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非选择题题型专练(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卷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
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
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
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
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
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
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6.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入洋纱织布。
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史训练卷专题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附解析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卷世界史专题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1.(2018·成都模拟)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原产地值12克白银,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
据此推断( ) A.欧洲人的消费水平远高于亚洲B.印度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C.欧洲的商贸中心已经发生转移D.西欧具有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动力2.在哥伦布之前的航海活动,大多为沿着大海沿岸的短途航行。
哥伦布西航之后,欧洲许多国家纷纷组成探险船队,去探知辽阔的海域。
这一变化出现的背景是( ) A.欧洲人传统观念的改变B.西欧人对外殖民的开展C.欧洲与世界联系的加强D.欧洲国家间的殖民争斗3.(2018·皖南八校联考)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
这一现象(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4.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等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现象和理论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
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转移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扩展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5.(2018·福建泉州质检)下表为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欧洲美洲非洲1650年18.3% 2.4% 18.3%1750年19.2% 1.6% 13.1%据表格推知(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6.(2018·江苏高考)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主线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主线二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主线三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主线四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一、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时出现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时出现曲辕犁。
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土地制度的演变五、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先秦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内在联系(1)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的进步。
原始社会至春秋以前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夏、商、周三代有少量青铜工具用于生产,这就决定了其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或“石器锄耕”。
落后的工具需要集中更多的劳动力,所以春秋以前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练习:题型分类练 训练11 概括、归纳类非选择题

训练11概括、归纳类非选择题1.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法并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
这种纳法律于道德的传统,流衍于后世。
——梁治平《中华文明读本·法律体系篇》《十二铜表法》将作为家庭首领的家父享有独特的巨大权力具体化并且细分化。
其对家父唯一的明确限制是有一条“若家父出卖家子三次,家子即脱离家父”的规则。
家父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
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要受到这个理事会裁决的约束。
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执法官,公法与私法并不相矛盾。
——[英]H.F.乔洛维茨、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政治意义上的“宪法”一词在英美两国含义迥然不同。
于美国意味着某个特定时刻颁布的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成文法律文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经由数个世纪渐积而成的——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且规范当下政府操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
——[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1)概括“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不同。
(2)说出“宪法在英美两国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宪法特点的理解。
答案(1)青铜时代的中国法律重刑法,与血缘政治相结合,强调法律是道德的补充;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以私法为核心,注重维护家父的支配权,注重法律程序,公法与私法并立。
(2)表现形式:英国没有统一的成文宪法,是由一系列的法律、习惯和先例构成的;美国宪法是由1787年制定的成文宪法及宪法修正案构成的;英国宪法历经几个世纪渐积而成,美国1787年宪法由制宪会议制定。
理解:从13世纪的《大宪章》到17世纪的《权利法案》及其后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最终确立了议会主权(王在法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具有尊重传统、渐进创新的特点。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非选择题题型专练(5)小论文题——提取信息说明型

(五)小论文题——提取信息说明型(建议用时:35分钟)1.城市化是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城市化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城市地理空间的拓展;城市设施的近代化;城市管理的近代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年代城镇人口(万) 占总人口比重(%)发展中国家水平(%)1843 2 070 5.1 4.41894 2 351 6 -1949 5 765 10.6 16.71957 9 959 15.4 -在筹建过程中,遭到各界的强烈反对。
“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
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
然而,京师总商会认为,京师并非通商口岸,而民房、商店又栉比繁多,若势必兴办,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现代史》材料三从晚清到民国,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公共空间,博物馆、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公园、新式剧院等,生活于城市中的人,无处不在地被空间规训着,公共空间成为国家和精英规训、引导大众文化的场域。
——引自陈蕴茜《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1)依据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哪些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相关知识,以“近现代中国城市化的困境与意义”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2.晚清新旧学堂之争或中西学校之争,本质是中西学问之争。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甲午战前,尽管西学传入中国已近半个世纪,官办新式学堂也有30多年历史,但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西学仍然只是作为科举的补充。
道光至光绪四朝,清朝官员先后奏呈过10个以上的科举改革方案,试图以变常科开特科、纳洋学于科目、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等形式,讲求实学,吸取西学之长,广开取士纳贤之途,重新激发科举制的活力,可是始终不得要领。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非选择题题型专练(4)小论文题——提取观点论证型

(四)小论文题——提取观点论证型(建议用时:35分钟)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
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
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演变趋势。
(2)据材料三,指出“条约口岸”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与表现。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三中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2.20世纪的美国,政府职能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变,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
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给休假,以扩大就业面。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材料二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罗斯福选集》材料三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罗斯福的新政开始,美国历届政府都以凯恩斯学说为圭臬,实行大政府、高税收、多规章、大开支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练习:(三)常规大题——独立主题型非选择题

(三)常规大题——独立主题型非选择题(建议用时:30分钟)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晚清时期洋务派为了改变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把“制器”作为“自强”之本抓紧实施。
1895年袁世凯、张之洞分别编练了新建陆军和自强军,成为新式练兵的肇始。
清廷于1901年9月发布上谕“著各省将军督抚,将原有各营严行裁汰,精选若干营……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以成劲旅”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治军思想。
1938年年初,国民党提出“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蒋介石还先后开办了“将校研究班”、军官训练团等研讨班,并亲自到这些研讨班讲授有关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解放军除了陆军,还建立了空军、海军、防空军、公安军等军种,中共中央将国防工业列入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之一,1955年,毛泽东把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提上了国防现代化的日程。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2)请从“国防军队建设与时代背景”角度提出一个观点,运用与材料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持续了近一百五十年的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面貌。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持续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
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在其发展伊始对工业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它却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练习:现实热点练 训练2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Word版含解析

训练2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在公元前几个世纪的朝鲜墓葬和遗址中,曾多次出土我国制造的铜镜、铜剑和燕国的“明”刀币;在湖南等地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种被称为“蜻蜓眼”的琉璃珠;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人已称我国为“塞勒斯”(丝)。
以上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转运贸易比较兴盛B.对外贸易发达C.中华文化圈形成D.中西方直接交流频繁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朝鲜出现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古希腊已经出现丝绸,这体现了中国与外国转运贸易的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了中国与外国转运贸易的发展,不能说明对外贸易发达,故B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项无法直接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2.下面是“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滇池地区汉代墓葬随葬品中中原特色的器物增加,而本地特色器物减少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知当时西南地区同中原经济文化交往加强,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向西南地区传播。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工具也是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
3.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答案 D解析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故D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的评论,不能反映B项;中西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C项说法错误。
4.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亚洲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 100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
(建议用时:20分钟)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当今中国仍不乏其例。法律只不过是“必要
的邪恶”,因而息讼、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法律“出于礼则入于
刑”“德主而刑辅”,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及
“贤人政治”思想,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唐律》十二篇,虽有职制、户婚、
厩库等篇。但要找到违者不刑相待的条款是很难的,这里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
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
与国家有关。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
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
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
私法。
——据梁治平《法辨》、张锐智《罗马法学家
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等整理
材料二 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
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
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
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
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
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
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
法”之间的文化阻碍。
——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及法律文化与古罗马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
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
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
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
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
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
线,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 1876年,由英、美合谋,擅自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随后,
清政府出银赎回并拆除,将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全国铁路缺干少支,
到1949年,中国的机车分别出自9个国家30多家工厂,人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
由此看出,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去甚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
逐渐向西北、西南落后边远地区延伸,初步形成了铁路网络,并开始修建双线铁路以及自制
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带动与之相关制造业的发展。1996年,京九铁路修建,大量使用本
地劳动力,改变了他们离家不离乡的局面,同时也使“北煤南运”“南粮北运”的瓶颈现状
得以改观。2007年,CR系列动车诞生,高铁从上海到杭州缩短为40分钟,可以工作在上海,
住在杭州,还使原本独立的城市文化景点逐渐形成一个整体。2017年,自主研发出了“复兴
号”动车,中国高铁驶向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舞台。
——据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李京文《铁道与发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交通建设较近代有哪些发展并
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交通发展是“一个国家和一段历史”
的认识。
(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
1.解析:(1)根据材料分别分析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法律的特点即可。(2)从社会变迁的角
度分析,需要考虑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也就是从西方法律思想与儒家法律思想的碰撞和交
融角度进行解读。
答案:(1)差异:古代中国,有“贱讼”的传统,故重息讼、调解;过分强调统治阶级利
益,忽视了对私人利益的保护;重人治,轻法治。
古罗马,重视私法,强调对私权的保护;视法为保障权利的一种手段。
(2)解读:中国步入近代以后,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
的需要;随着列强的入侵,西方法制传入中国,要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接受西方法制便是
不可避免的;西方法律的移植,一定要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这才是法律移植的正确
途径;同时要对儒家法律文化重新整合、改造,将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使之符合中国现代
法制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2.解析:(1)本小问答题的侧重点在于找准角度,据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
干燥,地形复杂”“更为严峻的是……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政
府……利用先进技术,从……达……”“政府转而在……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16世
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新航线”信息,可以从旧路弊端、政权对峙(旧路受阻)、经济重心
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回答。(2)解答本问的关
键是将材料二中两段材料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第一小问发展,由材料二第一段“全国铁
路缺干少支”以及第二段“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逐渐……延伸,初步形成
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修建速度加快,且初步形成紧密的交通网;由材料二第一
段“到1949年,中国的机车……人称……”以及第二段材料“2017年,自主研发出了……”
可知,中国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对新中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包含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社会生活(包含交通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
方面回答。(3)认识可以从交通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展开,某一时期交通的发展会折射出国家在
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同时交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国家的发展。
答案:(1)主要因素: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
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
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2)发展:铁路修建速度加快,逐渐形成紧密的交通网;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增强;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筑路权。影响:弥补近代交通的不足;有利于“一五”计划顺
利实施;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
锁;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落后面貌;有益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
加快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出行方式,促进就业观念和家庭生活观念的变化;有利
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提高民族自信心。
(3)认识:①古代交通的发展与朝代兴亡、技术进步等息息相关,交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
交融,保证农耕文明的延续,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②近代交通的发展状况与列强对中国
的侵略紧密相连,也与腐败的清政府相关,尤其是帝国主义在华铁路的修建严重损害了中国
主权,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同时又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③1949年后中国交
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社会主义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也是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因此,交通的
发展,民族独立是前提,国家统一是保障,经济发展是基础,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是关键。
交通事业的发展,要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