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酸碱平衡

合集下载

第七章 酸碱反应3

第七章 酸碱反应3

【例7-8】
ΔpH = 3.80 - 2.89 = 0.91
23
【例5-9】计算 0.1mol· L-1 NH4Cl 和 0.1 mol· L-1 NH3· H2 O 如果在此溶液中分别加入 各 1L 混合后溶液的 pH 值。 【例7-9】 (1)0.02 mol 的HCl; (2)0.02 mol 的NaOH; (3)等体积的水。溶液的pH 值将分别是多少?
《普通化学》网络课件
第七章
酸 碱 反 应
Chapter 7 Acid — Base Reaction
授课教师 : 王 虹 苏 单 位 : 化学教研室
1
第二节
水溶液中的重要酸碱反应
一、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二、弱一元酸碱的离解
三、弱多元酸碱的离解
2
酸碱反应的实质——质子的转移(或得失) 水的质子自递常数
5
2.3 共轭酸碱 K a 与 K b 的关系
共轭酸碱 HB-B- 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质子 转移反应: HB + H2O H3O+ + B-
[H3O ][B ] Ka ① [HB]
B- + H2O HB + OH-
[HB][OH ] Kb ② - [B ]
6
水溶液中同时存在:H2O H2O H3O+ OH 将以上两式相加得 K W =[H+ ][OH- ] ③
20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弱酸-共轭碱(盐)类型的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pH 值的计 HB == H+ + B算 平衡浓度 c(HB)-x x c(B-) + x 同离子效应, c (HB) -x ≈ c(HB) , c (B-) + x ≈ c(B-) [ c ( H ) / c ][ c ( B ) / c ] 依据 K a [c(HB)/c ] c(HB) 可得 c( H )/c K a c(B )

第七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第七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多元弱酸(碱)
多元弱酸 Ka1ө >>Ka2ө >>Ka3ө ,c(H+) 主要 决定于第一步电离, c(H+)计算同于一元弱酸:
c/Ka1ө ≥500时 c(H) Ka1c 在二元弱酸中,Ka1ө >>Ka2ө , 忽略第二步 电离,其酸根浓度近似等于Ka2 。
例: 计算0.10mol .L-1 Na2CO3溶液中的c(OH-)、 c(HCO3-)、c(H2CO3) 。
1.浓度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H A c A c -+ H +
平衡浓度 c(1-α)
cα cα
Kaθ
c(H)c(Ac)
c(HAc)
c 2 1
当< 5%时 Kaө=c2 Ka /c
稀释定律
2.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甲基橙
0.1mol·L-1
HAc
滴加0.1mol·L-1NaAc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一种含有相同离 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向 左移动,从而降低弱电解质电离度的现 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Kθ a[c(H 3Oc()cH /θ]A c[(cθA c))cc//θ]
Kaθ
c(H)c(Ac) c(HAc)
A c - + H 2 O H A c + O H -
Kb c(HcA(A )c(cO) H)
电离常数的大小,表示了弱酸弱碱的电离 程度的大小, Kaө、Kbө越大,表示弱酸 弱碱的电离程度越大,溶液的酸、碱性越 强。
6.1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理论发展的概况
1100-1600年 发现盐酸、硫酸、硝酸等强酸 1774年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提出:
酸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 十九世纪初 认为酸的组成中都含有氢元素 1884年 瑞典科学家Arrhenius提出电离理论 1923年 Bronsted和Lowry提出酸碱质子理论

(NEW)华彤文《普通化学原理》(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NEW)华彤文《普通化学原理》(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A.BaSO4水溶液的导电性很弱,所以BaSO4是弱电解质 B.将难溶电解质放入纯水中,溶解 沉淀达到平衡,则电解质离 子浓度的乘积就是该物质的溶度积
C.AgCl和Ag2CrO4的溶度积分别为1.8×10-10和2.0×10-12,则 AgCl的溶解度大于Ag2CrO4的溶解度
D.在一定温度下,向含AgCl固体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水使AgCl溶 解又达平衡时,AgCl溶度积不变,其溶解度也不变
目 录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 绪 论 第2章 气 体 第3章 相变·液态 第4章 溶 液 第5章 化学热力学 第6章 化学平衡 第7章 化学反应速率 第8章 酸碱平衡 第9章 沉淀溶解平衡 第10章 氧化还原·电化学 第11章 原子结构 第12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第13章 晶体与晶体结构 第14章 配位化合物
第15章 元素化学 第16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绪 论 第2章 气 体 第3章 相变·液态 第4章 溶液 第5章 化学热力学 第6章 化学平衡 第7章 化学反应速率 第8章 酸碱平衡 第9章 沉淀溶解平衡 第10章 氧化还原·电化学 第11章 原子结构 第12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第13章 晶体与晶体结构 第14章 配位化合物
A.S0=(Ksp/128)1/4 B.S0=(Ksp/256)1/5 C.S0=(256Ksp)1/5 D.S0=(128Ksp)1/4 【答案】B
【解析】难溶盐Th(IO3)4的溶解平衡方程式为 Th(IO3)4 Th4++4IO3-
则溶度积Ksp为
Ksp=S0×(4S0)4
解得
S0=(Ksp/256)1/5 8.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2004研]
物质的量浓度为

基础化学第七章课件

基础化学第七章课件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25
酸和碱互为共轭,并组成共轭酸碱对,彼此之间差一 个H+,所以酸碱共轭统一在同一体系中的H+的传递。 质子理论中的酸碱不局限于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质子酸可以是:分子(HCl)、正离子(NH4+)、负离子 (HCO3-) 质子碱可以是:分子(NH3)、负离子(Ac-)、正离子 [Fe(H2O)5OH]2+ 有些酸碱物质在不同共轭酸碱对中既可以作酸,又可作 碱,称为两性物质。(HCO3-H2O)
电子教案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系 朱权
1.掌握酸碱的定义、酸碱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酸碱反 .掌握酸碱的定义、酸碱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应的实质; 应的实质; 2.掌握酸碱平衡中总浓度、平衡浓度及物料平衡的概念 .掌握酸碱平衡中总浓度、 ; 3.掌握 的含义,熟悉 与氢离子浓度的相互换算; 的含义, 与氢离子浓度的相互换算; .掌握pH的含义 熟悉pH与氢离子浓度的相互换算 4.了解溶液pH的近似测定; .了解溶液 的近似测定; 的近似测定 5.能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弱酸、弱碱的电离 .能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弱酸、 平衡; 平衡; 6.掌握多元弱酸电离的机理; .掌握多元弱酸电离的机理; 7.掌握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等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 .掌握同离子效应、 ; 8.熟练掌握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熟练掌握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9.说明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特点,并掌握溶液 .说明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特点,并掌握溶液pH 的计算了解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的计算了解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会根据需要选择配制缓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冲溶液。 冲溶液。 2011-5-25
第三章酸碱平衡 第一节 酸碱理论基础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2.呼吸肌麻痹:脊髓灰质炎、重症肌 无力、有机磷中毒等
3.呼吸道阻塞: 喉头水肿、痉挛、气管异物堵塞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COPD等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4.胸廓/胸腔疾患:气胸、积液、畸形 5.肺部疾患:肺气肿、肺水肿、哮喘 6.呼吸机使用不当:通气量过小
(二).分类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见于急性气道 阻塞、呼吸骤停等
碱中毒时, 肾小管排泌H+、重吸收NaHCO3 ↓ 肾小管产NH3、排泌NH4+ ↓ 酸化磷酸盐↓

• 调节作用比较缓慢 • 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能有效地排出固定酸,
保留NaHCO3 • 慢性酸碱平衡紊乱时作用比较明显
第二节 酸碱平衡指标
一.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
血液pH的确定
OH-+H2CO3→H2O+HCO3-
2.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ICF缓冲: →低K+
3.肺:呼吸抑制→PaCO2↑
4.肾:
排泌H+、NH4+↓, 重吸收NaHCO3↓ 酸化磷酸盐↓
酸碱指标变化: pH正常or >7.45, PaCO2↑, AB、SB、BB均↑,AB>SB,+BE↑
(三)对机体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1)GABA↓:GABA转氨酶活性↑,
(2)ATP↓
3.骨质脱钙、骨质软化
(四)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血液循环 3.补充碱性药物:首选NaHCO3
二.呼吸性酸中毒
定义:血浆中 [H2CO3] 原发性↑。 (一)原因和机制 原因:CO2排出障碍(主要);
CO2吸入过多(次要)
1.呼吸中枢抑制:颅脑损伤、脑血管 意外、麻醉药或镇静剂过量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篇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时/学分:48/3开设学期:第一学期开设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2.课程说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也是农学、园艺、生物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程。

本课程在元素周期律、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及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含量测定的理论和方法。

上述内容与相关专业对化学基础的要求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写作毕业论文及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解分散系、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2.理解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吸光光度法等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定量分析的常用测定方法。

3.掌握定量分析基本计算方法,能正确表示定量分析结果。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并且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学时分配表章序章题讲授学时实验学时辅导学时自学学时小计1溶液和胶体42化学反应速率23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74物质结构基础55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56配位化合物47氧化还原反应68重要的生命元素自学9分析化学概论610滴定分析法611重量分析法自学12吸光光度法413电势分析法自学合计48 四、教学教法建议本课程教学应在充分了解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既要注意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对于已习惯中学教学的新生一时难以适应大学化学学习的情况,教师在本课程教学开始就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内容的精炼,以使学生尽快适应。

每章讲完之后应及时小结重点,以助学生理清思路,及时消化。

第七章 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资料

第七章 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资料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李贵星一、概述二、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主要检测指标三、体液及酸碱平衡紊乱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掌握:水平衡的概念和水平衡紊乱的类型,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常用酸碱平衡紊乱诊断指标的意义和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血气、钠、钾、氯测定的方法学原理与评价,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要求。

♦熟悉:体液电解质的分布特点,水、钠、钾平衡紊乱的特点和常见原因,血气分析的质量保证。

♦了解:酸碱平衡的调节,血气分析在呼吸功能判断上的应用。

第一节概述一、水平衡二、水平衡紊乱三、电解质平衡及其紊乱四、酸碱平衡及其紊乱一、水平衡体液:体内存在的液体。

正常成人体液占体重的60%体液以细胞膜为界分为:(1)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ICF)占40%(2)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占20%A. 血浆5%B. 细胞间液(interstitial fluid)15%各部位体液之间受机体生理机制的调节处于动态平衡体液的组成➢水➢溶解于其中的物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等。

电解质:体液中存在的离子,具有维持体液渗透压、保持体内液体正常分布的作用,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二、水平衡紊乱脱水水肿原因:总体水的变化,或水分布有差异,水摄入和排出不相等,不能维持平衡。

水平衡的调节机制1. 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下丘脑。

2. 调节途径通过口渴中枢、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以及肾三大环节完成调控。

3. 水摄入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管肾张素Ⅱ增多、生活习惯等刺激下丘脑的渴觉中枢,引起口渴而增加水摄入量;摄入量到一定程度后,渴饱满中枢兴奋,口渴感受消失。

4. 水的排出主要依赖于ADH、醛固酮和肾脏等。

(一)脱水(Dehydration )♦脱水:由于水摄入过少和/或水丢失过多而引起细胞外液减少。

无机及分析化学(Ⅰ)习题解答

无机及分析化学(Ⅰ)习题解答

无机及分析化学(Ⅰ)习题解答目录第1章分散体系 (1)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8)第3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5)第4章物质结构 (22)第5章分析化学概述 (27)第6章酸碱平衡 (31)第7章酸碱滴定法 (36)第8章沉淀溶解平衡 (44)第9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49)第10章配位化合物 (53)第11章配位滴定法 (62)第12章氧化还原反应 (67)第13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78)第14章电势分析法 (83)第15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86)第16章试样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简介 (90)第17章重要生命元素简述 (93)第18章原子核化学简介 (96)第1章 分散体系1-1.人体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中,含有NaCl 0.900%,密度为1.01g·mL -1,若配制此溶液3.00×103g ,需NaCl 多少克?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解:配制该溶液需NaCl 的质量为:m (NaCl)=0.900%×3.00×103g=27.0g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13-1-327.0g/58.5g mol (NaCl)==0.155mol L (3.0010g/1.01g mL )10c ⋅⋅⨯⋅⨯ 1-2.把30.0g 乙醇(C 2H 5OH)溶于50.0g 四氯化碳(CCl 4)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1.28g∙mL -1,计算:(1)乙醇的质量分数;(2)乙醇的物质的量浓度;(3)乙醇的质量摩尔浓度;(4)乙醇的摩尔分数。

解:(1)w (C 2H 5OH) =25254(C H OH)30.0g (C H OH)(CCl )30.0g 50.0gm m m =++=0.38 (2)-12525-1-3(C H OH)30.0g/46g mol (C H OH)[(30.0+50.0)g /1.28g mL ]10n c V ⋅=⋅⨯==10.4mol·L -1 (3)b (C 2H 5OH) =-125-3430.0g(C H OH)46g mol (CCl )50.010kgn m ⋅=⨯=13.0mol·kg -1 (4)x (C 2H 5OH) =-125254-1-130.0g(C H OH)46g mol =30.0g 50.0g (C H OH)+(CCl )+46g mol 153.6g mol n n n ⋅⋅⋅ =0.650.660.650.33=+ 1-3.将5.0g NaOH 、NaCl 、CaCl 2分别置于水中,配成500mL 溶液,试求c (NaOH)、c (NaCl)、c (12CaCl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和反应的实质---H+ + OH- = H2O •局限性--–不能脱离水溶液范畴, 非水体系不适用; –只适用于含有氢原子和氢氧根的物质. It did not
handle on OH bases such as ammonia very well. • 无法解释NH3、NaCO3呈碱性、 NH4Cl呈酸性的事实。
2013-11-8 6
2. Proton acid–base reaction
–实质:质子的转移过程。 –中和反应的实质:质子的传递
• H3O+ (酸1) + OH-(碱2) = H2O(酸2) + H2O(碱1) • HAc(酸1) + NH3 (碱2) = NH4+(酸2) + Ac-(碱1)
*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也无水解反应。
2013-11-8 7
3. Strengths of acid-base 酸碱的强弱
溶液中,酸碱的强弱取决于: a) 酸、碱本身给出质子或者接受质子的能力-电离平 衡常数;
•对于任意酸: HB(aq) + H2O B-(aq) + H3O+(aq) •达电离平衡时, (c ( H ) / c ) (c ( B ) / c )
c H c OH 酸性, pH lg c H
2.理论要点:
Lewis acid: A species (atom, ion or molecule) that is an electron pair acceptor, 凡可以接受电子对的分子、原子、离子 Lewis base: A species that is electron pair donor, 凡可以给出 电子对的物质.
rG lg KW 13.99 2.303 RT
K 1.0 10
W
14
∵ rH = 55.90 kJ · 1 0 mol 例:100℃纯水的 K 5.43 10
2013-11-8
水的质子自递是 吸热反应,故 KWΘ随温度的升 高而增大。
13
w
T
K
w
KaΘ KbΘ = KwΘ (通常KwΘ为110-14)
*有关计算:已知酸的K Θ可求其共轭碱的K Θ。 a b
2013-11-8 10
b) 溶剂接受和给出质子的能力。
在水中, HCl + H2O H3O+ + Cl
强酸1
强碱2
弱酸2
弱碱1
HAc + H2O
H3O+ + Ac
弱酸1
弱碱2
– Calculation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species in equilibrium system 平衡体系中有关组分浓度的计算; – Common-ion effect 同离子效应 – Buffer solution and it’s 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缓冲 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当H+浓度<1时,为了方便起见 用pH表示溶液的酸度;
–当H+浓度>1时,则习惯用实际数值表示。
•pOH也可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pOH lg c OH / c


KW = [H3O+][OH-]= 1.0×10-14
-lgKW = -lg[H3O+] - lg[OH-] = -lg(1.0×10-14) pKW = pH + pOH = 14
18
二. 水溶液的pH值
1. 溶液的pH值
•水溶液中会同时存在H+和OH-,其浓度乘积为一常数Kw; •pH值-The potential of the hydrogen ion was defined in 1909 as the negative of the logarithm of [H+]. 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 负对数,pH = - lgc(H+)/c。
Cu2+ + 4:NH3 Cu2+(NH3)4
5.Lewis的酸碱电子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适合于任何有电子得失的得失体系! 缺点:太笼统,不易掌握酸碱的特性
无法判断酸碱性的强弱
2013-11-8 15
§7.2 水的电离和pH标度
一. 水的质子自递
1. H2O既是质子酸,又是质子碱; 2. 质子自递作用 (The Self-Ionization of Water) 水分子之间可以进行质子的传递作用。 H2O + H2O OH- + H3O+
2013-11-8 8
•同理,对于弱碱来讲,KbΘ 越大,碱的强度就越大。
NH3 + H2O

NH4+ + OH
Kb
NH 3
[NH 4 ] [OH ] ( )( ) C C [NH 3 ] C

KbΘ称为弱碱的电离常数
2013-11-8 9
*共扼酸碱KaΘ和KbΘ的关系
Ac + H2O OH + HAc
简化:H2O H+ + OH
水的电离平衡
达电离平衡时: KW
2013-11-8
[H 3O ] [OH - ] ( )( ) 1.0 10 14 C C
16
3. 纯水的电离平衡称为自身电离平衡; –其电离平衡常数称为质子自递常数(KWΘ)。
4. 水的离子积常数:在一定温度下,纯水的KWΘ是 一个常数。简称为水的离子积 (Ion Product of Water)。
• 适用于任何溶剂体系和无溶剂体系(如: 气相体系)。
–Lewis路易斯酸碱理论
• 酸碱电子理论:电子对的转移; • 适用于任何有电子的得失的体系。
2013-11-8 2
一:Classical Arrhenius Theory: A Brief Review •立论基础---水溶液中电解质的电离
–acid: 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base: 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 –salt: 电离出的阳离子除H+外或阴离子除OH-外尚有 其它离子的电解质 ---酸式盐, 碱式盐.
2013-11-8 1
§7.1 Introduction to Base-acid theories * 常见酸碱理论及其发展:
–Arrhenius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
• 酸碱电离理论:水溶液中电离出H+或者OH-; • 仅限于水溶液中!
–Brø nsted-Lowry布朗斯特酸碱理论
• 酸碱质子理论:质子的转移传递;
c(H ) c(O295K时纯水的


7
1
Ion-Product constant KwΘ
KwΘ =110-14
2013-11-8
pKWΘ = -lgKWΘ = 14
17
*热力学方法计算Kw
H2O(l) H+(aq) + OH(aq) r G 79.89 KJ mol 1
3.Lewis的电子理论有关酸、碱的划分
凡金属阳离子及缺电子的分子都是酸; 凡与金属离子结合的阴离子或中性分子都是碱。
2013-11-8 14
4.酸碱反应的实质:电子对的转移。
形成配位键的反应;碱提供电子对,酸以空轨道接受电子 对形成配位键。
H+ + :OH– HOH,
AlCl3 + Cl – AlCl4 –
Ka
(c( HB ) / c )
–KaΘ称为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用来衡量酸的强弱。KaΘ 值越大,酸性越强。 KaΘ大于1的酸为强酸,小于1的为弱 酸。常见弱酸的KaΘ值见附录4 –为了方便起见,定义pKaΘ来代替KaΘ : pKaΘ = -lgKaΘ –对于多元酸,对应的有多级电离常数,例H2S,H3PO4
2013-11-8 3
二: Brø nsted-Lowry Theory of Acids and Bases
1. Basic concept –(布朗斯特)酸:凡是能释放出质子(H+)的任何含 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的物种,即质子给予体 (proton donor)。 –(布朗斯特)碱:凡是能与质子(H+)结合的分子或 离子的物种,即质子接受体(proton acceptor)。 –acid-base reaction 酸碱反应: in an acid-base reaction, a proton is transferred from an acid to a base 质子在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转移 。
如:HSO , Fe(OH)(H2 O)5 , 4
HCO3 , H 2 O, HS等。
2013-11-8
5
Acid H+ + Base
HAc H 2 PO 4 HPO 2 4 NH 4


Summary
CH 3 NH 3 Fe(H 2 O) 6 3 Fe(OH)(H 2 O) 5 2
Kb

(Ac - )
[OH ] [HAc] [OH ] [HAc] [H 3O ] ( )( ) ( )( ) KW C C C C C [Ac- ] [Ac- ] [H 3O ] K a ( HAc ) C C C
由共轭酸碱对HAc-Ac-的电离平衡关系式看出
Chap7:Base-Acid Equilibrium
酸碱平衡是水溶液中最重要的平衡体系!
• Main Contents 基本内容:
– Introduction,酸碱理论简介; – Ionization of H2O and pH Scale,水的电离和pH标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