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与复调1

合集下载

课题研究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课题研究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艺术理论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一、复调的起源和本质复调理论来源于前苏联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文中指出"复调小说"中的每个主人公是独立于作者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对自己和世界有着一种特殊的看法,小说表现的不是作者的完整意识,而是具有几个意识相互作用的对话性质。

复调的本质就是对话。

个体在进行精神思考的时候,无法摆脱置身其中的群体意志,与群体既有对立,又存在互助互补,在不同的时机,个体和群体的相对关系都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形成不同的方圆平衡。

同时,群体意志和生存环境既是个体精神的土壤,又制约着个体精神的发展,束缚着个体精神的伸张。

所以个体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这一无形的障碍,在进行精神抉择的时候,必然要考量群体意志和周围环境,这就是对话,体现在文学中就是复调艺术。

二、鲁迅小说中的复调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复调,《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日记,《孤独者》中魏连殳给我的信,《在酒楼上》吕纬甫沉浸的自我叙述,《伤逝》中涓生的自我追忆等,这些都明显运用了复调表达。

1、鲁迅小说中复调的类型复调的本质就是对话。

对话的特性是相同的,但是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性,一种是缺乏自觉精神的泛意识对话,这在小说中多是需要启迪的民众,如单四嫂子、阿Q,他们在群体意志面前时完全的劣势,缺乏自主权,多体现了扭曲性,这类对话属于盲意识对话;另一种是具有自觉精神的潜意识对话,在鲁迅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对话意味,每一个主人公在说话或者行动时好像都有一个第三者在参与,那个第三者在意识里干扰着主人公,让主人公不得不顾及到他。

这个第三者是谁?这一类对话是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的典型运用;如果考虑到小说的读者效应,鲁迅小说还有一种文本之外的对话,和读者的对话,前两种设计于文本之内的对话就是为了启迪读者,希望培养出更多富有战斗精神和斗争经验的新的思想斗士,这类对话是启蒙对话。

2、鲁迅小说复调的具体运用"今天晚上,……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具有独特的复调艺术。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叙事风格、社会批判意义和文学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揭示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特点。

在小说中,鲁迅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的叙事风格简洁有力,深刻而富有张力,引人深思。

鲁迅的小说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倡导进步和改革,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更在于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达,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体现在多方面,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艺术、人物形象、叙事风格、社会批判意义、文学价值、总结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复调艺术而闻名。

复调艺术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调子和风格,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他刻画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多维的、复杂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使人物更加真实和具有生命力。

在叙事风格上,鲁迅常常运用夸张、夜郎自大、寓言等手法,使故事更具激烈的张力和表现力。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也是复调艺术的一大亮点,他通过小说对封建社会、封建道德、旧文化进行深刻的批判,呼吁社会变革和人性觉醒。

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也在复调艺术中得到体现,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生动鲜明。

他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包括孔乙己、阿Q、药、小娃、阿四等。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他是一个酒店酒保,被人定义为一个“醉汉”。

鲁迅小说的复调性

鲁迅小说的复调性

摘要Y663,868寻求鲁迅精神世界辩证发展的研究方式并不能真正理解鲁迅小说的复杂内容,而且会抹杀其小说的丰富意义。

鲁迅具有一个分裂的灵魂,各种矛盾对立的因素在其精神世界冲突着。

鲁迅正视这灵魂的冲突与分裂,并表现于他的小说艺术中,形成其小说思想的复调性。

鲁迅小说思想的复调性并不是将其全部小说放在一起归纳的结果,而是表现为单个文本中各具充分价值的不同思想同时共存、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具体是指存在与虚无、希望与绝望、社会焦虑与个体焦虑的同时共存。

鲁迅尊重自己灵魂的分裂,并努力让两种各具充分价值的思想各自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从而形成艺术构思的复调性:一种意识努力成为作者观察与描绘世界的原则,另一种意识对此提出质疑:一种意识努力形成稳固的结论,另一种意识却使文本呈现不确定性;一种意识努力使人物与作者意识保持一致,另一种意识让人物说出自己的话。

这时,作者意识最大能动性表现于让矛盾双方展开辩论,而这也就是鲁迅小说的叙事动力。

这是一种新的叙事策略,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标准的初步形成。

虽然鲁迅对此尚未达到自觉的程度,但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作者意识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带来了艺术思维的革新,这也是鲁迅小说具有现代品格的原因。

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性;叙事AbstractWecan’treallycomprehendthecomplexcontentsofLuXun’Snovelsandwiiiobliteratetheirplentifulmeaningsbythewayseekingthedialecticaldevelopmentofhisspirt.LuXunhasasplitsoulinwhicha11kindsofcontradictoryelementscontendwitheachother.Hefacesuptotheabove-mentionedfactS,expressesthembytheartofhiSnovelSandformsthepolyphonicqualityofthinking.Theconclusionthathisnovelsformedthepolyphonicqualityofthinkingisnotmadebysummingupa11kindsofcontradictoryideasofhisnovels.Itshowsthatdifferentkindsofideashavingsufficientvaluerespectivelycoexisttogetheratthesametime,contendwitheachotherandfunctionmutually。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摘要】鲁迅小说以其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示,通过多重层面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心理复杂的内在世界。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文学形式创新,颠覆传统文学观念,引导读者对人性、社会、文学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并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批判,鲁迅小说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激励人们反思现实,并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他不仅关注个体命运,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复调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立体、丰富的文学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社会现实、人物心理、文学形式、文学传统、读者思考、中国文学史、后世文学影响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传统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

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复调艺术不仅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更是贯穿于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意义表达等多个层面。

通过深入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上。

他通过对社会阶层、道德沦丧、剥削压迫等现实问题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种揭示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记录,更是对社会弊病的深刻剖析,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警醒。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还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

他不仅塑造了众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有血有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通过对其作品中复调艺术的深入解读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的世界和思想,感受他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2. 正文2.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是其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鲁迅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俄罗斯著名的评论家巴赫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复调小说。

这是从音乐理论借用的术语。

复调的原意即指在一首曲子中,有着两个以上的主旋律。

如果一首音乐作品在整体上是和谐的,那么,这两个主旋律就不是各自表述和展开,而是有一种对话的关系。

否则就是一种独白了。

古典意义上的音乐,就是典型的单一主旋律,音乐的美感来自和谐。

但是,在现代的音乐美学中,和谐不再是美学的最高追求,在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人的灵魂被撕裂开来,存在着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普遍分裂。

人在自我意识和潜意识里,有着多重的构造。

所以古典美学中的单一的旋律就无法表现现代人的心灵深度。

于是10世纪初出现了无调性音乐。

用迷乱的音响组合表现人的复杂的灵魂世界。

小说也是这样。

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叙述人,也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就不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可以把一个故事讲述的非常完整,因为他自己的灵魂深处也可能是割裂的,在他的人物设计和情节讲述中,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在故事中流露出来,因此也就把自己表露的更加深刻。

复调小说,其实,就是指作者自己多个人格的对话。

《在酒楼上》、《孤独者》都是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叙述的,但叙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作品的主人公。

可是,这个“我”又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独立的角色。

他们不但对各自的作品的环境氛围和抒情基调承担着极大的作用,而且自身就融入到小说情节中,和主人公构成对白的关系,甚至成为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对偶式人物。

“他们似乎是一对有着独特心灵感应的孪生人,虽各各不同,又密切相关,骨头连筋。

”(注:旺晖《反抗绝望》第3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究其实,这两组对偶式主人公,都各自是作者鲁迅内心的两个侧面。

他们的对话背后,正隐藏着20年代中期鲁迅内心深处的冲突。

《在酒楼上》、《孤独者》(还有《头发的故事》)的叙事特点是将自己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两个孪生兄弟似的人物,一部分以单纯独白的主观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

《狂人日记》中的复调现象

《狂人日记》中的复调现象

《狂人日记》中的复调现象摘要:“复调”,其基本含义是指一部小说中有多种独立的、平等的、都有价值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对话和争辩的关系共存,以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地位,从而得到复调齐鸣的效果。

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展示了两种声音。

关键词:复调;鲁迅;狂人日记;狂人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过一种诗学理论,即“复调”,“复调”原本是音乐术语,它是指多声部音乐的一种。

而所谓小说的“复调”,按照巴赫金的理论研究,其基本含义是指一部小说中有多种独立的、平等的、都有价值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对话和争辩的关系共存,这点和“独白性”小说是有区别的,“独白性”小说里面也存在不同地甚至相互冲突的声音,但这种声音它会统一于的“作者”声音之下,“复调小说”而是始终赋予这些声音以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地位,从而得到复调齐鸣的效果。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也是复调小说的集大成者。

复调小说并不是外国作家的独创,有不少的中国作家作品里也有复调的影子,但真正创作过复调小说,并且取得过伟大成就的作家,鲁迅算是最杰出的一位。

“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

而且这两种声音,并非来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

日本文学评论家竹内好就曾经隐约的注意到鲁迅小说里的这种现象,在他的著作《鲁迅》中,他说鲁迅小说里仿佛“有两个中心。

它们既像椭圆的焦点,又像平行线,是那种既相约、又相斥的作用里的东西”这句话十分精辟的提出了鲁迅小说的复调问题。

下面就试图以《狂人日记》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复调因素。

一、主人公“狂”与“不狂”的复调《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心理极端有问题患迫害症的疯子,他的“疯”“狂”体现在很多方面,他充满了病态的疑心,如因为赵家的狗多看了他两眼,就感到“须十分小心”,感到“怕”。

看到赵贵翁看他的眼神有点怪就认为赵“怕”他,所以想害他;看到路上一伙小孩子在说话,也认为他们是在议论他,他们都是伙同赵贵翁一起想害自己的;在街上看到一个女人打儿子时骂了一句“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就认为她是要“吃人”。

鲁迅《伤逝》的复调问题分析

鲁迅《伤逝》的复调问题分析

对立的态度与意识的潜在冲突与交流, 实际上也体 现着作者心理现实的不同侧面。 正是由于叙述背后 的那个与内部叙述者产生感情与思想交流却又保 持着冷静独立态度的旁观者而获得了非“ 的、 我” 客
复调效果:两种调子各 自 独立又相互交织。 《 伤逝》 还采用了“ 循环” 结构 , 即利用空间或事 件的重合展开叙述 , 向读者展示的主要是重合之间 一个周期性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 空间的重合总是 与“ 回归” 相联系,伤逝》 《 的开头主人公涓生又回到 与子君同居前住的会馆( 而且是同一间屋) 。 循环” “
作者简介: 李应霞( 1965- ) , 河南很师人 , 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复调”是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分析陀思 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 , 他认为 “ 有着众多的各 自 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 由 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这确 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I]“ 陀 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 [1 ]鲁迅作品 明显的复调特征, 也体现了鲁迅作品的复杂性及其 艺术思维的深刻本质。 “ 复调性” 小说对不同声音的处理不同于“ 独白 性” 小说把那些不同甚至彼此冲突的声音统一在惟 一的“ 作者” 的声音之下, 而是始终赋予它们以独立 而不相融合的地位 , 从而得到复调齐鸣的效果。鲁 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杂性即多从这些复调式的声 音中来。 下面就《 伤逝》 的文本结构、 人物心理、 主体建 构等方面分析《 伤逝》 的复调性。
鲁迅《 伤逝》 的复调问题分析
首先总是带给人“ 相同” 的感受 , 涓生回到会馆发
现:
二、 人物心理的复调性
在《 伤逝》 这部小说中, 鲁迅达到了他小说心理 描写的极高境界: 细腻的情感描写、 回忆与心理描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

复调,作为一种叙事技巧,指的是在单一叙述声音中融入多种不同的声音、视角和立场,从而创造出丰富的文本层次和深度。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中,复调现象尤为显著,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鲁迅个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和观察视角,还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对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接着,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分析,揭示鲁迅第一人称小说中的复调现象及其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探讨鲁迅如何运用复调叙事技巧,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总结鲁迅第一人称小说复调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鲁迅第一人称小说复调问题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探究中国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变革趋势。

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鲁迅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二、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特点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他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作品在展现个体经验的也折射出了广泛的社会问题。

这些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甚至是故事的受害者。

通过“我”的视角,读者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验他们的悲欢离合。

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常常带有自传性质,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感染力。

他通过“我”的经历和感受,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小说中的“我”常常处在社会的底层,遭受着各种压迫和剥削,他们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问题。

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还常常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通过“我”的内心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这种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也使得人物更加立体生动。

通过“我”的内心独白,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痛苦和挣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2010级三班要亚楠学号:2010013828鲁迅的复调小说研究小结摘要:复调小说是巴赫金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叙事特征提炼出来的一个理论术语,为文艺理论界广泛关注。

鲁迅的创作受到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滋养,尤其是俄国文学的影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来,学术界利用“复调”理论,对鲁迅小说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想和鲁迅的深刻性;也分析鲁迅复调小说形成的原因;同时,通过与陀思妥也耶夫斯基各方面的联系与对比,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复调小说的影响及鲁迅复调小说的独特魅力。

关键字:鲁迅复调小说小结正文近些年,鲁迅小说中的复调问题得到了学界的关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有总体把握的,也有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切入的。

如严家炎的《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一文,从总体上把握鲁迅小说的复调特征;吴晓东的《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一文,着重强调了第一人称的角度的切入点;叶继奋《论鲁迅复调小说的人学特征》一文,运用复调理论解读鲁迅作品中对“人的存在和意义、道德和人性的基本事实”的深刻思考;王沁《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一文,认为鲁迅启蒙的失败、思想上的复杂性和未完成性,是其小说复调艺术效果的产生原因。

沈露儒《鲁迅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的根据与发展过程》一文,和严家炎的《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都论述了鲁迅复调小说和陀思妥也夫斯基的联系,张勐的《神性与魔性——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气质比较论》,孙亦平的《忏悔意识下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董尚文的《圣爱与反抗——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的价值信念之比较》文章,都在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比较中揭示了其复调小说的不同特色。

以上对于鲁迅复调小说的研究虽然侧重不同,但大体涉及一下几个方面:一,对鲁迅小说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想和鲁迅的深刻性;二,分析鲁迅复调小说形成的原因;三,通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各方面的联系与对比,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复调小说的影响及鲁迅复调小说的独特魅力。

下文将从归纳总结以上观点,加以粗略论述。

一,鲁迅小说中的复调严家炎说,不是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复调小说,但是,大多数小说都有复调的艺术。

对于其中的名篇,研究者多有解读:《在酒楼上》《孤独者》是最为典型的文本,也最被关注;《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己》作为单篇分析;《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则也作为整体被研究,如王沁的《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即是“从复调小说理论的视角考察《呐喊》与《彷徨》”。

《在酒楼上》中,吕纬甫自白中的申辩成分和其辩难中“我”的态度的间接表现,及二者之间的交锋,正是小说中叙事者“我”与人物吕纬甫的对话与潜对话话。

“我”同时也充当了一个审视者的角色,吕纬甫的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

这种复调的紧张对话性中,隐藏着两种价值观的争辩,是鲁迅对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志向遭遇现实挫折后,何去何从的辩证思考和追问。

鲁迅并未否定吕纬甫,而是在小说中通过“我”与吕纬甫的对话性冲突表现他矛盾的思考。

“吕纬甫的话语尽管处在被压抑的状态,但是它毕竟得到了宣泄的途径,也就被间接地彰显出来。

它在被质疑和否定的同时,也就有可能获得存在的历史性与合理性。

如果只看到鲁迅对吕纬甫的颓唐持一种批评的态度,就很难意识到这种对话性的冲突以及吕纬甫个人记忆和诗意叙述存在的合理性。

”[1] 这正是鲁迅复调小说的价值,也是鲁迅思想深刻之所在。

也使得读者不再将鲁迅单纯地定位为封建的斗士,而是看到鲁迅在矛盾中探索者形象。

《伤逝》是一部手记体小说,它的副标题为“涓生的手记”,意味着“小说之上或小说之外还有一个更超越的观察者在审视着“手记”中讲的故事”。

[2]在复调理论的支持下,涓生对子君之死的忏悔和迈向新生活的决心中,学者挖掘出涓生对于子君之死责任的推脱和逃避。

这种拷问是无声无形的,通过涓生的辩解显现出来,在文本中,形成了与涓生的对话。

利用复调理论,学者透过《伤逝》爱情的主题及反抗旧势力、个性解放、女性独立等范畴,解读出文本深层对人的良知和道德的反省的指向。

加深了对《伤逝》的理解,同时,也深入了对鲁迅的解读。

利用“复调”理论,对鲁迅小说进行新的阐释的成功之处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鲁迅复调小说形成的原因严家炎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一文中总结出三点:一,“由鲁迅个人的经历和体验所决定的思想的复杂性。

”二,“为了表现一些相当复杂的思想体验,小说家鲁迅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创作方法。

他在运用写实主义的同时,还根据不同的需要。

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其他方法。

这些不同方法有时单独运用某一种;有时以一种为主,兼揉其他成分;有时两种方法双管齐下,同时并用。

”三,“叙事角度的自由变化。

”[3]主要分析了《孔乙己》中多变的叙事视角。

王沁《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

通过对《呐喊》《彷徨》的解读认为鲁迅小说创作的素材来自于作家难以释怀的启蒙失败经历,而鲁迅写作的目的不是在启蒙大众而是在向读者寻求答案。

所以鲁迅的思想有复杂性和未完成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鲁迅在创作中价值判断上的隐退,给予各种思想更大的辩论空间,从而产生了鲁迅小说的复调特色。

本文作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鲁迅复调小说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当今学者给予其足够重视的同时,将其踢出了鲁迅复调小说产生原因的行列,有失全面。

严家炎的观点比较能概括当今学术界的观点。

而王沁的分析则是对严家炎观点一的细化和深化。

二者都注意到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具体原因可能有不同。

王沁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鲁迅思想的“未完成性”,更深度地解读了鲁迅小说复调形成的原因。

他认为鲁迅是提问者而非答案的提供者,他不会简单地给出结论或者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让国民和读者在多种争辩的声音中寻求答案,从而形成了小说的复调特色。

本文大体赞同此观点,认为这也是各种原因中的核心原因。

不能苟同之处在于,该文否定了鲁迅的启蒙地位,我们说,不是只有指明道路才算作是启蒙,提出问题,引起思考也是一种启蒙。

三,鲁迅复调小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目前,还没有将“鲁迅”“复调”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作专篇的文章来研究,不过,鲁迅复调小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在研究鲁迅复调小说的文章和对于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整体比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论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穷人〉小引》是大多研究者都利用的资料。

沈露儒的《鲁迅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的根据与发展过程》一文,详细论述了鲁迅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整体认识过程过程,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人性刻画的深刻,鲁迅对他非常崇拜;经历过启蒙的失败,鲁迅更加清醒冷峻,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最初的无限崇拜,有所质疑,不认为中国也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皈依基督教。

这也就分析了两位文学巨人的同异。

鲁迅始终赞叹陀思妥耶夫斯基高超的心理剖析能力,如鲁迅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点:“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

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在甚深的灵魂中,无所谓‘残酷’,更无所谓‘慈悲’。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于人性剖析的深刻正是巴赫金分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复调的运用。

严家炎认为鲁迅大致从三个方面接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是写灵魂的深,二是注重挖掘出灵魂内在的复杂性,三是在作品中较多地用全面对话的方式而不是用单纯的独白体的方式加以呈现。

这三个方面互相紧密联系,构成了复调小说的基础。

”这是鲁迅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借鉴学习,所以鲁迅的复调小说也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深刻。

二者的复调小说的不同点在于:一为长篇,一为短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通常都是涉案故事,并以欧洲惊险小说的情节布局为基础,在异常的生活环境和极端的情势中,写出人的复杂性;鲁迅的复调小说大多是精致的短章,且取材于平淡的日常琐事,在遭遇“边缘情境”,思考生与死,存在的意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最后都归于基督教,而鲁迅的人物则依然在迷茫的探索中,作者并没有给出最终的解决道路。

第三点是最为重要的。

原因一般都归为两位作家的气质和对于现实的深刻认识。

同时,这也是鲁迅复调小说独特魅力的显现。

结语:本文以CNKI上的论文为资料依据,总结了近来学界对于鲁迅复调小说的研究大况。

主要从一,对鲁迅复调小说复杂性进行了解读,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想和鲁迅的深刻性;二,分析了鲁迅复调小说形成的原因;三,总结了鲁迅与陀思妥也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异同。

因资料不全,总结有一定偏颇和缺漏。

以后会不断尽力完善。

参考文献:[1][2]吴晓东,《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04期[3]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03期[4]沈露儒,《鲁迅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的根据与发展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05期[5]佘小云,《浅析<孔乙己>的复调及原因》,《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01期[6]王沁,《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兰州学刊》,2009年第02期[7]叶继奋,《论鲁迅复调小说的人学特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02期[8]张丽萍,《多维视域下的众声喧哗——复调艺术之于鲁迅小说创作影响阐析》,《现代语文》,2008年第07期[19]朱卫兵,《“杂语”与“复调”——论《故事新编》的语言特征》,《名作欣赏》2007年第10期[10]耿传明,《两种伟大与两种激情——“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02[11]张勐,《神性与魔性——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气质比较论》,《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0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