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及移植后造血重建研究

合集下载

50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分析

50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分析

50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COM. TEC与 CoBE Spectra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保障临床移植要求提高移植成功率。

方法对本院50名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采集效果入组进行研究,其中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5例,共循环27次,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5例,共循环28次,重复采集者前后使用同一台机器。

比较两组产品中白细胞总数、单个核细胞比例、RBC、Hct、 Plt以及MNC细胞数、CD34+ 细胞数和产品体积。

结果两种机器的产品中白细胞总数、 RBC、Hct和产品的体积有统计学差异;而Plt、单个核细胞比例、产品MNC细胞数和CD34+ 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均能采集有效的MNC细胞数和CD34+ 细胞数,满足临床移植需求,但是CoBE Spectra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产品中RBC的污染率更低,特别适用于主要ABO血型不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者;而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产品体积小,适用于干细胞需要超低温冷冻保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者。

【关键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效果近年来,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不需要麻醉,痛苦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移植后造血功能与免疫功能恢复快[2],从而促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目前已成为治疗血液病和实体瘤的有效方法。

如何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3],同时最大限度的控制被采集者红细胞和血小板等其他血液成分的损失[4,5],既能满足干细胞采集的成功,同时又能保证被采集者的安全[6],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

本文对COM. TEC与 CoBE Spectra两种主流使用的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采集工作及干细胞移植提供参考。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13第十四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13第十四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 血小板中含大量血浆,应尽量同型输注。供者-受者ABO 血型不同时,血小板中血浆应与供、受者红细胞ABO血 型均相合。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一般采用预防性输注,传统的血 小板输注指征是血小板<20×109/L,病情稳定、未合并感 染、出血的患者,输注指征也可为血小板<10×109/L,一 般每次输注1个标准治疗量。
•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指对患者进行全身照射、 化疗、免疫抑制剂处理后,输入从供者骨髓、外 周血或脐带血中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以使其重 建造血及免疫功能。
• 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包括:①大剂量化疗或化疗 +放疗,以清除肿瘤细胞并使植入的造血细胞能 够植活;②输入造血干细胞;③在造血干细胞植 活前的支持治疗;④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物抗宿 主病。
• 为预防输血造成CMV感染,所有血液制品应去除 白细胞。
• 为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TA-GVHD), 应对所有含细胞的血液成分进行g射线辐照。
一、红细胞输注
• HSCT后红细胞系统恢复需要6周或更长时间,绝大多数 谢、肿瘤性疾病,但主要用于治疗恶性疾病,特 别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
• HSCT治疗肿瘤的机理:
– 大剂量放化疗能够大量杀灭肿瘤细胞并能克服轻度耐 药。经过大剂量放疗、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预处理, 清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 制,然后把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其 重建正常造血及正常免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HSCT患者红细胞输注指征的临床研究, 患者贫血并有贫血症状时应考虑输血,无症状患者可参照 其他贫血患者的输血指征,Hb <70-90g/L可根据情况考虑 输血。

小体重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法探讨

小体重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法探讨

小体重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法探讨发布时间:2021-11-02T02:16:14.013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8期作者:陈海琼[导读] 探讨小体重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法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4月期间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小体重供者19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集结果进行分析,陈海琼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 655000【摘要】目的:探讨小体重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法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4月期间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小体重供者19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集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小体重供者对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配合度,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在19例小体重供者中,一次采集成功率为89.47%,MNC比例为(95.43±1.64)%,CD34+比例为(1.18±0.33)%,MNC 计数为(19.41±2.59)×108/kg,CD34+计数为(24.02±1.89)×108/kg。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期间,小体重供者的配合度为94.7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

结论:根据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要,进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选择小体重低龄儿童作为供者时,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采集方法,规范化、精细化的进行操作,给予其优质的护理服务,保障采集工作的安全、顺利能进行,减轻小体重供者的痛苦,能够获得足量的造血干细胞。

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后,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影响。

【关键词】小体重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法;移植在恶性血液疾病、遗传性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在放/化疗或免疫抑制处理的基础上,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达到重建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外周血是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在配型成功后,采集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注给患者。

该过程中,需要应用先进、成熟的采血技术,根据移植所需,获取充足数量的造血干细胞,同时保障采集过程的安全、顺利。

3.2 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冻存,及回输

3.2 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冻存,及回输

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原理、冻存及回输山东省立医院姜玉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是经过大剂量放、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预处理,清除受体体内的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制,然后把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回输给受体,以替代原有的病理性造血干细胞,从而使患者正常的造血及免疫系统得以重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

HSCT的基本流程•Injection:供者注射动员剂(G-CSF)•Mobilization:干细胞动员•Collection:干细胞采集•Storage (Cryopreservation):干细胞分装储存(冻存)•Conditioning:预处理•Transfusion:干细胞回输•Engraftment & recovery:植入和恢复HSCT基本流程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34 造血细胞的一种重要标志,CD34+细胞占骨髓细胞的1%~4%•CD117 是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IgSF(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CD117+约细胞占骨髓细胞的1%~4%•50%~70%的CD117+骨髓细胞表达CD34供体造血干细胞采集标准•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外周血或骨髓采集供体的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需要采集到一定的数量:•单个核细胞须达到4-6 ×108/;•CD34+细胞(造血干细胞)在HLA半相合时,应达到达到2 ~4 ×106/kg 和1 ×107/kg,全相合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可适当放宽标准;•如有HLA抗原理想的脐带血,也是儿童患者合适的干细胞来源。

血液成份分离基于它们不同的重力,在一定的离心力下分离细胞.PlasmaPacked red cells BuffycoatGranulocytes1.085*Monocytes1.065*Lymphocytes1.071*Platelets1.048**Average specific gravity of cell type shown*以上显示的为细胞的平均比重自体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采集时机:•WBC>5 109/L BPC>50(30) 109/L CD34+细胞>1%•采集用血细胞分离机COBE Spectra Baxter CS 3000•采集细胞数(移植阈)•MNC >6~8 108/Kg•CD34+ >2 106/Kg•多发性骨髓瘤(二次移植)体外净化技术•物理学方法:微波加热(42-43℃)、光敏剂步化青(MC-540)•药物学方法:选择药物:血液学毒性小、易灭活、对肿瘤及正常造血干细胞杀伤存在较大差异。

临床输血检验之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护理课件

临床输血检验之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护理课件

及时处理异常结果
对于异常的检测结果,应 及时进行复检和处理,并 通知临床医生进行相应处 理。
保护受检者隐私
在采集和检测血液样本时 ,应保护受检者的隐私和 个人信息,避免泄露。
02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概述
外周血干细胞的定义和特点
总结词
外周血干细胞是存在于外周血中的一种重要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 、免疫调节等功能。
而避免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提高输血效果
通过输血检验可以了解受血者的血 型、血液成分和免疫状况,从而选 择更合适的血液输注,提高治疗效 果。
保障医疗安全
输血检验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能够降低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风险。
输血检验的方法和流程
01
02
03
04
血液样本采集
采集受血者的血液样本,用于 后续的检测和分析。
血型鉴定
确定受血者的ABO血型和Rh 血型,以避免血型不匹配引发
的输血反应。
传染病因子检测
检测血液样本中的传染病因子 ,如HIV、肝炎等,以确保血
液安全。
血液成分分析
分析血液样本中的各种成分, 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以了解受血者的血液状况。
输血检验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进行输血检验时应严格遵 守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注意事项
总结词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需要注意采集前后的护理、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采集后的观察 和护理。
详细描述
在采集前需要对捐献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其身体状况良好,同时需要向捐献者 详细介绍采集流程和注意事项,让其了解并接受。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确保采集到的外周血干细胞的质量和数量。采集后需要对捐献者进行观察和护理,确保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进行 自体干细胞回输 。回输前 将冷冻袋从 一8O℃冰箱 中取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临床资料 6例患者进行 APBSCT,男性 4例 ,女 性 2 例 ,年 龄 17~46岁 ,平均 31.5岁 。体 重 45~ 72 kg,平 均
出 ,立 即放人 4O℃ 水浴 箱 中快 速复 温 ,并 不 断的 摇动 冷冻 袋 ,使其 内外均匀复苏 ,在 1~2 min内完全 溶解 ,将完 全溶 解的干细胞用输 血器快速 回输 入患者体内 ,以防止时 间过 长
血细胞分离机程序进行修改,修改完备后视患者 肘中静脉或 股静脉大小进行常规 消毒 ,采用双针 循环 穿刺 ,采血速 度为 55 mL/min,采用血液 保存液-I(成 分 :枸缘 酸钠 、枸 缘酸 、葡 萄糖 ,四川省南格尔 医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抗凝剂 ,抗凝剂 与全血 的 比例 为 1:11,每 次 分 离 处 理 全 血 为 10 000~ 12 000 mL,耗 时 3~4 h,根据采集 后检 测 CD34 细胞结 果 决定采集次数 ,采集次数一般 1~3次 ,每次采集 完备后干细 胞收集夹 (SVCC)可得 55 mL左右的干细胞浓缩液 。 1.4 外周血干 细胞冻存 采集完 成后 ,在无 菌环境下 ,将 干 细 胞浓缩液的采集袋放人冰水浴 中。采集前一 天 ,从一2O℃ 冰箱 中取 出的造血干细胞低温保护剂 (成分 :二 甲亚砜 、右旋
集简便 、患 者痛苦少 、移植后造血和免疫功能 重建 快、并发 症 胞 仪 (Facscalibur,美 国 BD 公 司 制 造 ,试 剂 盒 :ProcoUNT
少等优点 ,目前 已逐 渐用 于临床 。我 科 与血站 自 2007年 1 progenitorcell enumeration美 国 BD公 司提供)检测。将分装

干细胞动员

干细胞动员

• 细胞损伤的药物和细胞因子作为应急信 号,可增加外周血中的干细胞。这是化 疗+G-CSF的动员的基础。
• 干祖细胞锚定在骨髓微环境,需黏附分 子相互作用的激活,这种激活是受SCF和 SDF调节的。动员需打断这种平衡。
• 有人证实整和素VLA-4在动员中起重要 作用:VLA-4抗体可阻止干细胞表达的 黏附分子与基质细胞表达的配体结合, 涉及到c-kit受体的信号。
• 蛋白水解酶的分泌和激活可导致骨髓基 质、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和化学介素的 裂解和退化,从而导致干细胞易于穿过 内皮细胞并从骨髓中释放。
应急导致的干祖细胞动员
• 单一或多重的应急信号可干扰稳态造血 ,导致骨髓中成熟和不成熟的造血细胞 向外周循环的释放增加,这多发生在炎 症和损伤时。是免疫防御机制的一部分 。如马拉松比赛后,运动员外周中G-CSF 的升高可导致白细胞增加,尤其是干细 胞增加。
• 动员的干细胞与骨髓中者相比, VLA-4 和c-kit的表达降低。
• 另外动员的干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 3、4 、8等表达均升高,所以有人认为干细胞 释放至外周血是凋亡的途径。
SDF-1/CXCR4是干细胞归巢和动员的关键 调控者
• SDF-1称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 是其受体,后者在干细胞表达。
• Champlin等分析IBMTR的资料,平均随 访1年,288例PBSC对比536例BM,在IIIV 度 aGVHD 方 面 无 差 别 ( PB 为 40% , BM为35%,p=NS),III-IV度aGVHD亦 是如此(PB为13%,BM为19%,p=NS) 。
• 在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恢复方面, PBSC明显快于BM。
结论
• 骨髓作为成熟和不成熟造血干细胞的细 胞库,在应急信号下,释放干细胞至循 环并迁移至损伤部位,以构成机体防御 和组织修复。

[选读]造血干细胞移植

[选读]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陆道培血·肿瘤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受者体内的肿瘤或异常细胞,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

目前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病、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遗传性疾病和某些实体瘤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发展历史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

由于骨髓为造血器官,早期进行的均为骨髓移植。

1958年法国肿瘤学家Mathe首先对放射性意外伤者进行了骨髓移植。

1968年Gatti应用骨髓移植成功治疗了一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患者。

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发现、血液制品及抗生素等支持治疗的进展,全环境保护性治疗措施以及造血生长因子的广泛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1977年托马斯报道100例晚期白血病病人经HLA相合同胞的骨髓移植后,13例奇迹般长期生存。

从此全世界应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严重血液病、急性放射病及部分恶性肿瘤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开创临床治疗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新纪元。

骨髓移植技术使众多白血病患者得到救治,长期生存率提高50%—70%。

为发展此项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美国医学家托马斯因而获得了1990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在中国,骨髓移植奠基人陆道培教授于1964年在亚洲首先成功开展了同基因骨髓移植,又于1981年首先在国内成功实施了异基因骨髓移植。

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存活率已达75%,居国际先进水平。

上世纪70年代年发现脐带血富含造血干细胞,1988年法国血液学专家Gluckman首先采用HLA相合的脐血移植治疗了一例范可尼贫血患者,开创了人类脐血移植的先河。

1989年发现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作用,动员的外周血成为干细胞新供源,1994年国际上报告第一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近20年来,不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理论包括造血的发生与调控、造血干细胞的特性及移植免疫学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临床应用的各个方面包括移植适应症的扩大、各种并发症的预防等也有了很大发展,使移植的疗效不断得以提高,并且相继建立了一些国际性协作研究机构,如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IBMTR、欧洲血液及骨髓移植协作组、国际脐血移植登记处等,还建立了地区或国际性骨髓库,如美国国家骨髓供者库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等,对推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及移植后造血重建研究王良绪 禹 涛 赵 昕 尉达民 祝 扬 摘要 对24例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的三种动员方案、采集及移植后的PBSC数量与造血重建关系进行研究。24例中急性白血病13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晚期乳癌1例。三组动员方案:化疗+四氢叶酸+氟美松;化疗+rhGM-CSF+氟美松;化疗+rhG-CSF+氟美松。用流式细胞仪双染色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rhG-CSF组中9例CD34+CD33+细胞。结果表明:rhG-CSF组PBSC产率最高,平均每例单个核细胞(9.86±6.01)×108/kg,CFU-GM(21.08±16.86)×104/kg,CD34+细胞数与CFU-GM正相关(r=0.68)。动员后再用rhG-CSF1周,CD34

+细胞显著增多,可连续每日采集,当≥5×

106/kg即可停止;采集与回输的PBSC数与造血重建时间密切相关。 关键词 细胞单采 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

Studyontheperipheralbloodstemcellmobilizationandharvestingandthehematopoieticreconstitutionaftertransplantation WangLiangxu,YuTao,ZhaoXin,etal.ThirdHospital,BeijingMedical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reeregimensforperipheralbloodstemcells(PBSC)mobilizationandharvestingandtheassociationbetweenthenumberofPBSCtransplantedandhematopoieticreconstitutionwereinvesti-gatedin24patients(13acuteleukemias,6multiplemyeloma,4non-Hodgkin’slymphoma,1breastcan-cer).Theregimensformobilizationwerechemotherapy+tetrahydrofolicacid+dexamethasone,chemotherapy+rhGM-CSF+dexamethasoneandchemotherapy+rhG-CSF+dexamethasone.TheCD34

CD33dual-colordirectimmunofluorescenceflowcytometricassaywasperformedin9casesintherhG-CSF

group.TheresultsshowedthatthemeannumberofcollectedcellsintherhG-CSFgroupwereMNC(9.86±6.01)×108/kgandCFU-GM(21.08±16.86)×104/kg,whichwerethehighestinthe3groupsandthetotalnumberofCD34+cellswascorrelatedwiththatofCFU-GM.CD34+cellsintheperipheralbloodwasincreasedmarkedlyaboutoneweekafterrhG-CSFadministration.Harvestingshouldbestart-edatthattimeandstoppedwhenCD34+cellswere≥5×106/kg.ThehematopoieticreconstitutionwascorrelatedwiththenumberofPBSCtransplanted. Keywords Hematopoieticstemcell Stemcelltransplantation Leukapheresis

近年来,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应用于血液恶性病及某些实体瘤的治疗在国外进展很快。国内也已开展此项技术,与国外相比,所采集的干细胞数远较国外的少,因而影响造血重建时间。为提高干细胞产率和降低移植后合并症,我们对24例PBSCT的三种干细胞动员方案、采集方法及移植后造血重建进行研究。

材料和方法1 病例选择 1991年以来PBSCT24例,其中各型急

性白血病(AL)13例,多发性骨髓瘤(MM)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例,晚期乳癌(BC)1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4~65岁。2 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 全部病例均采用大剂量化疗+动员剂+氟美松进行动员。2.1 化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Ara-C)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用足叶乙甙(Vp16)+Ara-C方案;MM和NHL用环磷酰胺(CTX)、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

作者单位:100083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

・254・ChineseJournalofHematology,May1996,Vol.17,No.5BC用CTX+5氟脲嘧啶(5FU)+碳铂(Carboplatin)方案。化疗药物剂量适当增大使患者WBC降至<1.0×109/L。2.2 动员剂:采用三种动员剂组成下列三个方案组:󰀁化疗+四氢叶酸+氟美松组:8例(AL5例,MM2例,NHL1例),四氢叶酸50mg/d静点,于化疗停药第8天始至PBSC采集结束止。󰀁化疗+rhGM-CSF+氟美松组:共6例(MM4例,NHL1例,BC1例),rhGM-CSF(Schering-Plough公司产品)300󰀁g/d皮下注射,于化疗停药第10~14天始共6~7天。󰀁化疗+rhG-CSF+氟美松组:共10例(AL8例,NHL2例),rhG-CSF(Kirin公司产品)300󰀁g/d皮下注射,于化疗停药第8~10天开始共7~10天,但例3用药至17天。2.3 氟美松:以上三组所有病例每次采集前3小时,氟美松10mg静滴。3 PBSC采集时间及次数 四氢叶酸组于WBC上升>1.0×109/L开始采集,隔日1次共5~10次;rhGM-CSF组于用药第2天始,隔日1次共4~6次;rhG-CSF组则根据CD34+细胞在外周血中出现比动员前增多数倍时(约用该药6~7天后),每日采集1次共4次,但其中2例分别为5次和10次。后者因采集的CD34+细胞数少,则继续rhG-CSF动员和采集,直至第10次,CD34+细胞总数达0.57×106/kg(移植所需最低阈值为0.50×106/kg)为止。CD34+CD33+细胞检测:用FACS-440型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产品)双染色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1,2]。单克隆抗体(单抗)CD34、CD33为美国BD公司产品,只在rhG-CSF组10例中测定9例。测定动员前后外周血中MNC的CD34+CD33-和CD34+CD33+细胞百分数。4 PBSC采集方法、冷冻和复温回输 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选择程序1或改良程序3,全血流速50~55ml/min,终点量8000ml。所采集的PBSC悬液中加少量肝素,再缓慢加入DMSO使终浓度为10%,二步法降温,-196℃液氮中贮存。回输时,40℃水浴中迅速解冻,不过滤经静脉回输。于冷冻前及解冻后分别进行MNC计数及CFU-GM培养。5 预处理 13例AL中,1例仅用化疗,1例用BUCY方案(马利兰1mg・kg-1・6h-1×4,CTX50mg・kg-1・d-1×4),其余11例均采用CTX60mg・kg-1・d-1

×2静滴,全身照射(TBI)600~750cGy一次照射;6例MM为BCNU250mg,Vp16250mg/m2×3,马法兰140mg/m2;4例NHL为CTX1.5g/d×2,阿霉素(ADM)50mg/d×3,长春新碱(VCR)2mg,泼尼松60mg/d×5,其中2例进行TBI,分别为650和700cGy;另1例BC预处理同动员化疗方案。

结 果1 三种动员方案组的MNC和CFU-GM采集及回输数比较 从表1中可见rhG-CSF组的平均每例采集MNC和CFU-GM总数显著高于四氢叶酸组和rhGM-CSF组(P<0.01)。而PBSC采集次数以四氢叶酸组最多,平均每例7.4次;rhGM-CSF组和rhG-CSF组平均每例分别为5.0次和4.7次。说明四氢叶酸组动员效果最差,rhG-CSF组动员效果最好。2 采集的MNC、CFU-GM和CD34+CD33-及CD34+CD33

+细胞之间的关系 从表2中可见

CD34+细胞总数与CFU-GM相关(r=0.68)。但各例采集到的CD34+CD33-(早期造血祖细胞)和CD34+CD33+细胞(较分化的髓系祖细胞)数相差较大。3 三种动员方案采集的细胞进行PBSCT造血重建时间比较3.1 外周血粒细胞>0.5×109/L时间:四氢叶酸组为16.88±6.60天,rhGM-CSF组为15.20±5.71天,rhG-CSF组为11.81±5.14天。3.2 血小板>20×109/L时间:四氢叶酸组为20.10±5.70天,rhGM-CSF组为17.34±6.89天,rhG-CSF组为16.54±6.76天。 以rhG-CSF组造血重建最快,但该组例3粒细胞>0.5×109/L及血小板>20×109/L时表1 三种动员方案组的MNC、CFU-GM采集及回输数比较(x±s)

动员方案例数采集次数平均每例采集MNC(×108/kg)平均每例采集CFU-GM(×104/kg)平均每例回输CFU-GM(×104/kg)

化疗+四氢叶酸+氟美松8592.79±1.914.20±2.583.95±2.19化疗+rhGM-CSF+氟美松6304.21±3.286.16±5.485.77±5.32化疗+rhG-CSF+氟美松10479.86±6.0121.08±16.8614.84±10.93

・255・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年5月第17卷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