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新人教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2.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重点)2.领会文章叙议结合、朴实简洁、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学会反思,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的教学方式。
课前准备搜集好相关资料,准备好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叶圣陶画像等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小雅》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事。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丁卯.(mǎo)生疏.(shū)商酌.(zhuó)譬.如(pì)(méng lóng)累赘.(zhui)慎.重(shèn)恳.切(kěn)朦胧..拖沓.(tà)鞠躬尽瘁.(cuì)(2)理解词义①修润:修改润色。
②商酌:商量斟酌。
③慎重:谨慎持重。
④譬如;举个例子,打个比方;例如⑤南腔北调: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⑥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⑦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⑧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
⑩付之一笑:用笑一笑来回答。
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⑪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2.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xx),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 教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课,是教育学者张中行先生回忆与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待人宽厚、严于律己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教学本文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略读与精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学生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初中现代文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
本节课应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习叶老待人宽,律己严的品质;精读课文,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叶老的敬意。
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的方法,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1、学习略读的方法,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看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她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
字体浑厚圆润,遒劲有力,充满灵气。
今天,让我们跟随张中行先生,感受叶圣陶先生的魅力与风采。
二、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三、略读课文走近叶老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交流点拨:两方面:待人厚-—修改文章恭送客人回复信件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2、交流总结略读时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文段内容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主备人课型课题教学目标备课七年级语文组全体成员新讲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三课时)知识与技术:1.认识作者怎样歌颂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认识其关于教育的作用。
2.认识本文中平和自然的语句以及词语。
过程与方法:1.合作研究达成本文课后所提出的几个问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解力。
2.认识叶圣陶的“写话”的方式。
感情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对叶圣陶的仰慕与之情,。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课要点领会怎样用平常的语言写话。
教课难点认识文章中对应词语的妙用。
教课手段多媒体、粉笔、黑板教法与学教法:讲解法、点拨法法学法:合作研究教课过程改正建议一 . 新课导入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关于叶圣陶先生我想大家都已经特别的熟习,深入的认识到叶圣陶先生这两三件事情看似平庸实则挥洒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大气与洒脱,儒雅的风采给人的感就像是如沐春,我在学他的事迹,也要清楚理解的自己下一个定,真实自信的人认识自己的不足,他会在生活中做到尽如人意,希望学本后使你此后的生活有一步的提高.二 .析本文,升思想。
1.文章通一系列事件,要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道德?①待人厚。
体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人不倦的人之。
②律己。
通叶先生相关自己没法当面指摘别人短的一次言。
表其“令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2. “叶圣陶先生是一的儒,思想是,行也是” “孔老夫子心神往之而力有未能的,但是叶圣陶先生却恰恰做到了” ⋯⋯了写叶先生道德的些句,你有何感觉?初叶老,印象浅薄;写多前,衬托叶老道德崇高;引用孔夫子名言,比中尽叶老堪人之表。
三 .掌握文章要旨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作者通一些典型案例我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表的忠厚者独具而可的精神貌——以待人,以律己。
四 .深入研,研究方法1.感情表达真。
本文是追故人的文章,于叶圣陶先生的去世,与其感情深沉的作者,心里有深重的悲痛。
但在写作,他是把感情了,或许能够是把感情暗藏在文章深。
2.人物刻画活。
本文要旨是人。
文章没有精的描绘和的抒怀笔墨,而是用典型案例行叙,以小大,凸人物的精神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

分组 讨论 汇报
通过提 问,让 学生理 解文章 的主要 内容, 锻炼学 生的语 言综合 能力和 团结协 作能力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
三、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加强基 础知识 锻炼学 结 合 生语言 注 释 理解能 讨论 力 并汇 报
思考 自己 的人 生目 标
让学生 开始审 视自我
价你呢?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一、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 年-1988 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
新课 学习
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通 过 了解作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 多 媒 者及文 体 了 章主人
———————欢迎下载,祝您学习进步,成绩提升———————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作业 布置
1、表现于本文中的作者的情感,是平淡的还是浓烈的?试加以 分析。
2、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课后 反思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修改文章
待人厚
复信
送客
律己严
会上发言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2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的第13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语文教育方面的贡献。
文章通过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片段,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治学、平易近人、谦逊有礼的品质。
本课的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对于学生了解我国著名教育家和他们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时,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但对于名人的生平事迹和品质特点的把握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叶圣陶先生这位教育家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语文教育方面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严谨治学、平易近人、谦逊有礼的品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语文教育方面的贡献。
2.难点:深入理解叶圣陶先生的品质特点,以及这些品质特点对学生的启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感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让学生在感受叶圣陶先生品质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等媒体资源。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课文朗读视频:邀请优秀朗读者朗读课文,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精彩教案优秀4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精彩教案优秀4篇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并不陌生,他们能抓住关键词句概述文章内容,也能基本把握文章中人物特点及写作手法。
同时,这一学段的孩子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应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应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自主阅读,以批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以批注的形式写下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2、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
五、教学难点: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在之前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如何写批注。
2、准备《怀念圣陶先生》的学习资料。
3、收集并分析学生批注,确定教学内容。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以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七、教学时数: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本名绍钧,却多次改名。
他12岁入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绍钧又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这样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
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XXX。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头正响着鞭炮,万想别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内心马上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辞仪式之后,总想写点啥,一则讲讲自个儿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迟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啥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别胜写;二是遗体告辞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差不多简明扼要地讲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脚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别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别重复,计划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别见于或别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固然懂他,那是上学阶段,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不过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尽管别能讲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讲别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讲,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往后别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事情非常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别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如此,行为也是如此。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别厌,诲人别倦,何有于我哉!”两处基本上孔老夫子以为虽心憧憬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所以,我常常跟不人讲:“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别厌,诲人别倦,因此确是人之师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1.概括内容,理清全文思路,了解文中记叙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品德。
【情境导入】同学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我们又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生字难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掌握词语。
2.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明确:1.字音字形丁卯.(mǎo)触.及(chù)诲人不倦.(juàn)修润.(rùn)商酌.(zhuó)不耻.下问(chǐ)不妥.(tuǒ)恢.复(huī)颠沛.流离(pèi)打拱.(ɡǒnɡ)譬.如(pì)拖沓.无理(tà)累赘.(zhui)监督.(dū)鞠.躬尽瘁(jū)掌握词语修润:修改润色。
学而不厌: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着方音。
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累赘:拖累,麻烦,(文字)不简洁。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2.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回忆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及作者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②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③~⑤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⑥~⑧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能够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辨析。
2.略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3.体会文中真挚的情感,了解叶圣陶待人厚,律己严的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1.略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真挚的情感,了解叶圣陶待人厚,律己严的原则及提倡“简洁”的文风。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借助阅读,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能力,能通过阅读拥有自己的体验
和感受。本文作者通过平平常常的生活小事展现人物的伟大精神,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因此,可以在
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升华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一种习惯,会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一种性格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我们要在平日的
学习、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展现了一位教育家在日常生活中点滴
小事中体现出的伟大。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一、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 作者介绍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
《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
《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
“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简介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和语文教育家。他的著作有短篇小说《隔
膜》、长篇小说《倪焕之》、我国的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等等。
2
(三)抽学生起来分段朗读课文,读完后在进行大略讲解,为后面的回答问题做好铺垫。
3.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
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
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4.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
典册的。
⑵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
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二、再读课文,体会先生的高尚品质。
1.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
回答)
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3
2.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
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
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3.本文记叙的都是哇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
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同桌交流看法。
文中评价性的语句比较多。比如
示例一:“《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位前辈说,
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这一句借他人之口,高度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德行之高。
示例二:“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一句借《论
语》中的话高度赞扬叶圣陶先生是人之师表。
示例三: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明确:文章通过一些琐碎的小事,而表现的却是叶老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伟大思想,可谓以小
见大。“以小见大”是本文写作特点的一大亮点。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
三、略读课文,明确文章的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
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
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结束语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
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
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板书设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