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中考语文二模试题课外文言文汇编(15区全)

合集下载

2018年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

2018年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

2018年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松江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1分)秦有一士人,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之。

一日,或携败席而告之曰:“此昔鲁哀公命孔子所坐之席也。

”士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郭①之田易之。

逾时,又有持古杖以售,曰:“吾此杖乃太王②去邠③所操之箠④也。

”士倾家资与之。

既而,又有持朽碗一只,曰:"此碗乃舜作。

"士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舍资用尽去,无以致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未忍舍三器。

于是披哀公之席,持太王之杖,执舜作之碗,行乞于市。

【注释】①附郭:靠近城墙边②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③邠(bīn):古国名④箠(chuí):杖。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⑴遂以附郭之田易之()⑵无以致衣食()11.秦士“行乞于市”的原因有:⑴;⑵。

(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12.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练好眼光不盲从 B.能知节制不任性C.为人慷慨不吝啬 D.及时醒悟不固执参考答案:10.4分⑴交换 2分⑵取得,得到 2分11. 4分田舍资用尽去,无以致衣食 2分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之 2分12.3分 C普陀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

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①,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②。

或问其故,烈日:“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③之。

”后有老父④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

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注】①刑戮是甘:(我)甘心受刑被杀。

②端:古布帛长度单位。

③激:激励,激发。

④老父:老汉。

11.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遗布一端(2)盗惧吾闻其过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 既然内有恶心,一定能够改正,所以我用这样的做法激励他。

2018上海各区初三语文二模课外文言文及答案汇编

2018上海各区初三语文二模课外文言文及答案汇编

2018上海各区初三语文二模课外文言文及答案汇编一、【杨浦区】曹玮用兵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③。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④军。

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⑤。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⑥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⑦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

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

吾以此取之。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①镇戎:地名,宋时边境重镇。

知镇戎军日:主管镇戎军队的时候。

②虏兵:敌军。

③部伍:兵士的队伍。

④縻:束缚。

⑤候:侦查。

⑥蕃军:吐蕃军队,即上文“虏兵”。

⑦少选,一会儿。

⑧痹:麻痹。

⑨阑:残,尽。

1、解释加点字。

(4分)(1)徐.谓其下徐()(2)比.其复来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3、请用原文中的动词填空,表现曹炜“一战大破虏师”的过程。

(3分)□敌→□敌→□敌→破敌4、请简述划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1、(1)慢慢地,缓缓地(2分)(2)等到(2分)2、(敌军)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贪图牛羊这些小利)而军容不严整,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3分)3、诱待痹(3分)4、本句交代了部下对曹玮下令携带牛羊而使军队不齐整的现状担忧,并予以劝解。

从侧面表现了曹玮巧于谋略,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分)二、【徐汇区】艾子讲道于嬴博之间,齐鲁之士从之者数十百人。

一日讲文王羑里之囚,偶赴宣王召,不及竟其说。

一士怏怏返舍,其妻问之曰:“子日闻夫子之教,于归必欣然,今何不乐之甚?”士曰:“朝来闻夫子说周文王,圣人也,今被其主殷纣囚于羑里,吾怜其无辜,是以深生愁恼。

2018上海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课外文言文汇编(15区全)

2018上海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课外文言文汇编(15区全)

2018上海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课外文言文汇编(15区全)D②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

守之。

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

若遇盗,当来告令。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③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如言果得。

〖注释〗 庵:,小草屋。

1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4分)(2)尝道.逢老母种葱者()(2)居.一宿而葱大失( )12.对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张允济)担任武阳县令时,致力用德行训育百姓,百姓很怀念他。

B.(张允济)在武阳发布命令,必须用德行训诫下属,百姓很怀念他。

C.(张允济)担任武阳县令时,努力用德行训育百姓,百姓很接受他。

D.(张允济)在武阳发布命令,务必用德行叫诫下属,百姓很接受他。

13.第③段中最能概括本段内容的句子是(2分)14.“远近称之,政绩尤异”是从原文中抽出的句子,你认为它最恰当的位置是( )(3分)A.第①段后B.第②段第③段之间C.第③段后D.单独成第④段答案:11.(1)路,途(在路上)(2分)(2)停留(2分)12. A (3分)13. 武阳境内,路不拾遗(2分)14. D(3分) A(1分)金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王沂公①善为文辞,咸平②年间,状元及第,还青州故郡。

府帅闻其归.,乃命父老迎于郊。

公乃易.服,乘小驴,由他门入,谒太守。

守惊曰:“闻君来,已遣人奉迎,门司③未报,君何也为抵此?”王曰:“不才幸忝科第,岂敢烦郡守父老致迎,是重其过也。

故变姓名,诳迎者与门司而上谒。

”守叹曰:“君乃真状元矣!”(选自《能改斋漫录》,有删改)【注释】①王沂公:即宋朝的王曾,被封为沂国公。

②咸平:宋真宗的年号。

③门司:官府的门卫负责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府帅闻其归.()(2)公乃易.服()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怎么敢厌烦郡守父老相迎,这样会加重我的过错的。

2018上海各区初三语文二模课外文言文及问题详解总汇编

2018上海各区初三语文二模课外文言文及问题详解总汇编

2018上海各区初三语文二模课外文言文及答案汇编一、【杨浦区】曹玮用兵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③。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④军。

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⑤。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⑥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⑦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

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

吾以此取之。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①镇戎:地名,宋时边境重镇。

知镇戎军日:主管镇戎军队的时候。

②虏兵:敌军。

③部伍:兵士的队伍。

④縻:束缚。

⑤候:侦查。

⑥蕃军:吐蕃军队,即上文“虏兵”。

⑦少选,一会儿。

⑧痹:麻痹。

⑨阑:残,尽。

1、解释加点字。

(4分)(1)徐.谓其下徐()(2)比.其复来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3、请用原文中的动词填空,表现曹炜“一战大破虏师”的过程。

(3分)□敌→□敌→□敌→破敌4、请简述划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1、(1)慢慢地,缓缓地(2分)(2)等到(2分)2、(敌军)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贪图牛羊这些小利)而军容不严整,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3分)3、诱待痹(3分)4、本句交代了部下对曹玮下令携带牛羊而使军队不齐整的现状担忧,并予以劝解。

从侧面表现了曹玮巧于谋略,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分)二、【徐汇区】艾子讲道于嬴博之间,齐鲁之士从之者数十百人。

一日讲文王羑里之囚,偶赴宣王召,不及竟其说。

一士怏怏返舍,其妻问之曰:“子日闻夫子之教,于归必欣然,今何不乐之甚?”士曰:“朝来闻夫子说周文王,圣人也,今被其主殷纣囚于羑里,吾怜其无辜,是以深生愁恼。

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15区全]

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15区全]

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15区全]专业资料宝山嘉定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

(21分)跟着父亲读古诗XXX①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

②听上去平淡无奇——如今谁家孩子不从“鹅鹅鹅”开始背诵几十首古诗,好像都不好意思说幼儿园毕业了。

但是相信我,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举动。

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开始读父亲手写在粗糙文稿纸背面的诗词。

③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

然后,应该是XXX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我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

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繼续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

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④我背诵的第一阕词,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生硬突兀的——XXX的《满江红》。

后来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有女儿,即使不让她背XXX、XXX,至少也会选XXX、XXX吧?现在的我对当年的父亲笑着说:“爸爸,你也太离谱了。

”当时因为这阕词生字多,我背得很辛苦。

等放暑假,父亲回来了,居然没有抽查这阕词,让我暗暗失望。

那时候,因为常年不在一起生活,我有些敬畏父亲,竟不敢自己主动卖弄一下,背给他听。

⑤按现在的养育标准看,我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被迫分居两地,我的整个童年父亲都不在身边,心理阴影该有多大啊。

幸亏父亲不在的时候,有他亲手录的古诗词陪着我。

⑥父亲出差给我带回一套唐诗书法书签。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XXX到底想说什么。

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

【文言文】2018上海各区初三语文二模课外文言文及答案汇编

【文言文】2018上海各区初三语文二模课外文言文及答案汇编

【关键字】文言文2018上海各区初三语文二模课外文言文及答案汇编一、【杨浦区】曹玮用兵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③。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④军。

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⑤。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⑥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⑦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

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

吾以此取之。

”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①镇戎:地名,宋时边境重镇。

知镇戎军日:主管镇戎军队的时候。

②虏兵:敌军。

③部伍:兵士的队伍。

④縻:束缚。

⑤候:侦查。

⑥蕃军:吐蕃军队,即上文“虏兵”。

⑦少选,一会儿。

⑧痹:麻痹。

⑨阑:残,尽。

1、解释加点字。

(4分)(1)徐谓其下徐()(2)比其复来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3、请用原文中的动词填空,表现曹炜“一战大破虏师”的过程。

(3分)□敌→□敌→□敌→破敌4、请简述划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1、 (1)慢慢地,缓缓地(2分)(2)等到(2分)2、 (敌军)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贪图牛羊这些小利)而军容不严整,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3分)3、诱待痹(3分)4、本句交代了部下对曹玮下令携带牛羊而使军队不齐整的现状担忧,并予以劝解。

从侧面表现了曹玮巧于谋略,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分)2、【徐汇区】艾子讲道于嬴博之间,齐鲁之士从之者数十百人。

一日讲文王羑里之囚,偶赴宣王召,不及竟其说。

一士怏怏返舍,其妻问之曰:“子日闻夫子之教,于归必欣然,今何不乐之甚?”士曰:“朝来闻夫子说周文王,圣人也,今被其主殷纣囚于羑里,吾怜其无辜,是以深生愁恼。

2018上海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古诗赏析汇编(15区全)

2018上海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古诗赏析汇编(15区全)

宝山嘉定(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4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这首词作者是______(朝代)人,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抒发了出猎时威武豪迈的壮志豪情。

B.作者抒发了出猎时不可一世的壮烈场面。

C.作者抒发了失意时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D.作者抒发了得意时为国立功的急切心情。

答案6.苏轼。

在密州打猎(2分,每空1分)7.C(2分)崇明区(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6-7题(4分)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6.词中“”一字表达了作者悲愤、不甘的情感。

(2分)7.下列诗句中与《诉衷情》所表达的感情最相似的一句是 (2分)A.可怜白发生。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C.欲说还秋,却道天凉好个秋。

D.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答案6. 空(2分)7. A(2分)虹口区(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6——7题(4分)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诗中加点词“余”的意思是_________。

(1分)7.本诗描写了诗人时的所见所思,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一个词是 (3分) 答案:6.剩余,剩下(1分)7.登楼远望(登高远眺或登楼观景,2分)愁(1分)金山区(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4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018年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

2018年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

2018年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松江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1分)秦有一士人,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之。

一日,或携败席而告之曰:“此昔鲁哀公命孔子所坐之席也。

”士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郭①之田易之。

逾时,又有持古杖以售,曰:“吾此杖乃太王②去邠③所操之箠④也。

”士倾家资与之。

既而,又有持朽碗一只,曰:"此碗乃舜作。

"士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舍资用尽去,无以致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未忍舍三器。

于是披哀公之席,持太王之杖,执舜作之碗,行乞于市。

【注释】①附郭:靠近城墙边②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③邠(bīn):古国名④箠(chuí):杖。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⑴遂以附郭之田易之()⑵无以致衣食()11.秦士“行乞于市”的原因有:⑴;⑵。

(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12.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练好眼光不盲从 B.能知节制不任性C.为人慷慨不吝啬 D.及时醒悟不固执参考答案:10.4分⑴交换 2分⑵取得,得到 2分11. 4分田舍资用尽去,无以致衣食 2分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之 2分12.3分 C普陀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

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①,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②。

或问其故,烈日:“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③之。

”后有老父④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

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注】①刑戮是甘:(我)甘心受刑被杀。

②端:古布帛长度单位。

③激:激励,激发。

④老父:老汉。

11.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遗布一端(2)盗惧吾闻其过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 既然内有恶心,一定能够改正,所以我用这样的做法激励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山嘉定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12分)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

既而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1)齐君使.治阿()(2)遣使.追()(3)乃起兵.击之()(4)以私兵.战()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意思。

(2分)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阿县大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每空不超过10个字)14.根据选段内容,推测与“遂败魏师”原因无关的一项是()(2分)A.子奇善于听从长者的建议。

B.子奇拥有料事如神的本领。

C.子奇得到民众的拥戴。

D.子奇得到齐君的信任。

答案:11.(1)派遣(2)使者(3)军队(4)兵器(4分,每空1分)12.凭借老者的智慧,由年轻的人决断政事,一定能管理好阿县(2分)13.发展农业救济穷人(4分)14.B(2分)崇明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帝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之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

②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③诮:责备。

④大司马:官名1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1)冯异定关中定(2)号为“咸阳王”12.对画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冯异上奏章谢罪B.冯异上奏章感谢C.冯异写私信谢罪D.冯异写私信感谢13.“必困谗口矣”中的“谗”指的是和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14.下列作为本文标题,最恰当一项是 (2分)A.光武帝知人善用B.光武帝不听谗言C.光武帝任人唯亲D.光武帝唯才是用答案:11. (1)平定(2)定国号或取名号(每格2分,共4分)12. A(3分)13. 说冯异有谋反之心(1分)想要分掉冯异的战功(1分)14. B(2分)虹口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①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

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②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

守之。

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

若遇盗,当来告令。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③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如言果得。

〖注释〗 庵:,小草屋。

1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4分)(2)尝道.逢老母种葱者()(2)居.一宿而葱大失( )12.对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张允济)担任武阳县令时,致力用德行训育百姓,百姓很怀念他。

B.(张允济)在武阳发布命令,必须用德行训诫下属,百姓很怀念他。

C.(张允济)担任武阳县令时,努力用德行训育百姓,百姓很接受他。

D.(张允济)在武阳发布命令,务必用德行叫诫下属,百姓很接受他。

13.第③段中最能概括本段内容的句子是(2分)14.“远近称之,政绩尤异”是从原文中抽出的句子,你认为它最恰当的位置是( )(3分)A.第①段后B.第②段第③段之间C.第③段后D.单独成第④段答案:11.(1)路,途(在路上)(2分)(2)停留(2分)12. A (3分)13. 武阳境内,路不拾遗(2分)14. D(3分) A(1分)金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王沂公①善为文辞,咸平②年间,状元及第,还青州故郡。

府帅闻其归.,乃命父老迎于郊。

公乃易.服,乘小驴,由他门入,谒太守。

守惊曰:“闻君来,已遣人奉迎,门司③未报,君何也为抵此?”王曰:“不才幸忝科第,岂敢烦郡守父老致迎,是重其过也。

故变姓名,诳迎者与门司而上谒。

”守叹曰:“君乃真状元矣!”(选自《能改斋漫录》,有删改)【注释】①王沂公:即宋朝的王曾,被封为沂国公。

②咸平:宋真宗的年号。

③门司:官府的门卫负责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府帅闻其归.()(2)公乃易.服()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怎么敢厌烦郡守父老相迎,这样会加重我的过错的。

B. 怎么敢厌烦郡守父老相迎,这样会重蹈我的过错的。

C. 怎么敢烦劳郡守父老相迎,这样会加重我的过错的。

D. 怎么敢烦劳郡守父老相迎,这样会重蹈我的过错的。

1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则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10字以内)(2分)14. 王沂公被称为“真状元”,不仅因为他“”,更在于他具有的品质。

(3分)答案11.(1)归来、回来、返回(2分)(2)更换、换(2分)12.C (3分)13.王沂公低调避奉迎。

(或:王沂公回乡避奉迎。

王沂公低调回乡。

)(2分,写“王沂公回乡”得1分。

)14.善为文辞(1分)谦虚(或:谦逊、低调、不张扬)(2分)浦东新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

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

渊使少年掠劫。

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渊既神姿峰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

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

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虽处鄙.事 (2)作.笔荐焉12.从文中可知陆机是一个、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13.不能成为戴渊从“不治行检”到到后来“仕至征西将军”的原因的一项是()(4分)A.有侠义之气B.有知遇之人C.有改过之心D.有神异之姿答案11.(1)鄙陋、无知(2分)(2)写、写作(2分)12. 爱惜人才、善于教育(每格2分,共4分)13.D(4分)奉贤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童寄者,郴州荛牧儿①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②,布囊其口。

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③,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节选自柳宗元《童区寄传》)【注释】①荛牧儿:打柴放牧的孩子。

②反接:反背着手捆起来。

③为市:去做人口买卖,这里指寻找买主。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1)之虚所卖之()(2)得绝()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两个强盗互相交换了位置,面对面(一起)喝酒,醉了。

B.两个强盗轻视他,对付着喝酒,醉了。

C.两个强盗轻视他,面对面(一起)喝酒,醉了。

D.两个强盗互相交换了位置,对付着喝酒,醉了。

13.(1)童区寄逃脱的方法是:“”“”(2分)(2)下列对这个故事的启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遇到危险要冷静。

B.遇到危险要假装弱小。

C.遇到危险要善于动脑。

D.遇到危险要勇敢面对。

答案11.(1)到,到……去(2分)(2)断(2分)12. C(3分)13.(1)“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1分)、“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1分)(多写或漏写都不得分)(2)B(3分)徐汇区(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3题(12分)艾子讲道于嬴博之间,齐鲁之士从.之者数十百人。

一日讲文王羑里之囚,偶赴宣王召,不及竟其说。

一士怏怏返舍,其妻问之曰:“子日闻夫子之教,于归.必欣然,今何不乐之甚?”士曰:“朝来闻夫子说周文王,圣人也,今被其主殷纣囚于羑里,吾怜其无辜,是以深生愁恼。

”妻欲宽其忧,姑慰之曰:“今虽见囚,久当放赦,岂必禁锢终身?”士叹息曰:“不愁不放,只愁今夜在牢内难过活耳。

”(陆灼《艾子后语》)[注释]①赢博:指“赢”与“博”,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个城邑。

②羑里:古地名,又称羑都,为商纣囚禁周文王的地方。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1)齐鲁之士从.之者数十百人()(2)于归.必欣然()12.对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今天为什么不高兴?B.今天为什么不高兴到哪里?C.今天哪里会不高兴呢?D.今天为什么那么不高兴?13.以下选项中对文中“士”的评价合理的两项是()()(4分)A.谦虚谨慎B.富有同情心C.迂腐僵化D.能言善辩答案11.(4分)(1)跟随,跟从(2)返回,归来12.(4分)D 13.(4分)BC黄浦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①怖,以为象著必不加于土硎②,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不羹菽藿③,则必旌④、象、豹胎;旌、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

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居五年,纣为肉圃⑤,设炮烙⑥,登糟邱⑦,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注释】①纣:殷纣王,箕子:纣的叔父。

②硎(xíng):盛菜羹的器具。

③菽藿:指一般的蔬菜。

④旌:牦牛③肉圃:肉像园子里的蔬菜一样多,故称储存肉的地方为圃。

⑥炮烙:烤肉的铜格,也是一种刑具。

⑦糟邱:酒糟堆成的山丘。

11.为文中加点的词,选择一项正确的解释。

(4分)(1)食.于茅茨之下A.饭B.粮食C.吃D.喂养(2)吾畏其卒A.士兵B.结局C.终止D.死亡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13.(1)最能概括本文内容的一项是(2分)A.象箸之忧B.箕子之言C.纣王之奢D.天下之祸(2)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是(2分)A.俭以养德B.祸不单行C.变本加厉D.见微知著答案11.(4分)(1)C(2分)(2)B(2分)12.(4分)当年(从前)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见了)感得害怕。

(得分点:昔者、为、而、怖)13.(4分)(1)A(2分)(2)D(2分)静安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3分)①孙少述与王荆公①交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②?”②及荆公当国,少述不以为意,数年不复相闻。

及荆公罢相,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荆公过访,少述出见,执手相问劳苦,不虑.穷达,遂留荆公置酒作食,畅辨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③,无由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