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

合集下载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我国戏剧创作的借鉴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我国戏剧创作的借鉴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我国戏剧创作的借鉴白庆华(首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48)提要: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是现今我国较为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该理论以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独创性阐释而享誉世界。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具有多声部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三大特征。

该理论不仅适用于小说理论,还适用于戏剧创作理论。

以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为基础,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深入阐释,并将该理论移植于戏剧创作,探寻戏剧创作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巴赫金;复调;契诃夫;戏剧创作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8)02-0108-05 一、引 言巴赫金(БахтинМихаилМихайлович)(1895—1975)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也是苏联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由于巴赫金所生活的俄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资本主义兴起、新思潮涌入,加之巴赫金个人命途多舛,便激发了他对平等、对话和自由的期盼。

巴赫金的思想丰富多样,涵盖了语言学、美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其中,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别具特色。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理念,倡导新型的创作方式,这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文学创作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复调”原本是音乐中的术语,20世纪20年代末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中第一次将这一术语引入欧洲文学领域,强调小说作品中的“复调”结构,从而更加形象地突出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

虽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阐释过程中提出的,但是该理论的多声部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三大特征同样可以延伸到对戏剧等其他文学形式的创作理论中。

本文主要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涵和特征进行阐释,试图将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移植到戏剧中,从新的角度对戏剧创作手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研究概况我国对巴赫金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夏仲翼发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小说复调结构问题》[1],并翻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界对它的阐述》,第一次将巴赫金的理论引入中国。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

何谓:复调小说 ?
复调小说 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主人公意识的独 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 的对话关系。巴赫金借用音乐学中的术语 “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 现象。
复调小说的特征
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做为作者描写的对 象或客体,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 者,而是自我意识的主体。 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 一的意识,也不按照这种统一的意识展开情 节、人物命运、性格形象的,而是展现具有 相同价值的不同的意识世界。 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的意识,各 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二、主要观点
巴赫金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的人的创 造活动,它应引起听者注意并保持对话的兴 趣。“话语是双方的动作,它取决于两个方 面,一是谁说的,二是对谁说的。”语言的 现实和基本单位是对话和言谈,它们存在于 对话交际本身的范围内。 从这种观点出发,巴赫金将文学作品中 的叙述语言分解为不同类型的对话,其中多 数都包含两个或者更多声音之间的能动的相 互作用。
引 言
一、巴赫金其人 二、主要观点 三、复调小说 四、狂欢化理论
一、巴赫金其人
巴赫金(1895—1975)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 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 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 对文艺学、民俗学、人 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 影响。
一、巴赫金其人
巴赫金的主要论著有:《陀思妥耶夫斯 基诗学诸问题》《小说中的词》《文艺 学的形式方法》《弗洛伊德主义》《马 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拉伯雷和他的 世界》《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 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狂欢的本质
二、狂欢的本质与特征:巴赫金“狂欢”理论 的前提是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第一世 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 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而平民大众则过着 常规的、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对权威、权力、 真理、教条、死亡充满屈从、崇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 界”,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1)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①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着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他的作品体现了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产生了类似音乐学“多声部”的复调效果。

②巴赫金进一步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结构特点,认为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它是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③虽然在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主人公与作者的意识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没有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给自己的人物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主人公的自由是在艺术构思范围内的自由,复调小说作者的意识随时随地都存在于这一小说之中,并且具有高度的积极性。

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基本公式:表现为“我”与“别人”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

这种对话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一种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后者又表现为两种形式,即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和把他人意识当做内心的一个对话者所进行的对话。

这两种具有不同指向性的对话巴赫金称之为双声语对话。

这类对话是复调小说中的主要艺术手段,往往表现为暗辩体、带辩论色彩的自由体、隐蔽的对话体等表现形式。

⑤复调小说的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一切都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彼此相互作用,作者在小说中一般不写原因,也没有事物的缘起,而是各种矛盾对立的思想集中放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描写,不做纵向顺序的思考和排列,由此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创作具有共时性的艺术特征。

(2)复调小说特征界定:①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巴赫金复调理论中人物形象形式研究

巴赫金复调理论中人物形象形式研究

•艺术研究129巴赫金复调理论中人物形象形式研究内容摘要 不同于传统文学批评中对人物形象的研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从形式研究的角度进行了人物形象分析的创新,他注重研究人物形象的呈现方式和背后呈现出的文化思想意义,丰富了人物形象的研究与批评途径。

关键词 巴赫金;复调;人物形象;形式研究文/陆珂珂传统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在作者意识指导下塑造出来的,他们的语言、意识等都是由作者决定,是作者主观观念的客观化。

而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将形式研究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人物形象,他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时不研究人物形象的外部,而注重研究人物形象的呈现方式和背后呈现出的文化思想意义。

1 与“独白型”小说中人物形象研究的不同在分析陀氏创作特点时,巴赫金称其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

他把小说分为“独白型”和“复调型”,二者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以作品中的主人公为例,首先外在形式上,独白体小说中主人公的外貌形象、所处环境等都是由作者一人构造,力求达到一个完整的主人公形象。

其次内在上,主人公的思想和价值观是作者思想意识中的一部分,是作者构建的客观世界中无生命的客体。

复调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则大相径庭,复调小说中人物“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主人公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象,但能成为与作者地位平等的能够抒发己见的主体。

总的来说,复调小说不关注人物形象是谁的问题,而关注人物形象的自我意识与他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2 复调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呈现方式巴赫金在分析了陀氏小说的特点后指出,构成人物形象因素是其自我意识与世界在其自我意识中的意义。

以陀氏作品中主人公为例,首先在主人公与世界的关系上,巴赫金认为陀氏注重世界和他本身在主人公心中呈现出的样子,我们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成为了掌握自己思想的“思考者”,他存在的意义不是被作者与外部环境所赋予,而是取决于他们面对这个世界、自己的人生想要表达的思想。

复调 理论

复调 理论

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现当代文学批评家,米哈依尔·巴赫金在现当代世界文学批评史上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的。

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魅力集中体现在其对于1 9世纪俄罗斯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研究上。

通过对陀氏小说的分析,巴赫金认为,主导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风格特征的是其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复调特征。

为了进一步说明复调小说的特征,巴赫金在其复调小说理论中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对话。

关于对“对话”的解释可以认为是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巴赫金看来,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之一是权威缺失。

什么是权威缺失呢?这就是在小说中并不存在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物和思想意识(包括作者自身的思想意识)。

也就是说,小说家本人的价值观并不影响至lJll,说中人物的价值观。

在复调小说中,每一个小说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他们的存在与思维并不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支配和影响,包括来自小说作者的思想意识的影响。

基于这一权威缺失的复调对话关系具备两种基本的特征:其一,作者和小说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小说家本身的思想并不支配和影响小说人物的话语和行为,和小说家本人一样,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独立的存在;其二,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表达是平等的,彼此互相独立,不受对方的控制和约束。

正是由于复调小说的这些特色,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复调对话是多姿多彩的,这正是复调小说的最大特色。

复调小说是作为传统“独自小说”的对立概念出现的。

所谓“独白小说”,指的是缺失对话和交流的、完全受小说作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支配的小说形式。

独自小说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形式上完全严格地遵循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不能突破表达形式上的限制。

与独白小说相反,复调小说在表达方式上主张较大的自由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可以随意跳跃,大量的倒叙和插叙手法的运用,极大地拓宽了表达的视野,同时也增加了对话的便捷性。

本文在探讨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地下室人手记》等带有明显复调特征的小说,并通过对这些小说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的理论特征。

《李尔王》中的复调理论研究

《李尔王》中的复调理论研究

《李尔王》中的复调理论研究摘要:复调理论最早由20世纪西方和俄国重要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M·M·巴赫金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于1963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 用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话语。

复调小说是指“多声部性”“全面对话”的小说。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长期以来, 莎剧学者们对该剧的解读多停留在分析“悲剧性”、“人物性格”、“疯癫形象”、“父权与女权意识”等方面, 却未留意剧中内容和结构还融入了大量的复调因素。

因此, 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 引入复调理论对剧本进行重新解读, 探讨莎剧的复调叙事艺术特色。

关键词:复调理论;巴赫金;莎士比亚;《李尔王》一、引言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设计了许多人物对话的悖论,在这些悖论的背后,蕴含着隐藏的社会秩序、人物的情感,以及作者对于剧中人物或社会的情感倾向。

通过复调方式,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多种对话特征,如共时双语对话、多声部的人物意识和狂欢化时空中的复调对话。

但与此同时,国内外对李尔王复调的研究还处于比较表层的状态,大多是从主观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对话和表白都呈现出鲜明的对话色彩。

本文将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切入点,从对话关系、共时双语、狂欢化等角度分析小说的复调,揭示其人文情怀、多元价值及其深刻的文学意义。

二、复调理论及《李尔王》介绍复调理论是苏联学者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产生的的概念,借用音乐学术语“复调”来说明小说中的“多声部”现象,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用来区别单一旋律的欧洲小说模式。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细致而系统的阐述了复调小说理论概念。

复调小说是指“多声部性”“全面对话”的小说,具有以下特征:主人公是表现自己观念的独立主体,人物独立的思想观念是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小说的全面对话性,共时性的横向艺术描写,这些特征形成复调小说真正的独特性。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等又予重温,更对其复调小说理论有了新的了解,现就相关札记分别叙述。

1、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如经文曲、赋格曲与复调幻想曲等。

巴赫金借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

”“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 从上述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复调艺术作品中由不同的人物及其命运所构成的统一的客观世界,并不是在作者的统一的意识支配下一层一层地展开的,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主人公)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被结合在了某种统一的事件之中,他们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而是处于彼此交锋、对话和争论之中。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是这样的复调艺术作品。

2、复调小说中的主要主人公全是“自我意识”,全是“未完成的和不能完成的”个性,这是对传统小说的一个重大突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主人公,是由于复调小说和传统小说在根源上的不同:后者从创作构思上讲体现出作者声音“大”于主人公声音,或者作者干脆化身为主人公,也就是说,主人公成为作者声音的传声筒;作者整合主人公的视野、世界观,将其一股脑儿地纳入自己庞大而又统一的世界中。

复调艺术思维则说明作者声音和主人公声音处于平等的地位,主人公们反抗别人对自己的背后评判,通过纯粹的意识-思想之间的对话获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张扬。

复调理论的局限与复调小说发展的现代维度 - 副本

复调理论的局限与复调小说发展的现代维度 - 副本

,


,
相 反 陀 氏 的 《卡 拉 马 佐 夫 兄 弟 》 《 魔 》 却 有 不 少 作 者 群 中

,

对 人 物 甚 至 写 作状 况 的 非 对话 性 的 独 白式 评 介 然 而 《 人 者 》 类 的 作 品 却 缺 乏 某 些 本 质 杀 之 要 素 使 之成 为 充 分 意 义 上 的 复 调 小 说
,
,




场 景 化 而 已 这 与他 人
巴 赫金 所 论 述 的 复调 的
,

,




作者 的客观 化



非个 人 化 并 无 实质 性 的 区 别



基 本特 征 即 对话 性 并 不 能 将 陀 氏小 说 与 其 他 小 说 截 然 分 开 韦 勒 克 还 指 出 这 种 做 法 既 非 陀 氏 首 创 也 非 后 继 乏 人 如 狄 更 斯 《艰 难 时 世 》 代 表 不 同 观 念 价 值 的 几 种 声 音 就 是 显 例 而 海 中 明威 的《 人者 》 全 由对话 构 成 杀 完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巴 赫 金 理 论 意 义 上 的 对 话小 说 并 不 足 以 构 成 复 调
,
,

涂 险峰
复 调 理 论 的 局 限 与 复 调 小 说 发 展 的现 代 维 度
另一 方面
,
在 非 对 话 小 说 中 作者 却可 以 对 主 人 公 采 取 巴 赫 金 意 义 上 的 所 谓 对 话 态 度
,
,
之 间 的 对话 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等又予重温,更对其复调小说理论有了新的了解,现就相关札记分别叙述。

1、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如经文曲、赋格曲与复调幻想曲等。

巴赫金借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

”“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 从上述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复调艺术作品中由不同的人物及其命运所构成的统一的客观世界,并不是在作者的统一的意识支配下一层一层地展开的,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主人公)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被结合在了某种统一的事件之中,他们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而是处于彼此交锋、对话和争论之中。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是这样的复调艺术作品。

2、复调小说中的主要主人公全是“自我意识”,全是“未完成的和不能完成的”个性,这是对传统小说的一个重大突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主人公,是由于复调小说和传统小说在根源上的不同:后者从创作构思上讲体现出作者声音“大”于主人公声音,或者作者干脆化身为主人公,也就是说,主人公成为作者声音的传声筒;作者整合主人公的视野、世界观,将其一股脑儿地纳入自己庞大而又统一的世界中。

复调艺术思维则说明作者声音和主人公声音处于平等的地位,主人公们反抗别人对自己的背后评判,通过纯粹的意识-思想之间的对话获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张扬。

3、复调小说的哲学基础巴赫金借助哲学眼光发现了他人的重要性,认为我与他人须臾不可分离,独白世界则往往表现为世界的一元性,要么缺乏自我(人云亦云、惟命是从),要么只有自我(妄自尊大、唯我独尊)。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镜中人》、《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问题》和一些来不及成文的笔记中,巴赫金谈到了他对“我与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正是复调小说的哲学基础。

a、意识的统一性与存在的统一性巴赫金认为,现代思想文化所遵循的一些原则是“危险”的。

一元论便是这种“危险”的原则之一。

一元论原则肯定存在的统一性,在唯心主义哲学中则变成了意识的统一性(独白性)原则。

欧洲的理性主义及其对统一的和唯一的理智的崇拜,特别是在启蒙时代大力促进了独白性原则在现代的巩固,并使其渗入了意识形态的几乎所有领域。

一个意识能够自足的信念成为现代意识形态领域中创作活动的一个深刻特点。

这“一个意识”以各种形而上学的形式出现,如“普遍意识”、“绝对的我”、“绝对精神”、“标准意识”等等。

存在中还有许许多多经验性的个体意识则被“普遍意识”所偷换,换句话说,存在于众多意识中的真理性的东西全被纳入了“普遍意识”的统一语境中。

认识活动失去了众多的“主语”,唯一的“主语”就是这个看上去代表所有的人而实际上往往是被“我”这个认识主体“冒名”了的“普遍意识”。

巴赫金认为,我与他人是同时共存、相互需要的。

人的存在本身(外部的和内部的存在)就是最深刻的交际。

存在就意味着交际。

绝对的死(不存在)意味着再听不到声音,得不到承认,被完全遗忘。

存在意味着为他人而存在,再通过他人为自己而存在。

人并没有自己内部的主权领土,他整个的永远处在边界上;在他注视自身内部时,他是在看着他人的眼睛,或者说他是在用他人的眼睛来观察。

这说明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就是我与他人的交际。

我不是独立自足的,而是开放的,永远与他人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b、时空里的我与他人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不存在离开了他人而能够自足的我。

巴赫金分析了自我意识是如何感知自我的存在的。

我的外形不会进入我的视野,我不能像观看别人一样看见完整的外形在空间里的存在。

我的外形与别人的外形完全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上,我只能部分地,零散地感知我的身躯,但是我却可以把握别人的全部外形。

我处在我的内心与视野的交界处,我根本无法看见我自己,只有借助别人的眼睛我才能看见我自己。

我借助他人眼光看到的自我是极其模糊的,这是一种对自我改变存在的进程毫无作用的形象,是一种根本无法融入活生生的外在于“我”的客观世界中的形象,因为我对他缺乏一种相应的情感价值立场。

我看待内在的我自己的态度与看待别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我不能像对待别人一样将自己当作欣赏、爱慕、温柔、怜悯、仇恨、厌恶的对象,我只能实现内在的自我(而它是永远面向未来的),但不能观照内在的自我。

所以,将内在自我与我的外形结合在一起,放在整个外部客观世界的背景中来观照,这个任务只能由他人来完成。

审美行为不能脱离开观照。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两个意识的互动,是作者对主人公的意识反应做出自己的意识反应。

作者站在独有的视角和立场上观察内在和外在的主人公,又移情到他的角度和立场,然后再回归作者自身,此时作者获得的是完全外位于主人公的超视和价值,这是审美地完成主人公形象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与主人公这两个意识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实现审美活动了。

巴赫金把呈现在他人眼中的“内在之人”命名为“心灵”;自己眼中的内在之人称为“精神”。

人的空间存在的整体是身躯,时间存在的整体则是心灵。

但我看不见我的空间存在,也无法感知我的时间存在。

我一旦开始反思,心灵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零散的主观性。

毕巧林的性格不管有多么复杂,如果与斯塔夫罗金相比,他仍然显得单纯、幼稚,原因就在于毕巧林无法反思,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灵。

斯塔夫罗金却能意识到心灵,因而成为“精神”,他直面存在中的矛盾,而不是作为被作者客观地描绘的对象和这些矛盾并列在同一个层面上,所以斯塔夫罗金具有了瓦解一切完成性的能力。

对于我来说,不存在意识的开始和结束,我的意识在时间之中,所以我无法感知意识的时间存在。

他人则在我的意识之外,他人意识相对于他自身来说无始无终,对我来说却是可以结束的,我可以在审美上感知他人的时间存在。

原则上讲,我体验不到发生在我身上的与时间相关的一切重大事件,如诞生、成长、死亡。

与这些有关的价值体验都是借助别人才能体验到。

我在时间里行动,可是我作为主体从来也不等同于我自己,随时都可能从时间里摆脱出来,摆脱任何一种完成性。

但是当我观照他人的时候,我会把他囊括在完成的时间内描绘他。

失去他人,审美观照在时间存在上也会失去主人公。

在文学审美活动中,一定要有两个意识,一个被描绘的意识(主人公),一个积极描绘的意识(作者)。

原则上不可能出现纯粹的自我表现,因为我无法看到我的空间存在,也无法体验到我的时间存在。

审美的描绘在时间上都是比存在要滞后的,都外在于存在,这个外在性赋予了描绘本身以力量和意义。

这个外在性就是他性。

这个他性能够赋予人的存在以非存在层面上的、而是审美层面上的价值,当然,最后生成的审美价值并不是这两个意识、两种世界在意义和价值上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重新生成的价值的合力。

c、对话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巴赫金对如何看待我与他人(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这就是用我(作者)对他人(主人公)采取对话式(并非教育式的对话)的创作立场,反之,采取独白式的创作立场是对我与他人(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持消极的态度。

任何小说都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作者组织全部题材,完成对主人公的审美观照,赋予主人公以形式,这是作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审美积极性的外现以及客观化、物质化。

但在建构这个艺术世界的时候,在赋予主人公以形式的时候,作者可以对主人公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

一是把主人公看成是纯粹被描绘的客体,与自然界或周围环境处于同一层面上的客体,这就是独白型的创作法。

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于小说中的真正的意识只有作者意识一个,换言之,整部作品被作者声音所笼罩,主人公声音不是失去了独立性,就是本身只成为了作者声音的附庸。

二是把主人公看做“活生生的”主体,与作者一样也具有独立的声音和意识,换句话说,这里的主人公恰似现实生活中的真人那样能够对客观世界做出反应,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对人和事有自己独立的看法。

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采取的方法,它使作者意识和主人公意识以及主人公意识和主人公意识进入了积极的对话状态。

这种方法能够赋予主人公以独立意识,给予他人以自由的声音和独立的个性,它使众多意识同时并存、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充分意识到了人的意识的对话本质,并在创作的实践中身体力行。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中,主要主人公不是作为客体或物被观察、分析、描绘的,而是作为活生生的意识,这种意识不能被描绘,只能以对话的方式使他自我展现出来。

生活中的人是不可完成的,是永远面向未来的,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同样如此。

作者或者倾听主人公心迹的自我表白,或者倾听主人公之间的争论,或者甚至和他们争辩,用对话的方式激发他们讲出内心的“秘密”。

这样主人公就如同生活中的真人那样具有了未完成性和开放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里的对话是一种超情节的对话。

对话不只是推进情节的有效手段,更主要的是创作目的本身。

主人公通过对话一方面告诉别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另一方面也在告诉主人公自己他是什么样子的。

离开了对话,主人公的意识仿佛也无法存在了。

主人公在对话交际中诞生。

众多的意识同时共存却又互不融合,这样就产生了整体的复调结构或者对位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