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概括沈从文《边城》艺术风格的准确词语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在小说中,沈从文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其独特的视角、精湛的笔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了一个真实的、具有吸引力的世界。
以下是对《边城》艺术风格的概括。
一、民族风情浓厚《边城》这部小说以异域风情为背景,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乡土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沈从文描绘了小说中对世界的认识,展现出了丰富的民族风情。
小说中融入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元素,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二、情感细腻丰富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三、意境优美动人《边城》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意境著称于世。
小说中的场景描写生动,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情感的描绘,打造了一幅优美动人的意境画卷,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
四、语言质朴真实《边城》的语言风格质朴真实、朴素清新。
在小说中,沈从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叙述风格简练明快,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用字如其人,质朴真实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总结:沈从文的《边城》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情、细腻丰富的情感描写、优美动人的意境呈现和质朴真实的语言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部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沈从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魅力。
《边城》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了我国现代经典文学作品,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艺术风格被认为是深邃动人、情感细腻、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小说中,作者沈从文通过描绘人物形象、风景描写以及情感表达,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多样的文学审美。
接下来,将深入探讨《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风格,进一步解读其精华所在。
一、民族风情豪放悲壮《边城》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而著称,其中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出了独特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品味。
浅析沈从文小说对中国乡土小说的独特贡献

浅析沈从文小说对中国乡土小说的独特贡献作者:齐亮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27期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自然、清新、朴实著称。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在文坛上掀起了“乡土文学”的热潮。
这些作家的作品以展现农民的生存、精神、命运的不幸和痛苦为主。
而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却独辟蹊径,着力描写湘西乡村的风土人情,挖掘故乡美好的东西呈现给读者,讴歌了湘西人古朴的品质,朴素的人情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新、纯真的田园式风格。
关键词:乡土小说湘西世界独特贡献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c)-0208-02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甲辰、休芸芸等。
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1918年高小毕业后随当地的土著部队,在川、湘、黔等边区生活,后正式参军。
1922年报考燕京大学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做旁听生。
1924年,陆续在《晨报》《现代评论》《语丝》上发表作品。
1928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社。
之后曾辗转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后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从湖南凤凰县走出来的沈从文,经历了穷困潦倒的生活,许多城里人自以为是的歧视后,依然不屈不挠,用自己清新自然的笔触,将湘西这个边远地区的人文传统展示给读者,呈现给世人一幅具有浓郁湘西风情的巨幅画卷,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七十余部,主要包括:短篇小说集《蜜柑》《神巫之爱》等,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等。
1 乡土小说产生的背景在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中国,很多人对故乡总是有不可磨灭的记忆。
沈从文乡土小说语言特色分析

沈从文乡土小说语言特色分析作者:吴世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4期摘要:沈从文的语言风格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本文以他的乡土小说语言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分析和梳理,呈现其语言的独特性,表现为浓郁的地方性、文言与白话的糅合、音乐性三个主要特征。
关键词:沈从文;语言特色;地方性;文白杂糅;音乐性[中图分类号]: 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5-79-02沈从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的语言风格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许多研究指出,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有一个摸索、成熟和转变的过程,而他小说创作成熟期时的“建构湘西世界”乡土文学作品无疑最能反映其写作风格,因此文本以他的乡土小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语言的独特性。
具体表现为浓郁的地方性、文言与白话的糅合、音乐性三个方面。
1.湘西地方特色浓郁神奇独特的湘西世界、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古朴醇厚的民俗民风,这样的地域风情,沈从文只有用带有湘西浓郁的地方性色彩的语言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富有地方性特色也是其乡土小说最显著的语言特征。
1.1 地方方言土语的使用沈从文富有地方性特色的语言风格是以湘西方言土语作为基础的,他曾说过:“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1]”他有时候甚至一天能和群众学得几十句方言土话,可见湘西地方方言对沈从文写作风格的影响。
这样的语言在其作品中不胜枚举:“爸爸已听了我的话,为我要城里的杨马兵做保山,向划渡船说亲去了!” 《边城》这里的方言“宝山”指的是媒人。
“小报应,管事先生他们说笑话,这也生气吗?谁敢欺侮你?总爷是一堡子的主人,他会为你骂他们!……” 《三三》这里的“小报应”指的是前辈对后辈的昵称。
“一会儿有人急忙跑到围子里来报信,才知道桥头杂货铺烧了,同时贵生房子也走了水。
”《贵生》这里的“走了水”指的是发生了火灾。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创作理念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细腻而真实,充满着浩然正气和深邃的哲理,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一、叙事风格沈从文的叙事风格独具一格,鲜明而个性化。
他擅长运用视角转换和时间跳跃的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将人物内心的起伏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摹,他能够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他也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的描绘,使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二、描写手法沈从文的描写手法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笔墨,使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中。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象征和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擅长运用自然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的描写清新而真实,富含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三、文学哲学沈从文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哲学。
他认为文学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
因此,他强调作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要关注社会和人民的疾苦,作为作家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追求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注重对社会问题的触及和深入分析,同时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内心的探索。
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度又具有广度,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总结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的作品赋予了文学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沈从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沈从文的作品中找到真实和启示,希望沈从文的写作特色能够给我们的创作带来灵感和指引。
沈从文试分析其创作特点和风格,题目自拟.

沈从文试分析其创作特点和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字崇文,后改名沈从文,笔名有休芸芸、懋琳、甲辰、上官碧、小兵、炯之等,斋名窄而霉斋,男,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和考古学专家。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1~沈从文自称为“乡下人”,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用古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精心描绘了湘西人民独特的世态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突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以教益和启示。
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以“乡下人”独特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了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他认为“不管是做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1]他的湘西题材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民俗特色,更是让人犹如置身其中,读后又不仅掩卷沉思。
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写什么文章。
他的作品风格和思想的形成,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沈从文十四岁投身行武,1917年至1922年漂游于湘西沅水流域,浪迹湘川黔边区,看尽了人生黑暗面而产生厌恶心理,在作品中便构建至善至美的湘西世界,从而与都市社会相对立。
绮丽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他特殊的气质,给他带来多彩的幻想。
他本身又有着苗、汉民族的血统,使他具有柔软又倔强的性格,宽厚又敏感。
对生活的忠实和爱,是沈从文众多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而长久地像沅江里的活鱼一样,水淋淋欢蹦乱跳葆有充沛生命力的秘密。
民俗包括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内涵,又有精神方面的内涵。
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习俗和生产交易的习俗上;精神文化方面则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有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婚丧礼仪习俗等;又有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如:节日习俗、语言艺术等。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主要就是表现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再现了湘西农村形形色色的婚姻悲剧和描摹了湘西充满风情的环境和民俗美。
下面笔者就尝试用自己粗浅而又稚嫩的笔调,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 一、充满民俗风情的生活环境提到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湘西生活环境,不得不说他笔下的“河”。
《沈从文文集》的乡土情怀与民俗文化

沈从文文集的乡土情怀与民俗文化1. 引言沈从文(1902年-1988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以其富有乡土情怀和深入研究民俗文化而闻名。
他在众多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乡土生活和民俗传统的深情厚意,同时也通过自己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观察和描写,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2. 乡土情怀在沈从文作品中的表现- 写实描写沈从文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他对乡村的热爱与关注。
他用精湛的笔调和丰富细腻的语言,将田园风光、农人劳作等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写实描写不仅令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氛围,更加深了对农村生活的理解与思考。
- 对农民命运的关注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关注农民阶层,并呼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尊重。
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刻画,展现了农民们勤劳耕作、艰辛生活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他们长期以来受到的种种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通过这种方式,他试图唤起社会对农民群体的关注,并呼吁为他们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3. 沈从文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民间故事与传统节日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广泛描写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和重要节日,如《边城》中对端午节、乞巧节等的描写。
他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深入研究了相关历史背景和内涵,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令人神往的乡村世界。
- 乡土信仰与祭祀活动沈从文对于中国乡村地区流传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有着深入研究和理解。
他常常以不同人物视角来探讨宗教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之情。
通过描写这些乡土信仰和祭祀活动,沈从文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4. 沈从文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独特且深邃的乡土情怀与民俗文化,不仅让读者重新审视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鼓励着人们保护并传承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
他的作品激发了广大读者对于乡土情怀和民俗文化的兴趣,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启示。
5. 结论沈从文凭借其独特眼光、精湛笔法以及深入研究民俗文化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强烈而真挚的乡土情怀。
沈从文、韩少功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

沈从文、韩少功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沈从文和韩少功都是中国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在比较研究两人的乡土小说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大都是写在他早年在湖南乡间生活时的所见所闻,如《边城》、《围城》等,其文学风格多样,既有散文式的叙述,也有小说式的叙事,还运用了地方方言与文学家专有的语言。
韩少功的乡土小说则较为现代化,写的多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如《黄土地》、《丰乳肥臀》等,他的小说常常采用独特的幽默手法,充满讽刺和讥讽的气息。
同时,韩少功的小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反映和探讨,比较强调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二、主题和内容沈从文的乡土小说着重表现的是传统南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主要表现的是传统文化的美好之处和人性的复杂性。
如《边城》、《围城》等更多的是叙述女子的成长经历,在其小说中经常出现性别问题,主要涉及到南方女性的成长、婚姻、家庭等生活状况。
韩少功的乡土小说内容丰富多彩,比较注重当代城乡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的小说不仅涉及到农村革命和生产、家庭关系等问题,也涉及到了当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如《黄土地》中描写的市场经济改革、如《丰乳肥臀》中描写的女性的角色与地位等。
三、人物塑造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人物形象更为多样化,主要塑造的是女性形象,如《女神》中的孙晓芳,是一位乡村女教师,她坚强的个性和品质展现出了南方女性的坚毅和聪明。
《围城》中的贾桂琴,则是一位特立独行、爱自由的女性代表,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
韩少功的乡土小说中,人物形象更具有象征意义和讽喻性。
如《黄土地》中的王寡妇,代表了农村劳动妇女。
在小说《丰乳肥臀》中,也描写了很多充满讽刺和幽默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如土皇帝、林如海等,他们的形象极具时代标志性。
综上所述,沈从文和韩少功的乡土小说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但都反映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多重变迁和面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
[摘要]
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
他是一个“乡下人”,他着力构筑了湘西世界,处处抒写了湘西的风俗人情,讴歌了人性美,但也有悲观的一面,唱出了孤独哀婉的田园悲歌。
[关键词]沈从文风俗人情造境艺术
一、风俗人情
一谈及沈从文的小说,首先反映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遥远的湘西的“风俗”。
自从八十年代初沈从文其人其作被“重新发现”以来,在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风俗美”当成沈氏乡土小说的主要标志,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沈从文乡土抒情之作的出现,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所带给人们的耳目一新之感还是强烈的、震撼的。
尽管初期习作的浅显使得他的乡土情结没有得到更有利更充分的展现,但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湘西边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描写,显然有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者笔下的沿海乡村;而且对于都市的困惑,乡土文学作者的感伤情怀往往渗透在他们对于乡村社会与风俗的批判当中,倒是这个来自边地的“乡下人”,大概是没有受到新式学校教育,没有受到新式文化熏陶,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于地方风俗的欣赏与满足,思乡与怀旧之情抒发的更具本色,这的确也是独树一帜的。
并且使得当时受够了压抑和苦闷的读者感到亲切和温馨。
沈从文那些以重在展现湘西世界的奇风异俗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中倍受青睐。
《龙朱》中描写的族长儿子追求女子的对歌,给我们展示了郎家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雨后》、《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野合,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寡居妇人之间男欢女爱,这个美丽而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萧萧》、《一个女人》描写的是乡村女性“不识不知”、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
诚然,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沈丛文那特别讲究温和和节制,婉约隽永的叙事态度和清新明丽、活泼多姿的独特文学语言来加以表达的。
它们给三十年代的读者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幻想与神往。
它们给三十年代的文坛所带来的新鲜与静谧,至今仍让人怀念——只是在这样的一派“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浓浓诗情画意中,“主人公”的真实生存状态与质量却不知不觉的滑出了人们的视野。
即使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小说中,假若设身处地的站在作品主人公自身的立场上看,地方的风俗和价值观固然也在当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披上了一层不失温柔的面纱,维持了地方居民在艰苦繁重的生存中的暂时的心理平衡与社会秩序的平和稳定。
但是,其间乡村主人公生存状态的不堪一击,也是不容否认的现实。
《阿黑小史》中男女主人公的早逝与发病;《萧萧》里年青女性麻木地听天由命以及任人宰割的生存状态。
地方的风土人情并非孤立地存在,特定的风俗总是与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压力过重的以致疲惫麻木的都市读者们被沈从文通过想象与抒情虚构的诗意化的湘西世界所陶醉与神往时,倘若获知湘西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与生活水平——原先的那份神往与陶醉是否还能一如既往,死心塌地呢?
二、造境艺术
沈从文对现代小说艺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非常有艺术个性的抒情小说。
“造境”是沈从文的关键。
沈从文说过小说创作应该包含“社会现象”和“梦的现象”两个部分,“必须把人事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
[1]古老的湘西大地孕育了他的文学之梦,现实与梦的有机融合构成他小说创作别具特色的审美价值,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精神。
作家是在多种文化冲突的整合中选择了至善至美的理想主义的创作道路,运用梦象与诗境的表现手法使现实与理想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这与道家思想文化正是始于求自拔于世俗的精神意识是一致的。
庄子之“道”的文化特色“乃在直下扣紧人生之问题,而标出人之成为至人、真人、天人、神人之理想”[2]。
庄子是教人面对现实追求理想,面对天地万物和人间生活而成至人、真人、神人。
这和沈从文的创作追求是契合的。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其理想的梦的天堂:美丽的茶峒小“边城”,有长满竹篁的翠绿沁人的大山,清澄透明的溪水,铺满玛瑙石的白河;洒满柔辉的“月下小景”,微风摇荡,稻草飘香,一对恋人相依相偎;玉家母子的“菜园”,种着各式的花木,晚风中吹来阵阵素馨兰花和茉莉花的香味;七个野人的山洞,吴甘二姓族居的乌鸡河……都是当地居民或游客所看不见和无法到达的世界,是人事和梦结合起来的超现实的艺术再现。
沈从文的小说里,不但用文字描绘出梦一般诗一样的意境,而且在很多地方还运用弗洛依德文艺心理学的理论描写梦境,探索人物内心世界,解剖人物灵魂,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
《边城》中曾描写傩送二老的歌声进入翠翠的梦境把翠翠的灵魂托起,翠翠的灵魂在美妙的歌声中“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作者通过梦境艺术地表达了翠翠内心深处对二老真挚的爱情。
《月下小景》中描写傩佑对着熟睡的恋人唱歌,而女孩在睡梦里听到歌声并能应和着情人的歌声,唱出心中的爱。
在这迷朦的梦里两个年轻的灵魂真正粘合成一体。
沈从文善于在一种美妙的诗的境境中利用梦象把富有“神”性的“全然的美”呈现给读者,挖掘出人物内在的灵魂甚至原始生命的自由之美,给人以一种自内而发的审美感受。
《龙朱》中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梦幻中:“女人一笑龙朱就勇敢了,这王子猛如豹子擒羊,把女人抱起飞向一个最近的山洞中去。
”[3]《渔》就是运用梦幻的艺术手法探索人类灵魂意识深处的小说。
在朦胧的月夜,吴氏二兄弟为放药毒鱼来到乌鸡河,相传两岸的吴甘二姓家族于久远的古代曾在这里为生存发生过野蛮的厮杀,两兄弟溯河而上到了沉船的荒滩,却是祖先大战的古战场,此刻“人走着,月亮的光照到滩上,大石的一面为月光所不及,如躲有鬼魔……大地是正在睡眠,人在此时也全如梦中。
”梦幻把两兄弟带回久远的古代,他们看到了祖先厮杀流血渍红的石块,哀掉死者建的庙屋,庙门前的一束山桂野菊花。
哥哥手中握着复仇的锋利宝刀,弟弟手里捧着甘族女子遗落的野花,潜意识深处复仇的怒火与不熄的爱情之火交映在一起,祖先的灵魂仿佛回到他们身上,他们的意识也沿着这条历史之河回到了蛮荒的古代。
我们看到了作家以他的心灵之笔触向人类历史、人类意识的深处。
由此反映出沈从文追随道家文化的印痕,庄子的处世哲学是要人回到远离现实的远古社会,追求的是摆脱现实价值的个体心意的快乐,认为美好的社会和人生是在产生社会道德规范和制度之前。
小说充溢无所不在的诗意,读后不免醉人耳目,痴人心肠,于浮躁之中长出几丝宁静的向往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