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司马迁》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项羽之死/司马迁》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了解《史记》及司马迁其人;1.1.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1.1.3 提高文学鉴赏和分析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课文;1.2.2 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项羽英勇善战、刚直不屈的形象;1.3.2 理解悲剧英雄的命运及其历史意义;1.3.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历史,珍惜生命。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史记》及司马迁简介;2.1.2 项羽生平及历史评价;2.1.3 课文在《史记》中的地位和意义。
2.2 课文原文及解读2.2.1 课文原文朗读;2.2.2 重要词语和句式讲解;2.2.3 分析项羽形象特点及其命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3.1.1 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相关背景;3.1.2 收集有关项羽的资料,如历史书籍、电影、电视剧等;3.1.3 准备讨论问题和课堂练习。
3.2 课堂导入3.2.1 图片展示项羽相关历史遗迹或影视作品;3.2.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意义;3.2.3 引导学生关注项羽的形象特点及其命运。
3.3 课堂讲解与讨论3.3.1 教师讲解重要词语和句式;3.3.2 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项羽形象;3.3.3 对比不同资料中对项羽的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4.1.2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如积极性、合作精神等。
4.2 作业完成情况4.2.1 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词语和句式运用;4.2.2 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3 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4.3.1 了解学生对课文及教学过程的看法和建议;4.3.2 收集反馈信息,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羽之死》的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项羽之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项羽与刘邦的历史形象及其影响;(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坚持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项羽之死》的文学价值及其历史背景;2. 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3. 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项羽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对命运的把控;2. 文言文的翻译及理解;3. 修辞手法的识别及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4. 比较法:分析项羽与刘邦的历史形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5. 拓展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翻译并理解文意;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5. 比较分析:对比项羽与刘邦的历史形象,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背诵全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项羽之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能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3)能够欣赏并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项羽之死》。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性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2)通过学习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欣赏并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性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项羽为何被称为“西楚霸王”?2. 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要求学生关注文中对项羽外貌、语言、动作的描述,分析其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如英勇善战、刚愎自用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强调欣赏文中修辞手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写一篇短文。
2.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项羽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项羽的了解。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主题:“项羽与刘邦:英雄与霸王的对比”。
六、教学过程4. 课文解析:(1)分析项羽在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如江户城之战、乌江自刎等。
(2)探讨项羽的性格如何影响他的命运,以及他的英雄气概如何体现。
5. 修辞手法欣赏:(1)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识记《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能够分析并评价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3)能够运用文中的词句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畏之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败和人生价值;(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3)运用文中的词句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2)项羽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3)写作练习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背景和历史环境;(2)激发学生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生通过文言文翻译,掌握关键词句的含义;(3)学生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败和人生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项羽之死》中的精彩片段;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3. 以此文为素材,写一篇关于“英雄人物的成败与人生价值”的作文。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3)能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项羽之死》。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项羽与刘邦的差距,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3)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提炼人生哲理,提升个人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树立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精神。
(3)认识历史,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项羽之死》的艺术特色。
(3)从作品中提炼的人生哲理。
2.2 教学难点(1)项羽与刘邦的差距分析。
(2)如何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背景知识。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讲解项羽与刘邦的差距,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2)分析《项羽之死》的艺术特色。
3.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提炼人生哲理。
(2)激发学生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
4.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4.3 期末考试(1)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项羽之死》的全面理解。
(2)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1)《项羽之死》原文。
公开课教案《项羽之死》

公开课教案《项羽之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项羽之死》,使学生了解项羽的历史背景、人物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项羽之死》中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项羽英勇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项羽的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故事情节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项羽之死》中的文学手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项羽的历史背景、人物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项羽之死》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项羽之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项羽的人物特点、故事情节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上3. 分析:分析《项羽之死》中的文学手法,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4. 讨论:组织学生就《项羽之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项羽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及其英勇事迹。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谈谈对项羽这个人物的看法。
2. 请学生总结《项羽之死》中的文学手法,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3. 推荐学生阅读与项羽相关的历史文献,加深对项羽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项羽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项羽之死》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项羽及其时代背景2. 邀请历史学者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更深入地认识项羽。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介绍:楚汉争霸时期,项羽与刘邦的斗争。
2. 故事情节讲解:项羽在乌江自刎的过程和他的心情。
3. 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英勇善战、固执己见、自尊心强。
4. 探讨项羽之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1. 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2. 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
2. 对项羽之死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情节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项羽之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
3.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项羽之死的兴趣。
二、讲解故事背景(10分钟)教师讲解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背景,重点介绍项羽与刘邦的斗争。
三、讲解故事情节(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项羽在乌江自刎的过程和他的心情,引导学生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
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如英勇善战、固执己见、自尊心强等。
五、探讨项羽之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项羽之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引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项羽之死》的文言文版本,并写一篇读后感。
八、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九、课后拓展(5分钟)教师推荐与项羽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十、教学评价(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方面的进步。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中国古代文学》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项羽之死》。
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地位,掌握《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学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地位。
2. 掌握《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学特色。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项羽之死》的文学特色和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重点:掌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学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电影《鸿门宴》的片段作为课堂的开始,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
2. 作品鉴赏:分析《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
3. 随堂练习:请学生简要概括《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并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以《项羽之死》中的经典句子为例,讲解文学鉴赏方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项羽之死》板书内容:故事情节:鸿门宴→ 项羽败走→ 自刎乌江人物形象:项羽→ 英勇、固执、悲剧英雄司马迁→ 客观、真实、细腻文学特色:叙事→ 生动、精彩描写→ 细腻、感人七、作业设计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悲剧英雄的理解。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其他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学特色?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古代历史背景,加深对《项羽之死》的理解。
邀请文学家或历史学家进行讲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开展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史记》的其他作品,提高研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项羽之死》教案(第二课时)
泉州五中 吴菊平
(开课时间:2007年12月21日上午第3节 地点: 101电教室)
【教学目标】
1、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评价历史人物。
【教辅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齐声朗诵《垓下歌》。感受项羽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2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
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
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
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
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
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
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3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
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
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
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
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
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
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
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
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
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
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4
四、课后作业:写作训练:话题《性格与命运》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以《项羽本纪》中的有关情节为事例;
3、至少引用一句名言;
4、可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或自身实际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