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合集下载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三)史学研究方法(含解析)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三)史学研究方法(含解析)

三、史学研究方法例7 (2015·上海高考)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三国志》B.《三国演义》C.《三国》D.《三国英杰传》理论指导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和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

(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例8 (2014·北京高考)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理论指导(1)“史”作为历史材料,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

推荐学习K12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推荐学习K12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全国通用)2016届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例1 (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理论指导1.《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2.文献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实物资料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

比如说遗物、遗迹等。

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例2 (2015·浙江高考)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理论指导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

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历史上的部分文献作品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历史真实的看法,所以会对当时历史真实有所修饰。

史料的鉴别与考证(课件)

史料的鉴别与考证(课件)

史料的旁证考证
旁证考证定义
通过其他相关证据来证明或反驳 某一史料的真实性。
旁证考证方法
搜集与该史料相关的其他文献、考 古资料、口述传说等证据,进行综 合分析和比较。
旁证考证应用
在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 面,通过旁证考证,可以更全面地 了解历史真相,并验证史料的可靠 性。
史料的推理考证
推理考证定义
02 考察史料来源
了解史料来源的可靠性、作者的背景和立场等, 判断其是否具有可信度。
0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如碳-14测定、字迹鉴定等,对史料的纸张、墨迹 等进行科学分析,辅助判断其真伪。
史料的年代鉴别
确定史料所处历史时期
01
通过对史料的文字、语言、制度、风俗等方面的分析,推断其
所处历史时期。
考察史料中提及的事件、人物或物品
通过逻辑推理和常识判断来鉴别 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推理考证方法
根据史料的内部逻辑、常识和经 验,判断其是否符合事实和常理

推理考证应用
在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 方面,通过推理考证,可以更深 入地了解历史真相,并鉴别史料
的真伪。
史料的综合考证
综合考证定义
将对比考证、旁证考证和推理考证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对史料进 行全面深入的鉴别和评价。
验证学术观点
史料也可以用来验证已有的学术观点和理论,通过对比和分析不 同史料,可以对学术观点进行评估和修正。
推动学术发展
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推动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开 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05
史料的保存与保护
史料的保存方法
01
纸质史料的保存
保持干燥、防潮、防虫,避免阳光直射,定期翻阅检查,防止老化破损

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素养三史料实证__学科核心方法课件

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素养三史料实证__学科核心方法课件

第二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2.(2021·南适应考)依据如表能够推断出( ) 《后汉书》中有关东汉盐铁政策的部分记述
记述
出处
章帝建初六年(81年),“肃宗(章帝)议复盐铁官,众谏 《后汉书·郑众传》
以为不可。……帝不从”。
章帝元和年间(84-87年),“尚书张林奏请官家煮盐,
朱晖反对,后陈事者复重述林前议,以为于国诚便,帝 《后汉书·朱晖传》
二、辨别史料真伪 梁启超先生说:“史料以求真为尚。”虚假的史料不仅不能作为研究材料, 甚至还有可能篡改历史。对于专业的历史学者而言,鉴别史料真伪就成了他 们研究历史必不可少的工作。由于高中生的专业能力和学科素养尚未达到专 业学者的水平,因此根据高考考查的情况,只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反证法。 鉴别史料之误者或伪者,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能够举出一个有力的反例。比 如玉米、番薯等农作物是明朝中后期才从美洲传入中国,因此凡是明朝中后 期之前的文献资料出现种植玉米、番薯的记载,可以肯定这则史料是后人伪 造的,不能作为信史引用。
第二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1.同一史实的不同史料记载。 【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事发当天,朝鲜与韩国的新闻媒体 都进行了报道。朝鲜平壤广播电台广播的说法:“无赖叛逆李承晚命令李伪 军侵略了北方,人民军为了自卫将其击退,并开始正当进入南方。李承晚匪 帮将被逮捕,被判刑。”韩国《京乡新闻》的号外消息则是:“北朝鲜军队, 今日拂晓,从三八线全线开始南侵,我军立即与敌交战,正将其击退中。” 双方对这一历史事件各自进行报道,但对战争爆发的原因却相反,这两个报 道明显矛盾,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报道者受到政治立场、国家利益的影 响。
然之,有诏施行”。

2020-2021年新高考历史备考策略:史学理论和方法

2020-2021年新高考历史备考策略:史学理论和方法

2、文献史料的史学价值——正史记载与文学体裁
(1)正史指官修的史书。正史往往带有国家意志 和民族的情绪夹杂在里面,当时或者后代往往曲笔 或忌讳一些字句,所以对待正史有必要看其他的别 史、杂史等加以考证,否则难免以管窥豹,不得其 真。
(2)文学体裁是表达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具体样 式。它是适应于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同 时又受制于作家对文学传统的继承、革新,艺术经 验的积累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例1】(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 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 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 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 “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 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例3】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 百官志》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众散。”唐代诗人王建有 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 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 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 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 5、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
• 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 殖民者的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立场上等。
• 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 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 时代的局限性等。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 性、真实性、公正性。
【例6】(2018全国卷Ⅰ) 传统观点认为,英 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 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 ,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 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 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 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最新版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三二历史评价方法

最新版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三二历史评价方法

二、历史评价方法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物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

1比较法。

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纷繁复杂,千差万别,但大都可以从某个角度归纳。

同类的现象、事件、人物都有一定的关联,可以进行比较评价。

2综合法。

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

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要求全面具体地分析综合,对重要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要看他们的全部活动。

3功过法。

历史上有不少重要人物,其活动有的符合国家民族利益,对社会发展、历史前进有重要意义。

有的则违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妨碍甚至阻碍了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

例5(2015·北京高考)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

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理论指导所谓历史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的一种综合评定。

历史评价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是真实的,评价应当讲求客观、公正,不含任何主观偏见和感情因素。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历史评价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在同一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现象的评价也存在差异,体现了历史解读的时代性,这种解读使人类逝去的历史不再只是一个沉睡的瑰宝,而成为一个活的灵魂,从中也可窥视还原观点背后的时代背景。

例6(2015·重庆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材料二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史料实证能力考查解析一、史料类型与史料搜集主要包括辨析史料的多种类型和搜集史料的多种渠道两个方面。

研究近年来全国卷,更多体现出对史料多种类型的考察。

因此,备考试应加强史料分类、分类标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等的掌握。

(1)史料的定义: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等,认识这些不同的历史事物,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认知能力。

2007年上海高考卷中即对此进行了考察。

【例1】(2007上海历史)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上)(2分)(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2分)(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2分)【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

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重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史料可区分为不同种类,许多历史学家对史料的分类都有专门论述。

按是否是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可分为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①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种类: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②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第3讲史料研习__六大途径获取解读信息课件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第3讲史料研习__六大途径获取解读信息课件
机构以管理中国的电报架设,中国电报主权亦有了切实维护之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邮驿制度的作用。
答案:作用:保障政府公文传递的高效;提高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水平;有利 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解析:(1)作用:依据材料“清代的邮驿,在中央由兵部车驾吏司主管,在地方 归各省按察使司主管”“清代共有2 000多个驿站,7万余名驿夫,14 000个递铺, 4万多铺兵,其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效率之高,可谓空前”并结合所学从保 障政府公文传递的高效;提高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等角度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于铺设电报线问题的 态度变化,分析其原因。
答案:变化:从拒绝到接受。 原因:顺应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认识到西方电报技术的优势;清政府维护中国 电报主权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2)变化:依据材料“俄、美、英等国不断向总理衙门提出铺设电报线的 要求,都被一一拒绝”“津沪电报总局的成立,意味着清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以管 理中国的电报架设”可知,从拒绝到接受。原因: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 顺应社会近代化的发展;依据“上海美商旗昌洋行利用雷诺准备的器材,在上海 虹口该行所在地至法租界金利源码头货栈之间,建成一条作为内部通讯之用的电 报线路”并结合所学可知,认识到西方电报技术的优势;依据“津沪电报总局的 成立,意味着清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以管理中国的电报架设,中国电报主权亦有了 切实维护之机构”可知,清政府维护中国电报主权的需要。
——摘编自白刚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二 自1861年起,俄、美、英等国不断向总理衙门提出铺设电 报线的要求,都被一一拒绝……1868年,上海美商旗昌洋行利用雷诺 准备的器材,在上海虹口该行所在地至法租界金利源码头货栈之间, 建成一条作为内部通讯之用的电报线路,“这是上海地区建成的第一 条陆上电报线路”,也是外商在中国建设的第一条电报陆线,“是为 租界电报业端”。……1880年11月李鸿章在天津成立津沪电报总局, 领导津沪电线的架设。津沪电报总局的成立,意味着清政府设立专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2016届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例1 (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理论指导1.《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2.文献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实物资料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

比如说遗物、遗迹等。

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例2 (2015·浙江高考)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理论指导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

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历史上的部分文献作品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历史真实的看法,所以会对当时历史真实有所修饰。

因此其作品源于真实历史,又有别于真实历史。

2.确定历史文献的准确性,要求研究者既要判断文献中叙述的合理性,又要判断叙述人的可靠性。

文献中描述的事件发生时作者是否在场,作者是事件的参与者还是观察者,作者准确描述这类事件的资格如何,作者对事件的感情成分有多少,事件的结果跟作者是否可能有利害关系等。

例3 (2015·海南高考)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

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

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理论指导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

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

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历史上的谣谶多是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非常明显,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历史也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不能作为批判历史的依据。

例4 (2014·广东高考)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

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

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

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理论指导本题考查对历史史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材料一、二同样是反映中国近代经济的两则史料,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如何正确认识其史料价值呢?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一认为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显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存在,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存在的,但显然不具备普遍性。

两则材料对照一下,就可以发现各自的真伪性。

材料三、四同样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但两则材料体现的观点也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两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之所以出现差异,是人们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已。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2013·四川高考)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

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相互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

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①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②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③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吗?④“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015·济宁联考)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来证明唐代邯郸人口殷盛。

但有学者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

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耳目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诗证史,但须详加考辨4.(2015·温州校际交流卷)“我国古代社会的传说里究竟是否全属伪造?在这些疑说纷纭,似是而非的神话般的古史传说中是否有真正的社会历史的素地……(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煞。

”尹达这段话意在强调( )A.古史传说似是而非不足为信B.古史传说有助于历史研究C.考古学家已完全证明古史传说D.应该科学地对待古史传说答案精析专题三高考对史学方法的考查方式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例1 C [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故C项正确。

《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

B项陈述了“差异”,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

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

]例2 A [对武则天的评价,由“唐人史著”较为客观的记载,到宋明“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主观意识会影响对史事的客观评价,故选A。

对任何历史人物都会有定论的,排除B;个人意见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地反映真相,排除C;对历史评价的客观性在于把握历史的本质。

至于历史的发展阶段,时代越近,其客观性越差,排除D。

] 例3 D [谣谶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说明其从根本上讲是唯心的,并不科学,因此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故A项错误;历史的发展是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谣谶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故B项错误;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的,故C项错误;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故D项正确。

]例4 (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

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

(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国际格局:两极对峙。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小农经济的特征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模式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材料二“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分析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机轴之声几欲断矣”和材料二引文出处分析;第二小问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分析,如材料三中的“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工厂才恢复了生产”、材料四中的“美国最新式战车”“‘3AEM’意为‘财政贷款’”;第二小问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

针对训练1.B [本题考查史书的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性和时代性,贴近新课程改革。

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关于黄帝的事迹,是由司马迁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撰述而成”,这表明了传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2.D [“列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所以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依据排除法,排除带①的选项,故答案选择D项。

]3.D [由已学知识可知在历史研究中史料与史论直接关系非常密切,选用何种史料直接关系到史论的可靠性,一般而言实物材料价值高于文字材料,尤其是考古出土的实物材料价值最高,而一般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历史材料引用,但史料价值不高并且必须详加考辨和配合其他材料共同使用才能证明历史结论的正确性,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上述史学研究特征,C项说法正确但不能保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