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个案比较
鲁迅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比较

鲁迅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比较——从选取悲剧性题材的角度看写作提纲(一)悲剧的角度不同(二)悲剧的人物形象体现的思想意蕴不同(三)悲剧的人物与环境关系不同悲剧的角度不同鲁迅诞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正统文化,以及佛、道、墨、法等非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熏陶。
特别从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看,却意外发现与中国喜剧家阮大铖在戏曲创作上的艺术个性和特色上有相同之处。
例如独特题材的选取以及文本结构的精心设计、语言等。
喜剧是一种笑的艺术,就其特征来说,是在庄重威严为平庸滑稽,显示出幽默讽刺意味,产生“纠正人的恶习”(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艺术效果,正如鲁迅所说,“喜剧是将人生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而悲剧正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使人们在产生共鸣的情感里在一刹那间享受失去的沉重与振动。
以一种心理反差来使人们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中得到共鸣与顿悟。
而相对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一样,两人都选择了用悲剧性的事件来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下层群众的生存状态。
但尽管都选择了悲剧,但两位作家给予人们的悲剧氛围与使读者产生的心理感受又是不一样的。
一、创作冲动的触发点不同(一)鲁迅是苦闷与疗救的选择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沈从文与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差异分析

然景 色相 得益 彰 。相 比之 下 , “ 阿Q ” 这 一名 字充 满 了
讽刺意味 , 隐喻着其身份的卑微 。《 边城》 开篇不惜用
在 乡土文 学 的发展 史 上 ,卢梭 起 到 了先 驱作 用 , 华 兹华 斯 和乔治 ・ 桑 分别 用诗 歌 和小说 确立 了乡土 文 学 的地位 。此 后 , 乡 土小说 逐 渐发展 成 为 乡土文 学 的 重要 艺术 形 式 。 中 国最早使 用 乡土文学 概念 和 提倡 乡 土文 学理 论 的是 周作 人 。1 9 1 0年 , 周作 人 翻译 匈牙 利
熟。 1 9 2 8 年, 《 柏子》 的诞生标志着沈从文的创作进入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3 — 2 9
作者简 介: 潘
浩( 1 9 8 0 一) , 男, 江苏连云港人 , 讲师, 硕士 , 主要从事现 当代文学研 究。
了成 熟 期 。沈 从 文 创作 的 以湘 西 生 活为 题 材 的小 说 让 读 者看 到 了另外 一 种生 活 , 而他 因为 有感 于 城市生 活 的繁杂 , 更 沉迷 于 自己作 品营造 的湘 西世 界里 。如 果 说 沈从 文最 初是 为 了谋 生 而进行 文 学创作 的话 , 那
为官 , 因科 场 贿赂 案 被捕 判 斩 监候 , 周 家开 始 走 向败
落; 他的父亲周伯宜脾气 变得喜怒无常 , 酗酒 、 吸鸦
片, 继而 一病 不起 。年少 的鲁迅从 生 活优裕 的官宦 子
弟沦为经常出入当铺和药铺 的苦孩子 。 他在《 呐喊》 自
序 中说 : “ 有谁 从小 康之 家 而坠入 困顿 的么 , 我 以为 在 这途 路 中 ,大 概 可 以看 见世 人 的真 面 目! ” ¨随后 , 父
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与鲁迅笔下的故乡有什么差别

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与鲁迅笔下的故乡有什么差别一、思想革命视野下的乡村和梦幻湘西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农村视野展现的是一幅极其丰富、绚丽的图画,它构成了20 世纪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重要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界一再试图打破凝固的农业社会的死寂状态,在作为新文学创始人的鲁迅那里,农民和知识分子一直是他小说创作中两类并驾齐驱的观察和描写对象,而他一生中篇幅最长、塑造典型人物最为成功的小说恰恰是献给“未庄”农村及破产农民“阿Q”的。
鲁迅作为“五四”一代启蒙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他投向乡村的目光与情怀是带着极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再造中国的伟大理想驱使着他将忧郁而悲伤的目光投向多灾多难的古老乡村大地、投向挣扎求生于其上的“古国的子民们”,尤其是投向他们在不断恶化的生存境遇中的精神和心理世界,由此鲁迅将揭示民族精神病态和改造国民性的主旨带入了他目光所及的一切领域,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为他从事乡村题材创作的基本的立足点。
鲁迅笔下刻画的农村,处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束缚着人,让人几近窒息的时代。
“在古老中国的土地上,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村庄内几位“老爷”在指手画脚,些许匹夫匹妇在无声地挣扎着……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终其一生,鲁迅对于“沉默的多数”(主体显然是乡村的农民)的关注是执着而又具体入微的,他在一篇关于《阿Q正传》,他的全部的乡土小说都可以看作是他竭力摸索乡土人物灵魂的结果。
相比之下,沈从文的情形则与此不同。
当鲁迅从启蒙主义的立场去理解乡村刻画乡民时,沈从文更多的是把自己置于乡村之中,从其内部发现“乡村”的意义。
“他秉承的是原始‘价值观’,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明的位置,去俯瞰它,批判它,而是以自身的‘原始蒙昧’去接近它,认同它。
”以此叙述"乡下人"的心理内涵、生命渴求与行为方式。
从创作主体精神的角度而言,他缺少鲁迅作为上层启蒙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精神优越感;从价值趋向上看,沈从文在精神上与民间处于同一种文化空间中,透露着民间文化的质朴、生动与生存智慧,来自民间的经验影响着他,使他更多的偏向于认同民间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生存伦理和道德法则。
同样是故乡,不一样的乡愁——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

“ 五四 ”时期 乡土 小说一般 关注 两个 主题 , 是批判 国 民性启 蒙主题 , 一 探 讨乡土 小说 与 时代和 社会 的联 系, 重阐 释它 的思想 内涵 。二 是关 注乡 土 小 着 说的审美 价值 , 阐发其 所包 含 的道德 和情 感 内涵 。鲁 迅和 沈从 文就 是这 两种 主题 的乡土 小说代 表 作家 。 留学东洋 接受 西方现 代 文 明的鲁 迅, 回到落 后 的 旧中 国, 用 自己的 一支笔 揭露腐 朽 的旧文化 带给 国人精 神上 的枷锁, 希望 以引 起 疗救 的注 意, 而来 自湘西边地 的沈从 文则在 乡土小说 领域描绘 了中 国边 缘 乡 土 社会 的传 统诗 情 … 。他 们代 表 了乡土 小 说鲜 明 的两 级 。 同样是 写故乡, 鲁迅和 沈从 文的叙事视 角体现 了各 自对于 乡村社会 的文化 态 度, 在对 被言 说者 的展现 中, 体现 了作家 对乡土 社会 主观上 的感知 、理解 和 构造方 式, 而表 达 出作 者各 自不 同的 乡愁 。 从 1启 蒙与 审美— — 对乡 土世 界迥 异的 文化态 度 鲁迅 曾坦 言, 面对 日益衰微 的传统文 化, 欲要肩 负起启 蒙责任, 自己就不可 避 免地 要 走 “ 化偏 至 ”的道 路 , 演激 烈 反传 统 的 角色 。鲁 迅 将 自己在 文 扮 这 一 角色 里 所 尽 的义 务称 为 “ 喊 ” 呐 。当鲁 迅 站在 西 方 现代 思 想 立场 上 进 行 “ 喊 ”时, 呐 他采 用 知识 分子 对 乡土世 界 自上 而下 的俯 视 姿态 , “ 疗 对 被 救 者 ”进 行揭 露批判 时, 时时 能从充 满粉 饰与浮 华 的都 市 出版物 中发现 乡 他 下 人如 何 在 “ 目的迷 信 与讹 传 ”中加 剧生 存 的苦 难 旧 2。并将 一 支如 橡 大 笔 植入 中国 乡村, 密切关 注这 一底层 人群, 这表现 了一 个现代 人道 主义者 的社 会 良知 。在 现代 乡土 小 说作 家 群 中, 迅 的文化 启 蒙视 角 无疑 是 独特 的 。 鲁 鲁迅 “ 总想 把 绍 兴社 会 黑暗 的一 角 写 出来 ”而 文 化就 是他 写 出这 “ 黑 暗 一角 ”的核心 要 素 。在 他 的笔下 , 乡土是 古 老 民族衰 微文 化 的象 征物 , 它 沉 积着 一个 民族 千 年 文化 的全 部 “ 气 ” 是 ~个 亟待 变 革 的世界 。如 《 鬼 , 明 天 》开头 写道 : 鲁镇 是僻 静 的地 方, 有 些古 风 : “ 还 不上 一更 , 大家 都 关 门睡 觉 。深更 半夜 没有 睡 的只有两 家 : 一家是 咸 亨酒店 , 几个 酒 肉朋友 围着 柜台,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论文 沈从文和鲁迅:不该发生的故事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论文沈从文和鲁迅:不该发生的故事沈从文和鲁迅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们又在同样的时间在北京和上海居住过,但他们彼此却从未交往,甚至避免和对方见面。
这是为什么呢?沈从文自己曾回忆说,早期学习写作时,曾受到鲁迅所提倡的“乡土文学”的影响。
他当时刚到北京,看了不少新小说,其中有不少鲁迅的作品。
沈从文一落笔,也是写乡土,在浓郁的乡土风情描写中,展示故乡的苦难、下层人的遭遇。
和别的文学青年一样,沈从文对当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充满了敬仰之情。
可是,二人又怎样有了矛盾呢?这和丁玲很有关系,要从沈从文和胡也频、丁玲三人的友谊说起。
那时,丁玲、胡也频和沈从文都是没名气的穷青年,日子过得饥一顿,饱一顿。
三人认识后,性情相投,志向一致,都要在北京靠自己的一双手,白手起家。
他们三人惺惺惜惺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沈从文的文章因为屡被报刊拒绝,有时连退稿也得不到,十分绝望。
他气上来,总是把文章扔到地上去。
胡也频就悄悄把这些文章重新收好,四处跑着去给这些文章找发表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的也一样没人要。
有一次,胡也频通过关系,居然把沈从文的一篇文章发表在周作人主编的刊物上,档次应该说是很高的。
刊物印出来后,胡也频拿起就跑,去告诉沈从文。
当沈从文从目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感动地抱住胡也频就哭了。
有意思的是,胡也频和沈从文的字体十分相似,都是细细小小像蚊虫一般的字体。
这还不算,他们还喜欢用同样的稿纸和硬笔头。
书写方式也一样,都是不按稿纸的固定线路,只管密密麻麻写得满满当当。
编辑们很难把他们分开,《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的编辑部就往往把他们看做是一个人,有一个编辑居然把“也频”当做是沈从文的另一个笔名。
更有趣的是,丁玲开始写小说后,所用的字体、书写的方式也和他二人一模一样,也是细如蚊虫的字体,密密麻麻地写满稿纸。
丁玲的《在黑暗中》写出来后,拿给《小说月报》的编辑叶绍均看。
叶绍均看了之后,就对别人说,这篇小说不是胡也频的,就是沈从文的。
重读《故乡》和《边城》,看鲁迅和沈从文笔下的乡土中国异同

重读《故乡》和《边城》,看鲁迅和沈从文笔下的乡土中国异同引言:鲁迅,中国著名的思想文学家,擅长以冷峻的笔调写文论事,被誉为“民族魂”。
沈从文,京派作家代表,擅长以优美柔缓的笔调行文,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整体上看,鲁迅与沈从文的文学作品风格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系列,若要说两者比较相近的点,那就是两人都偏向于写乡土小说,其创作内容多与乡土有关。
今天,我们以《故乡》和《边城》来谈谈鲁迅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浅析其小说创作下的乡土中国异同。
一、小说创作背景:一深受家庭变故以及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影响,一深受淳朴自然的乡土环境熏陶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的形成,受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欲要探讨作家的文学作品,我们大体可以从其人生经历中略窥一二。
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同为描写乡土风俗,乡土世界,但风格却截然不同,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与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1.鲁迅的人生经历•首先,鲁迅,生活在一个没落的家庭中,因为家庭变故原因,鲁迅从小就见证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其次,鲁迅出生和成长的年代,为半封建半殖民的旧时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家危难、内忧外患的时期。
•再次,鲁迅好读哲学等书籍,且年少店铺,接受西方文化教育。
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让其格外关注国民性和人性问题。
2.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和鲁迅相比,沈从文的出生时间则晚一些。
沈从文从小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湘西小城里,那是一个淳朴、自然,与世无争的乡土世界。
年少的沈从文,不好文,喜欢逃学到乡间田野去感受自然,喜欢到匠铺看工匠打铁淬火、贴金……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让其格外关注自然,人文世界。
不同的人生经历,孕育了不同的创作思想,鲁迅和沈从文两种写作风格差异的存在,深受其各自的人生经历的影响。
二、鲁迅与沈从文笔下的乡土中国差异1.乡土中国之民俗文化差异“故乡”,在中国人的字典里,是一个带有特殊情感的词语。
古语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都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
鲁迅和沈从文都是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中国乡村的生活。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欢迎,而且至今仍被青年一代所熟知。
在乡土小说创作上,鲁
迅和沈从文的风格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鲁迅的文学风格具有民族主义、反传统和革命特征,他的作品突出了他的理念,以及“新文学”理念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特点,注重他的自我价值观与感受,用它来展示
他的看法和改变社会。
例如,《故乡》中,鲁迅把他的反传统的观念和反抗的情绪,一窥
心灵的直接展示,批判了当时乡村的贫穷,暴力,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反映了贫富差距
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充满乡土性,他着重写描写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精准地
把握了乡土文学的内容和精神,以及那里的文化底蕴和本土习俗,而他的一些文稿甚至无
需详细解释也足以让人得知原野本色。
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乡村人民的生活和口头文化
的描述,让世人了解了乡土的魅力。
例如,《夏日的绝望》描写了乡村的贫乏,物质的缺乏,但乡民们还是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灌加了生机和活力,重新唤起了乡土特色文
化的活力,以反映时代的变化。
因此,从作品风格上看,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鲁迅以具有
明显的民族主义特色、批判传统及革命主义思想的小说著称;而沈从文以写实中营造出乡
土氛围的小说著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也反映了发展的现代性精神。
在总的来看,这两位著名的乡土小说家各自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为乡土文学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广大读者。
冷峻深情系乡民静穆诗意萦乡梦——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

题材谱写的一 曲曲人性美的颂歌 , 展示 出与都市社会迥异 的 人生图景 , 肯定文化传统 中的美好 。于是 乡村世界呈现 出两
方面的意义 : 一是它 的愚 昧、 麻木 、 自欺欺人 , 二是它的纯朴 、 恬静 、 自然 的状态。 也正 因为如此 , 鲁迅 的乡土小说总是饱含
着理 I 生的 批 判 , 沈 从 文 的 乡土 小 说 则 被 看 成 一 首 诗 意 盎 然 的 田园 牧 歌 。 鲁 迅 再 现 现 实 的 黑 暗惨 烈 、 人性 的泯 灭 , 以 引起 疗
鲁迅 曾经说过 , 乡土小说 是一些 “ 侨寓在 外而写 自己的
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 。 鲁迅 的小说 , 是“ 五 四” 以来 中华 民族伟 大觉醒 的呐喊 , 它真正深刻地感受着时代 的脉搏 , 尤其是乡土小说 。因为在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 , 鲁迅 是最早站在农 民立场上 , 把他们放
(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 重庆 永川 4 0 2 1 6 0 )
摘
要: 鲁迅和沈从文同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乡土小说 大家, 在 乡土小说创作 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开
中国乡土小说之先 河, 沈从 文则开拓 了现代 乡土小说创作的新领域 。从“ 未庄 ” 千疮 百孔的丑陋 , 到“ 湘西” 人性化的美 好, 无论是文化批判与启蒙主题 , 还是人性 关照与诗意审美, 鲁迅 与沈从文都形成 了完全不 同的精神脉络。 从 鲁迅与沈 从文的 乡土小说 的文学理想、 审美 意蕴 、 艺术表 达、 语 言风格四个方面的比较 中窥见鲁迅 主“ 理” , 沈从 文主“ 情” ; 鲁迅 重写 实, 沈从文重写意 ; 鲁迅立足于现 实主 义, 沈从 文立足于浪漫主义的迥异创作 风格 , 并从 中比较 出在对中国问题的 体验 认识上, 鲁迅与沈从 文以属 于 自己的独特视 角透视 乡土 中国, 解读 乡土文化。他们 走的路 虽然不 同, 但 爱 国之心 、 忧 国之情 同出一脉 , “ 改造 国民性” 与“ 重塑民族品格” 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 词 : 乡土小说; 文 学理想 ; 审美意蕴 ; 艺术表达; 语言风格 中图分类号: I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1 2 — 0 2 6 4 —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