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考研沈从文专题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沈从文

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沈从文以“湘西人”这个主体,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世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区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并大量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把自己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进当下的记述,从而有意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
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以致造成的悲剧结局。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风俗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小说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使读者从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调和等。
男性形象大多诚实正直,勇武刚强,固执天真。
3.在真善美的人性中注入“神性”,采自少数民族中长期流传的情爱故事,加以渲染,贯穿了人类已有的纯真爱情、纯洁性爱的种种表现。
4.在写商业化都市时,讽刺尖刻地揭示出市民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拘束与压制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5.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制造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边城》

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边城》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本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沈从文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硐军人,很秘密地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
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即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
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女儿一面怀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
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翠绿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亊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容地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皆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橫渡过小溪。
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沈从文

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沈从文以“湘西人”这个主体,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世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区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并大量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把自己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进当下的记述,从而有意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
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以致造成的悲剧结局。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风俗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小说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使读者从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调和等。
男性形象大多诚实正直,勇武刚强,固执天真。
3.在真善美的人性中注入“神性”,采自少数民族中长期流传的情爱故事,加以渲染,贯穿了人类已有的纯真爱情、纯洁性爱的种种表现。
4.在写商业化都市时,讽刺尖刻地揭示出市民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拘束与压制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5.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制造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沈从文《边城》知识点全掌握附考题

沈从文《边城》知识点全掌握(附考题)一、《边城》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山城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老人管理着小溪边的渡船。
他活了七十年了,从二十岁起便守在溪边,五十年来用船来去渡了若干人.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地背着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军人看她无远走勇气,于是商量双双殉情。
男的首先服了毒.女儿一面怀了羞愧,一面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旁,待小孩生下,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长大成人了,一转眼,便十三岁了。
因为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为这可怜的孤雏取名“翠翠"。
翠翠出落得很标致。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掌水码头的名叫顺顺。
他的大儿子已十六岁,小的已十四岁。
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年纪大的像爸爸,豪放豁达,不拘小节。
年幼的气质近于白脸黑发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大的叫天保,小的叫傩送.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
端午时节,有赛船,有人在水里比赛捉鸭子.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天保和傩送皆是泅水划船好选手。
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便这样开始了。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
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上负点儿责。
翠翠在一个端午节的划船赛上,偶然与傩送相遇。
自那次相遇后的两年里,翠翠的心里一直装着一个人儿.而傩送的心里也萌发了微妙的情感。
这时,天保让父亲派人到翠翠家提亲.但是老祖父不能明白翠翠的内心,翠翠的羞涩使她也不能直接表白。
老人家想起了边城人特有的求婚方式,让天保在月圆之夜唱歌给翠翠,让他自己打动翠翠。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沈从文的作品主要以描写福建乡土风情为主,对于小城镇的人情百态、生活百味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揭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福建犁地县为背景,通过描写小城镇上的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福建小城的生活韵味。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屈家庄屈原庐生活的故事,在表现当地物产、民俗文化、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的同时,展现了小城镇的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以及个人、家庭之间的情感和社会问题。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屈家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小城镇上各种人物的生活态度和命运,塑造了一位又一位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小说内涵丰富,语言流畅,通过小说的叙述方式、节奏和符号的运用,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洞察。
小说在描写福建乡土风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情感、命运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二、《米》《米》是沈从文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福建乡村为背景,通过对于村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福建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
小说以米为主题,通过对于稻米生产、销售与生活风俗的描述,展现了福建乡村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
小说以充分的细节描写、丰富的图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揭示,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
在小说中,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通过对于福建乡村生活的描绘和对于乡村人物的塑造,展现出了对于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民俗文化的独特感受。
小说无论在题材选择、文学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文学影响沈从文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界和世界文学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文学)【圣才出品】

第6章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京派”的特征
1.“京派”的概况
(1)定义:通常所谓“京派”,是指19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2)“京派”和“海派”之争
①1930年代初,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发生了一场论争,当时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
其实所谓“京”“海”之争,多少也有文人的意气和派性在里边。
②有些论者认为当年的“京”“海”之争,看似偶然,却从根本上反映了19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在文学中的体现。
2.“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表6-1 “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3.“京派”作家的代表
表6-2 “京派”作家的代表
考点二:沈从文的“角色认知”及其两个文学世界
1.沈从文的文学理念
(1)沈从文既反对将文学纳入商业的或政治的功利圈,也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他有自己的文学理想,也看重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2)沈从文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沈从文看来,所谓“生命的明悟”,“明白人生各种形式”,“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正是文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表6-3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考点三:《边城》细读
1.《边城》的艺术特点
表6-4 《边城》的艺术特点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表6-5 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一、关于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原名沈岳焕。
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
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
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讨论——沈从文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14岁入地方行伍,先后当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等,军旅生活使他看尽残酷杀戮而产生厌恶心理,湘兵的雄武蛮强和沅水民风的淳朴自由,使他对于生命和自然有着特殊的认知和敏感。
这对于他之后的创作影响深远。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并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关照。
他勾画出全新的健全美丽的乡村生命形式,同时完成了对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
沈从文一生创作宏丰,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
早期有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基本主题初见端倪;30年代之后,创作了《龙朱》、《旅店及其他》、《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长篇《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等。
历年真题:
1、论沈从文《边城》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25分(武汉大学2005年综合知识B卷)
2、30年代京派小说的总体特征;20分(武汉大学2001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从08年至今武汉大学文学类初试都未曾再考过沈从文相关的题目,不过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和他构建的湘西的乡土世界是值得关注的。
重点阅读作品:
《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复习侧重:
个人认为,对于沈从文的复习要掌握三方面:
一、“湘西世界”及其中的“常”与“变”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就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这不同于鲁迅先生的乡土小说中对故乡的批判,沈从文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赞美和爱去回忆和描写湘西世界中的人与物。
他写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这里有对自身命运毫无意识的童养媳潇潇(《潇潇》);有水手与妓女的故事(《柏子》);有忍辱让妻子出外卖身的农民(《丈夫》)。
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身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和关注。
他赞美他的故乡的同时,又不得不感到悲哀,因为在现代文明的入侵下,湘西世界已经变了,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
沈从文的小说很多是挖掘湘西的“常”态,“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
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的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
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
这就是他小说中湘西的“常”。
湘西的常与变在沈从文未完成的长篇《长河》中有更多的体现。
二、乡与城、过去与现在
沈从文一直自称“乡下人”,他始终以“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观照“湘西世界”。
他对湘西世界的人与物都是热爱的,但是当他以乡下人的眼光,调转过来观察商业化都市时,又是带着讽刺的。
《绅士的太太》写城市上层家庭日常生活,夫妻相瞒,乱伦糜烂;写知识
分子,则是《八骏图》中患上性压抑性变态的教授们。
沈从文将性爱当做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当这一主题出现在湘西乡村世界时,体现的是一种自然、和谐、健康的美,当出现在城市中,则是被压抑了的,变态的。
沈从文在他的散文中提出两种历史——统治阶级的书面历史和人民的无言历史。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进程发展,民族品德渐趋消失,人性堕落。
这也是他建造湘西世界的原因,他想要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探求人的重造。
这与五四时“人的文学”和“国民性改造”及后来的“美育代替宗教”的传统有继承关系。
三、《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其构建的湘西世界的典型代表。
小说讲述的是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翠翠以致造成悲剧结局的故事。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
翠翠所代表的是沈从文塑造的一系列小女人,如《三三》里的三三、《长河》里的夭夭,这都是作者美好理想的化身。
《边城》带有牧歌情味,但又有很深的悲剧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沈从文从废名处继承而又发扬光大的文化小说,还极大影响了后来的汪曾祺。
作为“文体作家”,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独特的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都值得注意。
思考题:
1、怎样理解京派文学中的乡土世界
2、《边城》的审美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