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一般护理
围手术期的护理范文

围手术期的护理范文手术是治疗疾病、缓解病痛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不仅可以减少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还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下面是一份1200字以上的围手术期护理指南。
1.术前护理:在患者手术前,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手术情况,包括过敏史、药物过敏史、手术部位等,并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
为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生命体征、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对于高危患者,如老年人、心脏病患者等,应进行额外的评估和准备,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
告知患者手术需要禁食禁水的时间,并进行静脉预处理,保证患者手术时的血容量和电解质平衡。
2.术中护理:确保手术室的清洁和无菌环境,包括空气净化、操作台的消毒等。
检查手术器械和药物的有效期和完整性,准备好所需的一切物品,如手术刀、缝线等。
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和敞亮,适时提供物品和药物。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及时记录。
配合医生进行术中监测和处理,如给予输血、调整药物剂量等。
3.术后护理:将患者稳定转移到恢复室或病房,并继续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术后出血、感染、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处理。
给予患者术后的疼痛处理,根据患者的需要及时给予镇痛药物。
指导患者术后的自我护理,包括伤口的清洁、换药、饮食调理等。
进行患者的康复评估和康复训练,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活动,促进康复进程。
及时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和效果,以便后续的病情评估和治疗参考。
4.高风险患者的特殊护理:对于高龄患者,要做好认知功能的评估和护理,加强跌倒预防工作,提供更多的陪护和心理支持。
对于有心脏病患者,术前要做好心电图和血液检查,注意监测和处理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术前要控制好血糖水平,术中术后要监测血糖,及时处理高血糖和低血糖。
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定期监测血液参数,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注意避免肝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1.做好术前护理评估,内容:生命体征、心理状态、营养状况、 睡眠情况、家庭支持、教育需求、治疗依从性等。
2.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 待疾病。
以达到患者能认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对手术要达到的目的 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意外事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3.遵医嘱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手术前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检查。
5.遵医嘱进行术前药物皮试、配血、备皮等。
6.根据手术种类、方式、部位、范围,术前给予不同的饮食和术 前肠道准备。
7.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锻炼,吸烟者嘱其戒烟,防止或减轻术后 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术前有肺部感染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8.保持病室干净整洁、空气新鲜,减少噪音,创造良好的休息环 境。
9.指导患者床上使用大、小便器,以适应排便方式的改变。
10.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及术后注意事项。
11.术前一日通知患者及家属不要随意离开病房,等待手术医生、 麻醉医生的术前签字和手术室护士的访视。
12.术前一日患者因手术紧张而睡眠不佳时,遵医嘱给予安眠药。
13.术前日洗头、剪指甲、更换清洁衣服,术前晚8时加测量体温、 脉搏、呼吸,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患者有体温发热或女患者月经 来潮手术期护理常规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14.嘱患者夜间零时开始禁食水。
手术当日护理1.术日晨协助患者更衣,取下义齿、手表、首饰等,将贵重物品交给家属保管,带腕带。
2.排空小便,遵医嘱应用术前药物。
3.准备手术需要的病历、放射线片、CT片、MRI片及药品,与手术室人员共同核对,按手术交接单做好交接。
4.参加手术的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患者安全核查和消毒隔离制度,保障患者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术后护理1.做好术后护理评估,内容: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神志、生命体征情况;疼痛及症状管理、切口引流情况;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安全管理。
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术后疼痛管理与舒适护理
01
02
03
疼痛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 和持续时间。
镇痛措施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合适的 镇痛药物或镇痛方法,如 静脉自控镇痛、硬膜外自 控镇痛等。
舒适护理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调 整适宜的温湿度,协助患 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减轻 疼痛带来的不适。
术后饮食与营养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术前检查与准备
皮肤准备
根据手术部位进行备皮,保持皮肤清 洁,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 规、尿常规、心电图、B超等,确保 手术顺利进行。
术前教育与心理支持
术前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目的 、方法、预期效果及可能的风险 ,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知度和配
合度。
心理支持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关心和 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生命体征监测
01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出血量与输液量记录
02
准确记录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及尿量等,以评估患者循环功能
及液体平衡状态。
手术护理记录
03
详细记录手术过程中的护理措施、患者反应及特殊情况等,为
术后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03
术后护理
术后恢复室观察与护理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预防 术前况。
泌尿系统并发症预防 术前评估患者排尿功能,选择合 适的导尿管;术后定期更换导尿 管,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鼓励 患者多饮水。
并发症处理流程与协作机制
发现并发症
围手术期护理常规与技术规范

围手术期护理常规与技术规范围手术期:又称手术全期(术前、术中、术后),指从迎接患者进入病房到患者术后痊愈回家这段时期,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
围手术期护理旨在为患者提供身心整体护理,增加患者的手术耐受性,使患者以最佳状态顺利度过围手术期,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一)术前护理1、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遵医嘱行术前准备。
2、护理核查:严格核对患者手术名称和部位,检查术前准备完成情况。
3、手术前准备:做好患者心理指导,告知手术相关知识,做好皮肤、肠道、尿道、会阴等准备,协助医生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4、与手术室联系,做好患者手术安排。
5、手术当日准备:再次核对腕带,更换病员服,取下活动性义齿,准备床单元等。
6、入手术室前查对:与手术室工作人员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药品等,并依照《患者交接记录单》内容核对无误后双签名。
(二)术中护理1、患者入手术间后依照病历资料、手术通知单、患者腕带等再次核查手术相关信息,建立静脉通道。
2、妥善安置患者于手术床上,并固定约束带,防止坠床等意外发生,再次核对患者相关信息。
3、器械护士根据手术方式和手术需求做好器械、物品等准备,并与巡回护士共同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
4、麻醉实施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核对手术患者信息,确保患者、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正确无误。
在手术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摆置手术体位,防止体位损伤。
5、手术实施,巡回护士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再次核对手术患者信息无误后开始手术,开始手术前、关体腔前、关体腔后,严格执行手术物品清点制度,准确记录签名。
6、巡回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出入量、术中出血情况,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观察受压部位及静脉通道情况,做好记录并签名。
7、妥善保管手术标本,术后及时送检。
8、手术结束,巡回护士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再次共同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送患者至相关科室。
9、全麻患者术后由巡回护士与手术医生、麻醉师共同送患者到麻醉恢复室,详细交接患者术中情况,用药、输液、输血、引流管、受压部位皮肤完整性以及随身携带的物品等并在《患者交接记录单》上签名。
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手术期护理是指在患者手术期间对其进行的全面护理,旨在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和顺利恢复。
下面将介绍围手术期护理的一般常规,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室护理和术后恢复护理等方面。
一、术前准备:1.患者评估: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病史、手术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术前洗浴:患者术前需要进行彻底洗浴,清洁身体和皮肤,以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
3.饮食禁食:根据手术种类和麻醉方式的要求,护士应告知患者禁食时间,并监测患者是否严格遵守禁食规定。
4.状态标记:护士应在患者手术部位进行标记,避免手术错误或混淆。
5.镇静安抚:术前可以给予镇静药物,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二、手术室护理:1.标识确认:护士应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和手术名称,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
2.环境准备:护士应检查手术室设备和药品,确保正常运转和齐全。
同时,保持手术室的清洁和无菌环境。
3.麻醉监测:护士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等,以及麻醉深度。
应注意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
4.手术器械准备:护士应确保手术器械的准备和运送,保证手术流程的顺利进行。
5.协助手术:护士应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并及时传递所需物品和提供必要的协助。
在需要时,还需进行术中护理,如吸痰、皮肤消毒等。
三、术后恢复护理:1.观察患者: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
特别关注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2.伤口处理:根据手术类型,护士需及时处理术后伤口,包括更换敷料、清洁伤口、观察伤口情况等。
3.疼痛管理:护士应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合理用药,并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和疼痛宣教,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应对并发症:护士需及早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5.安全警示:护士需对患者进行安全宣教,如注意伤口卫生、预防感染、避免剧烈活动等,确保手术部位的安全。
手术室围手术期护

目 录
• 术前护理 • 术中护理 • 术后护理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营养与饮食护理 • 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
01 术前护理
评估患者情况
01
02
03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用 药情况、过敏史等,为手 术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体格检查
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评 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营养 状况和重要脏器功能。
药物治疗
根据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止 痛药物,如非处方药、处方药 等。
物理治疗
采用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 、按摩等,缓解疼痛。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疼痛。
康复指导
早期康复训练
在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如关节活动、肌肉锻炼等。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伤口、避免 疼痛和注意安全。
功能恢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 划,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康复进展和调整 康复计划。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出血与血肿
出血
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手术部位的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对于大 血管的损伤,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止血,如使用止血钳、止血纱布等。
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术后心理支持
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询问患者的 感受,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 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康复锻炼指导
术后早期活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适当的活 动,如床上翻身、抬腿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
功能锻炼指导
针对患者的手术部位和康复需求,指导患者进行有针对性 的功能锻炼,如关节屈伸、肌肉力量训练等,以促进肢体 功能的恢复。
围手术期病人护理常规

围手术期病人护理常规围手术期病人护理是指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全程的护理工作。
它是病人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减少手术的风险,提高病人的手术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下面是一份示例,介绍围手术期病人护理的常规。
1.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护士需要与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情、手术方式、手术相关的风险以及术后的护理措施等。
同时还要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和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皮肤情况、面色等,并记录在病历上。
2.准备手术室护士需要确保手术室的清洁和卫生,准备好相应的手术器械、药物和消毒物品。
同时还需要检查手术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一切正常。
3.导尿和灌肠手术前一般需要进行导尿和灌肠,以保持病人腹部的清洁和固定。
护士需要注意灌肠时的温度和速度,避免引起病人的不适和腹部压力增加。
4.手术入室和安全检查在手术开始前,护士需要核对病人的身份和手术部位,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检查病人是否有过敏史、感染史等,并记录在手术清单上。
护士还需要检查手术器械是否齐全和无损坏,并记录在手术器械清单上。
5.术中监测和维护在手术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并记录在监测表上。
同时还要观察病人的手术过程和手术区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6.术后护理和观察手术结束后,护士需要帮助病人恢复意识和呼吸,同时观察病人的恢复情况,包括意识状态、呼吸状态、伤口渗液等,并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护士还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提供相应的护理和援助,包括放置引流管、更换敷料、拔除导尿管等。
7.术后康复护理和宣教病人在术后需要进行康复护理和宣教,护士需要帮助病人进行术后自理能力的恢复,包括饮食、活动、卫生等,并逐步恢复到正常生活中。
同时护士还要向病人解释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自我管理的方法,以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
围手术期病人护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围手术期护理制度

围手术期护理制度1、手术前护理①协助医生准确及时地做好病人的全面检查:如手术前需做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及肝、肾、心、肺功能等检查。
②心理护理: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减轻术前害怕、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增加病人参与治疗和护理的意识,建立面对现实,稳定乐观的心理状态,利于机体的康复。
③皮肤准备:彻底清洁皮肤,防止切口感染。
病人应剪指(趾)甲、洗澡,手术前一日,手术区域按备皮范围剃去毛发,清洁皮肤。
④胃肠道准备:手术前一日服用泻药或灌肠,以排出粪便。
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以防止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因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⑤配血及药物过敏试验。
⑥保证休息:术前保证良好的睡眠。
⑦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⑧术晨准备:按要求为病人放置胃管,导尿,病人应取下假牙、眼镜、手表、发卡、耳环、项链等饰物。
术前半小时给予麻醉前用药。
⑨手术后用物准备:备好麻醉床,术后用物,如:全麻护理盘、氧气、吸引器、胃肠减压器、引流袋、监护仪等。
2、手术后护理①妥善搬运病人②保证正确体位:全麻术后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腰麻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颈、胸、腹部手术病人麻醉麻醉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抬高床头30-40度;头部手术病人麻醉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抬高床头15-30度;脊柱手术后病人需卧硬板床;四肢手术后病人应抬高患肢。
3、病情观察⑴观察神志、瞳孔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按一级护理要求测量BP、P、R 至平稳。
⑵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⑶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⑷准确记录出入量。
⑸各种引流管的护理:①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防止脱落、扭曲。
②保证引流管通畅。
③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4、术后并发症护理⑴出血: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伤口引流情况,及早发现出血征象,及时通知医生。
⑵切口感染:注意床铺衣物整洁,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如术后3-5日病人仍有剧烈疼痛应观察切口有无感染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围手术期一般护理第一节术前护理1、针对病人异常心理及时给以疏导,减轻焦虑、恐惧的情绪,使其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2、给予饮食指导,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者,应继续服用至手术前1天的晚上;如服用的是长效降糖药物应在术前2-3天停服。
平时用胰岛素者,手术日停用胰岛素。
3、保证休息和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4、指导患者充分作好术前准备:包括术前2周开始戒烟,术前一天沐浴、更衣,练习适应术中体位、床上排尿、深呼吸、咳痰、翻身、肢体活动等。
5、术前一日备皮(剃术区毛发,需植皮、整形者要消毒并无菌巾包扎),完成过敏性药物皮试和配血。
6、术前一般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
遵医嘱灌肠(肠道手术术前一天晚清洁灌肠)、置胃管(胃肠道及上腹部大手术)、置导尿管(下腹、盆腔内手术及手术在4小时以上)及给药等7、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术日晨评估体温、脉搏、呼吸是否正常,女患者月经是否来潮,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
8、备好术中所需药品及物品(如病历、各种检查片、引流管及袋、腹带),遵医嘱给予手术前用药。
9、患者入手术室前,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取下活动义齿并保管好。
10、急症患者入院后无饮食医嘱时,暂禁食。
急腹症患者不得给予止痛剂、热敷或灌肠。
如需急症手术,必须迅速做好术前准备。
第二节术后护理1、病区负责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床头详细交接患者,包括:评估生命体征、意识;查看患者伤口敷料及皮肤完整性;检查并妥善固定各引流管,正确标识多根引流管,避免混淆;了解术中情况、明确正在输注的药物;交接好组织标本;了解有无特殊注意事项;调节室温,注意保暖。
2、根据麻醉方式给予相应护理(见第二节)3、密切观察伤口情况。
查看伤口敷料是否干燥、手术区有无血肿或肿胀。
检查伤口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扭曲、打结、过度牵拉、脱出等,记录渗出物或引流物的性状。
4、维持静脉输液通畅,注意调节输液速度,及时评估患者术后排尿。
鼓励患者自行排尿,术后6~8小时未排尿者采用改变排尿姿势、指导患者放松、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温水洗会阴等方式诱导排尿。
诱导排尿无效时,给予导尿。
5、做好导尿管和引流袋的护理。
(1)妥善固定引流管及袋,应低于膀胱或不高于耻骨联合水平的位置;(2)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无压迫、扭折;(3)预防感染,密切观察有无感染征象。
及时倾倒尿液,防止引流管逆流。
每日清洁尿道口2次。
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定期更换导尿管及袋,并定期留标本作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更换尿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注意保持接头的无菌及密封,以避免上行感染。
(4)做好拔管前准备。
拔管前夹闭导尿管1~2天,定时开放,以训练膀胱功能。
告诉患者有尿时开放尿管。
腹部手术患者导尿管一般保留5~7天;妇产手术如宫颈癌、剖宫产术患者一般保留1~3天;胸部手术患者导尿管一般保留1~3天;颅脑手术患者一般保留3~5天;膀胱手术患者一般术后保留2周拔除导尿管。
6、及时评估伤口疼痛和心理反应,给予术后心理支持,缓解疼痛。
询问疼痛时间、部位、性质及规律并分析原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
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合理安排治疗和护理,尽量减少干扰和刺激。
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固定伤口,减轻疼痛。
7、保持良好的功能体位。
除特殊要求外,术后体位以增进舒适、减轻痛苦、促进引流以及有利于呼吸为原则。
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早期床上运动和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和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大部分患者手术24~48小时后即可下床活动,但全身衰弱、病情危重、严重感染、血栓性静脉炎或四肢关节手术的患者则推迟下床活动的日期。
8、指导术后饮食。
一般局麻手术患者术后即可进食;椎管内麻醉6小时可适当进食;全麻患者待恶心呕吐停止后,宜先给半流质后普食。
消化道手术后禁食24~72小时,待肠道功能恢复和肛门排气后逐渐进流质、半流质。
上消化道术后8~10天或下消化道术后4~5天可改为软食或普食。
若患者术后3~4天肠蠕动仍未恢复,报告医师并作出相应处理,如腹部热敷、置肛管肛门排气、灌肠、给予开塞露等。
禁食患者,做好口腔护理。
第三节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术后出血:根据出血情况,调节输液、输血的速度,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病情记录。
2)伤口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
3)切口裂开及时处理腹胀;教会病人保护伤口的方法,当病人咳嗽时,协助保护好伤口,以免负压过大。
腹部手术应使用腹带。
4)肺部并发症: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除。
5)尿路感染:术后6-8小时未排尿者,创造环境,鼓励病人自行排尿。
不能自行排尿者给予导尿。
6)血栓性静脉炎:多发生在术后7~14天,常见于术后长期卧床、活动减少的老人或肥胖者,以下肢深静脉多见。
如患肢出现凹陷性水肿,评估深静脉局部皮肤发红、肿胀、局部触痛,可触及索状变硬静脉,体温升高等提示血栓性静脉炎发生。
一旦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首先应停止患肢静脉输液;抬高患肢和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遵医嘱全身用药;严禁局部按摩,防止血栓脱落。
第二章麻醉病人护理第一节全身麻醉后【护理措施】1.监测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频率和SpO2,并每5-15分钟记录一次,直至病人完全恢复。
手术较大者,术后常规吸氧。
2.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后残留药物未完全代谢之前,随时可出现循环、呼吸等方面的异常,特别是苏醒前病人易发生舌后坠、喉痉挛、呼吸道黏膜堵塞、呕吐物窒息等而引起呼吸道梗阻。
为防止呕吐物误吸,置病人于去枕平卧位,头转向一侧也可取侧卧位。
发生各种呼吸道阻塞、喉头水肿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处理。
3.防止意外发生病人苏醒过程中常出现眼球活动,睫毛反射恢复,瞳孔稍大,呼吸加快,甚至呻吟,躁动等,应密切观察,妥加保护。
必要时给予约束,防止病人不自觉地拔除静脉输液管和各种引流管。
第二节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后护理常规【护理措施】1.术后取平卧6小时,血压平稳后酌情取适当卧位。
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引起血压下降。
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3.麻醉后如出现恶心、呕吐、穿刺处疼痛、肢体沉重、翻身困难、尿潴留及麻醉作用持久不退或再次出现肌无力等现象,及时报告医师,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4.术后禁食4~6小时后,遵医嘱给予饮食。
第四章泌尿外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泌尿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按外科疾病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2.鼓励患者多饮水,尿少、尿闭、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水肿患者控制水、盐、蛋白质的摄入量。
3.肾挫伤、肾实质切开取石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4天以上。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尿的量、颜色、性质以及排尿形态的改变。
5.指导患者根据需要练习各种手术卧位,掌握深呼吸、咳痰、排便的方法。
6.对于尿瘘、尿失禁、血尿患者,保持床褥的干燥及会阴部的清洁。
7.对于膀胱造瘘管或留置尿管的患者,做好尿引流管和引流袋的护理。
8.观察术后伤口敷料和引流管情况,保持伤口敷料干燥,观察记录引流物性状和量。
9、术后行膀胱冲洗时,保持通畅,根据冲洗液颜色调节冲洗速度。
10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留置导尿者拔管前需做夹管功能锻炼。
第二节静脉肾盂造影(IVP)护理常规【护理措施】1.造影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造影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
2.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顺利完成造影术。
3.术后观察有无皮疹、荨麻疹等迟发碘过敏反应。
4.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术后如有皮疹,皮下瘙痒等不适,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第三节逆行肾盂造影护理常规【护理措施】1.造影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造影术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
2.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顺利完成造影术。
3.术后观察有无皮疹、荨麻疹等迟发碘过敏反应。
【健康指导】向患者说明检查后排尿会有轻度不适,无需特殊处理。
如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其他不适,及时报告和处理。
第四节膀胱镜检查及输尿管插管术护理常规【护理措施】1.检查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或治疗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
2.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顺利完成检查。
3.检查后及时评估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观察排尿情况,有无尿痛、血尿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注意休息,鼓励多饮水。
5.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等药。
【健康指导】1.嘱咐患者检查后注意休息,多饮水。
2.向患者说明检查后可出现轻微血尿,一般1~2天即可消失。
如有持续肉眼血尿或不能排尿、腹痛、便血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或就诊。
第五节肾部分切除及肾切除(肾结核、肾癌、嗜铬细胞瘤)手术护理常规【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给予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鼓励多饮水。
2)做好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3)给予心理护理和术前指导,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2.术后护理1)肾切除者术后卧床休息3~4天,可逐步下床活动,部分切除者,绝对卧床休息14天左右,取平卧位。
2)密切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变化;注意伤口渗血及出血情况。
3)密切观察肾周引流管通常,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4)肾切除患者输液速度宜慢,动态观察并记录尿量变化,检测肾功能。
【健康指导】1.注意休息,增加机体抗病能力,避免过度劳累。
2.交待患者切勿擅自服药,坚持在医师指导下服药,避免对侧肾功能受损。
3.指导患者观察排尿情况,定期检查肾功能。
4.肾癌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继续进行放疗、化疗。
5.嗜铬细胞瘤患者教会自测血压、血糖并定期监测电解质。
第六节肾挫伤护理常规一、肾挫伤可分为开放伤和闭合伤两大类。
闭合伤常见于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及运动受伤。
有病变的肾脏更易受伤。
二、临床表现:1、疼痛受伤侧腰部疼痛,可放射到肩部或腰骶部。
2、血尿短暂轻微的肉眼血尿,或仅有镜下血尿。
三、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给予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鼓励多饮水,预防便秘。
挫伤严重者禁食。
2)宜卧床休息。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评估是否合并其他内脏损伤的临场表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4)遵医嘱给予补液、消炎、止血、止痛等处理,保证静脉输液通畅。
发生休克时,立即配合抢救,按休克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5)如需手术治疗,给予术前心理护理和术前指导,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
2.术后护理1)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周以上。
2)术后禁食2~3天,待肠蠕动恢复后开始进食。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状及量。
4)保持手术切口敷料干燥,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四、健康指导1.交代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3~6个月避免重体力劳动。
2.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戒烟,预防咳嗽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