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沈从文

第一部分(开头两个自然段):写阴历年前某天 夜晚,航行在沅水上的渡船泊于鸭窠围岸边,水手歇 夜,以及湘西特有的吊脚楼景观。 第二部分(从“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至“灶中 正火光熊熊”):透过作者的想象,叙写水手们到岸 上吊脚楼吃“荤烟”或烤火歇息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邻近一只大船上”至“也是很显 然的事了”):由邻船一位水手的举动引起回忆, “温习”了十五年前自己经历的同样的情形。 第四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写午夜时分水面 上渔人“赶白”的古怪声音及由此引发的对湘西人历 史命运的思考。
笔下的湘西世界
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 《湘行散记》是记录湘西文化的集合。。 《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几个县 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 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 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 忧,《虎雏再遇记》、《箱子岩》感动 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 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 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倾注了他的审美 取向、道德情感、人生观和世界观,还 有关于生命和生存的哲学。
《八骏图》:
《八骏图》不但写于“窄而霉斋”,而且还是以这栋 大学教授们宿舍楼为背景的。沈从文的“窄而霉斋” 居室在福山路3号的一个小楼上,是当时国立青大的 一座教职员宿舍楼,坐落于八关山的东麓,拾步可到 学校;距中山公园(当时为青岛第一公园)汇泉湾和 海水浴场,也不过一箭之地。由于青岛比较潮湿,他 给自己的居室起了个雅号:“窄而霉斋”。 《八骏图》里的“八骏”,指的是八位教授,他们有 的是物理学家,有的是生物学家、哲学家、史汉学家、 六朝文学专家等,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高 级知识分子的群像。相传周穆王有八匹最出色的坐骑, 称为“八骏”,所以用《八骏图》作为小说名,借喻 文中的八个教授,具有相当鲜明的讽刺意味。
沈从文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
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第一,他们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 第二,他们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 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 第三,他们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第四,没有正式的组织和宣言,但他们大都集 中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 第五,他们的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 《水星》、《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 《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
故事简介
边城,原为湘西的一个小镇, 小说的主人公翠翠,与爷爷一起守 渡口,相依为命。天保、摊送两兄 弟同时爱上了她,而她只爱摊送。 天保失意之下驾船外出,船翻身亡。 在隔阂和误会中,摊送也出走了, 爷爷受到打击而病逝,翠翠依然守 在渡口,等待恋人归来。
《边城》 中的人性美
男女之间 的情爱
祖孙之间 的亲爱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 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 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
狭义的海派,主要指鸳鸯蝴蝶派。也有人将具有典型 都市文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而将左 翼文学与此相区别。
……眼中的沈从文
在我们眼中……
在朋友眼中……
在爱人眼中……
坚忍不拔 独立自学
京派作家群
一是与文学研究 会和语丝社有关 的讲究文学趣味 的作家,如 周作人、废名、 俞平伯等
二是与新月派和 评论派有关的作家 如胡适、沈从文、 梁实秋、凌叔华、 孙大雨、梁宗岱等
三是北京的高级知 识分子和高校中的 师生如朱光潜、 李健吾、林徽因、 冯至、何其芳、 李广田、卞之琳、 萧乾等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 海的作家。
在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以独特的人格魅 力受到世人的关注。他早期出版的《鸭子》、《阿丽思中 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它》、《神巫之爱》 等作品集,深受鲁迅先生开拓的“乡土文学”影响, 包 含着对湘西故土生活的叙写,作品题材新颖特异创作初露 才情。30年代以后,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 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八 骏图》、《新与旧》,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 记》、《湘西》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的创作,不仅为他 赢得了“多产作家”的称誉,而且为他确立了现在文学史 上别人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埃德加·斯诺编译的第一次向 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新文学成就的作品集中就收入了沈从文 的作品,并将他与巴金齐名, 称“这两位对现代中国文 学的发展都有过巨大贡献”。
沈从文

残缺的人性 “活在中国做一个人并不容易,尤其是活在读书人圈儿里。 大多数人都十分懒惰,拘谨,小气,又全都是营养不足,睡 眠不足,生殖力不足。”(《〈八骏图〉题记》) “教授乙低下头去,从女人一个脚印上拾起一枚闪放珍珠光 泽的小小蚌螺壳,用手指轻轻的很情欲的拂拭着壳上粘浮的 砂子。” (《八骏图》) “一个曾经被人用各样尊敬的称呼加在名字上面的主人, 国会议员,罗汉,猪仔,金刚,后来又是总统府顾问,参议, 于是一事不作,成为有钱的老爷了。”(《绅士的太太》) “一般绅士为了娱悦自己,多数念点佛,学会静坐, 会打太极拳,能谈相法,懂鉴赏金石书画。另外的事情, 就是喝一点酒,打打牌。这个绅士是并不把自己生活放 在例外的地位上去的,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都不缺少。” (《绅士的太太》)
•
二、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
(二)小说主要特点 1.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者: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的悲剧性思索。 以独特的视角展示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 无为的人生形式。 《萧萧》:对自身可怜生命的毫无意识。 《柏子》:脱离不掉生命的“自在状态”。 《丈夫》:对生活的隐忍态度、人性的觉醒、命运不可知。 《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纯真爱情、纯洁性爱。 湘西人的生命是自在的,然而更高层次的生命应该是自觉的演进的 ,湘西人生命的简单与世代相因是民族命运的悲剧。
2.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迷失——对城市人性的丑陋描绘 和讽刺两相对照中人的生存状态:城市系列小说 《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等。 污浊的环境 “晚风带着一点儿余热从XX吹过上海闸北,承受了市里阴沟 脏水的稻草浜一带,皆放出一种为附近穷苦人家所习惯的臭 气。在日里,这不良气味,同一切调子,是常使打扮得干净 体面的男女人们,乘坐X路公共汽车,从隔浜租界上的柏油 路上过身时,免不了要生气的。这些人皆得皱着眉毛,用柔 软的白麻纱小手巾捂着鼻孔,一面与同伴随意批评市公安局 之不尽职,以为那些收捐收税的人,应当做的事都没有做到 ,既不能将这一带穷人加以驱逐,也不能将一带龌龊地方加 以改良。一面还嗔恨到这类人不讲清洁,失去了中国人面子 。”(《腐烂》)
沈从文——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沈从文以独特的文风和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创作了大量优秀 的小说、散文和随笔。
学术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比较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曾参与中国历史博物 馆和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工作。
文化事业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名大学。
沈从文的晚年生活与影响
沈从文的哲学思考及其影响
生命哲学
沈从文通过文学作品探讨生命的价值和 意义,他的作品常常触及人类存在的本 质问题。
VS
对后世的影响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哲学为后来的作家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04 沈从文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 文学的内涵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力,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篇章。
代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巅 峰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 的复杂性,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沈从文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
沈从文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作家,激 发了他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沈从文在作品中表达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融合,他的作品常常以乡村为背景,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沈从文的乡土情结与人文关怀
对乡土的眷恋
沈从文对乡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
人文关怀
沈从文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
要点二
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灵感
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和人性冲突为后来的文学 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

3
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语言简练、自然优美,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他擅 长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沈从文的创作历程也是一段传奇。他曾在北平的北大任教,也在上海的杂志社工作过,还参加了文学
4 社团"文艺复兴社"。他的作品曾在杂志上发表,也在书店里出版。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
1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文化工作者,也将长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一位不朽的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和生活
2
沈从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经历过贫困和挫折,但始终坚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信念。 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对人性的理解,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注重人物 塑造和情节安排,他通过细是中篇小说 《边城》,这部小说以湘西的 茶峒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凄美 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形 象鲜明,情节曲折,表现出了 沈从文对人性、社会和家庭的 深刻思考
除了小说创作,沈从文还写了 许多散文和诗歌。他的散文作 品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见 闻为素材,表现出他对生活的 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他的诗 歌作品则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情 的情感表达为主,表现出了他 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磨灭的
除了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 沈从文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化 保护者和历史学家。他致力 于保护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和历史遗产,并为此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他的研究工作 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
总的来说,沈从文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文化保护者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思想和贡献不仅影响了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
沈从文生平经历

沈从文生平经历沈从文(1903年1月4日-1988年5月27日),字舫舟,江苏镇江人。
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如1982年度布克奖。
下面是沈从文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沈从文于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父亲是知名学者,母亲是文学爱好者。
沈从文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2. 学生时代:1916年,沈从文考入江苏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他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学校里的“才子”。
3. 大学教育:1920年,沈从文考入北平协和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
大学期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他成为了一位热爱文学的诗人,在学校的文艺社团里积极参与活动,他在这个时期发表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4. 文学创作:1923年,沈从文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牛》,此后,他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边城》、《红楼梦外传》、《春蚕》、《湘行散记》等。
5. 改革时期:1949年,沈从文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文艺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 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沈从文因被批判为“叛徒”,遭受了不少痛苦。
但是,他在这个时期继续创作文学,并使《边城》被重新提上一线。
7. 晚年岁月:1988年5月27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他一生都坚持着文学创作的精神,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中文名沈从文外文名Shen Congwen别名沈岳焕国籍中国民族苗族出生地湖南凤凰县出生日期1902(壬寅年)年12月28日逝世日期1988年(戊辰年)5月10日职业作家毕业院校高小毕业主要成就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著名文化史专家代表作品《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笔名甲辰,上官碧,璇若1人物生平个人经历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少年时期的沈从文少年时期的沈从文(2张)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
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
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3]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
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
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沈从文小说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
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69年三氯异氰尿酸片剂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4年大病一场。
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选诺贝尔文学奖。
[4]婚姻家庭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5]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6]婚外情沈从文外遇的对象是女作家高韵秀,笔名高青子。
当时她是熊希龄的家庭教师,沈从文有事去熊希龄在香山的别墅,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双方交谈,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这段故事的线索是在林徽因和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之间的英文书信中发掘出来的,这件事很隐秘,沈从文只对林徽因一个人倾诉。
后来我发现高青子是西南联大的图书馆职员,档案我也找到了。
”蔡登山说。
[7]而这段往事的发掘,也解答了为什么沈从文的《看虹录》如此晦涩难懂。
这部小说叙述一个作家身份的男子,在深夜去探访情人的故事。
[8]2人物轶事孩童趣事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老师。
毛老师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
沈从文回答:“看戏去了。
”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9]初次授课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那天,因为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
好不容易开了口,急促的10分钟全讲完了。
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北大校长胡适耳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2]题字1982年5月,沈从文携夫人张女士一起去张家界,前一天看了山下的金鞭溪,第二天要上山去,他因腿脚不方便,夫人和陪同的人去了,他留在宾馆里,张家界管理处的同志拿来纸和笔要请他题字,他答应了。
管理处的人员想陪着他,被他拒绝了。
管理处的同志想到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放心,怕有什么不方便。
沈从文说,“至于身体,我才检查的,没什么大毛病,你们放心吧”。
玩了大半天,夫精密光亮管人和陪同的人回到宾馆时,看到沈从文写了“张家界”“金鞭岩”“展卷”等好多幅。
这时,他已是一身疲倦,见了夫人便说,今天是真正写累了。
看到一沓题字,管理处的同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对于要出书请他题写书名的,他常常要写好几幅寄给人家,让人家去选。
沈从文写字,从来不讲究笔和墨。
1981年,他在给作家彭荆风信中说到,用的笔通只值一毛三分中小学习字笔,纸也只用一毛五分的糊窗高丽纸,墨是沉淀后加水的墨汁,所以无光彩,应叫死墨,用书行家看来就知道是外行。
他也常常不满意自己写字。
[10]3个人作品小说集:《老实人》《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雪晴》《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街》《萧萧》《三三》散文集:《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沈从文散文选》《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学术著作:《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相关传记:沈从文《从文自传》湖南美术出版社书法沈先生一直爱好书法,而且在圈子里颇有声名,但从来视书法于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从没想到卖字,以此谋利。
只是有一回例外,抗战胜利以后,帮助一位诗歌作者柯原。
4作品风格创作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11]创作题材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12]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5人物评价编辑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沈从文先生在北京(1983年)沈从文先生在北京(1983年)(4张)、《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地质管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13]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14]6后人纪念故居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
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15]墓地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县委、县政府与其家属商议,决定将沈从文骨灰安葬在“听涛”山下,沈家主动自理安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