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合集下载

浅谈乡土文学的实质特点[资料]

浅谈乡土文学的实质特点[资料]

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源于鲁迅。

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①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

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 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鲁迅对乡土文学理论显然侧重的是寓居在北京的知识分子,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化视角对乡土的观照,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隐现着乡愁的胸臆。

以往对鲁迅等乡土小说观的阐述往往只是机械地以题材(农村) 和人物(农民) 为中心,而未能看到乡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 这恰恰违背了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初衷。

显然, 鲁迅的乡土文学观, 既不同于周作人对风土、地域色彩的表层把握; 也不像茅盾那样特别强调时代、政治的因素。

客观地说, 周作人的乡土文学观倡导的是具有地域文学倾向的乡土文学; 而茅盾的乡土小说观对于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的重视②,使之与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具有某种程度的暗合。

但茅盾显然更强调的是在特殊的风土人情描写之外的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③,使他关注的是农民的现实命运, 并一度以农民文学来命名。

它为后来在宽泛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石。

而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则把焦点对向了中西方文化冲突境遇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领域。

尽管鲁迅、茅盾、周作人的乡土小说理论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然而, 他们却共同为20世纪宽泛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审美内涵。

以上对乡土文学的一些理论观点来看,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是地方色彩和原乡况味。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它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特点是:
1.反映人性:乡土文学可以更好的反映人性,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知青的下乡经历等内容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历史变迁的纪录:乡土文学也是对乡土风俗以及历史变迁的一种纪录,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总之,乡土文学是一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纪录,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

一幅永不褪色的风俗画卷——浅析鲁迅小说的乡土风格描写

一幅永不褪色的风俗画卷——浅析鲁迅小说的乡土风格描写

活, 乘着傍 晚散 1 二 的空隙 , 靠柜外站着 , 喝着一 的 主题 与 民 俗 风 土 人 情 有 机 结 合 起 来 , 显示 了 碗 热酒 回去休息 ; 那边华 老栓 的茶馆里 , 花白 独 特 的艺 术 成 就 。
胡子 和 驼 背 五 少 爷 一 大 早 就 蹩 进 门 来 , 无 聊 地 打 发 着 毫 无 意 义 的 日子 ; 在临河 的土场 上 , 太
中 的 阿 Q所 唱 的地 方 戏 文 , “ 我 手 执 钢 鞭 将 你
那 么 就 是 一 幅 浓 郁 的 浙 东农 村 和 城 镇 风 俗 画 打 ” , 显 示 了 阿 Q侮 辱 弱 者 的 心 态 , 表 现 阿 Q 自我 逞 强 的 特 点 , 同 时 也 向 读 者 明 卷 。 这 些 小 说 有 共 同 的 江 南 水 乡 的人 文 气 息 、 精神亢 奋 、 乡土景 观 , 鲁迅 所描写 的这 些风俗 画面 , 不 是 示阿 Q身上 的封 建意识 来源 于 民俗 文化 。 《 祝
哪里来的爆竹声毕毕剥剥连绵不绝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而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香的火药味哦这已经是年底了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祝福祈求来年的好运气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如果把鲁迅的乡土小说排列起来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就是一幅浓郁的浙东农村和城镇风俗画卷

的人 , 作 品 的主 题 正 是蕴 藏 在 这 风 土 人 情 的景 涵 。在 一 些 乡 土 文 学 作 家 中 , 他 们 所 描 写 的 范

重 大 的历 史 事 件 、 深 刻 的 主 题 与 民 俗 象 描 写 之 中 , 透 过 风 土 人 情 可 挖 掘 深 厚 的 内
风 情 的描 写有 机 结 合

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分析

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分析

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分析11小教文2 11150920 倪佼早期的乡土小说又被称为“流寓者的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

乡土小说兴起于1923年前后,主要作者有废名、许杰、许钦文、王鲁彦、徐玉诺、蹇先艾、台静农,彭佳煌等。

鲁迅先生曾说:“凡在北京而记述故乡的事情和抒写自己的乡愁的,无论是用主观还是客观的方法,皆可为乡土文学。

”正如鲁迅先生所理解的那样,所谓“乡土小说”,更细致地说它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

因此乡土小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具体而言,主要有四大特征较为突出。

(一)文化批判与风情展示:对乡村社会的残酷的批判与落后习俗的揭示。

正如茅盾先生所评价的“点缀着冷酷的、野蛮的习俗”,例如械斗:彭佳煌的《怂恿》就是以此展开描写的;典妻:许杰的《赌徒吉顺》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就是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两篇典型的以"典妻"为主题的作品;借种:彭佳煌的《活鬼》就提到了这一陋俗;乡刑:蹇先艾的《水葬》中的水葬就是乡村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落后习俗。

这里主要是以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为代表,就写了“冥婚”,作品中菊英是一个只有8岁阳寿的女孩,在她病逝十年之后,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到时婚龄,于是顺理成章地为她订了一门阴亲并倾其所能预备了丰厚的嫁妆,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将她“嫁”了出去,把菊英的棺材由青色的轿子抬到男方家。

冥婚制透现出愚昧落后的原始信仰,即以为人死后依然成长并且灵魂不灭;那铺排的煞有介事的程式在令人咋舌之余难免显得荒唐可笑。

但同时寄托着菊英母亲对菊英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在悲剧的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

这种描写往往写出了衰败中的美丽,与都市生活相对立的恬静美丽。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其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描写乡土生活的贫困、苦涩和压抑,勾勒出一个被封建家族道德观念束缚的乡村世界。

乡土情结与现代性冲突的刻画,体现了鲁迅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认识。

乡土情结对人物命运也具有深远影响,导致了很多角色的悲惨结局。

在表现手法上,鲁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将乡土情结展现得淋漓尽致。

乡土情结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困境和人民的疾苦。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具有深刻的意义,通过对乡土情结的反思,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同时也能体会到乡土情结在鲁迅小说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鲁迅小说、乡土情结、描写乡土生活、现代性冲突、人物命运、表现手法、社会现实、深刻意义、反思、重要性。

1. 引言1.1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一种深刻的现象,它通过作品展现出作者对乡土生活的关注和对现代性的反思。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常常被描绘成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反映着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作品中常常与现代性进行对比,揭示出现代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和颠覆。

乡土情结还对人物命运产生重要影响,塑造了许多鲁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使他们面对现实的残酷与困惑。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乡土情结,通过对环境、风俗和人物的描写,深刻展现了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方式。

乡土情结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它既是作品的重要主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探讨。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乡土情结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种种含义,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2. 正文2.1 鲁迅小说中对乡土生活的描写鲁迅小说中对乡土生活的描写是其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乡村的贫困、落后、饥饿、疾病等残酷的一面。

在《呐喊》中,鲁迅描绘了农民靠卖儿女度日、女人被卖掉变卖的悲惨命运;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在乡村生活中的种种屈辱和挫折的描写,反映了乡村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深刻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同时
也展现了他对乡土的热爱与思考。

他所写的小说中,乡土情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它
不仅是鲁迅对自己家乡的怀念,更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传承的一种表现。

首先,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在《故乡》中,他回忆自己在青年时期曾经到一家名叫方村的土地庙(中国传统宗教场所)中去受业,而这
个庙就是献给家族祖先的。

庙里飘荡着沉重的烧香味、老虔婆的讲经声和地砖的冰凉。


样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同时也透露出鲁迅对保留传统文化的
重视。

其次,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也表现在他对农民群体及其生活状况的关注。

很多鲁迅
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农民,如《药》的老廖和《白光》的王八,他们的生活充满了
贫苦和沉重。

鲁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揭示了农民阶层的苦难和无奈,让人们对农民
的困境倍感同情。

此外,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体现在他对乡土生活的真实性和细腻的描写之中。

在《祝福》中,鲁迅生动地描绘了乡村景象:天空的湛蓝、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稀疏
的灌木林、稻草堆和一排排拴牛绳,这些描写都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真实再现,可以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与震撼。

总的来说,鲁迅是一位关注和热爱乡土的文学大师。

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对传统文化、农民群体还是乡土风光的描写,都充满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让人们更深
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使其小说具有了深远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 是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
◆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 沈从文——湘西地域小说 《边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 生的形式”,一种“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 ——沈从文
◆ 四十年代乡土小说
“山药蛋派”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高度理性的封建文化批判精神,同样从启 蒙和反封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封建文化对农民的精神毒害, 展现了一代农民的精神变化。
拓展:“荷花淀派”
代表人物:孙犁
主要作品:《荷花淀》《白洋淀》(水生嫂)
成就:“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是新 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两 个文学流派。
◆ 三仙姑
不合时宜的打扮—— 好逸恶劳,作风不正 “米烂了”,跳大神—— 装神弄鬼,诈人财物 妒忌女儿的美貌,极力反对其婚姻—— 自私冷漠,心理扭曲
◆ 二诸葛
“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思想落后、迷信 包办儿子婚姻—— 专制落后的封建家长观 “恩典恩典”—— 胆小怕事、奴性心理 为儿子“求官”,救难民为童养媳—— 关爱儿子,善良质朴
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
主要人物及代表作
· 路遥《平凡的世界》 · 贾平凹“商州情结” · 莫言《红高粱》《高粱酒》
高晓声、汪曾祺、刘绍棠、 陈忠实《白鹿原》、 苏童(“苏童存在争议”)
练习:现当代乡土小说归纳
现代时期
作家 作品 作家
当代时期
作品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1
赵树理
◆ 原名赵树礼,山西人。1970年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 被誉为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铁笔”、“圣手”和中国现 代 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旗手。 ◆ 他首先是个政治工作者,之后才是作家; 他是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产物。 ◆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使他成为“在解放区,除了毛泽东和朱德, 赵树理就是最有名的人物”。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乡土情结的影响。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在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以及对乡土人民的呼吁中。

鲁迅小说中对乡土情结的体现,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乡土世界,引起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反思和关注。

乡土情结对鲁迅小说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不仅让作品更具现实意义,也让读者更加关注和了解乡土人民的生活状态。

乡土情结的现实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关注和保护,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乡土人民的生存境遇。

【关键词】鲁迅小说、乡土情结、民生问题、封建礼教、乡村生活、乡土人民、影响、现实意义。

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背景鲁迅,原名周樟寿,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

鲁迅的成名作品《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同时也开启了鲁迅的文学创作生涯。

鲁迅的小说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鲁迅成长于中国晚清时期,身历了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和变革,这一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激烈和深刻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鲁迅的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冲击和影响,他通过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并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思考。

鲁迅小说的背景是中国乡村社会,这也是他对乡土情结进行深刻探索和表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乡土情结贯穿于鲁迅的各部作品中,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对乡土情结的表达,鲁迅展现了对乡土人民的关怀和呼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矛盾。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不仅是一种审美情感,更是一种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1.2 乡土情结的重要性乡土情结在鲁迅小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摘要: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他作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流派的开山始祖, 成就是无人能比的。

其乡土小说的总体特征是:第一,注重对地方民俗风物的描写体现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二,还注重对人物性格和环境的描写,用笔展示了农村或小城镇生活的真实面貌;第三,冷静、现实、客观的叙事风格,注重写实。

关键词:乡土小说写实农村民俗风物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中国文坛上大兴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之风。

当时的农村处在旧中国最悲惨的境况下,又因为这些作者远离故土,所以,这些小说大都隐现着乡愁, 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写出了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种突出的文学现象形成了被文学史家称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第一个流派—— 乡土文学流派” ,而鲁迅则是这个流派的开山始祖。

一、对地方民俗风物的描写
在鲁迅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故乡》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的地方都介绍了农村的民俗。

比如说:“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走了。

”这里提到他们要会本家拜望的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那时候还有分本家和旁支家族的习俗。

又如:“那一年,我家是大祭祀的值年。

这祭祀,说是三十年才能轮到一回…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可以看得出来,那时候的农村还是很看重祭祀这个活动的。

活动很隆重也很慎重,三十年才一次。

而现在,基本上农村已经没有大型的祭祀类活动流传下来了。

再如:给做工的分三种,长工、短工和忙月。

这是根据当时雇工的工作时间长短而分出来的三种类型的雇工,我们现如今有些地方还有这种叫法,看来流传甚久。

文中还有提到的给孩子起名字与阴阳五行有什么关系——闰土;家乡的乌篷船等,就不一一细说了。

在这篇文中,鲁迅忠实的描绘了乡土的民俗,只是把真实的写出来不带着炫耀或批驳的感情色彩。

二、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
在《故乡》中,一开头就写到“时候既然是深……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山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里是对那时天气和环境的描写,光是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就能想象得出是怎样的一片荒凉景象,让人的心里头也不由自主的感到凄凉起来,又说也许是因为“我”本没什么好心绪所以觉得悲凉。

这正是作者通过描写环境来渲染气氛。

在写人物的时候,闰土和杨二嫂是两个重点人物。

笔下的闰土是冷漠的在我看来,被时间和磨难磨掉了他身上的“人味”。

在见到了二十年后才重逢的“我”,居然没有一点激情和兴奋,只是像一尊木偶一样:“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如果闰土是惧于与“我”的身份等级之别而表现出来的害怕、畏缩而无话可说,也许这是一种解释。

可对于儿时曾玩的
那么要好的伙伴,在久别重逢之后怎么反映会如此平淡呢?难道闰土真的忘记了吗?如果是这样,闰土怎么还清醒地叫出一声让“我”感到极其陌生的“老爷!……”?这难道不是闰土的冷漠、愚昧、无聊么?也正是这种冷漠,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来。

”在这里,“我”的情感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样是“悲凉”的,这种“悲凉”少不了来自闰土的冷漠。

而在写杨二嫂的时候,又让我们看到了那种人性的贪婪、冷漠、势利。

冷漠在于见到“我”之后表现出来的忽冷忽热的态度。

听说“我”回乡了,以为发了财,便跑来捞便宜,一句“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好像她和我有多亲近的模样。

现在“我”条件好了天经地义的要有福同享,而对“我”进行一联串的“轰炸”。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最终使“我”“闭了口,默默地站着。


杨二嫂对“我”的冷漠是有区别的。

当以为“我”阔了便要捞好处,得知“我”实际没好处可捞时,便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挖苦,不但如此,走时还要“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杨二嫂的冷漠与她的势利、爱贪小便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闰土与杨二嫂的不同也许就表现在闰土少了杨二嫂那样的势利,可却多了杨二嫂一分愚昧与无聊。

三、写实的叙事风格
这两处地方也是用写实的手法即对细节进行描写:闰土见“我”时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和杨二嫂与“我”的对话,还有她临走时带走“我“母亲的一副手套这些细节,展示出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下层农村民众的真实心理、真实语言的反映。

因深受压迫、剥削和利益的引诱,从而变得冷漠、麻木不仁又自私、势利的人性劣根。

鲁迅正是在这真实自然的基础上加以提炼, 才使小说具备了撼动人心的社会内涵。

并非凭想象, 而是发现并捕捉到了自然中最典型的真实, 来揭示出本质的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