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综合练习(4)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灵公好饰

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 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为什幺啊? 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 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幺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 幺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 灵公说:善哉!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没过一个月,全国就没 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 【参考答案】 121、1.A.穿 B.指派 C.如同 D.超过 2.A 3.①则②何以③善④君
2014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灵公好饰
灵公好饰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 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②。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④,裂断其衣带,相望而 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⑤:君使服之于内⑥,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 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⑦,则外莫敢为也⑧。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⑨。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 581 年至前 548 年在位。 好:(hào)喜好。丈夫:成年男子。②带:衣带。③相望:彼此看 得见,指到处。④寡人:寡德之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⑤对:回答。⑥ 内:指王宫内。⑦何以:即以何,为什幺,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 置。⑧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为:指穿。⑨莫之服:即莫服之。 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而前置。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国人尽服之() B.公使吏禁之() C.犹悬牛首于门() D.不逾月()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
幺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假如你将来也从事管理工作,你能从本故事中得到什幺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121、 译文:齐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灵 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 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服。B.而禁之于外 C.公使吏禁之 D.吾道一以贯之。 3.从文中找出与下列义项相同的文言词。 ①那幺()②为什幺() ③很好()④您() 4.用一四字短语概括妇人而丈夫饰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灵公有个什幺爱好?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的一个什
【备战2014】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专练 失亲得学

失亲得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①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②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③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
【注】①亲:父母;②中心:心中;③恻然:同情的样子。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注音。
恻然()舍近求远()泣不成声()
3、解词。
(1)二则羡其得学:
(2)苟欲学,不须资也:
4、翻译句子。
(1)凡得学者,有亲也。
(2)苟欲学业,不须资也。
【参考答案】
145
1、者/也/孤/学/伤
2、cè shě qì
3、(1)就是;能够(2)如果;学费
4、(1)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因为有父母啊。
(2)如果想要学习,不需要学费。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张良奇遇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张良奇遇张良奇遇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阅读训练】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2.父去里所3.为其老,强忍4.良业为取履二、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C.强忍(qiáng,勉强)D.长跪履之(lǚ鞋子。
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三、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B.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看)D.良因怪之,跪曰:”诺。
”(名词作动词用,怪异)四、翻译下列句子。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五、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
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
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2014年全国部分地区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汇编

2014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汇编一、广东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3分)答:9.B你(A.任用/行为。
C.诸侯国,国家/国都。
D.听说/出名。
)10.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11.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1分)二、江苏南京报恩塔①[明]张岱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
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
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
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
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
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王恭从会稽还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王恭从会稽还王恭从会稽还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
(选自南朝宋o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
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③王大:王恭的族叔。
④簟(din):竹席子。
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
⑥领:量词,相当于条。
⑦荐:草垫。
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
⑨长(zhng)物:多余的东西。
[文化常识]古人的坐具。
椅子是宋朝开始才有的,宋以前都是席地而坐。
人先跪下,然后臀部搁在脚后跟上。
如果上身挺直,这叫危坐,成语有正襟危坐。
家庭经济一般的坐在草垫上,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坐在锦缎垫子上。
坐垫还有皮制的、竹制的、木制的。
王恭从会稽带回家的是竹制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卿②举③谓④对⑤悉2.①上文有三个之,请依次说明它指代的内容:(A)(B)(C)3.可以一领及我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可以一条跟我的相比吗?②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③可以让我拿一条吗?④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4.翻译:既无余席5.理解:①上文有恭无言,请问王恭为什么没话可说?请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成语身无长物的出典即在上文,这个成语的意思?参考译文】56、王恭从会嵇还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
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一定富裕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王恭没有回答。
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
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
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参考答案】56.王恭从会稽还1.①您;对人亲热的称呼②拿③认为④回答⑤了解2.(A)王恭(B)王大(C)这件事3.②4.已经没有多余的坐席。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吴郡陈遗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吴郡陈遗★★吴郡陈遗【原文】吴郡陈遗,家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
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
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铛:锅。
②主簿: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书。
【译文】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凭借着锅巴得以活下来了。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启发与借鉴】子女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古语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希望老来有子女赡养。
如今虽然老人有养老金,但作为子女时常关心父母也是应该的。
陈遗把焦饭(锅巴)留给母亲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事,然而他的心意应称赞。
【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至(2)恒(3)囊(4)贮(5)遗(6)值2.翻译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3.从陈遗的事例中,你懂得了什么?【参考答案】1.(1)极,非常(2)常常(3)口袋(4)收藏(5)送给(6)正值、遇到3.要孝敬父母,善待老人。
【备战2014】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专练 犬救幼女

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
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
俄大雪,母薄暮(傍晚)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
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终)不见女。
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死),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
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
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祯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母未时上山采薪()
B.幼女随之不及()
C.母薄暮负薪归()
D.或堕井()
2.翻译: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文中那只犬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125、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养了一只狗十分温顺.一天一位母亲上山打柴,小女跟不上,一下子落后了母亲几里.突然大雪,母亲在接近傍晚担柴回来的时候,女儿和狗都不见了.母亲非常惊恐,在村中来回奔走大声呼叫,始终见不到女儿.附近的村子协助找寻,还是无济于事.晚上父母伤心极了,认为女儿可能被水淹死了,可能掉进井里了,也可能被狼狗吃了,天刚刚亮,父母又请附近的村子帮助找.终于见到女孩卧在一棵树下,狗依偎在旁边,居然还没有死.这是雍正十一年十一月的事,同县的人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参考答案】
125、1.A.砍柴 B.赶上C.迫近D.或者
2.邻里们帮助她找,也没有什么办法找到她女儿。
3.文中的狗忠诚,讲义气,重情感。
【备战2014】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专练 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意外遂愿(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极孝。
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
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
常云于湖州置贷③,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楼上。
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览。
喁喁⑥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
迄水将退,而脚气⑦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注释]①京江:古地名,今镇江市。
②举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
③贷:办货。
④浸:水。
⑤諰諰(xǐ xǐ):恐惧的样子。
⑥喁喁(yúyú):小声读书的样子。
⑦脚气:指脚气病。
[文言知识]“常”与“尝”。
“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
但文言中“常”又同“尝”,作“曾经”解。
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
又,《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意为汉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回乡。
“尝”,通“常”,又解为“曾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孤②寄居③甘④旨⑤贾⑥贮⑦膏⑧迄⑨匝2.翻译: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译文】35.余文坼意外遂愿余文坼,浙江人,少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
他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
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虽然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
人们说他有一次到湖州做生意的时候(置贷的意思翻译不是很确定)暂住在一个村子的旅店里面。
恰巧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为了安全起见他移到主人的楼上暂住,刚开始还在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郁郁寡欢,突然看到楼上一侧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的书,非常高兴,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唯恐怕时间不够读不完这些书,到最后竟然连读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做生意的时候都忘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综合练习(4)
一、(2011·济宁)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题目。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
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
耶?
【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
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
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以
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 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
为我国晋代人名。②咨嗟:赞叹。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2)不宜劳思..于此:劳神,费心思
2. 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为众人而已耶?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
还要不如)
(2)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才开始重
视画画。
3. 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
众人”的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
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虚心学习,相
互切磋的过程。
二、(2011·朝阳)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题目。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
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
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
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
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
②
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A
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节选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注释】 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
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n):汴水。
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qin):水生植
物。⑤富:丰饶的物产。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2)佳木秀.而繁阴: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3)修.竹森然以高:长
(4)以.为陂池:把
2. 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3. 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
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
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4. 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
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
A:江湖 B:山林
5.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
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
美之情。
三、(2011·三明)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
①
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
②
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
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
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
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
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
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释】 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
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
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
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2)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仆闻.之:听说
(4)官大者,主恶.之:讨厌,厌恶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 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 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
然.。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可以免于患乎?
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4. 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
证什么观点?
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
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
思相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