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系统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纳兰性德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纳兰性德

诗歌专题训练---纳兰性德诗歌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纳兰性德【清代】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

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

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

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衣匹马”,写词人着短衣,乘骏马,奔驰在路上,一“匹”字,尽显轻松惬意。

B.“萧萧落木不胜秋”,承首句之“遥山如画”,景物之萧瑟和意境之深远,历历如绘。

C.“柔肠萦挂”,词人以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浓烈的思念之情,在别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

D.纳兰词“以情真取胜”,本词感情真挚自然且感伤凄婉,而语言清新流畅,不事雕琢。

2.现代学者张秉戍《纳兰词笺注》:“这首小词作法很别致,即虽然仍用上景下情的常见之法,但此篇却在落笔的角度上有所变化。

”结合全词,指出上下片落笔角度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生若只如初见”指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

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B.“何事秋风悲画扇”,扇子是夏天用来驱走炎热的,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C.“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

D.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

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充满深深的愤怒和不满之情。

4.请你简要分析“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一句话。

高三语文诗歌练习题

高三语文诗歌练习题

高三语文诗歌练习题在高三语文课程中,诗歌是一项重要且常见的练习题,它既考察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三语文诗歌练习题,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这一部分的考试。

一、填词练习1. 茫茫大海波澜起,______一叶扁舟飘。

提示:填“孤雁”2. 春风绿水青山间,_______。

提示:填“花开满园”3. 星光闪烁下,_____。

提示:填“夜幕降临”二、创作题1. 题目:春天的风景要求:用五言绝句的形式写一首关于春天风景的诗歌。

2. 题目:故乡要求: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写一首描写故乡的诗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背诵题请背诵以下两首古诗: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鉴赏题请鉴赏以下一首现代诗,理解其内涵并进行简要评论。

《回忆时间的激烈与假象》 - 北岛一刹那间天崩地裂时间突破了身体的枷锁我看见了一丝光明耀眼得像伊甸园丑恶终结了萨挖耶恩人的命运将鲜血洗净得像阳光只剩下一片美丽这首现代诗表达了对时间无常的思考,通过描绘时间瞬息万变的特点,暗示时间对人类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诗中所描述的美丽一刹那,给人一种希望与光明的感觉,但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丑恶与残酷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首诗兼具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特点,引人深思。

以上就是一些高三语文诗歌练习题的介绍,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多做练习、背诵经典诗歌以及学会鉴赏现代诗歌,都能为提高诗歌学习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祝愿大家都能在高三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宋)李浩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注】①《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1)B(2)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

②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

③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

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唐)岑参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明)张楷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 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 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 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2)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面烘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

②张诗的“雨”描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

【解析】【分析】(1)C项,“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

故选C。

(2)本题,“座上相看泪如雨”,意思是座上客人相对泪下如雨,“雨”运用比喻手法,席间胡笳声起,催人泪下。

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备了条件。

“门外萧萧杏花雨”,意思是门外杏花飘落一地。

酒喝完才感觉到春夜雨中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

酒宴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呼应。

分点整理答案。

故答案为:⑴C;⑵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面烘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尽答案(优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隐士,得藤字[唐]高适幕府日多暇 ,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 ,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 ,深斋垂古藤。

边城惟有醉 ,其余更何能。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产,自己在幕府多安闲,交代了拜见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 ,表达了诗人不可以够常常乘兴拜见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感觉对待杨七隐士的招待无以回报 ,只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道谢。

D.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怀 ,语言未故意雕琢 ,却能够于朴素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创造了如何的境界 ?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 C(2)第一问 :巷子冷清简陋 ,树木掩映 ;斋院深深 ,古藤环绕。

创造了深太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 :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加强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怀蓄势、铺垫。

【分析】【剖析】( 1) C 项误解诗意。

“无以回报”“只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道谢”错误。

此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

本诗借拜见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愁闷心情。

应选C。

( 2)本题中,颈联是写景,意象“穷巷”“乔木”“深斋”“古藤”,创造了古朴幽静的境界为;这两句诗在构造上点题,为尾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愁闷心情”蓄势,作铺垫。

按照境界赏析题的答题规范整理答出即可。

故答案为:⑴ C;⑵第一问 :巷子冷清简陋,树木掩映 ;斋院深深 ,古藤环绕。

创造了深太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加强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怀蓄势、铺垫。

【谈论】⑴本题考察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要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查核,查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依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剖析归纳,另一种是对诗歌特点和手法的赏析,剖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感情、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妥,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点归纳不妥。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

(2)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明代胡应麟在《诗薮》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

你对此如何理解?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⑴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⑵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_________3.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唐)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①(唐)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

(2)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了怎样的共同主旨?_________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歌,回答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

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

黄华: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模考试题练习(共十五大题30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模考试题练习(共十五大题30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模考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济州过赵叟家宴(节选)王维深巷斜晖静,闭门高柳疏。

荷锄修药圃,散帙眼农书。

上客摇芳输,中厨情野蔬。

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两句描写主人的日常生活,富有田园情趣,赵叟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

B.第六句写赵叟以农家普通菜蔬招待客人,可见主人的真诚质朴,照应了题目。

C.最后两句既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D.诗歌巧妙地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重要特点。

2.《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本诗开头两句。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双竹①湛师房二首(其二)苏轼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②。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楚桥秋暮阻雨张耒③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

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

【注】①双竹:即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

②红:油灯。

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寺里傍晚击鼓,早晨敲钟,苏诗首句即点明寺庙的生活,照应了题目。

B.苏诗次句写诗人对着将熄的灯光闭门独卧,自然引出下面拨火的细节。

C.张诗写秋日的傍晚,虽然乌云密布,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D.苏轼称赞张来的诗作“气韵雄拔”,张诗前两句可以体现这一风格特点。

2.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

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读李白集齐已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

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

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注]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注]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诗歌是语文学科中的一种独特表达形式,通过音韵、节奏和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高三语文学习中,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是提高学生诗歌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为高三学生提供一些诗歌鉴赏练习题,帮助他们提升诗歌欣赏与理解能力。

练习题一:“孤雁”孤雁南飞,她独立在长空中,是啊,她的旅途如此的艰难。

偌大的天空中,别的鸟儿都有伙伴相伴,而她却只能噤若寒蝉,淌着热泪。

倘若上苍赋予她一双翅膀,使她能够腾空飞舞,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幕啊!问题:1. 描述诗中“孤雁”的特点有哪些?请用2-3句话概括。

2.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3. 请用1-2句话概括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或感受。

练习题二:“月色”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

仿佛,它是九天仙女洒下来的魔法,照亮了黑夜中人们前行的路。

当你静静地仰望着那圆圆的明月时,你会沉醉在这美丽的景象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舒畅。

问题:1. 用一句话形容诗中的月光。

2.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表达了对月光的情感和思想?3. 请用2-3句话描述你看到美丽的月光时的感受。

练习题三:“春天的花朵”春天的花朵开满了大地,它们像彩虹般绚丽多彩。

每一种花都散发出独特的香气,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前来嬉戏。

走进花丛,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感受到了生命的跃动和美好的希望。

问题:1. 描述一下春天花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诗中作者对花朵有怎样的情感和思想?3. 请用2-3句话表达你对春天花朵的印象或体验。

练习题四:“夏日”炎炎夏日,烈日炙烤着大地,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令人窒息的热浪。

此时,人们无法忍受这样的高温,只能躲在阴凉处,不愿再动一下。

夏日的阳光是辉煌的,但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困扰。

问题:1. 诗中对夏日气温的描写有哪些特点?2. 作者对夏日的情感和思想体现在哪些地方?3. 请用1-2句话描述你对夏日的感受或自己在夏日的遭遇。

通过以上的诗歌鉴赏练习题,我们可以提高我们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 风” 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歌鉴赏(难点)
•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由景生 情) 寓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景物中来抒发感情(情 景交融)
例如: 石 头 城(寓情于景)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登高 (借景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月 圆人缺、夜静思家的冷清意境,寓情于景中把要 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鉴赏(难点)
这首诗写景的突出特点是描写远 野望 杜甫 近结合,晦明相间;(2分)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其中“落叶”“独鹤”“昏鸦”为 近景,着色较晦暗;“远水”“天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空”“山峦”“落日”等为远景,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着色较明朗,远近错落,明暗相间 (1)这首诗写景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的景物描写中渲染出清秋郊野冷清 简要分析。 萧索的特点。(2分)
专题五 │ 真题演练
(2)【答案】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 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 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 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题干已经明示“从虚实结合的角度”, 考生答题时,就要分别指出三、四句中的实写、虚写内容,并 简要回答出虚实结合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 术构思等,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 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艺术手法
1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情景交融 江汉 杜甫 中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之情;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情景交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融中体现出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志在报国的旷达之情。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 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 答:诗句使用比喻手法,把水面比做轻磨 诗进行赏析。 过的明镜,倒映着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
进而表现出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专题五 │ 真题演练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 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
专题五 │ 真题演练
(1)【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 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 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 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具体答题时,考生不但要细读诗歌,慢慢咀嚼, 抓住“蛛丝马迹”,设身处地,合理推断,留 意注释中是否有时局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的 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还应根据平 时积累,进行综合思考,大胆推断,谨慎求证。 对于本题而言,一些考生一看到注释中说“此 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就简单地判断该诗表达的是郁闷伤感的情怀。 出现错误的原因,一是没有认真解读诗歌,二 是没有利用初中教材中《醉翁亭记》所接触过
诗歌鉴赏(难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借景抒情中 也表现出了作者身在异乡孤寂而怅然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D(鉴赏评价)。对于第一问,可以通过对四句 诗的理解分析加以概括,难度不大。第二问有 一定的难度。该诗不同于一般的贬谪诗,曾自 号“醉翁”的欧阳修并没有耿耿于怀,怨天尤 人,郁郁寡欢,而是寄情于山水,悠然自乐。
专题五 │ 真题演练
专题五 │ 真题演练
真题演练 1 [2011·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8 ①
分)
琅琊溪 欧阳修 ②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 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