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调到对位法_萨义德对巴赫金理论的扬弃_蔡天星

合集下载

巴赫金复调理论试批判

巴赫金复调理论试批判

巴赫金复调理论试批判作者:王曼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3期王曼利(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710125)摘要:巴赫金是迄今为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研究最为卓绝的文艺理论家之一,其复调理论也因此成为后辈学者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上没有一种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即使是巴赫金,他的理论中也难免存在一定的瑕疵。

本文试对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做一些反思和批判。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理论;原型;批判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94-02作者简介:王曼利,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巴赫金是迄今为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原则研究最为卓绝的文艺理论家之一,他所首发的“复调小说”这一概念几乎已经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特色的代名词,其复调理论也因此成为后辈学者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然而,作为一种理论来说,没有一种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往往它的优势即为它的劣势所在。

这样一来,对复调理论的批判就具有其必要性。

同时,我们也看到,巴赫金复调理论作为一个体系,是非常严整的;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巨大贡献也是众所周知的。

笔者今天所要做的与其说是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重释,不如说是一个反思更为合适。

《诗学与访谈》一书主要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订》和《巴赫金访谈录》几个组成部分。

本书主要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成果,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研究则集中在第一部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

这一部分中的复调理论正是本论文所要关注的重心。

在《作者的话》中,巴赫金首先声明他仅仅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诗学问题加以考察。

在这里,“诗学问题”主要是从小说艺术的独特性的角度来考察的。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艺术形式方面,是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

也就是说,他仅仅探讨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形式问题,其作品的内容方面不是他研究的重点。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与互文性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与互文性

2012年第14期N o.14 2012总第316期Sum N o.316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与互文性韩小梅(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青海西宁810007)[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复调理论”和“互文性”这两个概念在文学研究中迅速成为核心。

通常认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互文性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但在强调两者的共同点时,不同之处也同样不可忽视。

本文试图从理论的源头、发展及不同的关注点将两种理论作一梳理。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互文[中图分类号]11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2)14—0149—03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是20世纪最富主人公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最终看法。

”¨"2。

”巴赫金把思想于创建性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文本之一,其复调小说理视为“超个人的和超主观的,它的生存领域不是个人意识,论和与此相关的对话理论、狂欢化诗学等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是不同意识之间的对话交际”。

思想希望被人听到,被人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模式,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产生理解,“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链接点了世界性的广泛影响。

而法国理论家克丽斯蒂娃(Julia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Kristeva)在阅读并接受巴赫金复调理论之后,将索绪尔的来讲是对话性的”4。

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与之相结合,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

巴赫金认为“对话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最显著可以说,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互文性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的特点。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意识和生活之间的基础。

但由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渊源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对话关系随处可见,意识和对话如影随形。

“对话性”不仅注定了它们会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存在于小说中不同的人物之间,还存在于同一人物隐含的不同意识之间的冲突之中。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中,找不到我们熟悉的传统作品中那种由作者主导性的客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从诗学的观的、凌驾于作品人物之上的声音,各种意识都处于平等角度对陀氏作品做了系统分析,并从中得出了他的复调小的地位。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

何谓:复调小说 ?
复调小说 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主人公意识的独 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 的对话关系。巴赫金借用音乐学中的术语 “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 现象。
复调小说的特征
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做为作者描写的对 象或客体,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 者,而是自我意识的主体。 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 一的意识,也不按照这种统一的意识展开情 节、人物命运、性格形象的,而是展现具有 相同价值的不同的意识世界。 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的意识,各 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二、主要观点
巴赫金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的人的创 造活动,它应引起听者注意并保持对话的兴 趣。“话语是双方的动作,它取决于两个方 面,一是谁说的,二是对谁说的。”语言的 现实和基本单位是对话和言谈,它们存在于 对话交际本身的范围内。 从这种观点出发,巴赫金将文学作品中 的叙述语言分解为不同类型的对话,其中多 数都包含两个或者更多声音之间的能动的相 互作用。
引 言
一、巴赫金其人 二、主要观点 三、复调小说 四、狂欢化理论
一、巴赫金其人
巴赫金(1895—1975)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 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 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 对文艺学、民俗学、人 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 影响。
一、巴赫金其人
巴赫金的主要论著有:《陀思妥耶夫斯 基诗学诸问题》《小说中的词》《文艺 学的形式方法》《弗洛伊德主义》《马 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拉伯雷和他的 世界》《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 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狂欢的本质
二、狂欢的本质与特征:巴赫金“狂欢”理论 的前提是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第一世 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 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而平民大众则过着 常规的、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对权威、权力、 真理、教条、死亡充满屈从、崇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 界”,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1)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①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着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他的作品体现了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产生了类似音乐学“多声部”的复调效果。

②巴赫金进一步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结构特点,认为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它是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③虽然在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主人公与作者的意识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没有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给自己的人物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主人公的自由是在艺术构思范围内的自由,复调小说作者的意识随时随地都存在于这一小说之中,并且具有高度的积极性。

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基本公式:表现为“我”与“别人”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

这种对话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一种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后者又表现为两种形式,即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和把他人意识当做内心的一个对话者所进行的对话。

这两种具有不同指向性的对话巴赫金称之为双声语对话。

这类对话是复调小说中的主要艺术手段,往往表现为暗辩体、带辩论色彩的自由体、隐蔽的对话体等表现形式。

⑤复调小说的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一切都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彼此相互作用,作者在小说中一般不写原因,也没有事物的缘起,而是各种矛盾对立的思想集中放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描写,不做纵向顺序的思考和排列,由此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创作具有共时性的艺术特征。

(2)复调小说特征界定:①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复调_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_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

复调_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_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

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李凤亮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复调”一词从音乐术语向小说观念的借用及流变过程,分析并比较了巴赫金、热奈特及昆德拉在“复调小说”理论与创作上的承继轨迹及主要分歧。

作者指出,“复调小说”在概念内涵上由内容到形式再到文体的延扩史,象征了现代小说结构模式的演变过程;“复调性艺术思维”的运用与发展,将为当代小说文体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

关键词:复调小说 小说文体学 巴赫金 热奈特 昆德拉在当代小说版图中,“复调小说”作为小说模式与理论概念,正日益显示出它蓬勃的生命力。

何谓“复调小说”?它的形式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不断引起文学研究界的关注。

这里,我们不妨从梳理“复调小说”概念的演进过程入手,回顾这一重要范畴的不同涵义及思想内核。

“复调”和“多声部”原都是音乐术语,“复调音乐”(po lypho ny)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与“主调音乐”(hom ophony)相对。

音乐学上的“主调音乐”,也是一种多声部音乐,其特点是其中一个声部旋律性最强,处于主导地位(一般是高声部),其余声部则起烘托作用,以和声学规则为主要创作技法。

“复调音乐”则是这样一种多声部音乐,它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旋律所组成,各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

换言之,一方面,复调音乐的各个声部在节奏、重音、力度及曲调起伏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各声部之间又彼此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对位法的这两个要求对于复调音乐而言缺一不可。

尽管后来“复调”被当作小说形式术语而有了多种阐释,但在对位法这两个最基本的“音乐要素”的认识上,不同的论者尚有其一致性。

将“复调”及“多声部”引入小说理论,即使之成为蕴含了丰富类比和隐喻涵义的一组小说理论基本术语。

从音乐术语到小说概念,“复调”及“多声部”被引入小说理论体系时具有的这种类比性、隐喻性,使得小说家、理论家可以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出发赋予其以不同的内蕴。

试析巴赫金对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的两种评价──兼评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局限性

试析巴赫金对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的两种评价──兼评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局限性

试析巴赫金对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的两种评价──兼评巴赫金
复调理论的局限性
梅兰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
【年(卷),期】2001()3
【摘要】本文从巴赫金在现象学时期(即《行为哲学》和《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对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的两种评价着手,深入分析了巴赫金的哲学思想及审美的积极性这一范畴,强调了重视研究巴赫金哲学思想中的作者的审美积极性对深入理解陀氏的作品和把握复调理论的精神实质有重大意义。

【总页数】7页(P1-7)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理论;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审美积极性
【作者】梅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巴赫金关于作者与主人公关系的理论 [J], 董莉
2.巴赫金复调理论视阈下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 [J], 孙秀丽
3.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rn--兼评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局限性 [J], 梅兰
4.“我—他人”这一“二元对立”关系的理论反映——分析巴赫金的《审美活动中作者与主人公》一文 [J], 王娟
5.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隐喻关系 [J], 万明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等又予重温,更对其复调小说理论有了新的了解,现就相关札记分别叙述。

1、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如经文曲、赋格曲与复调幻想曲等。

巴赫金借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

”“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 从上述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复调艺术作品中由不同的人物及其命运所构成的统一的客观世界,并不是在作者的统一的意识支配下一层一层地展开的,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主人公)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被结合在了某种统一的事件之中,他们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而是处于彼此交锋、对话和争论之中。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是这样的复调艺术作品。

2、复调小说中的主要主人公全是“自我意识”,全是“未完成的和不能完成的”个性,这是对传统小说的一个重大突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主人公,是由于复调小说和传统小说在根源上的不同:后者从创作构思上讲体现出作者声音“大”于主人公声音,或者作者干脆化身为主人公,也就是说,主人公成为作者声音的传声筒;作者整合主人公的视野、世界观,将其一股脑儿地纳入自己庞大而又统一的世界中。

复调艺术思维则说明作者声音和主人公声音处于平等的地位,主人公们反抗别人对自己的背后评判,通过纯粹的意识-思想之间的对话获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张扬。

巴赫金理论

巴赫金理论

巴赫金理论巴赫金式--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巴赫金在阐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同民间狂欢化文化深刻的内在联系时,特别强调民众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对这两位作家创作的影响,并且把这种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当作一种民众的世界观来看待,把它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

什么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这种世界感受主要的哲学蕴含是什么?这种世界感受对于所谓高级的思想精神领域有什么冲击?这是我们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巴赫金文化诗学哲学层面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作为世界观的狂欢式世界感受1.两种生活和两种世界感受。

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而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世界感受,也就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他把狂欢节中所产生的民众的世界感受明确当作一种民众的世界观来看待,并拿它同官方和教会的世界观相对立。

巴赫金在谈到中世纪的狂欢节和狂欢化文化时,指出中世纪晚期欧洲各大城市(如罗马、拿波里、威尼斯、巴黎、里昂、纽伦堡、科隆等),每年合计起来有大约三个月(有时更多些)的时间,过着全面的狂欢节的生活。

他说:“不妨说(当然是在一定前提下这么说),中世纪的人似乎过着两种生活:一种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

这两种生活都得到认可,但相互间有严格的时间界限。

”他特别强调,“如果不考虑这两种生活和思维体系(常规的体系和狂欢的体系)的相互更替和相互排斥,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世纪人们文化意识的特点,也不可能弄清中世纪文学的许多现象。

”他提出的“对话”理论、“复调”理论、“狂欢化”理论等,是20世纪最富于原创性的理论命题,也是最富有争议性的理论命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义德(1935-2003)是后殖民理论创始人,他针对阅读小说所提出的“对位法”,可以上溯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正是通过巴赫金、萨义德等人的各种理论变体,复调理论才走向完善。

复调理论贯穿了20世纪西方文论史:1929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中提出“复调”,1963年在更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将之完善;1972年法国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点到结构主义的“复调式”叙事理论;捷克作家昆德拉摸索着自己的“复调小说”之路,并于1986年出版的《小说的艺术》以访谈方式总结“复调”经验;萨义德在1993年出版的《文化与帝国主义》里集中运用“对位法”。

这条“复调”纵线涌动着巨大的生命力量,总能在上世纪文论历程中创造出洪峰叠起的奇观。

学者曾军论及复调理论流变:“无论是哪家哪派的思想(形式主义……后殖民主义……),几乎都可从巴赫金那里找到思想的共鸣点。

”[1]萨义德所提出的“对位法”,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存在着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共鸣点”,并在东方观、体系性和破立之道诸多方面进行了扬弃。

一、复调理论、对位法的祛魅“复调”和“对位法”均为音乐术语:前者指“几个同时发声的人声或器乐声部对位性地结合在一起的音乐,与单声部音乐(只有一个旋律)和主调音乐(一个声部是旋律,其余声部为伴奏)相反”[2];后者指“同时进行的几个声部的组合。

各声部都有它自己的重要意义,但在整体上又形成一个紧密配合的织体。

在此意义上,对位法与复调(poliphony )是相同的。

”[2](P258)二者都是指与主调音乐相对的多声部音乐,每个声部都有其独立性。

二者在定义中紧密相连,只是术语用法上略有不同,“复调”统指运用对位法而成的音乐体裁,“对位法”侧重于“复调”音乐的创作方收稿日期:2014-10-09基金项目:2014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萨义德批评理论研究及其中国化应用”(GD14CZW01);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文论与‘去黑格尔化’研究”(13BZW004)作者简介:蔡天星,广东警官学院讲师,中山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摘要:复调理论贯穿了20世纪西方文论史,始于巴赫金,由萨义德来谢幕。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对话性思维,是作者、主人公的对话,侧重作者与作品;萨义德的对位法是联系性思维,是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侧重读者和世界:二者在认识论上都基于客体的主体性,二者在方法论上都向文本外部拓展,注重事物间的联系,重视社会分析、历史溯源、同时性共存。

但二者在东方观、体系性和破立之道上存在分歧,萨义德的对位法从三方面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挣脱欧洲中心倾向,放眼东方;打破整体性系统,关注局部;摧毁权威,有虚无主义倾向。

关键词:复调理论;对位法;巴赫金;萨义德;对话中图分类号:I 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 (2015)02-0124-06(1.广东警官学院公共课部,广东广州510440;2.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蔡天星1.2———萨义德对巴赫金理论的扬弃从复调到对位法第32卷第2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2No.22015年3月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Mar .2015法。

音乐术语为文艺学概念蒙上了一层面纱,既蕴含着无穷魅力,又易陷入神秘主义,祛魅成为要务。

巴赫金创造了“复调小说”的概念,来比喻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小说类型:“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3]此外还用“对话”、“多声部”、“双声语”、“众声喧哗”等术语补充“复调”理论。

巴赫金运用“复调”这个音乐术语,就是借用“对位法”在上述定义中关于声部独立性之义:“各声部都有它自己的重要意义”。

巴赫金并无多少音乐专长,他坦称,“我可不是音乐家,一点不是,不是行家。

”[3](P50-51)巴赫金不是从音乐专业的角度,而是从更高的层面,即音乐美学(哲学)层面,来发挥复调(或对位)这一术语的含义:“其实,就哲学美学的观点而论,音乐上的对位关系,只不过是广义上的对话关系在音乐中的一种变体罢了。

”[3](P79)在巴赫金那里,“对话”才是“复调”所喻指的真正含义:“复调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

小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4]。

复调小说内外部之间、各部分之间、主人公之间开展“大型对话”;人物声音在双声语中进行“微型对话”。

与哲学家巴赫金不同,萨义德深谙西方古典音乐,从小精于钢琴演奏,是对位法大师巴赫、音乐美学家阿多诺、对位演奏家古尔德的知音,时常与巴伦博依姆(Daniel Barenboim)等世界级音乐家切磋,发表了大量有关音乐的专业文章。

萨义德将“对位法”这个术语自由地穿行于音乐和文学之间:“西方古典音乐的对位法中,各种乐曲主题之间互相竞争,任一主题得到的只是暂时之特权;而在所构成的复调音乐中具有协奏和序列,存在一种有组织的相互作用。

这种有组织的相互作用源自于各种主题,而不是源自于作品之外某个缜密的旋律原理或形式原理。

我相信,以同样的方法,我们能阅读和阐释英国小说。

”[5]萨义德如何以同样的“对位法”来阅读英国小说?像英国小说这样宗主国文化作品隐含着海外殖民地的现实内容,比如殖民统治、民族主义抵抗等。

但是,在帝国主义小说的多声部中,所谓客观、美学的主题(声部)一直享有彰显的特权,将殖民地现实内容这个主题(声部)压制得无法发出声音。

“对位法”就是将宗主国文化作品与殖民地现实联系起来,将被压制的声部解放出来,参与复调式的竞争。

可见,巴赫金的“复调”是一种“对话性”思维,落实在小说创作,侧重于作者与作品;萨义德的“对位法”是一种联系性思维,着眼于文艺批评与政治批判,侧重于读者和世界。

简而言之,巴赫金的“复调”是作者、诸多主人公之间平等独立的对话;萨义德的“对位法”是东方(殖民地)与西方(帝国)之间平等独立的对话。

二、认识论的哥白尼式变革西方长期盛行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忽略了客体(他者)的主体性,无视被认识的客体同时也可以是有认识能力的主体。

独白型文学正是这种认识论在文学领域中的反映,而对话性(复调型)文学则充分肯定了客体的主体性。

巴赫金说:精密科学是独白型的认识形态:即人以智力观察物体,并表达对它的看法。

这里只有一个主体———认识(观照)和说话(表述)者。

与他相对的只是不具声音的物体。

任何的认识客体(其中包括人)均可被当做物来感知和认识。

但主体本身不可能作为物来感知和研究,因为他作为主体,不能既是主体而又不具声音;所以,对他的认识只能是对话性的。

[6]正是基于这种革命性的认识论,巴赫金才把陀氏小说里的主人公看作“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4](P5)在其小说中,陀氏将作者的主体地位也同样地赋予主人公,让主人公和作者能平等地对话,陀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复调小说。

在之前的传统作品里,独白型小说里主人公的主体性被剥夺了,一切都统领于作者的视阈之中。

所以,巴赫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好像是实现了一场小规模的哥白尼式变革,把作者对主人公的确定的最终的评价,变成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一个内容。

”[3](P85)若用巴赫金上段引文来解释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也仍然是恰如其分的。

萨义德所批判的“独白型的认识形态”既是一门“精密科学”,即东方学,也是西方对待东方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机制。

这种思维方式、话语机制与学术研究的东方学都有着“君临东方”的同构关系。

东方学研究中只有一方是主体,即东方学家,而把现实的东方视为客体,将其表述为“与他相对的只是不具声音的物体”。

用萨义德自己的话来说,即“东方不再是欧洲的对话者,而是其沉默的他者。

”[7]第2期蔡天星:从复调到对位法·125·与巴赫金为抵抗“独白型”而建构“对话性”相似,萨义德为反抗东方主义而建构了非殖民化的“文化抵抗”。

这种“文化抵抗”实质也就是高扬东方的主体性,“当地奴隶的叙述”以“西方的话语结构”驶入对方,旨在包括东方和西方在内的共同“人类解放”[8]。

萨义德也在强调东方与西方开展主体间性的“对话”。

由此可见,在认识论上萨义德没有背离巴赫金,而是紧跟其后。

在陀氏小说中重组起作者和主人公对话性的关系,巴赫金在小说诗学中实现了一场“哥白尼式变革”。

同样,萨义德也“实现了一场小规模的哥白尼式变革”,即从去殖民化的现实斗争出发,将西方各种理论(如巴赫金的“独白/对话”理论、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葛兰西的地理意识和文化霸权理论等)杂糅起来,然后把矛头集中对准了西方理论的本身,对东方学进行了系统而独到的专项治理。

在萨义德之前,即使是最反叛的西方思想家也只是在拆倒旧墙之后再为西方理论大厦添砖加瓦,而东方在他眼里要么被视而不见,要么被漠视为“与他相对”、“只是不具声音的物体”;但是萨义德能够交替地站在西方和东方的双主体的立场上,让“不具声音的物体”也发出声音。

三、方法论的独创性自觉巴赫金和萨义德都非常重视社会背景对文学生成的作用。

正是依靠外部的历史现实分析,巴赫金才有力地背离了俄苏形式主义追求“文学性”的套路(当然也受其影响),萨义德才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迷宫里挣脱出来。

二人自觉地向文本外部拓展,注重事物间的联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分析、历史溯源、同时性共存(空间性)。

二人都将复调理论与时代(资本主义)、地域紧密地联系起来。

巴赫金说:“复调小说只有在资本主义时代才能出现。

不仅如此,对复调小说最适宜的土壤,恰恰就在俄国。

这里资本主义的兴起几乎成了一场灾难,它遇到了未曾触动过的众多的社会阶层,众多的世界。

”[3](P47)巴赫金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所产生的各方社会矛盾如此之突出,以至于无法容纳于一个独白型意识之中,而使得多元化和多声部性质的复调小说成为可能。

萨义德认为小说伴随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发展,长篇小说与帝国主义密不可分。

萨义德将资本主义集中于其海外扩张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将地域集中于拥有殖民地最多的英法两国,他的对位法正是去挑明西方经典小说所隐藏的帝国主义因素。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聚焦于俄国资本主义兴起的19世纪中后期;萨义德的对位法关注于英法帝国主义扩张的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二人尽管只感兴趣于资本主义的现代阶段,但都把探索之光照进了古希腊以来的时光隧道。

巴赫金为了说明陀氏按照复调原则将惊险性情节和尖锐的问题性、对话性等创新地结合起来,不惜用很长篇幅去追溯古希腊以来各种变异的庄谐体。

同样地,萨义德为了论证西方将东方区分开来时就握有表述的特权,不仅追溯到了《伊利亚特》,而且用对位法分析了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和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女祭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