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合集下载

浅论鲁迅《野草》的语言特色

浅论鲁迅《野草》的语言特色

浅论鲁迅《野草》的语言特色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典范之作,《野草》中的音乐性更是构成了语篇的显著特征。

汪卫东明确指出,“《野草》是语言音乐性登峰造极的一个文本,以音乐的眼光和感受来读《野草》,你会在其中聆听到一首首精妙的音乐。

”特别是在某些篇什当中,读者可以明确感觉到《野草》文字“节奏鲜明,声调优美,朗朗上口”。

文字中,二字顿和三字顿占有很高比例,一字顿与四字顿偶有出现,不同类型的节奏组不断地重复与变化,形成了十分鲜明的节奏;与此同时,两组行间韵(候、口、仇、兽、朽)、(实、虚、来)的运用又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韵律感。

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是由词汇、语法,修辞等要素组成。

作家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个性。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尽管创作时,他根据作品题材、内容、文体的不同,语言风格当然也有所不同。

但他的全部作品,总是存在着个人独特的个性化语言风格痕迹。

鲁迅的作品讲究语言艺术,讲究语言风格、语言的通俗性和音乐性。

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做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懂。

只有自己懂得或者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

”因此,他往往用明快的语言基调表达含蓄丰厚的意蕴,讽刺的语言体现了作者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感情,富有音乐的语言,使作品读起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小说《故乡》的结尾真是”言而有尽而意无穷”。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里所说的”路”,真谓是耐人寻味,寓意深长,含蓄的语言,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与人生的”呐喊”精神。

深刻地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真实面貌的《风波》,结尾也写得十分含蓄的。

鲁迅用“仍然不平”表现了九斤老太,剪裁经济地以“新近裹脚”,及“捧打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描述了六斤,深沉地告诉人们:不启发群众觉悟,不真正推倒封建势力,任何社会改革,即使是剪辫子这样的改革,亦非易事。

鲁迅认为,讽刺的性质是具有历史和艺术的”真实”。

在作品《忽然想到十一》中的第三节《一致对外》,鲁迅是以”甲”、”乙”的精炼的对话,揭穿了时代强盗的言论欺骗性:甲:”喂,乙先生!你怎么趁我忙乱的时候,又将我的东西拿走了?现在拿出来,还我罢!”乙:”我们要一致对外!这样危急的时候,你还只记得自己的东西么?亡国奴!”典型的方法,辛辣地抨击了那个时代冠冕堂皇的欺骗理论,的确是对社会虚伪世相的深刻讽刺。

在作品《立论》一文中,鲁迅借梦见自己在小学校的讲堂上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的小故事,讽刺旧社会那种“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击”,只能以圆滑的态度,含混的语言“立论”的歪风邪气。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倾向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的弊病。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语言简练、精炼,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四、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等手法,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特点,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草房子是由鲁迅所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广为人知。

这种语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草房子的语言特色。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之一是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

鲁迅通过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小说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例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咋地”、“咋回事”、“啥事”等口语词汇,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对于古汉语的运用上。

鲁迅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了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使整个文本具有一种古韵古风的感觉。

例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尔等”、“吾等”等词语,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时代感,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对于方言的运用上。

鲁迅通过运用方言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咱们”、“俺们”等方言词汇,使人物形象更加质朴朴实。

再者,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对于外来语的运用上。

鲁迅通过插入一些外来语词汇,使小说更具有时代感和地域感。

例如,小说中出现的“老爷”、“官人”等外来语词汇,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风貌。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对于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上。

鲁迅巧妙地运用了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方式,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小说中人物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是书面语,而在私下交流时则使用口语,这种转换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有趣。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口语化表达、古汉语的运用、方言的运用、外来语的插入以及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等方面。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草房子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笔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一、描写细腻真实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一便是描写细腻真实。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环境、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展现出他的疯狂和变态;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贪婪、自大、无赖的形象。

二、语言简洁有力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二是语言简洁有力。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寥寥数语便能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反思。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的疯狂和恐惧;在《药》中,鲁迅运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反映社会现实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三是反映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唤起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农民阶层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陋习和黑暗面;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城市贫民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城市贫富差距的问题。

四、思想深刻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四是思想深刻。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在《华盖集》中,鲁迅通过对历史的追问和思考,呼吁人们珍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包括描写细腻真实、语言简洁有力、反映社会现实和思想深刻等方面,这些特色不仅是鲁迅先生作品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鲁迅《呐喊》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特色表现出鲁迅独特的诗性思想。

考察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有助于深入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

一、鲁迅《呐喊》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呐喊》写实中写意,文字简洁而有力。

语言的简洁性使这部作品的主题表达更加直观,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第一段描写柳细腰的描写,包含三个简短的句子:“柳细腰,活泼又轻快,一把黄花”,第一句对柳细腰的描写非常精确简洁,而第二句则彰显了柳细腰的活力,第三句则又传达出命运的悲剧性。

另一方面,经常使用的催眠节奏则让读者进入一种意境,形成一种语言的韵律感。

例如,一句“耶耶耶”就用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悲伤情绪,使读者深深地被这种情绪所感染。

通过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鲁迅向读者传达出他唯美的抗争精神。

二、鲁迅《呐喊》的语言诗意而传神《呐喊》中鲁迅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变得诗意传神。

比喻的运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突出了文学的审美性。

例如,“像一团火焰,像一朵浮云,像一把飞火”,符号着柳细腰的灵气和变幻莫测的命运。

此外,鲁迅还使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把自然的现象拟人化,营造出一种诗意的语言氛围。

例如,“叶子在摇曳,像一只抑郁中的鸟,把悲伤投放在这暗夜中”,通过拟人化现象,使语言更加优美动人。

三、鲁迅《呐喊》的语言铺陈入神语言在鲁迅《呐喊》中也以铺陈的形式出现,无需借助复杂的句式,语言却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鲁迅独特的诗性思想。

例如,第四段“谁知道在梦中又有谁,在酒中又丢失了谁,在风里又诉说了谁的故事”,这一连串平行的长句将多样的感情描写得非常形象,令人深深地感受到柳细腰的思念之情。

另外,鲁迅还使用了大量的间接引语,把人物情感表现得更为逼真,显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力。

综上所述,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丰富多样,充满诗性思想。

鲁迅用简洁有力、诗意传神、铺陈入神的语言手法,表达出他独特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文学抒情。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形象性,讽刺性,战斗性,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幽默,个性化,有民族特色,举重若轻,简洁凝练。

形象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

他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

讽刺性: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

战斗性:鲁迅的文章大多强调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对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

语言犀利:他的犀利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从他的小说和杂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思想深刻: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

幽默:鲁迅的幽默是一种骨子里带的幽默,很容易暴露出来。

而当他幽默的时候,往往带了很强烈的讽刺。

个性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有民族特色: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就是他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和深邃的修养,他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

他的小说保存了我国语言的固有优点,又从外国诸多文学名著中吸收了语法、语汇成分。

因此鲁迅先生小说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夺目光辉。

举重若轻: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简洁凝练:简洁凝练是鲁迅小说艺术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

该风格表现为:精炼传神的生活细节,只字也惊人的语言艺术和速笔绘就的背景勾勒。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鲁迅的文学作品总体上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

他以饱满真实的笔触刻画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个体的困境,直面社会问题、人性弱点和阶级矛盾。

他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2. 激烈批判意识:鲁迅以犀利而批判性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陈腐和残酷,批判了旧文化的虚伪和愚昧。

他厌恶虚伪的礼教、伪君子和伪民主,坚持表达真实的想法和观点,在作品中坚守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

3.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风格以平实、口语化为主,充满了对百姓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注重使用常见民间语言并融入地方方言,使作品具有亲近和易于理解的特点,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接受度。

4. 象征与寓言手法:鲁迅的作品中经常运用象征与寓言手法,通过对人物、动物和物象的塑造和运用,来深刻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特点。

他通过寓言的手法间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读者深思和反思。

总而言之,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艺术以批判现实、真实生动和亲民化为主要特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观点,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鲁迅的作品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这是鲁迅先生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

理解鲁迅的作品,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通过其语言的艺术特色感悟历史、社会和人生。

一、使用假借字、转注字和异体字,同工异曲
举例如下:①扁―匾: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前涂―前途:我才见她虑及母校的前涂。

(《记念刘和珍君》)③帖―贴:夹袄也帖住了背心。

(《药》)④毛厕―茅厕: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

(《拿来主义》)⑤叶―页:在第二叶上,写着“徐培根”三字。

(《为了忘却的记念》)⑥斩新―崭新:通红斩新。

(《狂人日记》)
二、沿用古单音词,简洁明快
如:①并―连同: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旋―不久:旋出校回寓。

(《“友邦惊诧”论》)③但―只: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祝福》)④易―改换:瓦棱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故乡》)上述几例都是沿用了古文言中的单音词,现在词义均已发生变
化。

三、使用带有文言色彩的双音词,自然朴实
如:①犹言―如同说:犹言我得了教员泄露出来的题目。

(《藤野先生》)②既然―已经: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

(《故乡》)③纯乎―纯粹、完全: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祝福》)④自失―忘了自己:然而又自失起来。

(《社戏》)以上两类词语多见于我国早期的白话文,在今天的语体文中已很少使用。

四、结合语境仿造新词,别致犀利
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作者往往突破词语规范,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仿造一些现代汉语里并不存在的词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例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

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

”(《这个与那个》)句中的阔人指那些有权有势的大人物,仿此造出来的“狭人”则指“阔人”们的应声虫。

鲁迅不用“应声虫”而造出“狭人”一词,让它与“阔人”构成临时的反义关系,前后映衬,对比鲜明。

对那些别有用心地提出“读经救国”谬论的所谓大人物和一帮趋炎附势、随声附和的应声虫们,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幽默中显别致,诙谐中见犀利。

五、语素颠倒重组新词,新异有趣
如:①慰安―安慰: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
慰安他的谎话。

(《藤野先生》)②绍介―介绍: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字。

(《为了忘却的记念》)③途路―路途: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貌。

(《〈呐喊〉自序》)④切迫―迫切: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

(同上)这类双音词多见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话文,有的属鲁迅独用,有的别的作家也用过(如叶圣陶、茅盾、郭沫若等),其中个别词语已经吸收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去了(如“绍介”)。

六、同义黏和构成新词,精确新鲜
如:①下劣―下贱、卑劣: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种地步。

(《纪念刘和珍君》)②赞和―赞成、附和:凡有一人主张,得了赞和。

(《〈呐喊〉自序》)③怪讶―奇怪、惊讶: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

(《祝福》)④高慢―高傲、傲慢:白莽没有这么高慢。

(《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上词语大多属鲁迅先生独用。

其中“高慢”“怪讶”已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但别人也很少运用。

七、简缩短语构成双音词,简明扼要
如:①深味―深深地体味: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沉默的悲凉。

(《纪念刘和珍君》)②沉勇―沉着而勇敢: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

(同上)③学艺―学术、文艺: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拿来
主义》)④英断―英明果断: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

(同上)⑤冠冕―冠冕堂皇:说得冠冕些,可称之为“送来”。

(同上)以上除“冠冕”一词外,均属鲁迅先生独用。

“冠冕”已被普通话词典吸收。

八、用“洋”字母取名,意蕴深刻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近百年来,阿Q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长廊里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作者对主人公阿Q的取名,既画出了清末国民的肖像,又暗示了阿Q命运的结局。

这难道不又是鲁迅先生的匠心所在吗?
九、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语,雅俗共赏
如:①旺相―茂盛: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

(《社戏》)②邻舍―邻居: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

(《祝福》)③周正―端正:看她模样还周正。

(同上)④送灶―送灶神上天(旧社会的迷信习惯):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

(同上)
鲁迅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掌握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艺术,我们就能感受到鲁迅文笔的犀利、语言的丰富,感受到鲁迅语言艺术的独特和遣词造句的神功。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第一中学(735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