迅语),摆脱原文束缚,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没有死译、硬译现象。如:
They were discussing this question, and were almost building up some weak structure of hope on his prolonged absence, when they heard him on the stairs.
忠实有时还涉及文化问题。到底是应该忠实于译出语的文化还是译入语的文化?出于翻译不同的目的,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则。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俗语: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A.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a meal without rice.
B.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另外,再多说一句,翻译中的画面感很重要,因为文字最终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的都是一副画面,所以画面怎么安排是很重要的。经常读到一些特写或是场景描写,视觉非常混乱,前、后、远、近、上、下、点、面,一会忙活这个一会儿忙活那个,让人看得很是眼晕,画面支离破碎。我丝毫不怀疑那些译者忠实于原文的态度,脸语句顺序都忠实了,说不定还造出一大串莫名其妙的长句,里边含若干个从句以及定、状、补等等,却唯一忽略了他写出来的是中文,真是白白糟蹋了版面。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则译的原则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则译的原则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是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如何更为准确地进行对外翻译,如何在翻译中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发扬,本文认为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标签: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原则一、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原则(一)文化跨越性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不仅是文本内容之间的转换,也是两国文化之间的转换,因此文化跨越性是对外翻译必须遵守的原则。
现在许多同学在翻译时,甚至市面上的一些翻译作品都是采用直译的方式,直接将中国文学作品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外文,全然不顾语境语义上的差别,未能翻译出中国文学作品的意境是小,还经常出现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甚至于文章内容完全不相关的问题。
要想高质量的完成中国文化作品的对外翻译,需要谨遵文化跨越性原则,充分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用外国读者的思维习惯、文化意识以及他们可以接受的语言形式进行文字的翻译与编排。
(二)艺术性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也不仅仅是对词汇、语句直白的翻译,而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我国许多文学作品都涉及了价值、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拥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在对外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艺术性原则,既能让外国读者读懂文学作品的字面含义,又能够深入地体会到其中的文化精髓。
比如中国文学作品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会存在语境不同含义不同的现象,就好比一句简单的“你可聪明着呢”,既可以表示夸赞也可以表示嘲讽,在对外翻译时如何更准确的表达出来,就需要把握好翻译的技巧性与艺术性,尽可能的体现出原文的意境。
(三)不对等性与模糊性这里所说的不对等性其实也是基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而言的,我们国家的作品在写文学作品时是依照我们国家的语言习惯来进行文字的编排的,但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可能这个文字编排的顺序就是相反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句话讲中国人读外国人写来的信,或者外国人读中国人写来的信,都是按照从后往前的顺序浏览会比较舒服。
这是因为两国的语言习惯不一样,中国人写信开篇会寒暄一阵再进入正题,外国人如果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读信的话,会因为长篇的寒暄而感到云里雾里,因为外国人更直接,他们在写信时会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要求等到最后再寒暄一下增进一些感情,可如果中国人按照从前到后的順序去读外国人的信的话,就会产生对方毫不客气、没有礼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对等性。
翻译三原则

1.1 严复的“信、达、雅” 关于“信”,严复认为:译文应该抓住全文要旨,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删,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和顺序。
关于“达”,严复认为:达非常重要。
只信而不达,译了等于没译;只有做到达,才能做到信。
要做到达,译者必须首先认真通读全文,做到融会贯通,然后进行翻译。
为了表达原意,可以在词句方面作必要的调整改动。
关于“雅” ,严复认为:译文要雅,否则没有人看。
“雅” 是指“古雅” ,要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古文。
对于严复的信达雅,不少人对于“雅” 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不能脱离原文,片面求雅;如果原文不雅,译文怎么能雅?况且,严复主张的是古雅,即用古文进行翻译,这是不可取的。
至于“信” 和“达” ,多年来用作评价翻译的尺度,在我国翻译界一直是没有异议的。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
“信” 指的是“忠实” ,“达” 指的是“流畅” ,“雅” 指的是“尔雅”。
所谓“尔雅”, 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一百年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在中国翻译界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对“信” 和“达” 没有什么争论, 唯有“雅”字例外。
再“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进行翻译是不行了。
因此人们对“雅” 字作过各种解释,发过各种议论。
纵观各家之言,我认为周照良教授的解释是比较可取的。
周照良教授在“翻译三论” 一文中说:“我认为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
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
”他还说:“信、达、雅”三者哪一个最重要?我以为要看内容而定。
如果译的是《读者文摘》或旅游见闻,那就要着重达,便是漏译一两句也无关宏旨。
如果译的是哲学、社会科学, 特别是经典著作, 信就应当放在首位。
... 至于文学翻译, 那当然要讲究文笔。
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
第三章 翻译的原则

• ( 15 )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re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 郭沫若的评论:“严复对翻译工作有很多贡献, 他曾主张翻译要具备信、达、雅三个条件。我认 为他这种主张是很重要的,也是完备的。翻译文 学作品尤其需要注意第三个条例,因为译文同样 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 鲁迅:“信”与“顺” (faithfulness and fluentness)
• 傅雷:“神似(alike in spirit/spiritual similarity)”
• 视:译文读者为交际(翻译)的终极目标,译文 的等效程度和可接受程度视为翻译的最高标准。
• 英国翻译教育家和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文本中心”
• 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不同功能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 ,而不能仅仅注重译入语读者的反应,并认为不分原作 语篇类型,一概采用等效翻译法不可取。
• 多元的翻译模式:逐字翻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 译,改写,自由翻译,习语翻译,交流翻译。
•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忠实原著的译 者不会逐字直译”。
文学翻译的三大原则

文学翻译的三大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论翻译的原理》内容简介:1791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Iexarl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在其所著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0f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
故而,将《论翻译的原则》誉为西方现代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并不为过。
在国内学界,“翻译三原则”几乎人人耳熟能详,正如严复的“信、达、雅”一样如雷贯耳。
第六小组 终版

高昂亢奋 开始爆发
7,000,000 Dutch men, women and children will want to be there to curse him during his dying moments.
A plebiscite was taken as to whether this was a fitting punishment. There was 4,981,076 yeas and one nay. The nay was voted by a man who preferred that Hitler be pulled to pieces by four horses.
可以看出人们似乎失去了“理智”,希特勒很 残暴,但是人们处死希特勒的方式似乎比
希特勒还要“残暴”,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故事情节
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故事情节 讨论死刑 投票决定 执行火刑 火刑停止
段落 1-3 4 5-9 10-14
二、作品概述
从以上对文章的背景、人物、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 出,这篇文章文字浅显流畅、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跌宕起 伏,环环相扣,人物形象鲜明,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人们对 希特勒的仇恨。但是从群众处死的方式中,我们也可以感受 到强烈的讽刺意味。
➢此时作者笔下的民众深受希特勒迫 害,家破人亡,作者的描写体现了 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三、原文审美鉴赏
三、原文审美鉴赏
(一)节奏美 (二)语义美 (三)修辞美 (四)形象美
(一)节奏美
节奏美,除了表现在声调的轻重缓急,句子 的长短整散等语言构成的外在形式节奏上,还表 现在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奏上。
(张保红,2011:142)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以确保原著的精神和风格能够被准确传达。
下面将介绍一些文学翻译的标准,希望能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对原著有深入的理解。
只有深入理解原著,译者才能更好地把握原著的风格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之前,译者需要对原著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确保自己对原著有足够的理解。
其次,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注重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著的情感和意境。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确保译文与原著相符。
此外,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还需要注重对目标语言的把握。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对原著的翻译,还需要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表达效果。
因此,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
最后,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注重审美效果。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还需要考虑译文的审美效果。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诗意和音韵,使译文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著,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注重目标语言的把握,以及注重审美效果。
只有遵循这些标准,译者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文学翻译工作,使译文更贴近原著,更能够传达出原著的精神和情感。
希望广大翻译工作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文学翻译的水平,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原则及标准
作者:胡慧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4期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陈述了文学翻译的原则与标准对译作所起的重要作用,简要对比和分析了中西方的翻译原则及标准,指出了大众的倾向,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原则标准
一.绪论
作为一个系统,文学翻译涉及到很多要素,包括译作、译者、原作、原语文化、译语读者、作家和语言等等。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怎样看待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译者在进行艺术再创造时,会受到原作的制约和束缚,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以原作者的艺术原则为基础进行再创造,把原作准确而忠实地传达给译语读者是译者的责任。
可是,由于译者对原作的再现和理解带有个人倾向,他的想法、生活阅历等不可能与原作作者完全一致,所以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即所得的译作肯定会与原作有一定出入。
所以,确定译作优劣好坏的关键是看以怎样的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去界定。
二.西方翻译标准概观
在西方,对于文学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不管是贺拉斯、西塞罗还是当代的文艺学派,在这一点上见解各有不同,也各具特色,现将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一些见解提取出来进行说明。
泰特勒(1747-1814),一位在我国翻译界备受尊敬的英国翻译理论家,20世纪20年代我国译界就已将他生前著作《论翻译的原理》引为己用。
对于文学翻译,他有三个看法:1、译作的风格一定要与原作的风格一致;2、译作语言一定要与原作语言一样通顺流畅;3、原作的想法一定要在译作中充分展示出来。
克罗齐的翻译观:
克罗齐(1866-1952),在西方美学界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很多西方翻译理论都受到他翻译观的影响。
他在《美学原理》一书中罗列了三个他个人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看法:1、文学翻译要通过再创造才能体现其价值;2、想要译作完完全全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品貌是做不到的;3、译作不仅是再创造的成果也是独立的艺术品。
奈达的翻译原则:
尤金.奈达(1914-2011),美国“现代翻译理论之父”,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他是世界译坛的不倒之松,出版著作40余部,论文250余篇。
他的翻译理论核心是等效原则。
该原则要求原作的读者在译作中所获得的氛围意境、具体事实以及思想状态都要跟他在原作中得到的信息基本相同或是完全相同。
由此可见,关于文学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各国的翻译家理论家所提的大致相同,只是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精神实质相差无几。
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原则(除了语言学派的费道罗夫和奈达),即便是费罗道夫的继承者巴尔胡达罗夫也最终承认“高质量的翻译,归根到底,永远是艺术”。
各大家在提到文学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时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致认为应该如实地体现出原作的风格特点,任何翻译都一定要忠实于原作。
三.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的翻译原则与标准
文学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它能够让不同的文化通过翻译的手段而互相熟悉和了解,从而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保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在一些学者看来,理想的文学翻译标准可推钱钟书的“化境说”,据“化境说”所述,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所谓“化境”,就是当一国文字被翻译成另一国文字时,既可以充分保存原来的神韵,又可以不因不同的语言文化习惯而露出牵强附会的翻译痕迹。
“化境”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最初来源于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在明清之时提出来的三境说,即圣境、神境和化境,它主要是指文学翻译中进行创造性翻译时,神形好像都不在,也无处可寻,似不可译却又可译,似能译却又不适译,这就是文学翻译的巅峰之境,翻译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极致状态。
“化境”要求译者对于作者眼中的客观世界必须认同和接受,对于作者在主体构建方面要达成一致意见,它包括译者对原作思想的一种内化,同时也包括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及风格的新作品的诞生。
四.大众倾向的文学翻译原则与标准
在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受到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影响很大,被誉为我国当代翻译专业户的傅雷,不仅是一名翻译理论家,还是一名既有系统知识又有专业眼光的鉴赏家和艺术评论家,他以翻译巴尔扎克系列小说而备受译届推崇,他既精通我国的传统美学又熟悉西方的古典艺术,他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艺术路线,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他在1963年写给罗新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
由此开启了他的神形翻译原则之旅。
说到神形,就必然免不了要涉及到大众曾经非常热衷的两种翻译标准:二分法(即神似、形似)和三分法(即神似、意似、形似),究竟这两种分法那种更好更合适,至今尚无定论,先不管它们的优劣好坏,从它们的逻辑形态和所设定的总体范围去看,至少有一点是一致
的,即神似跟形似两者之间的关系。
近代文学界关于翻译的标准主要来说有三种:第一种,以矛盾、傅雷为代表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第二种,以徐志摩、江枫为代表的“形神兼备”;第三种,以卞之琳为代表的“形似即神似”。
矛盾、傅雷的翻译标准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在此就不赘述。
徐志摩、江枫为代表的“形神兼备”可以从徐志摩对诗的形式与内容的论述中得以体现,他说:““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式,也不单是他的神韵,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去。
使颜色化入水,又得形式表现神韵,像玲珑的香水瓶子盛香水”。
而江枫对于译诗则有更为直白的表述:“诗歌的翻译,要争取形神皆似。
因为“神以形存,失其形者也势必亡其神”。
卞之琳,著名诗人,他所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形似即神似”,在他看来,诗歌的翻译就得按照诗歌原有的结构形式进行对照翻译。
对此,他在《译诗艺术的成年》里说过一段话表达了他对“形”、“神”关系的认识,他认为诗歌翻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的诗歌几乎译不了,诗歌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注重形式,内容也必将不能完整体现,把外语翻译成中文,需要保留的不仅仅是它的原有形式,还应该要达到原作在本国语言里所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效果,不然的话,借鉴原作就没有意义了。
卞之琳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神形”一类术语,但言语之间无不在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这其实也可以说是“形”和“神”的关系,所以,也就把它看做是形神关系上的一种观点。
实际上,如果不去考虑诗歌翻译的特殊性,就广义的文学翻译来说,上面的三种观点完全可以归结为文学翻译的三种标准:第一种,重神似不重形似。
就美学原则而言,神似始终高于形似;就翻译策略而言,在神似和形似发生矛盾时,舍形而留神;第二种,形神兼备。
就美学原则而言,形与神终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存在;就翻译策略而言,尽量做到形与神兼似;第三种,形似即神似。
就美学原则而言,文学艺术的生命和本质就是形,离开形神就无法存在;就翻译策略而言,只有尽可能地保存作品的形式特征,神才能得以体现在其中。
五.本人倾向的文学翻译的标准
在以上提到的中西方翻译的各种原则和标准,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第一,中西方的翻译标准基本上是一致的,翻译精神也是可以相互通融的;第二,西方的翻译原则更为具体,便于操作,他们不局限于某一种观点或是某一个人的看法,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
相比较而言,国内有的学者在商榷这类问题时,会表现出一种排他性,不认可别的翻译标准,倾向于把某种标准看作是万能钥匙,认为有了它,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种观点既不合理也不科学。
文学翻译应该采用多元化原则,翻译时,除了综合以上提到的中西方文学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外,不仅要适合文学翻译的艺术规律,还要突出翻译过程的可操作性,要想更好的翻译文学作品,必然要考虑到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提出的“忠实、通顺、美”、鲁迅先生的“宁信而不顺”、许渊冲的“竞赛论”、辜正坤的“多元互补”思想、郑海凌提出的“和谐”的标准以及以上提到的各种中西方翻译原则和标准,因为翻译的实践性很强,翻译原则和标准的确
立一定要顾及到它有没有对文学翻译起到导向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遵循的审美原则要以它基础,读者在评判译作的美学价值以及译作优劣也要以它为准绳。
总之,评判译作的文学、美学和翻译学的价值要以文学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为标尺,不能只考虑去旧择新,也不能只相信泰斗名家,翻译时,应博取众家之长,精翻细译,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以多元的翻译标准去适应文学翻译的各种需求。
只有做到这一点,优秀的译作才有可能诞生,也才有可能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参考文献
1.王平.文学翻译探索[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
3.
3.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0.
4.方梦之.翻译理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本文为铜仁学院教改课题:《翻译美学》选修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基于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反思与改革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