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看中国医患纠纷的解决之道

合集下载

解决医患矛盾的路径探析

解决医患矛盾的路径探析

解决医患矛盾的路径探析作者:闫英来源:《行政与法》2014年第02期摘要:自医疗改革以来,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近年来,由于医患纠纷而导致的极端暴力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医患矛盾问题凸现。

本文立足于医疗改革的大背景对我国医患矛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解决的方案与建议。

关键词:医疗改革;医患关系;医生权利;患者权利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2-0061-05收稿日期:2013-10-15作者简介:闫英(1958—)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行政学院合作课题“依法学的视角聚焦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医患关系”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HZKT077。

我国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民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几年间,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的医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医药卫生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医患之间的矛盾问题。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这一问题也逐步凸显,甚至出现了一系列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的极端暴力事件。

这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医患矛盾与医患纠纷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一)对患者权利的保护方面根据我国《宪法》、《民法通则》、《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所涉患者权利的规定,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应享有的权利主要为:⑴平等医疗权;⑵患者人身、财产安全权;⑶妥善医疗权;⑷患者的知情权;⑸患者的医疗自主权;⑹患者的隐私权;⑺医疗文书查阅、复制及封存(启封)权;⑻患者(方)身体组织及死者遗体的处分权;⑼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方)的权利;⑽患者的求偿权。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1)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①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着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他的作品体现了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产生了类似音乐学“多声部”的复调效果。

②巴赫金进一步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结构特点,认为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它是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③虽然在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主人公与作者的意识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没有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给自己的人物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主人公的自由是在艺术构思范围内的自由,复调小说作者的意识随时随地都存在于这一小说之中,并且具有高度的积极性。

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基本公式:表现为“我”与“别人”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

这种对话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一种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后者又表现为两种形式,即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和把他人意识当做内心的一个对话者所进行的对话。

这两种具有不同指向性的对话巴赫金称之为双声语对话。

这类对话是复调小说中的主要艺术手段,往往表现为暗辩体、带辩论色彩的自由体、隐蔽的对话体等表现形式。

⑤复调小说的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一切都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彼此相互作用,作者在小说中一般不写原因,也没有事物的缘起,而是各种矛盾对立的思想集中放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描写,不做纵向顺序的思考和排列,由此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创作具有共时性的艺术特征。

(2)复调小说特征界定:①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_提升医疗纠纷调处水平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_提升医疗纠纷调处水平

进入诉讼程序的医疗纠纷创历史纪录

目前中国医疗纠纷的具体情况。2014年,全国 发生医疗纠纷比2013年下降8.7%,但仍然高 达11.5万件。进入诉讼的医疗事故赔偿纠纷案 件19944件,创历史最高纪录,比2007年的1.1 万件增长了81.3%。 从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情况看,案件诉因包括 医疗损害侵权赔偿纠纷和医疗合同纠纷,主要 为医疗事故、漏诊、误诊,以及输血不合格引 发的纠纷。由于举证难等原因,医疗合同纠纷 案件占比不到5%,95%以上的医疗纠纷都是 侵权纠纷。

北京朝阳法院首次发出医疗纠纷案例通报


2014年11月21日,北京朝阳法院向朝阳区卫生局发出首期 医疗纠纷典型案例通报,通报了近期审理的五起医疗纠纷 案件,指出案件中反映出的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观 念淡薄等问题。朝阳区卫生局就此表示,将向辖区各医 疗机构转发该通报全文,并指导医疗机构汲取经验、整 改不足。 通报指出,承办的案件反映出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 务意识薄弱、法律观念淡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不规范、 纠纷化解机制不完善等五大问题,且这些问题或直接引 发了医疗纠纷、或加剧了医患矛盾、或造成了审理障碍、 或消耗了社会资源,均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医 患纠纷的及时有效化解。
《广州医疗纠纷诉讼情况白皮书 (2010-2014年)》
离谱医疗纠纷鉴定让不少医院“背黑锅”
近年来通过医疗纠纷鉴定维权的患方越来越多,医 疗纠纷鉴定是调处医患纠纷的关键。2009年国家 出台的《侵权责任法》取消了区分医疗事故和医疗 过错的双轨模式,统一使用医疗损害责任这一概念、 统一赔偿标准,但对应该由谁来作出鉴定,如何作 出鉴定未作出具体规范。医疗纠纷鉴定这个领域存 在的种种乱象,造成了不少尴尬,甚至激化了医患 矛盾。 用“四个不定”来概括司法鉴定结果的尴尬: “质量不稳定、时间不确定、对方不肯定、法官难 认定。”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与互文性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与互文性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与互文性
巴赫金复调理论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学理,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它会提出双重关系的概念,即互文性,以捕捉本质的概念,精确的表达思想,是学术界的一项重大前沿成果。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本质是双重关系,即互文性,其内涵是把双重关系的复杂性,转换为彼此之间的关联性。

这表明,一种观点是有必要和另一种观点一同取得,而不是只是采用其中一种观点,即关键是把这些观点或概念结合在一起,详尽表达出观点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结合,就是互文性。

互文性不仅仅是多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以有序意义表述表层
性质的一个重要方法。

它涵盖了思想的本质,把彼此的联系作为互文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互文性,可以说标志着文学理论研究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它把双重关系的复杂性又闪耀出新的生机。

复调理论评述

复调理论评述

文学经典化理论研究的评述——复调小说理论研究评述摘要本文从复调小说的含义、复调小说的特征、将复调理论与《罪与罚》相结合而谈以及复调小说的发展状况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多位学者对于文学经典化理论——复调小说理论的研究。

“经典”中的“经”指的是四书五经中的经,而“典”则指的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

旧时指的是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在今天我们把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称作为经典。

就比如说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是经典之作,基督教里面的经典就是《古兰经》,而关于文学经典化理论有很多,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巴赫金于 1929 年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

那么,笔者首先就要谈到的就是什么是复调小说。

提到巴赫金我们会想到的就是他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 的理论,复调小说这一理论源于苏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话语分析。

可以说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小说理论与文学批评的方法。

一、复调小说的含义在此我要引用几位学者对复调小说的解释。

首先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原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在1963年更名再版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两处明确阐明了“复调”在文学意义上的含义。

在《巴赫金全集》一书中同样阐明了复调小说的含义,“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与此同时,“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识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机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一是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而后是李小帆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以及相关文本批评》一文中写道:“巴赫金的批评理论受到了后结构主义的深刻影响,他把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看作是带有某种观点和价值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不是在重现小说作者的观念,它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过程'参与了主题的表达诉求,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话语空间。

从对话到对位——以巴赫金、福克纳、昆德拉为例谈复调小说的流变

从对话到对位——以巴赫金、福克纳、昆德拉为例谈复调小说的流变

第33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2 2012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2从“对话”到“对位”——以巴赫金、福克纳、昆德拉为例谈“复调”小说的流变刘丰丽(河南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1)摘 要: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复调”创立了以对话为核心的复调小说理论。

在此基础上,以意识流小说为代表的现代小说则发展了巴赫金的这一理论,创立了叙述语式的复调小说;昆德拉建构了以对位为核心的现代复调小说理论。

文章试图简要阐述复调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流变,以期展示其多元、开放的现代性发展模式。

关键词:复调;流变;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2-0062-03一声音意识的复调“复调”(又称“多声部”),原本是音乐术语,指一种比普通主调音乐更繁杂、更高级的音乐形式。

它主要是指“在音乐中的两种或更多的声音的同时呈现(旋律线的),它们完全被限定在一起,但是仍然保持它们相对的独立”[1]P58。

巴赫金则借用“复调”这个音乐术语,并把它引进到文学领域,天才性地定义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为“复调”小说,进而创建了一套“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的这套复调小说理论,思想新颖,具有开创性,在流派纷呈的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理论的阐述主要体现在《托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这本书中,其核心思想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托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1]P29。

根据巴赫金的《托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文,复调小说的主要特征有三:多元性、对话性、空间性。

在独白式小说里,“众多的性格和命运同属于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按照作者的统一意识一一展开,而在复调小说里,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及其各自的世界结合为某种事件的统一体,但又不相互融合”[1]P29。

“复调”、“对话”、“狂欢化”之后与之外——当代中国学界巴赫金研究的新进展

“复调”、“对话”、“狂欢化”之后与之外——当代中国学界巴赫金研究的新进展

Afe nd Be o t ra y nd ‘ l ph ny, “ a o im ' “ a ni ls e’ ‘ y o ’ Di l g s , C r va e qu ’ Po , ,
— — —
N e Pr g e si khtn Re e r h i w o r s nBa i s a c n Chi a n
化 ” 学 说 之 后 与 之 外 ,我 们 正 在 积 极 潜 心 于 巴赫 金 “ 语 理 论 ” 的 开 采 , 多 方 位 地 展 开 巴赫 金 学说 的 语境 考 量 , 多层 话 面 地 思 索 巴赫 金 学说 对 于 文 学研 究乃 至 整 个 人 文 科 学之 方 法 论 上 的启 示 ,努 力将 当代 中 国 的 文 学研 究 乃 至 人 文研 究的
论” ,并加 以积极 的 阐发与运 用 ,运 用于外 国文 学文本的解读 ,也运 用于 中国文学文本 的解读 ,运 用于文 学学 自身的 建 设 ,也运 用于 美学、哲 学等人 文 学科 方法论 的反思 , 已取 得十 分丰硕 的成 果 。在 引进 “ 复调” 、 “ 对话 ”、 “ 狂欢
“ 多声 部” 、 “ 与性 ” 、 “ 位性 ” , 已成 为 当代 中国学者 文学研 究乃至人 文研 究的 基本话 语 。几十年 来 ,我们 参 外

步一 步地 引 进 文 学理 论 家 巴赫 金 的 “ 调 理 论 ” 、 哲 学 家 巴赫 金 的 “ 话 理 论 ” 、 文 化 学 家 巴赫 金 的 “ 欢 化 理 复 对 狂
a d a u t r l x e th s“ m i a e q e t o ”h v e n i to u e r d l , n d x o ii n a d a p i a i n a tv W e a pl i n s c l a p r i Ca v ls u u e he r y a e b e n r d c d g a ual a d we ma e e p sto n p lc to c i e y p yhs t e re o i t r r t to ff r i n l e a r sa l a o i t r r tto i e e l e a y wo k , n o c n tu t n o t r t r t e f s h o i st n e p ea i n o o e g i r r wo k s we l s t n e e a i n of t y p Ch n s i r r r s a d t o sr c i fl e a e is l t o i u a wela o t e s l- x mi a i n o eh do o i s i uma t s s c s a sh t sa d p i o hy l o i h ha e m a e g e t c iv me t. l st h e fe a n t fm t o l g e n h o ni e u h a e t e i n h l p ,a l fwh c v d r a h e e n s i c os a Af ra d b y n h nt d t f“ o y ho y , d a o im’ a d ‘ a i a e q e ,we c nc n r t n t x o ai f‘ a o im h o ” t e o d t e i r uci o p l p n ” “ il g s ’ n ‘ m v l s u ” e n o on c o e ta e o he e pl r t on o ‘ l g s t e r , Di y e p n h o txt a o sde a i n o k tn S t e re , o d rt n p r t n f rltr r t i sa d e e o t o o o i s i u a iis x a d t e c n e u l n i r to fBa h i ’ h o i s p n e he i s ia i o ie a sud e n v n f r me h d l g e n h m n te c o y p o i e y Ba t St o i s i l — i nso s n u h f r r o t uo sy wi k i e e I h — — n i o a tt e r e oMc n r v d d b kh i he re n mu t d me i n .a d p s o wa d c n i n’ i n u l t Ba ht r s a _ — — a mp r n h o y r s l e i h n c t c n e o r i e e ltr r t d e nd e e n h ma iis s d e . o t mp r y Ch n s e a s i sa v n i u n te t i s a i y u u

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在意蕴

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在意蕴

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在意蕴【摘要】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在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中是重要的一个观点,它在西方文学界有很广泛的影响。

他的复调理论的基础是对话原则,对话性作为基础奠定了复调小说理论的特征,并且复调小说主要表现在文本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中。

总之,巴赫金的复调小说在各种关系中处于一种对话关系之中,它的这种形式丰富了人们的思维,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复调小说;对话性;审美价值一、复调小说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思想家和美学家,在他的思想中,最受人关注的便是他的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小说理论,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认为,如果过去的小说是一种受到作者统一意识支配的独白小说,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则是一种“多声部”的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即复调小说。

因此,巴赫金的复调小说诗学理论是依靠“对话性”、“多声部性”、“未完成性”、“狂欢化”等一整套话语建立起来的。

“对话性”则是巴赫金复调小说的本质内涵。

复调小说将不同人物形象的表达的不同观点都分别观照,而这些人物的意识并不与作者的意识混杂一起,也不归属于作者的观点,它们都保持自己的完整与独立性。

总之,各种单一的事物之中,都有事物间不同的对话声。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论基础上把人的意识的双重性、矛盾性、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复调小说艺术是艺术思维把握世界的一种新方式,它也是一种人类的审美需求。

复调的原意是一种音乐的术语,指欧洲18世纪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生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登,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不是多旋律的混合,而是通过和声对位,结构成多声部的交响乐,给人以立体浑厚的感觉。

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其实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伏的效果。

在复调小说的世界中,采用一种全面对话的方式,将不同意识形态的价值展现文本的话语结构中,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进行交流和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看中国医患纠纷的解决之道
作者:郭千张紫嫣
来源:《财讯》2016年第30期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呈紧张态势,医患纠纷增多,甚至出现伤医事件。

许多学者从法律、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但很少论及医患之间的会话方式。

本文认为,不健康的会话方式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解决此问题就要从构建平等的会话方式入手。

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理论(Polyphony Theory)充分揭示了人类生活和语言的对话性本质,强调了平等对话的重要性。

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乃至和谐的社会关系,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医患关系医患纠纷复调理论
复调理论的内涵和中国的医患关系概况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Polyphony Theory)源自于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

巴赫金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世界不是仅有一种声音、一种立场或一种思想,而是两种或以上,并且结尾也不是以其中一种立场、思想和声音战胜或同化其它的思想、立场和声音——这实际上是对平等对话的追求。

在巴赫金看来,这是对话的最高形式,是探索真理的必经之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是由这样许许多多的对话构成的。

然而,中国的医患沟通仍停滞在医生独白的阶段。

此阶段中人文关爱精神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表现在会话中的严重不对称性。

这种不对称性是医患关系的固有特征,许多社会学家和医师都表示:医患关系的核心特征便是权柄的行使。

由于医师具有医疗专业方面的垄断性,不管患者是否同意医师的观点,由于医师在医患会话中的强势地位最终都会接受。

如同Mishler将医者与患者之间的冲突比喻成为“医药之声”(Voice of Medicine)与“生活世界之声”之间的冲突(Voice of Lifeworld)。

后者试图控制话轮及话题力求展示他们的病情、自己的理解和前来的目的,然而前者试图控制话题,引导话题以求系统地、高效地完成医疗任务。

在这种会话模式中,与权威者对话的一方只被视为意识的客体,权威者使用独白的方法,有时甚至对他人的话语置若罔闻。

这种不平等、不健康的会话方式不仅让听者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并且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际及深度交流,不利于和谐的医患关系及和谐社会的形成。

虽然这种会话方式不是造成医患纠纷的唯一原因,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医患纠纷的发生,并且使之难以化解。

因此,我们应反思这种会话模式,帮助医患之间重建平等、健康、和谐、民主的会话方式,使医患沟通走向良性互动。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在审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时,反对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提倡双向交流,所以,复调理论可为解决医患关系紧张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复调理论对医患沟通的启示
巴赫金的理论虽来源于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但其思想精髓可以运用到生活各方各面。

对于医患关系来说,复调理论的价值在于倡导平等、健康、和谐的对话模式,摒弃以医师为中心的独白型会话模式,让患者获得更多关注及话语权,并实现双向交流。

我们不能忽视语言在身份建构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人和人的关系恰恰是在会话过程中形成的,协商型的说话人表现为使用温和的会话方式,并且表明他们愿意与听者(读者)建立平等协商的关系;而专断型的说话人则使用强势话语,导致说话人与听者(读者)之间的上下层级关系。

显而易见,强势的会话方式令听者很难从情感上接受,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复调理论在我国医患沟通中的实际应用
复调理论影响深远,它对我国医患关系的启示可概括为三点。

第一,医患双方应该建立平等、健康、和谐的会话方式,以求改善医患关系,并更高效地完成医疗任务,更好地寻求真理。

为改善医患之间紧张的层级关系,医患双方都要意识到平等协商的重要性,并建立平等的沟通语境,仅医生或患者一方做努力是不够的。

医生不应因掌握专业知识而武断专权,患者也不应将自身求医心切的需求凌驾于医生的尊严之上。

第二,医生要多考虑听者的感受,少用武断、无礼的表达方式。

胡大一曾经在采访中说过:“一个人如果缺乏医学人文精神,则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

没有人文关怀,医学是冰冷的。

就像周国平先生带着自己的女儿妞妞看病时所感叹的,…人们可以忍受病痛,但是难以忍受冷漠‟”。

第三,医生应赋予患者更多的话语机会,重视患者的利益。

在对话过程中,医师应该尽量做到少打断患者的陈述,多给患者陈述的机会,并回答患者的提问。

不打断患者,并赋予其更多的话语机会,可以让患者感到受到尊重,让其感受到医师人文素养和对其的人文关怀。

结语
被西方认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

多数医生都熟练运用后两个法宝,却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语言可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社会关系,但是如果应用不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运用好语言这一法宝,医患关系将不再是亘古难题,相信此举也会为医疗从业者带来幸福感和价值感。

作者简介:郭千(1991,7-);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北京,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张紫嫣(1992,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北京,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1] Heritage, J., Clayman, S., Talk in action: interactions, identities, and institutions, Chichester: Wiley-Blackwell, 2010, p.103-154.
[2] 高秋萍.论商务区工作语言建构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人民论坛,2013(20).
[3] 李阳和、王继珍.胡大一:不想把医学人文当说教.健康报,2015年12月4日第6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