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改革开放30年历程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30年历程

改革开放30年历程

1994年夏日,成都的姑娘们身着长裙走在大街上。当年,姑娘们的
这种装扮曾被认为具有大胆、奔放、俏皮的特色。
时光飞逝,到了今天,我们的服装更美丽更多彩 也更有层次。
• 进入了20世纪,改革开放的浪潮进一步 洗涤着人们的视野,此时我们可以感受 得到,在服饰上的改变——我们和世界 的脚步越来越近,直至密不可分!
电脑的改变
手掌大小的袖珍电脑
• 改革开放30周年使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 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 中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使人们的思想 观念、生活方式有了根本转变。从露天 电影,到黑白、彩色电视,到电脑,引 起的文化传媒的变革,足以折射出文化 事业发展变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流行音乐 文化发展的30年
• 请欣赏80年代代表歌曲《少年壮志不言 愁》
• 请欣赏90年代代表歌曲《小芳》
• 请欣赏当代代表歌曲《我和你》
30年来最特殊的文化事业的 发展
• 高考
下面请欣赏视频资料介绍
露天电影
早期黑白电视
90年代初期的球面彩色电
纯平彩色电视
Hale Waihona Puke 等离子电视纤薄轻巧的液晶电视
袖珍迷你的掌上电视
电脑的发展与普及
• 20世纪末,拥有电脑(电子计算机), 已不是神秘的事情。台式电脑,笔记本 电脑。现在的社会,人人离不开电脑, 事事、处处、时时都有电脑在为人们服 务。真正是电脑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未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 发展。
改革开放30周年,在国家发生巨变 的时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也 悄然发生着变化。
• 作为六十年代末的这茬人,更能体会到三十年 的变迁,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这三十年来的变化, 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信息娱乐,不论是思想 观念,还是教育文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 能看到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3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这一时期内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在历史的颠簸前行中,一些东西已经沉淀下来并初步定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轮廓也开始越来越清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方面做一个概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简洁的概念,但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从总体上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的成功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若干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比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个理想目标,还是通向这个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实践进程,当然也是一种制度的设计,等等。

所有这些方面的统一,就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其创立者是邓小平。

邓小平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这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形态。

在这些理论中贯彻始终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改革开放30年大事

改革开放30年大事

三十年路线★1978-1992: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中国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2001:中国市场经济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1996~2000,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2001年,跨入世贸组织大门。

★2001-2008:入世中国腾飞入世5周年盘点,最大的感觉首先是“出人意料”;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奥运会正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

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6、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7、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3、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15、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6、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1、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2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2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29、2007年《物权法》出台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国改革开放之三十年的巨大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之三十年的巨大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之三十年的巨大变化从1978年到2008年,转眼间,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已走过了30个年头。

回首这波澜壮阔的30年,你会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也影响了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它的出现与发展,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

听妈妈说,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

许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间,几乎相同的布局就是用一张床或一个大立柜放在房屋的中间,拉上帘子把屋子隔成两间,前面是客厅兼饭厅。

而现在,家庭楼房格局最低档次也是三室一厅。

还有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用的是手摇式电话;九十年代,腰间跨着BB机,传呼信号随时呼叫;千禧之年,大哥大又成了身份的象征;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不止一个手机,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对方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改革开放把封闭和半封闭的中国带进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更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

正是30年前的改革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半封闭状态而走向现代文明,正如一度向北的九曲黄河,最终还是向东流入大海,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重新逐步融入世界文明,人权、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日渐成为我们文明中的核心价值。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一)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起了推动的作用。

通过解放思想,逐步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开放就能够深入发展,取得成功。

正是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此有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发展都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开辟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推动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初步发展,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使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进一步发展并将继续发展下去。

30年来的历史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发展都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一般来说,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是指以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达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中国全方位崛起的战略道路。

也就是说,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实现崛起和发展。

纵观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年来的历程,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证明了确实是一个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历程。

一、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开辟邓小平的著名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这实际上点明了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实质。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成功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探索被"十年文革"中断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这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

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

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

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7年的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

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 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30年的时间,可谓弹指一挥间!30年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经历让我触摸到社会前进的脉搏,3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使每一个国人感觉到幸福之门以开启,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

1978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几大方面来讲,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推动力量;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2001年7月13日——对于每个中华民族的儿女来说,这一天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全体委员将投票选举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

就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念出“北京”的名字时,所有的中国人都沸腾了,中国体育人士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一刻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数亿名中国观众通过电视观看了这令人激动的一幕,在萨马兰奇确认北京赢得举办资格后,神州大地立刻进入陷入到了狂欢的状态中,在经历了1993年两票之差遗憾不敌悉尼的伤痛之后,北京始终坚持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最终认可。

2008年,世界的目光将聚焦中国、投向北京。

在申奥成功当晚举行的庆祝活动中,数万名首都群众汇聚北京中华世纪坛,“热烈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标语随处可见。

国家主席江泽民也第一时间出席庆祝仪式,并发表了“热烈祝贺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衷心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们都来参加北京奥运会”等慷慨激昂的讲话,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百姓健康而发展的房山区卫生事业(房山区卫生局)概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房山区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最突出的成绩是实现了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同步快速增长。

2007年,全区共有公立卫生机构(包括区属卫生机构、驻区中央市属厂矿医院及社团医院)53个、卫生人员5956人,包括卫技人员4401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1572人、执业助理医师178人、注册护士1561人;医院床位4730张,业务用房45.94万平方米,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629件,固定资产8.9亿元。

按全区户籍人口75.8万计算,千人口拥有医生2.31人、护士2.06人、病床6.24张,居民就医难、住院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改革开放三十年,卫生事业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7年),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房山县、燕山区合并建立房山区,为改革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1988——2002年),从实施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乡镇卫生院、防疫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启动“新三项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急救、老年康复体系)到房山区被评为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区,为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阶段,积极探索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从完善“新三项建设”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新世纪跨越式发展阶段,创新机制、体制、制度,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十年间,区属卫生机构由38所调整为36所,其中区级医院由2所发展到4所,乡镇卫生院由31所撤并为20所,其它卫生机构由5所增加到12所。

由于行政区划变动,1987年房山县、燕山区“两山”合并后,组建房山区卫生局和房山区燕山文卫分局,负责全区卫生行政管理;房山区卫生局前身为1973年建立的房山县卫生局,现辖属31个医疗卫生机构;燕山文卫分局前身为1984年建立的燕山区文化文物局和燕山区卫生局,现辖属5个医疗卫生机构。

随着撤乡并镇,1992年撤消六渡、黄山店2所卫生院,1994年长操、班各庄卫生院合并设立佛子庄卫生院,2004年岳各庄、坨里、窑上、南召、交道、葫芦垡6所卫生院分别并入韩村河、青龙湖、琉璃河、窦店、长阳卫生院,官道卫生院更名为良乡镇卫生院。

由于卫生系统功能升级的需要,1982年撤消城关卫生院建立中医医院,1996年撤消妇幼保健所建立妇幼保健院,1979年建立结核病防治所,1980年建立输血站,1993年建立精神卫生保健院,2001年房山卫校更名为“北京市房山区社区服务与管理职业学校”。

根据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2001年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撤消卫生防疫站,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药检所划归区药品监督管理分局隶属。

区属卫生资源快速增长。

2007年与1978年相比:区属卫生人员(包括燕山文卫分局所属)由1402人增加到4064人,增长189.87%;其中卫生技术人员由1128人增加到3020人(包括执业医师1132人、执业助理医师130人、注册护士1045人),增长167.73%。

高级职称人员由24人增加到237人(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定始于1988年),增长887.5%;中级职称人员由70人(1979年统计数字)增加到1244人,增长1677.14%。

医院病床由632张增加到3194张,增长405.38%。

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由不足10件增加到2102件。

固定资产由546万元增加到71300万元,增长12958.61%。

建筑面积由30910平方米增加到305500平方米,增长888.35%。

卫生资源的快速增长,源于卫生投入的快速增加。

卫生事业费由174.4万元(1980年统计数字)增加到2007年的26230万元,增长149.4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卫生基本建设总投资70705.1万元,开工面积29.374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4.234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占区属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建筑面积的79.33%。

其中:1978年至1987年10年间,投资767.1万元,建筑面积3.1121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占30年总和的1.08%、10.595%,主要是完成县第一、第二医院和中医院、卫生学校等扩建项目;1988年至2002年15年间,投资10938万元,建筑面积5.452万平方米,分别占其总量的15.47%、18.56%,重点实施乡镇卫生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三项建设”,启动医疗急救、社区卫生、老年康复体系“新三项建设”,及良乡医院病房楼建设;特别是2003年以来五年间,卫生基本建设进入跨越式快速发展新阶段,投资5.9亿元(包括设备投资8904万元),建筑面积20.81万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积15.6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占30年总和的83.45%、70.845%,分别是前25年的5.04倍、2.43倍。

医疗条件的改善,促进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2007 年与1978年相比:人均期望寿命由66.85岁增加到78.74岁,增长11.89岁;其中男性由65.98岁增加到75.93岁,增长9.95岁;女性由67.71岁增加到81.76岁,增长14.05岁。

传染病发病率由964.8/10万下降到444.79/10万,孕产妇死亡率由247/10万下降到22.31/10万,婴儿死亡率由61‰下降到6.69‰。

主要成效与做法实施“123”工程,即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加强卫生队伍和卫生体系两项建设,突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振兴中医药事业三项重点,是贯穿改革开放三十年卫生事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建立起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新农合”撑起农民医疗保障一片天房山区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经历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的全面兴起、80年代的整体滑坡、90年代后期的再度启动,以及2003年10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整体推进,几经反复、波动,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龙乡大地。

1970年,房山区(当时为房山县)458个生产大队全部建立了合作医疗站,配备了经过短期培训的赤脚医生(即乡村医生),实行“村办村管,群众办医办药”,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

1995年房山区被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确定为全国7省14县合作医疗试点单位;1996年周口店、窦店、韩村河(原东营乡)3乡9村启动“村办乡管”合作医疗试点;2001年全区农民参合率达到93%,人均筹资水平11.2元,受益人口1642人次,每人次大病补偿1173元,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新农合”以不同于“旧农合”的奋斗目标、筹资机制、补偿水平、管理模式,撑起农民医疗保障一片天,2006年被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区县。

【参合率稳步提升】农民对新农合的态度实现了由“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根本性转变。

2008年,参合率由2004年的65.6%提高到100%,参合人数由285860人增加到404818人,实现应入尽入。

【筹资水平持续增长】为了化解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筹资难问题,建立“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的筹资增长机制,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以及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个人出资部分由区财政负担,村级支持资金不纳入区统筹。

2004年以来四年间,全区累计筹集资金16122.8万元,其中政府补助12314.05万元,占76.38%。

2007年与2004年相比:人均筹资由58元增加到210元,筹资总额由1671.22万元增加到8297万元,其中政府补助由71.21%增加到81%。

2008年人均筹资320元,筹资总额12954万元,其中政府补助占87.5%。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今后两年人均筹资年递增100元,到2010年达到520元,是2004年筹资标准的8.97倍,是2001年“旧农合”筹资标准的46.43倍。

【保障水平迅速提高】2004年以来四年间,参合农民享受补偿资金14339.9万元,补偿门诊和住院41.7万人次,其中获5000元以上补偿的4313人次,10000元以上的1549人次,20000元以上的372人次。

2007年与2004年相比:参合农民享受大病住院补偿由3391人次增加到30981人次,增长813.62%;住院平均报付率由11.8%提高到49.2%,增长37.4个百分点;参合农民实际报销由765万元增加到7726万元,增长909.93%;门诊费用补偿比由0提高到11.5%;受益家庭由2%增加到98%。

2008年,住院平均报付率可达到50%以上,门诊平均报销比例达到40%以上,住院最高封顶达到20万元。

【区办区统筹保障资金运行安全】实行区办区统筹、区乡两级管理模式,强化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的监督管理职能,严格年度专项审计制度,区、乡、村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报销发放情况,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建立医疗机构初审、乡镇复审、区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终审的三级审核制度,对大额报销单据用药、诊疗及收费合理性定期分析评估,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

在全市首创“1+1”收支平衡调控机制,即在资金支出方面留有余地,每年年底根据资金结余情况给予住院参合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二次补偿,2004年至2007年二次补偿资金支出1419.1万元,既避免了资金风险,又促进了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

2007年3月,率先在全市启动门诊和住院专网直报系统,实现门诊随诊随报、住院出院即报,有效解决了农民报销难的问题。

二、社区卫生服务开启“医改”新篇章1978年以来,是卫生改革与时俱进的三十年。

1980年至1991年,相继实行联奖责任制、经济承包责任制、综合目标责任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机构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拓展自我生存发展空间,重点解决卫生服务效率偏低、医疗补偿不足的问题。

1983年放宽私人开业界限之后,1997年发展社区医疗门诊,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多种形式办医格局。

1991年卫生院实行区、乡两级管理,1996年至2003年引进社会赞助资金建设中国红十字会房山儿童康复中心、佛子庄卫生院、史家营卫生院,调动各方面发展卫生事业的积极性,重点解决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

2007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房山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意见》(京房发【2007】1号),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医改”新方案的突破口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致力于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与看病贵这一社会热点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凸显政府主导作用】2005年以来,投资3.5亿元,转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4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10个,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