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人物语言特色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这部小说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扭曲,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想与坚定的信仰。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1. 描述准确、形象: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描写的人物、环境等都十分鲜活、形象。
比如:描写了长街中央广场上躺着一位洋人,那种假象和无情的嘲弄之心,让人心中不由泛起冷笑;描写了张小贵的残缺肢体和悲惨的生活,更加凸显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
这些描写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作品的主旨。
2. 标新立异、生动有力: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大胆尝试大量新的语言形式,使用了许多前无古人的新词、新语言,其中尤其以方言为多。
比如《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陈清扬口中不时爆出的“阔背呕”,“黑熊尔”等塞满了积怨、狂妄的感情,使其语言表达更富有感染力和真实可信度。
这些新颖独特的语言,更加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读者阅读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3. 对比鲜明、矛盾冲突: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烘托出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与人性现实的种种矛盾。
比如:“突然这野蛮人的吼叫便断了,地上只剩下几片颜色暗淡的石屑。
这时才显出四周的寂静与清辉,天上红得发紫,霞光映得云杂。
便在这时,他听到些什么,耳朵凑近了细听,又被一声紊乱的近喊打破了。
”其中“野蛮人的吼叫”与“四周的寂静与清辉”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为读者形象地展现出这个混沌的社会和人性荒芜的现实。
4. 平实、贴切: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了许多贴近生活的普通话,让作品更加贴切,让人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种种醍醐灌顶的感受。
例如“一盏电灯下,令人背脊发凉的墙壁图案,给他心境上的灰暗是不能忍受的”的描写,不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沉重与落寞,还使得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所蕴含的悲剧性和深邃性。
总体来说,《呐喊》在语言艺术方面确实是一部精华之作。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手法,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扭曲,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
阿q正传语言鉴赏

阿q正传语言鉴赏《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丑陋和落后,展现了虚荣、自卑、愚昧和奴性等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心中的负面情绪。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巧妙运用了大量的对白和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描写,深刻刻画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状。
一、生动的对话小说中的对话非常生动,对话中的人物语言具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这些特点除了表现人物的嗜好,性格和地域特色外,还有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的反映。
例如,小说中的阿Q常用的“唉呦”和“死了都要不起”的语言方式,不仅表现了他的悲观情绪和自暴自弃的态度,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
另外,阿Q还常常夹杂着某些方言和俚语,如“鬼混”,这些语言更是凸显了阿Q的淳朴和土气,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二、描写为主小说中的描写极富挥洒与生命力,不仅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和心理状况,还表现了对环境和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描述。
例如,在小说开篇,描写了阿Q喝茶时的独特姿态,“抬起右腿,坐在一边,嘴上翘着一根皮烟袋”,这种对细节的描写,既生动地刻画出阿Q的形象,也反映出阿Q的习惯和独特的人格特征。
三、真实细节小说描写了大肆的、曲折的、脆弱的、羞耻的和不堪的细节,通过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阿Q的悲惨遭遇。
例如,当阿Q被八旗子弟和师傅痛打时,他不仅耐心地洗去了“新斑点”,而且还“小声的“念了一句经”,这种场景的描绘,反映了阿Q的卑微与无能,以及中国封建社会中落后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为主、真实的细节等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丑陋和落后现实,展现了“阿Q”这种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中国人面临的普遍问题。
这部小说语言犀利、对时代和人物的把握十分精准,无愧于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鲁迅的小说《呐喊》以独特的语言特点著称于世,其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本文将重点研究《呐喊》的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鲁迅小说的内涵。
首先,《呐喊》中的语言表达受到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极大。
鲁迅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古诗词和成语,体现出中国文学古典气息。
《呐喊》中,涌现出鲁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例如描写“眼前一片深渊”时使用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句李白诗句,证明了鲁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其次,《呐喊》中运用了中国式的叙事方式,将故事叙事以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鲁迅让角色的情感以引申的语言形式传达,以较为精致的方式,表现出心灵的深处。
例如,他将张角的情感描写成“那是负责任深渊里侩解星火,责任河山之上浪花淘沙的笃行”,用此广义的语言显示出张角对生活和社会的担当。
此外,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重点在于《呐喊》中的口头语言。
从鲁迅的写作风格来看,口头语言极具特色,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的传统特色,又反映了当时的当代语言,从而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以章太炎为例,他使用方言表达出自己的心情,让观众更加投入故事的情节,从而使小说更具表现力。
最后,《呐喊》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形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比喻的运用极大地增加了文字的表现力,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更好的畅游其中逻辑世界。
例如,他拿故事角色的抗争状态作比喻,把他们比作“浴在余波中的鲤鱼”,可以说把故事渲染得更加生动形象。
综上所述,《呐喊》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从整体上可以看出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他通过古典文学,叙事方式,口头语言,比喻等多种手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如实地展示出来,使得《呐喊》的叙事更加多元而有趣。
而“万古长青”的《呐喊》,正是凭借着这些独特的语言特色而传颂于世的文学佳作。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作者:钱德宝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4期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小说富于独创性,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突出的个人风格。
鲁迅小说的语言,“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小说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一、凝炼。
鲁迅善于用最简炼的笔墨准确传神地刻画形象。
小说《药》的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言简意丰,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和洋钱的来之不易!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而华老栓踌躇着不敢去接时,“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鲁迅在塑造形象时,大量地运用白描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可供阅读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在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鲁迅仅用了三十来字:“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对他的穿着仅用“长衫”一词而已,描写也仅为十来字:“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接着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鲁迅抓住了孔乙己的主要特征,只要几句简约的叙述性语言,就已经传达出孔乙己形象的神韵来,而且为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余地。
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炼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所谓“境界全出”就是收到了以少胜多,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一个“闹”字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一个“弄”字既细致地描绘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草房子是由鲁迅所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广为人知。
这种语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草房子的语言特色。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之一是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
鲁迅通过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小说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例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咋地”、“咋回事”、“啥事”等口语词汇,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对于古汉语的运用上。
鲁迅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了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使整个文本具有一种古韵古风的感觉。
例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尔等”、“吾等”等词语,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时代感,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对于方言的运用上。
鲁迅通过运用方言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咱们”、“俺们”等方言词汇,使人物形象更加质朴朴实。
再者,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对于外来语的运用上。
鲁迅通过插入一些外来语词汇,使小说更具有时代感和地域感。
例如,小说中出现的“老爷”、“官人”等外来语词汇,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风貌。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对于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上。
鲁迅巧妙地运用了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方式,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小说中人物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是书面语,而在私下交流时则使用口语,这种转换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有趣。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口语化表达、古汉语的运用、方言的运用、外来语的插入以及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等方面。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草房子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特色

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特色《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集,通过对民间故事、人物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现了鲁迅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
《朝花夕拾》的语言表达有以下几个特色:一、真实朴实的表达《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表达以真实朴实为主,不加修饰地展现出生活的本真。
例如在描写农村生活的《药》一文中,鲁迅运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农民通过努力工作种植药材的情景,表达了对艰苦生活的呈现。
二、锐利的观察力鲁迅在《朝花夕拾》一书中展现了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深入观察,描述了生动的细节。
在《阿长与《三八》》一文中,鲁迅通过对小说《阿长与《三八》》的评论,剖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学技巧,展现了他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评。
三、生动鲜明的意象《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表达充满了丰富的意象,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在《一件小事》中,鲁迅通过对一只受伤的小鸟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通过意象的运用让读者产生共鸣。
四、夹带讽刺的笔调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常常使用讽刺的笔调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时代局势的思考。
例如在《自嘲》一文中,鲁迅以自嘲的方式来讽刺当时文人对现实的漠视和自命不凡的态度,通过夹带讽刺的笔调表达了对文人的批评和反思。
五、深情的叙述虽然《朝花夕拾》中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无奈和对人性的拷问,但其中也不乏对亲情、友情和乡愁的深情叙述。
例如在《故乡》中,鲁迅描写了他儿时在江南小镇的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回忆的怀念,展现出深情的一面。
总之,《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表达独具特色,真实朴实、观察锐利、意象生动、夹带讽刺的笔调以及深情的叙述都使读者对作品产生共鸣。
这些特色不仅展现了鲁迅作为作家的才华和眼光,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困境。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笔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一、描写细腻真实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一便是描写细腻真实。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环境、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展现出他的疯狂和变态;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贪婪、自大、无赖的形象。
二、语言简洁有力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二是语言简洁有力。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寥寥数语便能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反思。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的疯狂和恐惧;在《药》中,鲁迅运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反映社会现实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三是反映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唤起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农民阶层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陋习和黑暗面;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城市贫民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城市贫富差距的问题。
四、思想深刻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四是思想深刻。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在《华盖集》中,鲁迅通过对历史的追问和思考,呼吁人们珍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包括描写细腻真实、语言简洁有力、反映社会现实和思想深刻等方面,这些特色不仅是鲁迅先生作品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

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作者:杨文新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分析和理解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意义重大。
本文就鲁迅小说中各具特色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分析,通过这种深入浅出的剖析,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色被一一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对喜欢鲁迅文学作品的人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提点和总结。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特点在我国近现代的文学史上,鲁迅占据的地位自然不容笔者在此赘诉,将其称之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完全不为过。
在众多鲁迅小说作品中,其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语言运用方面散发出来的光辉亦是十分引人注目。
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蕴含深意,深入挖掘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成为了业界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鲁迅小说的叙述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性纵观鲁迅的众多小说作品,笔触辛辣,视角独特就是十分鲜明的特点之一。
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本身平铺直叙的记叙性语言占大多数,鲁迅小说在叙述性语言中的特点就更是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
熟悉鲁迅小说的读者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小说语言中“顾左右而言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些看上去似乎不起眼的叙述性语言却是暗含玄机,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方能最终深刻领会和理解。
换言之,笔者认为如果用“冷眼旁观”来形容鲁迅小说的讽刺性特点也是毫不为过的。
看上起感情平淡的一句话,只要读者细细揣摩,最终流露出来的别样情绪是很多作者在怎么努力也是望其项背的。
例如,《肥皂》就是一部鲁迅短篇小说作品,在该作品中鲁迅小说语言的讽刺性表现的十分明显。
在这篇小说中,四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在塑造这个反面人物的过程中,作者使用讽刺性语言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首先,鲁迅用大师级别的笔触将四铭的形象描述的一清二楚,肥胖的脸庞、两撇细长的胡子、为了找到菜心而将自己的眼睛睁的老大。
这些细节性的描述看上去十分平淡,但是对于四铭这个反面人物的塑造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他对孝女的乞讨行为和光棍卖肥皂时候说的下流话一直恋恋不忘,由此可见他内心深处的龌蹉心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的人物语言特色浅析
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以思想的深刻、格式的特别、语言的丰富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先河。
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进行思想启蒙和社会批判。
其小说的语言清新凝炼、真切朴实、深刻晓畅、“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成为文学语言的现代化的典范。
关键词:鲁迅小说的人物语言特色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如孔乙己的迂腐潦倒、祥林嫂的困厄悲惨、闰土的艰辛麻木等等无不鲜活在人的脑海之中。
他们的一颦一笑、言谈举止无不贴合其性格特征与生活实际。
鲁迅之所以能塑造出如此个性化的人物,得力于他的一支神来之笔。
一、善于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是鲁迅小说刻画人物重要特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鲁迅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倡“画眼睛”的艺术,他深刻地指出:“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人物语言是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家在创作中,必须要根
据不同人物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来。
鲁迅也是极善于通过人物个性语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
他的作品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是极富个性化的。
例如《社戏》是鲁迅比较另类的一篇小说。
“鲁迅先生的语言一如“豆麦与水草”的清香,随风迎面吹来,让人倍感清新与惬意。
”
[1]而文中孩子们的对话也在不经意间给了我们很多惊喜,让我们领略了一代最伟大语言大师的风采。
《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己所说的话并不多,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
例如:“你怎么这样凭空说人清白……”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里的茴字,怎样写的?”“……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
”“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
“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下回还吧,这回是现钱,这回酒要好。
”
“不要取笑!”
“跌断,跌,跌……”
以上文白相间的语言,是孔乙己所特有的语言,它准确、深刻、生动而有分寸地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
从“对呀对呀……回字有四
样写法,你知道吗?”,“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句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那“迂腐可笑而不失斯文”的性格。
在他看来,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人发生联系,便不再是一种不光彩的事。
不能和一般的偷窃相提并论,就是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还要辩解说是“跌断,跌,跌……”,死要“读书人”的面子。
这些语言,把孔乙己心灵深处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传统观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这种观念是与他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身份相称的,从他主动教酒店小伙计“回”字四种写法上,又自然地流露了他故弄玄虚、标榜自己的迂腐思想,从他跟小孩子的交谈中,我们又看到他孤苦无靠的寂寞和他心地的单纯、善良的一面。
孔乙己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地塑造更趋于完美。
二、善于运用民族特色也是鲁迅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
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就是他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和深邃的修养,他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保存了我国语言的固有优点,又从外国诸多文学名著中吸收了语法、语汇成分。
因此鲁迅先生小说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且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夺目光辉。
鲁迅小说一般都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
国气派。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不仅表现在鲁迅深刻地展示了中国从旧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之前的斗争情景,反映了从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夕到一九二五年第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这一历史时期旧中国的社会现实,而且还表现在鲁迅创造了适合于表现这种民族生活内容的完美的民族艺术形式。
这种民族艺术形式,首先体现在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上。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用中国白话写小说的人。
推翻陈旧僵死的文言文,创立了以明白晓畅的现代口语为基础的叙述人语言,正是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责献。
鲁迅在谈到语言运用上的体会时说:“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2]
强调叙述人语言的口语化,并不排斥运用古人的语言。
文学语言有历史的继承性,现代汉语是在古汉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只要吸收古人有生气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就不但不会使叙述人语言显得陈腐枯萎,反而会使叙述人语言精炼含蓄。
试读鲁迅写。
鲁迅小说的语言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朴实中能见其富丽,明快又不失其含蓄,凝炼而又能晓其深意。
它或妙趣横生、辛辣有力,或韵味浓郁、发人深思,能叫人笑得弯腰而又辣得掉泪,具有一种使人着迷令人绝倒的神奇艺术魅力。
作为一名语言大师,其小说的语言特色一直以来都是后人研究的热门话题。
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鲁迅小说的语言进行了研究。
他立足于民族语言,对外来语有所借鉴,立足于现代,对古代有所继承,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参考文献:
[1]刘建设;平淡之中见神奇——由《社戏》中的“孩子对话”看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05.
[2]矫健鹰;浅谈鲁迅小说语言的博采众长;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