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宏观建议:⑴本专题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也不是很重要。
⑵可以辩证分析铁路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
⑶始终抓住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个主题。
⑷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正确认识。
⑸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阅读导语部分,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⑴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西合璧,不土不洋⑵20世纪50年代以后焕然一新,但受政治生活严重影响⑶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⑷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影响深远〖讲授新课〗第一部分:变迁表现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2014高考复习资料 19 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1872年国 人创办的《⑨申报》是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 刊。维新变法期间,国人办报出现高潮。在维新变法、辛亥 革命、⑩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 治斗争的工具。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共产 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新中 国成立后,党报党刊和其他类型的报刊都有较大发展,改革开 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 了令世界瞩目的提
四
次
放以后
革开放的伟大决
高,与发达国家的差
策,切实关注民生, 距越来越小,衣食住 调动了各方面的 行发生翻天覆地的
积极性
变化,中国正在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
二、近代交通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1.在以铁路、轮船为主干的近代交通网的作用下,通商口岸 城市和广大内陆腹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农产品的长途运销和 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许多农副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得以 扩大。
核心突围
技能聚合
一、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时代特点? 1.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西方的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传播到中国。(2)清 政府为杜绝列强的觊觎,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 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埠通商,发展近代工商业。(3)近 代工商业的发展为物质生活的变化提供了基础;而近代思想 文化的进步,则促进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 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亲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 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 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 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 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 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 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 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 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生版)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每课名题4)一、选择题1.(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17题)“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
下表不能反映( )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 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2.(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11题)《申报》上有这样一则征婚启事:“一、面貌端庄,中等身材;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身体壮康,精神饱满;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征婚启事中的这些内容主要说明当时()A.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C.婚姻风俗获得彻底改革D.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3.(2011年5月湖州二模18题)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观念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A.①②B. ③④C. ②③D.②④4.(2011年3月江苏四市一模8题)“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5.(2011年5月徐州市三模12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成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6.(2011年山东烟台一模20题)20世纪初,中国某征婚广告写道:“(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 原料 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 西点 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住宅 四合院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 租界 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 始大量出现。
典型特征。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等广
受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改革开放 等
的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开始主张 婚姻自主 ,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四合院是北方地
区的典型民居。删繁就简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记知识纲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 方便、 平民化 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 鸦片战争 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 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 旗袍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
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 连衣裙 为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叙永一中章浩[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教学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本引言中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的内容。
提问:从图片判断反映了什么历史时代的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中国男子服饰(1)长袍马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西装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2)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近代中国女子服饰(1)清代普通女子的着装,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2)接触西式服装之后,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
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脱离了原来的式样,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4、现代中国的男女服饰(1)20世纪下半叶,男女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民众服饰趋于单调,上下分体的中式便装成为日常穿着,被称做“干部服”的中山装成了流行时尚。
(2)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
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
其中以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
这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2、西方饮食的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之,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以在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为主。
之后,西餐逐渐在华人中流行,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无论是烹饪方式、食品种类,还是就餐环境、礼节要求,中西餐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与此同时,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开始受到国人的欢迎。
3、西方饮食文化传入的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味素等调味品。
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居室建筑的演进特点居民住房在城乡之间、贫富之间有着明显差异。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都是以四合独院为主。
2、西式住房的传入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这种全新居住文化很快引起国人的关注,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西式居住文化的扩展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信宅,其命包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习俗风尚变革的特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习礼俗的变迁最为明显。
2、婚姻风俗的变迁(1)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丧葬礼俗的变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不过,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葬礼。
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4、社会生活中其他风俗的变迁社会生活中的其他风俗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思考:浏览课本,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1、中餐——四大菜系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代表区域:山东(济南、胶州)广州、潮州等地四川(成都、重庆)口味特点:清香、鲜嫩、味纯鲜、嫩、爽、滑味浓、重辣淮扬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清淡、味甜走进历史:泸州是一个酒文化名城,请以“饮在泸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泸州特色白酒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
(课后作业)2、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答: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三)房屋建筑北京四合院北京西站“新村”、“花园”、“别墅”、“公寓”(四)习俗风尚1、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答: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2、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答: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合作探究:中国的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如此众多的变化,请以服饰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变化表现(1)近代(1840——1949)的代表服饰:男子:由长袍马褂到西装、中山装。
女子:旗袍。
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
(2)现代代表服饰:①20世纪50——60年代:列宁装和连衣裙。
②:“文化大革命”:绿军装和中山装;③改革开放:款式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饮食文化)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1)特点:发达,四大菜系影响大。
(2)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2.西方饮食传入(1)时间:19世纪40年代。
(2)原因:西方人大批来华。
(3)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
(4)影响:①中西餐并行于世。
②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A.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B。
一些专门生产糕点等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C。
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进程和特征)1.北方地区传统民宅:四合院。
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差异大。
2.中西合璧式住房。
(1)原因: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集中居住,西式住房的大量出现。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出现西化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房。
(1)时间、地点: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
(2)居住者:富贵人家。
(3)名称: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4)家具陈设:西式家具受到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重大推动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2.变革表现(1)婚姻风俗的变迁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