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检测的意义和方法 综述 陈明铸

合集下载

《造血干细胞移植》课件

《造血干细胞移植》课件
造血干细胞移植PPT 课件大纲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造血干细胞移植概 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过程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疗效和风险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未来发展
结论
添加章节标题
造血干细胞移植概 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治疗某些血液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等。
供体筛选:通过血液检测、体检等确定 供体
供体准备:进行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
供体采集:进行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采 集
供体干细胞处理:进行干细胞分离、纯 化、冷冻等
供体干细胞运输:确保干细胞在运输过 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体检: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身体状况适合移植 药物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抗感染药物等,降低移植后并发症的风险 饮食调整:保持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 心理准备:了解移植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心理准备
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通过骨髓穿刺或外周血采集 造血干细胞的处理:分离、纯化、保存 造血干细胞的输注: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 输注后的观察和护理:监测患者反应,预防并发症
定期复查:监测血常规、骨髓象等指标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抗感染、抗排异等药物 生活管理:注意饮食、休息、运动等生活习惯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适应移植后的生活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未来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等基因 编辑技术在造血干细 胞移植中的应用
细胞治疗技术:CART细胞治疗等细胞治 疗技术在造血干细胞 移植中的应用
免疫调节技术:免疫 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 调节技术在造血干细 胞移植中的应用
3D打印技术:3D 打印技术在造血干 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如打印人造器官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什么是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器官移植的一种,是将他人或患者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由静脉输到患者体内,在患者体内重建骨髓造血及免疫功能。

骨髓移植其实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不但存在于骨髓中,还存在于胎儿肝脏、外周血及脐带血中,这些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包含在广义的「骨髓移植」中。

现在医学中用的较多的是外周血、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哪几种?造血干细胞移植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按照造血干细胞来源可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2)按照造血干细胞与患者的关系可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亲属间的移植、无关供者移植)。

(3)按 HLA 配型相合与否分为:HLA 配型相合移植、HLA 配型不相合移植。

(详见第 15 问)(4)按患者的骨髓清除与否分为:清髓性移植、非清髓性移植。

清髓性移植就是把患者骨髓中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最大程度地完全清除,避免患者自身骨髓对来自他人的造血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使移植失败。

非清髓性移植对骨髓中细胞的清除不如清髓性的彻底,只是对骨髓中部分细胞清除。

什么是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是指新出生婴儿的脐带结扎后,会在脐带、胎盘中存留有血液,这些血液中有造血干细胞,用这些干细胞进行移植便称为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现在建有脐带血库,在婴儿出生后可以将脐带中的造血干细胞保存起来,可以用来在以后生病时给自己做干细胞移植,也可以捐献给需要移植的其它患者。

哪些疾病可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治疗,比如:(1)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血液系统非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重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与应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与应用

04
CATALOGUE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移植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清髓性移植与非清髓性移植的完善
清髓性移植曾经是标准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但随着技术发展,非清髓性移植逐渐展现出优势,能够降低移植 相关毒性,提高患者耐受性。
移植前预处理创新
预处理方案是移植成功的关键,新型预处理方案旨在减少毒副作用,更精准地清除异常细胞,为干细胞植入创造 良好环境。
1 2 3
政府支持与政策保障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确保所有 需要移植的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疗资源均衡分配
在医疗资源分配上,应更加注重公平性和均衡性 ,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的患者都能获得 移植机会。
公众教育与宣传
加强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 公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进一步推动移植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
类型
根据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不同,可分为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 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
移植发展历程
01
02
03
初始探索阶段
早期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主 要基于动物实验,探索移 植的可行性和基本方法。
临床试验阶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开 始临床试验,治疗一些恶 性血液疾病。
技术成熟阶段
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 ,造血干细胞移植逐渐成 为治疗多种血液疾病和免 疫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要性
治疗恶性血液病
如白血病、淋巴瘤等,通过移 植可以重建患者的血液系统,
达到治疗效果。
治疗遗传性疾病
如先天性免疫缺陷、代谢性疾 病等,通过移植可以纠正患者 的遗传缺陷。
免疫治疗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法的选择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法的选择

9 808. 2 ± 1 691. 6
182. 3 ± 41. 0*
199. 4 ± 70. 5*
83. 1 ± 12. 8*
* T 分别为 - 3. 596,- 0. 349,13. 188,- 2. 554,- 2. 818,均为 P < 0. 05
表 3 2 组采集效果比较
( x ± s)
Auto PBSC MNC
[11] Saijo F,Milsom AB,Bryan NS,et al. On the dynamics of nitrite,nitrate and other biomarkers of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itric Oxide,2010 ,22( 2) : 155-167. ( 2011-05-03 收稿,09-17 修回) 本文编辑: 尚云 蔡辉
Cobe Spectra 血细胞分离 系 统 分 离 血 液 成 分 功 能 较 全 MNC 采集所需耗材成本高出约 50% ,在常规采集外周血干
面,用以采集分离骨髓干细胞[1]和外周血干细胞。在采集外 细胞时建议采用 MNC 采集。当然,Auto PBSC 一次性管路容
周血干细胞时,可以采用 2 种程序,即自动外周血干细胞采 积较小,所需预冲体积小,该方法对于儿童或体弱的供者更
单个核细胞( % )
37. 57 ± 7. 65
16. 88 ± 3. 19
42. 65 ± 13. 22*
18. 78 ± 5. 80*
* T 分别为 - 1. 704,0. 494,1. 941,1. 742,均为 P > 0. 05
表 2 2 组采集参数和产品的比较

造血干细胞移植原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原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原理引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常用于治疗造血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本文将从造血干细胞的来源、移植的原理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造血干细胞的来源造血干细胞主要包括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骨髓是最常用的造血干细胞来源,它富含造血干细胞,并且容易采集。

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含量相对较低,但通过采集和增殖处理后可用于移植。

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有限,但采集过程简单,且对HLA配型要求较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移植治疗。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是通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输入到患者体内,使其重新建立功能完整的造血系统。

具体步骤如下:1. 供者筛选和采集:供者通常是亲属或无关的配型相合者。

在采集前,供者需经过全面体检,确保其身体健康。

采集骨髓时,供者接受麻醉后,医生通过穿刺骨髓部位将骨髓吸取出来。

采集外周血和脐带血时,供者接受特殊药物刺激后,通过血液分离机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

2. 移植前准备: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通常需要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化疗、放疗或免疫抑制剂等手段,清除患者体内的异常造血细胞、免疫细胞或疾病因素,为移植后的造血干细胞提供适应环境。

3. 移植过程:移植分为骨髓移植和外周血/脐带血移植两种方式。

骨髓移植时,通过静脉输注将采集的骨髓注入到患者体内。

外周血/脐带血移植时,通过静脉输注将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注入到患者体内。

移植后,这些造血干细胞会在患者体内重新定植,逐渐分化为各类血细胞,从而恢复患者的造血功能。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造血系统疾病治疗: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等。

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替代患者异常的造血细胞,重建正常的造血系统。

2. 免疫系统疾病治疗: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可以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提高其免疫功能,从而治疗相关疾病。

干细胞移植中供体骨髓采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干细胞移植中供体骨髓采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干细胞移植中供体骨髓采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可以用于治疗多种血液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

供体骨髓采集是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干细胞,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干细胞移植中供体骨髓采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供体骨髓采集的流程。

供体骨髓采集通常有两种方式:骨髓直接采集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1. 骨髓直接采集:- 供体准备:供体需要接受全身麻醉,确保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觉到疼痛或不适。

医生会给供体做相应的身体检查和血液检查,以确保他们的身体状况良好。

- 骨髓采集:在手术室内,医生会通过骨髓穿刺获取供体的髓腔内的骨髓。

这个过程通常在胸骨上方或髂骨后上缘进行,医生会使用针头将骨髓采集出来。

- 回收和处理:采集出的骨髓会存放在特定的容器中,然后转移到实验室中进行处理,以获取干细胞并为移植做准备。

2.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供体准备:供体需要接受特定的药物处理,以增加干细胞在血液中的浓度。

这通常需要5到7天的处理周期。

- 干细胞采集:在采集的当天,供体的外周血会从一条静脉经过Apheresis机器,这台机器能够分离出白细胞和干细胞,并将其与其他成分分开。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小时,但供体通常可以在当天完成采集。

- 回收和处理:采集到的干细胞会在实验室中进行处理和冻存,以备移植使用。

无论是骨髓直接采集还是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供体在采集前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确保他们的身体状况适合采集。

骨髓直接采集需要手术操作,因此手术室需要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条件。

除了了解供体骨髓采集的流程,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供体和家属们了解和遵守。

第一,供体在采集前需要接受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他们的身体状况良好,并且符合骨髓移植的标准。

这些检查可能包括血液检查、骨髓穿刺、全身CT扫描等,旨在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同时确保采集到的干细胞质量优良。

第二,供体在采集前需要了解相关的风险和不适,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图文:什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图文:什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图文:什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目前,在我国现有400多万名白血病患者,且每年以4万名的速度在增加,其中50%以上是青少年和儿童。白血病治疗的费用非常昂贵,这对每一位白血病患者的家庭都是沉重负担,根治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秘,什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 什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把他人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白血病患者的体内,平时所说的“骨髓移植”实际上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造血干细胞来源只有三种:骨髓来源、外周血来源、脐带血来源,主要以亲属间捐献为主。 人体大部分骨头的中央部门有骨腔,骨腔内所含的物质即骨髓。骨髓中有一种能起着造血功能的细胞就叫造血干细胞。人血中的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粒细胞等,都是由它经过多次分化发育而成的。 要成功地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捐献者与患者之间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型别要相合。如果不合,移植后就会产生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复杂而艰难,但不容怀疑的是它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和家庭幸福。如:白血病,某些恶性实体瘤等、以及非肿瘤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免疫缺陷病、急性放射病、地中海贫血等。 采集造血干细胞不可怕 说到骨髓移植,让人恐惧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很多人觉得捐献骨髓会被医生用针管从脊骨中抽取脊髓,产生很强烈的疼痛感觉。医生说这是错误的看法,过去造血干细胞的移植,采用的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医生在捐献者的髂骨部位穿刺采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近十多年来,这种方式已被淘汰,几乎不用。 现在主要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方法。这种方式更安全、方便、简单易行,痛苦程度很小,被世界普遍采用。这种方法类似于献血,通过给捐献者注射动员剂,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动员骨髓和其他部位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外周血液中去。当达到可采集标准时,就开始采集外周血干细胞。 在采集造血干细胞时,连接两根输液管到捐献者身上,一根抽血,一根输血。抽出的血液到达造血干细胞分离机里。经过造血干细胞分离后,由另一根输液管回输到捐献者体内。由于进出平衡,对捐献者更加安全,无需麻醉也不用住院。采集过程中,由于使用动员药物的作用,捐献者可能会出现一些药物带来的短期不适感受,如轻微头痛、乏力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适都是短期、暂时的,且将很快消失。 采集造血干细胞不危害健康 抽出那么多的血来制作造血干细胞,一定会非常影响捐献者的健康吧?其实,医生说,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因为,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一到两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可恢复到原来水平。所以少量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是没有影响的。 采集时间4-6小时 专家说,从目前的医学研究来看,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技术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技术。并未发现因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引起对捐献者伤害的案例。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每次也在50至100毫升之间,一般采集时间在四到六个小时。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必须条件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把健康者的血液制品输入患者的体内,以求达到治疗康复的目的。因为,要给病人提供一个健康的种子,所以在选择捐献者需要极为严格检查。 如果你要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的捐赠者,报名后是不能马上就要捐献造血干细胞。首先,捐献者必须是健康者,不允许有重大传染性疾病,比如高血压、重症贫血、艾滋病等。 然后,在献血的同时捐献5毫升血液,作为造血干细胞样本,数据储存到中华骨髓库备查。 当某一位患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由移植中心将患者的造血干细胞数据传送到资料库。如果检索结果得知,志愿者的造血干细胞正好与患者吻合时,工作人员再通知志愿者做捐献的准备。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要等若干年,大部分志愿者可能都没有捐献的机会。 同时,造血干细胞捐献对捐献者的体重及其他方面也会很严格的要求。例如,体重低于50公斤的男性、低于45公斤的女性,是不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标准的。志愿者如果有甲亢、糖尿病、高度近视等症状,也是不符合捐献标准的。 KK提示:捐献样本时最好先征求家人的同意,以避免配型成功以后,遭到家人阻挠引起家庭矛盾。特别是配型初步成功,工作人员与你再次确认,并进入高分辨检测阶段后,一定要务必遵守承诺。

造血干细胞移植精品医学课件

造血干细胞移植精品医学课件

感染控制
阐述对于发生感染的患者,如何通过病原体检测、抗菌 药物治疗和免疫调节等手段控制感染。
其他并发症:GVHD以外的挑战与对策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阐 述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和 诊断方法,介绍针对该并发 症的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 。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 解析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 和防治措施,讨论如何通过 药物治疗和血浆置换等手段 控制病情。
预处理方案制定
移植前患者需接受一系列的预处理方案,包括化疗、放疗等,以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清 空骨髓空间,为供体细胞的植入创造有利条件。预处理方案的制定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 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设计。
04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手术过程与后 期管理
预处理:清髓与免疫抑制治疗
清髓治疗
使用高剂量化疗药物或全身放疗,摧毁患者 自身的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为接受移植做 好准备。
03
利用iPSCs技术生成造血干细胞,解决供体来源不足的问题,并
降低免疫原性。
新策略
01
GVHD风险的降低
通过更精确的HLA配型、T细胞去除或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降低移植
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02
提高移植成功率
优化预处理方案,减少移植相关的并发症,提高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率。
03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遗传背景、疾病状态和免疫状态,制定个体化的移植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展望
发展方向
继续探索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治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时,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以验证新技术和新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挑战
在技术层面,需要解决基因编辑的精确性、安全性和效率等问题;在临床转化方面,需要解决供体来源不足、移植后 免疫排斥和复发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血干细胞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检测的意义和方法(综述) 造血干/祖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从20世纪40年末发展至今作为一种可以治疗造血系统的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在临床上使用。其中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在80年代被应用于临床后大有替代骨髓移植的倾向。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 transplantation, PBSCT)的优势包括:(1)造血功能的快速恢复;(2)减少肿瘤细胞污染;(3)降低病人费用;(4)增加移植物中T细胞和NK细胞数量,产生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降低移植后复发;(5)避免麻醉和手术等。[1] 同时PBSC的产物更适于体外调控,如CD34+细胞的筛选、肿瘤细胞的清除和基因移植。PBSCT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国外已经成为血液病及部分实体肿瘤患者大剂量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后重建骨髓造血的常规治疗措施。 然而,在进行PBSCT时需要采用不同的动员方案,以将骨髓(BM)内造血干内造血干 / 祖细胞动员到外周血( PB) , 因为外周血采集物中造血干/ 祖细胞( PBSC) 的数量对移植的成功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以PBSCT的关键因素为确定移植所需PBSC的小量及采集PBSC的最佳时机。目前主要有 4 种检测PBSC的方法 : ① 早期使用的集落培养法 , 其检测粒 -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 GM ) , 但无法定量计数 PBSC , 并因方法的复杂性和不规范性 , 致使CFU- GM结果差异较大 , 只适用于标本的回顾性分析。②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幼稚细胞( I M I+细胞) 、造血祖细胞( HPC) , 该方法经济、快捷、简便,但特异性较差,存在幼稚细胞干扰。因此,无法用于指导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③FCM定量检测CD34+细胞。CD34是与HPC有关的膜表面分子,表达于不同分化阶段的HPC 表面 , 其性质为含磷的糖蛋白。 CD34+细胞实际上包括所有的HPC , 如CFU- GM , 红细胞暴发形成单位( CFU -E) , 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Mk) , 混合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 Mix) 和原始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Blast ) 。 利用CD34 抗体 , 结合 FCM 检测CD34+细胞 , 快速 、 灵敏 、特异 , 已广泛应用 , 并成为分析HPC 的推荐参考方法。④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 CD34m RNA , 其特异、敏感、快速、准确,但实验条件、技术要求较高 ,目前临床开展较为困难。[2]

一、集落培养法检测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 集落培养法是指对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PBMNC)进行体外培养,2周后观察CFU-GM数目,以间接反映PBSC数,CFU-GM可以反映特定系列祖细胞增殖能力。对PBSCT所需的CFU-GM数量有不同报道,即(15-50)×104CFU-GM/Kg体重。如此大量的造血祖细胞(HPC),可在病人经化疗,血象开始恢复后,每天2-5次,连续2-5d进行白细胞过滤而获得。尤其在化疗后给予人类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病人外周血中可出现HPC的暴发增殖。此时,可利用集落培养法检测CFU-GM。检测时,通常以肝素抗凝血经离心或溶血去除红细胞,得白细胞富集液,或经白细胞过滤器得到PBMNC采集液,以(2-4)×104个细胞/ml一式3份移入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CSF的半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经37℃、5%CO2、95%湿度条件下温育14d,用倒置显微镜观察CFU-GM(定义为≥50个细胞/集落),用CFU-GM百分数乘以标本中细胞总数即为外周血中的CFU-GM数。Siena等对未治疗的实体瘤病人外周血集落培养法进行重复性研究发现,含有50-150个集落的变异系统(CV)为1%-30%,而大于150个或小于50个集落的CV可超过30%。 尽管集落培养法开展最早,不可直观计数,但其无法定量计数 PBSC。而且,由于方法的复杂性和不规范性,包括使用许多生物试剂,主观性地判断结果(如利用显微镜计数CFU-GM)以及缺乏标准化操作规程等,致使不同实验室得到的CFU-GM结果差异很大,故其只能作为骨髓功能恢复所需细胞数的大致估计。此外,集落培养法主要检测的是分化较为成熟的祖细胞,即粒-巨噬细胞系,而对更为接近PBCS的细胞,如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和延长LTC-IC(ELTC-IC)则无法分析。尽管目前采用体外培养法能对上述两类细胞进行检测,但其为半定量,方法复杂,耗时长(至少需5周),无法指导临床采集暴发增殖的PBSC。因此,集落培养法只适用于标本的回顾性分析。

二、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幼稚细胞HPC 细胞计数仪(如Sysmex公司的SE-9500,XE-2100,XE-5000等)利用幼稚细胞(immature myeloid information, IMI)通道,检测外周血中的幼稚细胞(即IMI+细胞)及HPC,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很多研究表明血细胞分析仪检测HPC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且与FCM检测骨髓动员后HPC具有较好的相关性。[3] 以Sysmex XE-5000 为例, Sysmex XE-5000作为Sysmex公司X系列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最新和最高端的产品,除了采用传统的电阻抗法和射频电阻抗法还运用半导体激光及流式细胞技术。并且根据不同细胞的不同性质设有DIFF通道,WBC/BASO通道 ,NRBC通道,IMI通道,RBC/PLT-I通道,RET/PLT-O通道,HGB通道 可以快速准确的对血液中各种细胞进行测定。其中在IMI通道中,XE-5000利用成熟粒细胞膜表面含较高量的脂质及较低量的蛋白质而幼稚粒细胞膜表面则相反的原理。溶解红细胞、血小板、成熟白细胞、淋巴系幼稚细胞并使粒系的幼稚细胞保持原状。检测时在IMI通道中加入含聚乙二醇次乙基团和含硫氨基酸的表面活性剂以破坏细胞膜,导致成熟粒细胞膜破坏而幼稚粒细胞膜部分受损,从而使聚乙二醇次乙基团和硫化氨基酸进入细胞与细胞膜和细胞内容物结合。(见图一)不同的幼稚粒细胞对试剂的作用有所不同,利用直流电法测量细胞的大小,而射频则透入细胞内测量细胞核的大小及核与胞浆的密度。从而实现根据不同阶段的幼稚细胞的体积、核的大小、核浆比的不同,区分幼稚细胞使其分布在坐标系的不同位置目的。在以射频信号为纵轴,直流电信号为横轴的IMI散射图上不同的细胞占据的位置不同, 越幼稚粒细胞其核密度越低因而越接近横轴。Takahisa等的研究证实最接近于横轴的细胞团中以CD34+细胞为主,故该仪器将这一细胞团中的细胞数设置为参数造血干/祖细胞(HPC)。[4]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使用IMI通道所检出的HPC是一类细胞膜具有多量多量磷脂成分 、 细胞内容物较少 、体积较小的细胞。有学者指出HPC与CD34+细胞检测的是不同的前体细胞群。所以这种方法与FCM检测被标记的CD34+细胞从而反应外周血干细胞数量是两种不同的思路。有报道称外周血中的幼稚细胞对HPC的检测有干扰,因此HPC的检测不适用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的检测。但在没有幼稚白血病细胞存在时,如同种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选择正常人作供体,此时分析HPC意义较大,可对采集HPC的最佳时机提供较佳而且简便的方法。[5][6] 图一 三、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 , FCM)检测CD34+细胞 因为外周血与骨髓中HPC表达同样的CD34抗原(CD34+),所以外周血干细胞的检测可采用抗体标记CD34+细胞并检测其数量。为评估骨髓动员效果 , 判断最佳采集时机 , 用流式 细胞术进行CD 34+造血干细胞绝对计数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规检查之一 。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 , FCM)是在保持细胞及细胞器或微粒的结构及功能不被破坏的状态下,从分子水平上获取多种信号实现对单个细胞进行定量分析或纯化分选。[7] CD34是 80 年代中期 发现的一种细胞表面分子, 此分子在 BM 和 PB 未成熟的造血细胞及所有具有造血潜能的集落形成细胞上表达 , 包括多能和定向造血祖细胞。CD34+细胞实际上包括所有的HPC,如CFU-GM,红细胞暴发形成单位(BFU-E),巨核细胞形成单位(CFU-Mk),混合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ix)和原始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Blast)。后两种HPC明显具有许多干细胞的特征,如它们可以自我更新,也可定向分化为一定数目的造血细胞系。体内试验也发现,经过致死剂量照射的狒狒移植足够数量的自体CD34+细胞,可以完全恢复其造血功能,同样的现象也可在经过骨髓、摧毁性治疗的病人中出现。CD 34+细胞在正常BM 单个核细胞中约占 1 %- 4 %。 多数实验表明 FCM 测定CD 34+细胞数量与CHU 实验具有良好的正相关。由于CD34+细胞在BM、 脐带血, 或是在动员后的PB中,含量均很低 , 因而造成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均很差。准确计数 CD34+细胞的数量,可判定动员方案是否成功,何时开始采集及何时终止采集PBSC ,并可用于比较多个移植中心的疗效。目前流式细胞仪计数CD34+细胞是检测造血干细胞数量的参考方法。 以目前较为流行的ProCOUNT法为例进行说明。ProCOUNT计数 CD34+细胞是根据干/祖细胞特性而加以识别,用核酸染料(nucleic acid dye,NAD)、CD34 PE和CD45 PreCP三种试剂染色,在NAD/SSC散点图中设定造血干/祖细胞门R1,(高核酸含量,侧向散射光SSC弱)在CD45 PreCP/SSC散点图中设定造血干/祖细胞门R2(CD45表达较低,SSC小)在NAD/CD34PE散点图中再设定造血干/祖细胞门R3(核酸含量高、CD34高表达)和荧光微球(Beads)门R4,最后结果再根据TruCOUNT管内含定量的荧光微球(Beads)作为内参结合R1+R2+R3中的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数量和标本用量,即可换算成每微升标本中造血干细胞的绝对数量。[4] 该技术具有一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采用核酸染料/CD34PE/CD45PerCP三色分析。实验使用核酸染料设定阈值,不受散射光、抗体荧光等参数影响,这样就保证了所有CD34+造血干细胞(包括CD45dim/-的细胞)都包括在分析数据中。ProCOUNT试剂盒采用Ⅲ类CD34单克隆抗体(抗-HPCA-2),藻红蛋白(PE)标记,使之具有最大信噪比;对于经蛋白酶处理的浓缩样本,亦能保证造血干细胞鉴定的可靠性。第二,与双平台方法相比较,ProCOUNT方法为单平台方法,只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绝对计数,标本处理为溶血免洗法,从而不会导致细胞丢失,使结果更加准确,易于标准化,室间结果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同时,单平台方法也避免了在造血干细胞计数过程中应该报告占白细胞的百分比,还是应该报告CD34+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的争议[12],直接报告每微升血中造血干细胞的绝对数量。第三,在ProCOUNT法中采用了TruCOUNT绝对计数管(即预先加有已知准确数量的标准荧光微球)做定量分析,从而避免了血细胞计数可能带来的误差,这种TruCONT方法采用的是每微升样本中已知数量的参照微粒,使细胞的绝对计数与流式细胞仪上获取的细胞量无关,故结果更加可靠。 虽然,FCM测定CD34+细胞是检测HPC数量的参考方法,但FCM法需特殊仪器,操作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结果的重复性欠佳,促使人们追求更经济、快捷、简便的方法。[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