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专版2020届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突破10议论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2020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载.体/载.重模.范/模.式泥.土/拘泥.反省./省.亲B.扁.舟/偏.旁惆.怅/绸.缪嘹.亮/潦.倒奴婢./裨.益C.勉强./强.迫曲.径/曲.解处.理/处.境车轴./压轴.D.缅.怀/腼.腆任.务/烹饪.顷.刻/倾.诉维.护/帷.幕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眷顾雄纠纠魂牵梦萦笑容可掬B.缄默催化剂赏心悦目集思广议C.荟萃文绉绉金碧辉煌博采众长D.肯求检字法力挽狂澜目不暇接3.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3分)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
“中则正,满则覆”,____,____。
____,____。
方方正正的一个房子,故意缺少一角,留出一点缺憾,意思就是不能过满,过满就走向反面了。
①它的审美趣味在于“整”和“缺”②这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⑧中国建筑不过分追求完美④同样也反映在建筑上4.古诗文默写。
(共8分)(1)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2),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写山中早晚不同景色的句子是:“,。
”(4)潜心读书有四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此第一境也;“,”(陶渊明《饮酒》),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也;“,”(杜甫《望岳》),登临顶峰,高屋建瓴,此第三境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也。
5.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从下面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写出主人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获胜的。
①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②三打祝家庄(2)《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译为《鲁滨逊历险记》,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述理由。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河南省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答案)(2)

河南省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殷.勤∕踏.青咀嚼.∕咬文嚼.字风调.雨顺∕南腔北调.B.儒.雅∕懦.弱侍.奉∕恃.才傲物咄.咄逼人∕相形见绌.C.卡.片∕关卡.屏.障∕屏.气凝神置之度.外∕度.日如年D.譬.如∕偏僻.栅.栏∕姗.姗来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3.古诗文默写(8分)(1)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白居易《观刈麦》)(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解释了自己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3)天南地北,别时容易见时难。
所以,困于战火的杜甫只能空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归期不定的李商隐只能憧憬“,“(《夜雨寄北》)的幸福;兄弟分离的苏轼只能遥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祝愿。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1)下面是两部名著的插图,请任选一幅,简述与画面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
(2)有人评价《西游记》“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
请从下面两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指出期中蕴含的“极真之理”。
①悟彻菩提真妙理②尸魔三戏唐三藏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①,所以香味也不同。
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粉。
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②,因为它们主要靠花香来吸引昆虫。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共8分)材料一:①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荀子》)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河南专版届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突破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含答案 (一)

河南专版届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突破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含答案 (一)随着河南专版中考语文的临近,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紧迫,此时,我们需要高效地复习考点,才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
本文将介绍河南专版届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并为大家提供突破记叙文阅读的一些小技巧。
一、论述文作为常规考试形式的论述文,既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观点:在写论述文时,要事先确定自己对待考的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之后再通过加强论据,引用实例,充实论点,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2. 合理的结构:在论述文中,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注意在引言中给出明确的观点或论点,之后分别用段落来阐述证明。
结构分明的文章更能使阅卷老师对文章的逻辑性给予高评。
3. 应用例子:合理地应用实例来强化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让阅卷老师更快速和清晰地理解你的意图。
例题:以“网络安全”为题,对网络安全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记叙文在记叙文的阅读中,我们需要明确故事的主线,正确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掌握故事的背景和环境,以及善于运用生动的形容词。
在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把握故事的主线:要精确地掌握故事的主线,将事件排布得紧凑有序,使文章读起来具有很好的文学效果和艺术性。
2. 笔调优美:在描述故事情节时,要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符号,提供鲜活的场景描述,增强读者的生动感受,使带有感情色彩,引导读者进入故事。
3. 几点点,一个转折:在写记叙文中,应该注意悬念设置和转折点。
每一个小插曲都应该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等情节元素。
能够设置合适的悬念和转折点,使文法更生动有趣。
例题:请根据下列大纲的要求,用记叙的方式,写一篇作文。
故事情节:在一个绵延不绝的春雨后,我和我的同学一起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
赵大姐要去买鸡蛋,于是我们跟着她一起去。
在鸡蛋摊前,一位可爱的女孩子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开始了有趣的谈话。
三、散文小说散文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独特的形式,也是考试中常见的文章类型。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2022年中考语文专练(河南专用)

专题06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解析版)【2020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共12分)文本一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女儿”①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球?它是怎么来的?与地球有怎样的关系?②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
其中,“同生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是由一块太阳星云形成的,是一对“姐妹”;“捕获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自形成后,地球把运行到它附近的月球捕获为自己的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干女儿”。
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些假说都缺乏科学依据。
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比较支持“大碰撞说”。
这个假说认为,大约46亿年前,太阳星云中还残存着一些没有构成行星的大大小小的天体,在太阳系中各行其道。
大约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撞击产生的大量碎块绕着地球运行,最后慢慢聚集凝结,形成了月球。
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始终围绕地球公转,不离不弃,就像是地球的“女儿”。
③但月球是不是真的就是地球的“女儿”呢?这还需要科学的确证。
科学家提取了月球和地球的“基因”——岩石样品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做“亲子鉴定”,测定的结果证明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
④跟地球相比,月球很小,没有能力把空气“抓”在周围,所以它的表面是超高真空的环境,没有任何天气变化,没有液态水,也没有生命迹象。
【甲】月球的结构很简单,从外到内由月壳、月幔和月核构成,就像蛋壳、蛋清和蛋黄。
在诞生之初的10多亿年里,月球一直非常活跃。
那时它很年轻,活力四射,内部的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月震和火山喷发频繁。
后来,内部的能量渐渐耗尽,月球慢慢成为一个“僵死”的星体。
⑤催生月球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撞击,也使地球从直立自转变为倾斜自转,但这“终身残疾”促成了地球表面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产生了潮汐,对生物从海洋迁徙到陆地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月球还像一个巨大的“刹车片”,不断为地球自转减速。
很早以前,地球的一天只有16小时,更早的时候只有6小时。
2020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狼藉/慰藉伺候/伺机而动日薄西山/薄利多销......B.悖论/蓬勃催眠/摧枯拉朽巍然屹立/迄今为止......C.包扎/扎实巷道/街头巷尾哄堂大笑/一哄而起......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枢纽荧光屏人才辈出通情达礼B.决窍狙击手一筹莫展矢志不渝C.懈怠流水账相辅相承粗制滥造D.庇护挖墙脚仗义执言变本加厉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④①⑤②③D.④①③②⑤4.古诗文默写写。
(8分)(1),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2)峰回路转,,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5.名著阅读。
(4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丰满的,优缺点并存。
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分析他的优点和缺点。
①猪八戒(《西游记》)②武松(《水浒》)③米开朗琪罗(《名人传》)6.请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3分)7.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共7分)(2)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数字化阅读的思考。
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
③不少于50字。
(4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共16分)母亲养蜗牛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河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综合-2022年学习资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和谐明善(2009-①和谐,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而且认同度-也最大的 个词儿。为什么?恐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谐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一句话,和谐是求 、显善更明善-②道理是自明的。恶言恶语,难有和谐: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唯有善-字当头 善优天下,才能赢得和谐、享受和谐
③和谐明善,要义在扬善。善者,善良、美好-亲善、友好之谓也。从古到今,人们对善都是-倍加推崇、竭尽赞美、奋 追随、屡加发扬的。-先人们如孟子就认为“好善优于天下”,如班固-就认为“治远自近始,习善在左右”-如欧阳修 就认为“为善最乐”,如景颐就认为-“与人为善-乃公也”。及至现当代,人们更是把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对 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是否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作为判断善恶的客观标准-④和谐明善,关键在为善。为善无大小、无 远近、无厚薄、无你我。只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能够善气迎人、善意待物、善对社会-就会使明善和谐见,花 春意无限艳。
4.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3分-答案:表明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是有可能但 不确定的结果-语言准确、严密(结合原句2分,准确严-密1分。共3分
5.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用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2分-A.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宝剑锋自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答案:A(2分
⑦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 经验证明,-进步较快的-青年人,必定是善于反省的人。反省能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我们希望年轻 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克服自身经-验的局限,进而从更广阔、更深厚的大地上汲取-思想和经验的营 ,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选自2007年5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020河南中招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钦.(qīn)佩濒.(bīn)临鲜.(xiān)为人知B.解剖.(pōu)附和.(hè)矢.(shǐ)志不渝C.果脯.(pǔ)咀嚼.(jué)锐不可当.(dāng)D.憔悴.(cuì)徘徊.(huí)唾.(tuò)手可得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法治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
无论科技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法律、规则都是“基础设施”。
①卫法律尊严,守护规则文明,你我的权益才可能得到保护. ②纪守法,行胜于言,与其高谈阔论,不如严于律己、自觉③行。
A.①捍②遵③践B.①捍②尊③践C.①悍②尊③饯D.①悍②遵③饯3.古诗文默写。
(8分)(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
”(《论语》)(2)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
(《礼记》)(3)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的济世情怀。
(4)追随诗人脚步,共赏山川之美。
随杜甫漫游齐鲁,欣赏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随王湾行舟江上,感受长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的辽阔宽广、波平浪静;随张养浩西出潼关,领略华山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的雄伟险峻、气势磅礴。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在小说《红岩》中,有一个名叫宋振中(小萝卜头)的9岁小男孩。
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②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突破10 议论文阅读A卷名校模拟(郑州一模)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①作为“新晋网红”,“蓝瘦香菇”近日大受追捧。
网络新兴词语层出不穷,管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流行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
②南宁小哥失恋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反复强调的“蓝瘦香菇”,是爱情遭遇不顺后的情感宣泄,而网络青年们更是由此引申出花样的版本:“压上积蓄买房,蓝瘦,香菇!”“上了那么多天班今天居然还是礼拜二,蓝瘦,香菇!”“论文还没开始写,学校又急着让我交,估计又要熬夜了,蓝瘦,香菇!”“没有时间找对象,妈妈也催,蓝瘦,香菇!”这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
③残酷且倍感压力的各类现实真实地存在着。
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在就业压力本就很大的情况下,一个工作岗位里饱含着许多人的竞争、欢喜和失落;而高房价给青年带来的伤害或许更加直接,持续攀升的价钱,不仅让一部分青年消磨了斗志,更让很多年轻有为的青年逃离了大城市,这背后也不免有放弃梦想的无限失落;基于现实压力和情感疏离,大龄单身青年群体正越来越庞大,建立美好家庭的愿望在很多青年看来变得遥不可及,心情急躁、精神不振也成为不少青年的常态。
这些亲身体验的社会现实,不免让年轻人难受。
④但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应当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容易的。
工作需要投入精力,住房需要打拼奋斗,爱情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
哪怕是 2016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今日这般万众瞩目,也忽略不了背后他几十年的坚守和辛勤耕耘;而演绎一段传世的美好爱情,必少不了背后两人相濡以沫的相知相扶、宽容大度。
凡灿烂的果实,显然取得的不会那么轻松自在。
⑤令人难过的事情何其多,深陷“蓝瘦”情绪的控制之下,自我就会显得被动。
与其遇到挫折时反复叨念什么“蓝瘦香菇”的负面情绪,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从精神上到技能上全方位提升自己,去寻求更好的未来。
一个温暖的房子,虽然让很多人在房价之下望而却步,但多努力一下即便不能在这座城市如愿以偿,却也一定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生活不就是解决一个个困难,然后不停地取得进步和突破吗?⑥“万事皆难,诸事皆行”。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当下最流行的说法,“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不畏惧困难,不抛弃放弃,不停滞不前,身体力行,才是青年人该有的姿态。
(中国青年网杨丽)1.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从全文来看,文章前两段有什么作用?3. 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请写出第③~⑥段的论证思路。
B卷仿真集训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①“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唯一的解药。
”年关日近,很多人的思乡情愫也愈发滚烫。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
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②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作“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③《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
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④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
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⑤“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
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
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
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洪流,有了它的滋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事业。
(李斌/文,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0日,有改动)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家国情怀。
3. 请谈谈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封寿炎①“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对珍贵的音像档案进行抢救整理,这一举措意义深远。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些音像历史资料,在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久性保存之后,如何才能避免成为缺乏生命力的“木乃伊”而复兴为活的文化?②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里,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的悖论,机遇与挑战并存。
③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
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社会,蚕食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的地方文化。
④但与此同时,全球化时代又特别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
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很多人,尤其是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
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甲)⑤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为什么从前的人们喜欢看戏,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看戏了?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活动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
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网络视频,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
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
(乙)⑥但同时,信息化、数字化作为一种技术力量,完全可以为传统文化所用,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受限于交通和传播技术,只能在有限的地域里生存发展,但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完全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
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毫无障碍地聚集,形成独特的文化群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
(丙)⑦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因脱离大众而失去了活力的“木乃伊”。
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
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有删改)1.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 文中所说的“双重的悖论”具体指的是哪两重悖论?请分点简要概括。
3. 下面句子应该放入文中甲、乙、丙三处中的哪一处?请简述理由。
例如,秦腔是典型的地方性剧种,流行歌手谭维维跟华阴老腔合作推出的音乐作品,却使秦腔在短时间内引爆微信朋友圈。
4. 请根据本文的思想观点,对“链接材料”中的现象做简要评述。
[链接材料]《中国诗词大会》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
在娱乐至上的今天,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能获得大众如此追捧?“中国人诗心不死!”《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嘉宾蒙曼认为,“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诗词基因还在,一旦有一种形式把它展示出来,就会形成一种喷发。
”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幼儿过鬼节是在转基因①10月31日,农历十月初一,万圣节最嗨,寒衣节最伤。
同为传统节日,却冰火两重天。
洋节日又一次“成功”占据国人视野,成为当天“主流”。
中小学校、幼儿园也趋之若鹜大张旗鼓地欢度,本土节日却鲜有人问。
②幼儿过鬼节,美其名曰文化体验交流,实则是在转基因。
③作为一种文化建构,传统节日并不单纯是为了满足人们娱乐需要,更是为了进行深度文化整合。
在表达人们共同情感的同时,进行的是一套完整的文化认同仪式。
④正如人类拥有遗传基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
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中华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彰显着国家的精神。
正是借助传统节日特有习俗仪式的从小熏陶,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精神基因才能代代相传。
⑤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人生的第一份教育,一切的细节,都会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从小就嵌在脑子里,将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⑥大张旗鼓过鬼节,让幼儿过早淹没在西方文化氛围里,在基础教育中被人为地侵蚀甚至是隔断了传统文化滋养。
本土文化无所依附,失去滋养,外来文化逐渐侵蚀并与之对垒,就必然会产生文化惶惑甚至自卑。
如此,怎能激发年轻一代对对本土文化的狂喜和热爱?文化自信又从何谈起?没有了文化自信,又何谈文化安全?⑦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十条禁令》中提出,“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
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了一半。
”“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