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素材3.8《拿来主义》鲁迅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

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

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一(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

“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

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

(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

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③“发扬国光”: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

“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

)[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

“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从《铸剑》看鲁迅小说的反讽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从《铸剑》看鲁迅小说的反讽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从《铸剑》看鲁迅小说的反讽艺术在鲁迅的意识世界与生命体悟中,他“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在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矛盾整体性”,这便是哲学意义上的反讽,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一段历程,因为“在更高的意义上,反讽是不指向这个或那个具体的存在,而是指向某个时间或情状下整个现实……它不是这个或那个现象,而是经验的整体……”。

鲁迅的反讽意识来源于他作为孤独的思想先驱,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和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

因此,其历史小说表示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性,而是表现了整个世界,这就是居高临下的“反讽精神”。

这种反讽不仅仅是使用悖论式语言,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紧合在一起,而且是一种主题性的悖论,它赋予作品的思想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深度。

在《故事新编》中,作品主人公的行为与结果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整部作品从“补天”到“出关”也构成了一个反讽意象。

用这种反讽意识写作,“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这就是鲁迅时而认为“油滑是创作的大敌”而最终又免不掉“油滑”的潜在因素。

“油滑”的背后,分明凸现出一个孤独的哲人身影,其间足可见出鲁迅在和“无物之阵”搏斗之后,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而滑稽的感受,这就是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时的“虚妄”心态:凝视、玩味、游戏、悲凉、无聊、荒诞。

《铸剑》的前半部是一个悲壮、崇高的复仇故事,小说结尾复仇完成"以后",出现了"万民观瞻"的"狂欢节"场面:复仇者与暴君的头骨混在一起,同被展览,复仇的神圣也被消解为无。

尽管鲁迅在感情上始终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怀疑的眼光,将在看客面前,复仇必然的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

"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或语调或显或隐,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课题研究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课题研究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艺术理论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一、复调的起源和本质复调理论来源于前苏联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文中指出"复调小说"中的每个主人公是独立于作者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对自己和世界有着一种特殊的看法,小说表现的不是作者的完整意识,而是具有几个意识相互作用的对话性质。

复调的本质就是对话。

个体在进行精神思考的时候,无法摆脱置身其中的群体意志,与群体既有对立,又存在互助互补,在不同的时机,个体和群体的相对关系都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形成不同的方圆平衡。

同时,群体意志和生存环境既是个体精神的土壤,又制约着个体精神的发展,束缚着个体精神的伸张。

所以个体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这一无形的障碍,在进行精神抉择的时候,必然要考量群体意志和周围环境,这就是对话,体现在文学中就是复调艺术。

二、鲁迅小说中的复调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复调,《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日记,《孤独者》中魏连殳给我的信,《在酒楼上》吕纬甫沉浸的自我叙述,《伤逝》中涓生的自我追忆等,这些都明显运用了复调表达。

1、鲁迅小说中复调的类型复调的本质就是对话。

对话的特性是相同的,但是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性,一种是缺乏自觉精神的泛意识对话,这在小说中多是需要启迪的民众,如单四嫂子、阿Q,他们在群体意志面前时完全的劣势,缺乏自主权,多体现了扭曲性,这类对话属于盲意识对话;另一种是具有自觉精神的潜意识对话,在鲁迅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对话意味,每一个主人公在说话或者行动时好像都有一个第三者在参与,那个第三者在意识里干扰着主人公,让主人公不得不顾及到他。

这个第三者是谁?这一类对话是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的典型运用;如果考虑到小说的读者效应,鲁迅小说还有一种文本之外的对话,和读者的对话,前两种设计于文本之内的对话就是为了启迪读者,希望培养出更多富有战斗精神和斗争经验的新的思想斗士,这类对话是启蒙对话。

2、鲁迅小说复调的具体运用"今天晚上,……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质朴自然妙理如画──浅谈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质朴自然妙理如画──浅谈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质朴自然妙理如画──浅谈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白描本是中国绘画的一种传统技法,它讲究以简洁明快的笔墨粗线条勾勒物象,以形传神。

这种技法后来被借用来作为文学描写的一种手法,常用于小说塑造人物,但有时也被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用于杂文及其他文体,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采用复述、引用或简明勾勒的方式,来展现事物的神韵或人物的心灵世界。

文学大师鲁迅多方吸取了绘画艺术的经验,将这种传统的白描技法成功地动用到语言艺术之中,使他笔下的物象呈现出形神逼肖的立体美,使文章达到神理极妙、引人入胜的效果。

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质朴自然,平中有奇质朴,是语言的一种艺术也是美的必要条件“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

”(宋代李涂《文章精义》)真正质朴自然的语言,应该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语言,有助于表达真情实感。

鲁迅先生笔下的白描文字,语言风格质朴无华。

从外表看,它朴实素淡,天然无饰,然而“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经得起反复咀嚼品位,发人深思。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段:“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这是一段在行文上动用复述方式勾勒柔石被害情景的白描文字,也是作者痛定思痛之时的回忆:一床被褥,一只饭碗,看似平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却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战友安危、冷暖挂念的深厚和细微;看似近乎慈母唠叨孩子般的家常闲话,恰恰却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自语独白。

两个问句的连用,一层紧似一层地渲染了作者对战友命运忧虑不安的心情,将作者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惟妙惟肖。

就在这种“毫无确信”消息的情况下,文字突然一个转折:“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接着一笔一笔历数柔石等人被杀害的情况:“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下华东师大版3.8《拿来主义》课件(3)

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下华东师大版3.8《拿来主义》课件(3)

所以:我们要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 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 主义”的危害来批评“送去主 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 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 要。
“大宅子”比喻什么?
大宅子
文化遗产
对待文化遗产,文章列举了几种态 度?是怎样说理的?
• 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 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作类比,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 仅“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 去”,同样是笨拙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 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 年之后呢”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 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道贺,讨一点 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 “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 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
1.形象概括,归纳推理
运用形象 概括,进行 归纳推理
不可辩驳 的说服力和 周密的逻辑 性
闭关——抱残守缺(误 国)
送去——取悦洋人(卖 国)
拿来——批评吸取(利 国)
2.具体典型,言简意赅
选取具体 为三种对外来文化的错 典型,取 误态度画像:
代抽象论 孱头——愚弱无能
发现一所 大宅子!
逃 跑

放 火

接 受 ?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作者是怎么样论述“拿来主义”的? 3、“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4、“拿来主义”的方法是什么? 5、作者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哪些段落回答了 什么是“拿来主义” 这一问题?
第8、9段回答 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且介亭杂文》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素材3.8《拿来主义》我为鲁迅改文章《拿来主义》指瑕(新人教版必修4)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素材3.8《拿来主义》我为鲁迅改文章《拿来主义》指瑕(新人教版必修4)

我为鲁迅“改”文章──《拿来主义》指瑕《拿来主义》一文,堪称鲁迅杂文中的“精品”,行文论证周详,逻辑严密,语言幽默,讽刺性强,确有针砭时弊之效,激浊扬清之力。

但是,笔者在教授本文时,发现其中也一些语言、标点等方面的瑕疵,特指出以与广大同行交流。

笔者以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全文共10个自然段)为例,分别指出。

瑕疵一:(第1自然段)在“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几位”和“们”语意重复,因为“几位”给“大师”做定语,已表明是复数概念,那么其后就不需要再加上“们”表复数,所以此句犯了重复累赘的语病,可以删掉“们”。

瑕疵二:(第1自然段)在“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一句中,“苏联”本身就属于“欧洲”,但从文意来看,鲁迅先生好像认为“苏联”不属于“欧洲”,所以此句在行文当中犯了逻辑上的“相互包容”的错误。

瑕疵三:(第3自然段)在“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一句中,用“究竟”一词略有不妥,在《汉语大词典》中,“究竟”是“到底”的意思,它往往用在表选择的问句当中,暗含一种寻根问底的语气,有不问出结果誓不罢休的味道在里面。

如:你究竟是不是专业作家?而本句中的“究竟”改为“毕竟”(终究,终归,表示主观看法与客观实际是统一的),说明尼采他本身就不是太阳,我们的看法与他的实际是想符合的。

所以,此句属于近义辨析不清。

瑕疵四:(第6自然段)在“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一句中,从“先有……后有……”的句式来看,二者是并列关系,那么,就应当将句中第1、3个“,”改为“、”,将第4个“,”改为“和”,这样才符合标点基本用法。

瑕疵五:(第6自然段)在“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中,“因为”已经表明句子是因果关系,而句尾又出现了“……的缘故”,造成了句意的重复罗嗦。

《拿来主义》ppt课件

《拿来主义》ppt课件
当时,革命内部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问题上, 也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 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的。针 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无产阶级应该正确对待中 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字音
自诩 xŭ 国粹 cuì 吝啬 lìn sè 脑髓 suĭ 冠冕堂皇 guān miăn 残羹冷炙 gēng zhì
子孙沦为奴隶
作用:作者把中国的“送去主义”和狂妄自大的尼采作类比。形 象深刻地指出了“送”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 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借尼采自诩为太阳却发疯的结局,讽刺 和批判了“送去主义”的愚蠢可笑,增强了论证力度。
第四段中的“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本段中“大师”、“捧着”、“几张”、“一路挂过去”、“发扬 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有什么作用?
尼采
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发疯
证类 比 论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煤矿丰富
只送去,不拿来
杂文
•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或社会倾向的 短小精悍的文艺性论文。它把思想性、说理性和 文艺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使人明理、明是 非,而且能使人觉得有趣有味,情意盎然。
• 特点:(1)杂文注重论辩说理,具有鲜明的论辩 色彩,具有战斗性。(2)论辩性与形象性有机结 合,使议论中有形象或通过形象讲道理,寓道理 于具体的形象之中。(3)短小精悍,灵活自如。
淫糜的封建色情文化等,是文化遗产中 的糟粕。

高中语文人 专题08 拿来主义(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人 专题08 拿来主义(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8 拿来主义(课时2)1.文体知识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

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2.判断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原因。

(1)对那些做梦也想着从民众兜里狠狠攫取暴利的房地产商,尤须警惕其误解政府工作报告不提“房地产调控”,制造涨价恐慌,以此再牟暴利。

(2)作为老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多给孩子们一点赞美吧,因为他们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3)美国海军技术人员日前在澳洲海军基地向媒体展览了美国提供的水下搜寻定位器材。

(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上逐渐兴起一股随礼之风,每家逢喜事,要多次反复请吃、吃请,造成了“舌尖上的浪费”,导致勤俭节约被架空,礼尚往来变了味。

(5)做菜留下的边角余料,吃饭剩余的残羮冷炙,经过分类处理和水油分离等一系列处理,转可以发电的沼气以及生物汽油。

(6)一只正在吃东西的流浪狗突然面向从它前面走过的路人勃然大怒,吓得路人不知所措。

(7)深圳国税局利用职权坐拥16栋海滨别墅,并圈起海岸线,让民众无法进入游玩,却企图以“用来培训干部”这一冠冕堂皇的借口来堵住悠悠众口的做法实在令人愤慨。

3.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

(1)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造成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批判了一些人只知“送去”,不知“拿来”。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1)句式杂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
俄罗斯著名的评论家巴赫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复调小说。

这是从音乐理论借用的术语。

复调的原意即指在一首曲子中,有着两个以上的主旋律。

如果一首音乐作品在整体上是和谐的,那么,这两个主旋律就不是各自表述和展开,而是有一种对话的关系。

否则就是一种独白了。

古典意义上的音乐,就是典型的单一主旋律,音乐的美感来自和谐。

但是,在现代的音乐美学中,和谐不再是美学的最高追求,在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人的灵魂被撕裂开来,存在着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普遍分裂。

人在自我意识和潜意识里,有着多重的构造。

所以古典美学中的单一的旋律就无法表现现代人的心灵深度。

于是10世纪初出现了无调性音乐。

用迷乱的音响组合表现人的复杂的灵魂世界。

小说也是这样。

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叙述人,也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就不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可以把一个故事讲述的非常完整,因为他自己的灵魂深处也可能是割裂的,在他的人物设计和情节讲述中,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在故事中流露出来,因此也就把自己表露的更加深刻。

复调小说,其实,就是指作者自己多个人格的对话。

《在酒楼上》、《孤独者》都是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叙述的,但叙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作品的主人公。

可是,这个“我”又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独立的角色。

他们不但对各自的作品的环境氛围和抒情基调承担着极大的作用,而且自身就融入到小说情节中,和主人公构成对白的关系,甚至成为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对偶式人物。

“他们似乎是一对有着独特心灵感应的孪生人,虽各各不同,又密切相关,骨头连筋。

”(注:旺晖《反抗绝望》第3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究其实,这两组对偶式主人公,都各自是作者鲁迅内心的两个侧面。

他们的对话背后,正隐藏着20年代中期鲁迅内心深处的冲突。

《在酒楼上》、《孤独者》(还有《头发的故事》)的叙事特点是将自己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两个孪生兄弟似的人物,一部分以单纯独白的主观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

这种独特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自身经验过的许多内心矛盾,是鲁迅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