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剪辑欣赏

合集下载

《钢的琴》欣赏

《钢的琴》欣赏

电影《钢的琴》赏析叙事手法:从技巧上看,张猛导演运用了喜剧叙事技巧和叙述草根阶层生活的双维叙事策略,并将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独特的叙事策略是影片得以成功重要因素之一。

从内容上看,影片围绕着一个下岗工人父亲为了能监护女儿,想方设法拉着朋友们制造钢琴为主线、保烟囱为副线,两条线索并进,顺叙中时有插叙的叙事手法展开,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一群存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普通人不怎么普通的举动,平实的叙事手法不夸张不做作,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本片荒诞背后的沉重,诙谐背后的苍凉。

从整体上看,影片给人感觉是在这个电子与自动化的时代,把那些极富代表性的大炼钢铁的时代展现出来,会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时代即便远去,我们也不能抛弃。

蒙太奇的应用:1、象征蒙太奇:电影开头音乐先入带动观众情绪,然后是陈桂林和小菊讨论离婚的长镜头,陈桂林和小菊并列站着,陈身后是破败的毛坯房,而小菊身后是崭新的小洋房,疑似屋顶的建筑如翅膀般一旧一新分立于二人后,象征着新与旧之间的对峙冲突。

两根年代久远的烟囱反复出现或提及,它们的去留成为本片的一条副线,我认为它们是旧时代的象征,诚如导演借汪工之口说的:“时光荏苒,社会变革,为了时代发展的进程要求它离开,可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它们的去留象征新旧的交替,影片最后的被炸,暗示着旧时代的不可挽留。

2、平行蒙太奇:三人在驾驶座上唱歌与车厢内的三人运用平行蒙太奇,两相映衬,让人捧腹。

3、叫板蒙太奇:影片中有这样两个情景1、警察对他们说“你们得把钢琴抬回去”后,下一镜头即为他们回学校搬琴;2、胖头说:“我们把这个(鞭炮)放了”,下一镜头即在放鞭炮。

这都是叫板蒙太奇的运用。

4、错觉蒙太奇:学校里淑娴望了眼一旁坐着的陈桂林,下一镜头陈却已是坐在自家家里。

《钢的琴》里,在最后女儿把手放在在爸爸亲手打造的钢琴琴键上,突然音乐就响起了。

女儿的手指此时还没有移动。

弹奏过程中,也出现了多次声画不对位。

我突然感觉好像被“假冒”的琴声给推出剧情了。

钢的琴

钢的琴

电影《钢的琴》赏析一、叙事手法该片以钢琴为主线、保烟囱为副线,两条线索并进,顺叙中时用插叙的叙事手法展开,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件事件的发生之前都有伏笔,如陈父去世前,陈机动车的突然倒地(陈桂林常用机动车载父亲回家),故不觉突兀。

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一群存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普通人不怎么普通的举动,平实的叙事手法不夸张不做作,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本片荒诞背后的沉重,诙谐背后的苍凉。

二、剪辑(1)音乐剪辑在配乐上,用了俄罗斯送葬曲《三套车》,奠定了本片苍凉的基调,与喜气洋洋的《步步高》形成鲜明的对比,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这也是整部片子的统一风格——悲伤隐藏在欢笑之后,诙谐中更衬显出苍凉。

陈做纸钢琴的背景音乐《超级玛丽》,巧妙地烘托出其行为的荒诞可笑。

片尾孩子唱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而陈却倚墙黯然神伤,音乐和画面形成对比,更显其悲。

(2)动作剪辑陈用机动车载父回家时选用了侧面、正面、后面及在车上看到移动路面四个镜头,带出一种动感和节奏感。

做纸钢琴时也用了正面、侧面、正面、后面进行拍摄,并对其用毛笔画琴健作了特写。

陈做好纸钢琴后钻螺丝钉、摆书、铺布,一个动作一个镜头,使动作更有连贯性,增强了节奏感。

三、拍摄本片常用淡入和淡出实际场景的变换,在画面仍暗着时,声音先入,使时间缩短。

陈桂林在琴行从帘幕之间看女儿弹琴用了推和移的镜头,并做了主客观的转换,镜头的缓慢移动生动的再现了陈凝望女儿的温柔目光。

运用主客观转换的还有季哥被抓的片段。

片尾陈拉手风琴用了推镜头,引人思考其心理活动,淑娴倚在他肩膀上后用了拉镜头,画面淡出。

四、蒙太奇应用(1)象征蒙太奇:电影开头音乐先入带动观众情绪,然后是陈桂林和小菊讨论离婚的长镜头,陈桂林和小菊并列站着,陈身后是破败的毛坯房,而小菊身后是崭新的小洋房,疑似屋顶的建筑如翅膀般一旧一新分立于两人背后,象征着新与旧之间的对峙冲突。

(2)平行蒙太奇:三人在驾驶座上唱歌与车厢内的三人运用平行蒙太奇,两相映衬,让人捧腹。

钢的琴影视鉴赏

钢的琴影视鉴赏

《钢的琴》影视鉴赏《钢的琴》讲述了钢厂下岗工人陈桂林在离婚时为了获得女儿的抚养权,坚持女儿音乐梦想而不断努力,为买钢琴经历一堆啼笑皆非的荒诞事后,通过身边一群落魄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90年代初的东北,物资虽然匮乏,但是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却积极乐观,为了女儿抚养权不断努力奋斗,买琴借钱借不到,偷琴反被抓,最后走投无路,召集了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在废弃的厂房里热火朝天地、用废弃钢材铸造钢琴,最后造出了一架“钢”的琴。

通过这些平凡小人物共同努力造琴过程的幽默与艰辛,彰显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父爱,其中更交织着亲情,友情,爱情与激情。

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有这么多人一起努力着,有一种说不出的幽默与荒诞的气氛,但留给我们的更多是感动。

若要我说,本片主旨是歌颂那伟大的父爱,王千源饰演的下岗工人陈桂林,用工厂废弃的钢铁为女儿铸造了一架饱含父爱的“钢的琴”的故事,虽然剧情看似荒诞,但是却是对现实的写照,从而让影片诙谐幽默的风格变得自然。

陈桂林一个真实而特别的父亲形象,下岗以后自谋生计组建乐队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充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他的扮演者王千源用带有超越常规的黑色幽默的表演,将一个小人物平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快乐与激情,也让这部有点无奈乃至灰暗的影片拥有温暖的质感。

这部电影让我感觉最有特点的应该是巧妙的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组合。

例如本片的剧情并不是一个欢乐的基调,但背景音乐大部分都是欢快的,如片中由于借钱买钢琴计划失败后,陈桂林用木板和纸盒给女儿做了一架纸钢琴,在陈桂林一丝不苟的造钢琴中,背景音乐却是女儿玩的超级玛丽的闯关声音,给人一种荒诞幽默的感觉,但也从侧面凸显出陈桂林苦中作乐,积极乐观的心态。

接下去把纸钢琴交给女儿弹得时候,小元跟陈桂林幽默诙谐但又寓意深刻的对白让我深受感动。

小元:爸,这能弹吗?陈桂林:等(油漆)干了就能弹。

浅析艺术片《钢的琴》凸显的底层叙事特色

浅析艺术片《钢的琴》凸显的底层叙事特色

情高歌 , 个人 身处其 中不亦乐乎 , 每
以一 种调 侃 的 方式 抽离 了偷 琴 的 苦 涩 意味。 现 实 的生 活加 之表 现 主 义 的演 绎 刻 画 了小 人 物 自娱 自乐的场
王抗 美插 足 陈桂 林 与淑娴 的感 情 中 偷琴——造琴 ”四个段 落。一开始 , 和 季哥的仗义出手和 离去。 陈桂林 尝试着 借 钱 买钢 琴 ,引 出朋 二、底 层 叙 事 :现 实 主义 与荒
友 为 此 “ 纷 避 难 ” , 这 一 想 法 无 纷
演将 影 片拍 摄 的题 材聚 焦于 当下 的
述 主 线 的同 时伴 随着 几个 很 重要 的
活 ,而 是 赋 予 他 们 饱 含 着 底 层 人 物
养 权 ,陈桂 林最 终 选择 和 曾在 铸造 插 曲。第 一个 是 ,胖 头 和 快 手两 人 的 复杂 性 与丰 富性 的形 象。在 生 活 厂 共 事现 已下 岗的好 友 联合 起来 , 昔 日的 恩 怨 在 造 琴 的 过 程 中 得 以 化 中他 们 寻 找属 于 自己的 乐趣 ,众 人 在 原 厂 的废 墟 上 铸 造 一 架 饱 含 父 爱 解 ,工 人 阶 级 兄 弟 之 间 的 感 情 在 为 去偷 钢 琴 之前 ,借着 酒 劲 的他 们在
反 映 时代 变 迁。 《 的 琴 》正是 为 钢
观 众 呈 现 了 市 场 化 转 型 和 国 企 改 革 的 时 代 大 潮 背 景 下 普 通 工 人 群 体 的
现 实 生活 和 内在 精 神 ,本文 以 《 钢 敏 感 的神 经 ,一怒 之 下将 纸钢 琴 毁 乐通 过 一个 充满 温情 的故事 娓 娓道 的 琴 》为例 ,分析影 片 的底 层叙 事 掉。 _ i琴 挽 留 不住 女儿 ,陈桂林 来 。  ̄ l fl V 的特色和艺术化表现的形式。 又 组 织朋 友 去学 校偷 钢 琴 ,这是最 离开 铸 造 厂 ,这 些 曾经 的工 人

《钢的琴》分析

《钢的琴》分析

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一个工人阶级的自我救赎——影片《钢的琴》分析影片《钢的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东北某钢厂的下岗工人陈桂林为赢得女儿的抚养权在工友们的协助下制造了一架钢琴的故事。

在这一叙事外壳包裹下,做钢琴的过程更多的呈现为热情的工人阶级再聚到一起的一次集体狂欢。

影片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大时代环境的变化下,一个工人集体对于往昔工业社会生活的缅怀与感伤。

影片整体风格幽默、荒诞,舞台造型和歌舞片元素大量运用,颇具独特气质,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工人阶级在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色彩。

整部影片完成了对传统的延续与重构,一方面延续了60-70年代工业题材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把这种题材的价值指针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域,拧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层面,并且开始聚焦于个人生活的困境——挣扎在当下资本和市场重压下的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上。

关于影像电影的开篇从夫妻二人协议离婚和孩子归属的对话中,镜头淡入。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构图极致,形式感极强的镜头:前景夫妻二人并排站立直面镜头,正面、仰拍。

身后是苍茫的天空和一排灰暗的矮平房。

通过演员的眼神,我们猜想他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废弃工厂,然而导演却始终不给二人视线的反打镜头,逼仄感的处理手法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二人的语言和状态上:妻子衣着时尚,与丈夫一身土气的打扮,还架着手风琴旁边停着小摩托车的搞笑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饶有趣味的构图充满了隐喻:这其中包括二人身后两块破烂的遮雨棚,暗示着一对曾经的比翼的翅膀,如今已经无法负载飞翔:右面妻子的一只羽翼丰满,而陈桂林身后的却是残破不堪;二人如今已是身份悬殊,妻子的资本形象衬托下,是陈桂林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男性只剩筋骨的窘迫。

接下来的一场戏中,陈桂林身套垃圾袋,拉着手风琴,率领小乐队,伴着喷火杂耍表演为一场葬礼在雨中演出。

这颇具仪式感的场景,暗喻着已成为被历史所抛弃的工人兄弟集体,在为同样已逝去的工业文明奏响最后的挽歌。

《钢的琴》赏析

《钢的琴》赏析

一、叙事手法该片以造钢琴为主线、保烟囱为副线,两条线索并进,顺叙中时有插叙的叙事手法展开,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件事件的发生之前都有伏笔,如陈父去世前陈机动车的突然倒地(陈桂林常用机动车载父亲回家),故不觉突兀。

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一群存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普通人不怎么普通的举动,平实的叙事手法不夸张不做作,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本片荒诞背后的沉重,诙谐背后的苍凉。

二、剪辑(1)音乐剪辑在配乐上,电影开头的俄罗斯送葬曲《三套车》犹如一曲旧时代的挽歌,奠定了本片苍凉的基调,与随后喜气洋洋的《步步高》对比鲜明,在打着“沉重悼念母亲”的横幅的殡葬仪式上演奏《步步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这也是整部片子的统一风格——悲伤隐在欢笑之后,诙谐中更衬出苍凉。

陈做纸钢琴的背景乐为《超级玛丽》,巧妙地烘托出其行为的荒诞可笑。

胖头让安昌业“滚蛋”的音乐衬托出人物惨淡无奈的心境。

陈桂林被淑娴拒之门外后落魄地走在街上时,背景乐正是淑娴唱过的跟他解释过意思的描述一个女孩和情人约会彻夜不归后骗她妈妈说她是在花园迷路的俄文歌,犹如一个巨大的讽刺,衬托出陈内心的气愤屈辱,为之后陈找王抗美打架做铺垫。

片尾当孩子唱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陈却倚墙黯然神伤,音乐和画面形成对比,更显其悲。

本片在音乐的插入和终止上也技法娴熟,如警察的开门“吱”地一声,钢琴声便自然地停止。

爆竹声停后,音乐响,胖头和快手起冲突时音乐停,纷争解决后音乐又起,这使音乐显得灵动有趣。

片中有多个镜头的音乐是在响起机动车声时就不露痕迹地停止。

(2)动作剪辑陈用机动车载父归家时选用了侧面、正面、后面及车上看到的移动路面四个镜头,带出一种动感和节奏感。

陈用纸壳做钢琴时也分别从正面、侧面、正面、后面进行拍摄,并对其用毛笔画琴键作了特写。

陈做好纸钢琴后钻螺丝钉、摆书、铺布,一个动作一个镜头,使动作更有连贯性,增强了节奏感。

其煞有介事的行为举止也更衬托其荒诞。

陈和淑娴在小餐馆吃饭时和陈请哥们喝酒时镜头慢慢移动到门上,下一镜头人已在户外,而陈四处借钱的片段只也拍了一下他的机动车,下个镜头他已在养猪房向人借钱里,省略了他开车的过程,这种剪辑方式过渡自然,有效省略拍摄环节,缩短了时间,也使得影片情节更为紧凑。

美学视野论电影《钢的琴》

美学视野论电影《钢的琴》

110李禹萱:美学视野论电影《钢的琴》《钢的琴》主要讲述在90年代的东北地区,男主人公经历社会改革下岗后,在社会现实面前,妻子选择了逃离,出轨富商抛夫弃子;男主人公在经历下岗与妻子背板的双重打击后,深藏内心的苦楚,组建了一直乐队,奔波在红白喜事中谋生计。

但妻子不仅要求与他离婚,还争夺女儿的抚养权,而获取女儿抚养权的关键在于一台钢琴,影片最终男主人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为女儿亲手打造了一台钢材质的钢琴。

一、《钢的琴》内涵与期待视野一部艺术作品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作品本身,二是读者的赋予。

而美学视野下强调利用期待看待作品,这种观点是从读者对作品的主动性出发,分析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

《钢的琴》这部电影作品本身的内涵是创作人员所要表达的意义,影片上映后,市场会赋予影片其它意义。

从电影内容中可以看出,影片的叙事角度复杂、多元,层次十分鲜明,不同的观影者都会在其中找到情感共鸣,从而出现了不同的期待视野,这也是导演的智慧所在。

电影利用父亲为女儿制作钢琴这一叙事主线深刻的反应着我国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后的社会现状、百姓生活现状,百姓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体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情感,面对不安的现实,想要重建希望,却不得不妥协,这种情感内涵在影片的体现,会使观影者产生极强的代入感,让人清楚的看到造物弄人中小人物的悲哀与无奈。

但是电影并不是苦情的诉说,而是充满了喜剧元素,利用黑色幽默表述电影中的语言、画面,使电影中人物的性格与特点更加鲜明,这样会使电影作品的演员、场景会产生不同的期待视野,从而使影片的接受意义更加丰富,再与观影者自身经历的结合,使作品的意义层次更加丰富,能够产生创造者想象不到的意义。

二、《钢的琴》召唤结构与未定性有学者认为任何文学作品的文本都有未定性的特点,未定性是指一个多层面的结构中有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所以它存在的本身可以被定义为召唤结构,虽然存在很多空白点,但是读者或观看者通过情理的融合,将个人经历、经验、情感、生命情态投入到这些空白点中,可以使这些未定性的空白点转向确定性,从而体现出整个作品的审美价值,但是这种审美价值由于个人情感与经历的不同,对每个人的影响与作用也不同。

《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琴》观后感《钢的琴》观后感1看《弹钢琴的盲童》这部影片后,我被小主人公刘浩身残志不残,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八年前,他的母亲因车祸导致早产,因为在保温箱里吸的氧气太多导致刘浩失明。

刘浩三岁那年,他的母亲给他买了一台玩具小钢琴,它竟然用钢琴模仿麻雀的叫声。

他的音乐天赋令母亲震惊,她明白音乐将是刘浩一生的快乐。

她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刘浩学上钢琴,在有琴的情况下,刘浩每天坚持练琴,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竟然登上了大舞台与朗朗一同表演!真难以想象,一个孩子在看不见任何东西的情况下,把钢琴弹的竟然这么好,他要付出多少努力,要克服多少困难啊!而我身体健康家里有琴,可我怎么做的呢?我不愿多练琴,遇到困难就逃避,不愿克服,结果父母花了钱而我却没有什么收获,比起刘浩我可真惭愧。

刘浩真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

在我们生活中,上天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没有什么偏心。

不管你是残疾人或是健康人,只要你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

只要你对生活有信心,不放弃,你的生活就一定是充实的。

所以,我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低头。

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就一定有收获!以刘浩刻苦精神为榜样,做一个好学生。

《钢的琴》观后感2今天下午,我们去报告厅看电影《弹钢琴的盲童》,我非常感动。

盲童刘浩妈妈曾被汽车撞倒,老二老三夭折,老大刘浩早产,在保温箱里输氧过多,导致双目失明。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刘浩三岁那年,妈妈康桂芹替他买了一把玩具小琴。

谁也没有想到,从没有接确过琴的刘浩竟弹了一首简单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打动了妈妈的心,妈妈东奔西走,终于在“菲菲__电子琴行”找到了第一位肯教刘浩的老师,刘浩爱上了弹琴,因为音乐可以带来光明。

有一次刘浩不小心切破了手,流了很多血,去了医院,包扎好了。

带伤去参加电子琴大赛,琴健上留下了一个个血指印,我鼻子一酸,哭了。

刘浩妈妈带刘浩到北京去找老师,终于找到了一位欣赏刘浩的钢琴老师,学习钢琴,参加大赛,获得金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钢的琴》欣赏
看完《钢的琴》让人后觉得五味杂陈回味无穷,惊喜里带着哀怨,笑声里含着泪花,畅快里还有点无奈。

它用一个紧凑、貌似轻松、幽默的叙述方式,试图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诉说其中的思想理念,导演通过背景音乐,中全景的切换,象征蒙太奇等方式的巧妙运用展现他犀利的视角,触动观者心中尘封的心弦。

因为父亲拍摄的影视作品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张猛从小也对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类作品特别感兴趣。

作为一个新锐年轻导演,他的眼光没有集中在现在流行的时尚大片,他的作品风格是被冠以小众文艺之名的民间草根阶层的生活实景画卷,这无疑成为了影坛的一朵奇葩。

片中古朴的工厂,破旧的厂房,憨实的笑容,朴素的闹腾,也是九十年代东北特殊的工业时代所独有的。

张猛曾为赵本山春晚节目写剧本,喜剧功底很扎实,语言功力自然不在话下,他纯熟的运用镜头勾勒出一个个喜剧元素,无论是台词、情节,抑或是演员的表演,生动活泼,诙谐幽默之中尤见生活。

为什么要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拍摄离我们已经很远的九十年代呢?现代高速的生活是张无形的网,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即使你好不容易达到一个高度,我们也只是在偌大社会的小小一角。

张猛的《钢的琴》是对生活无奈的戏谑和自嘲,也许生活就是如此,虽然失望沮丧的乌云常常笼罩,找不到一条花香常漫的道路,但既然走在其中就要昂首挺胸,豪迈无悔;既然已经出发就要乐观豁达,勇往无前;更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一批旧人缅怀和追忆,对于现实也许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但只要努力过,制造不了风景线,也能留下一段自豪的回忆,此片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慰藉。

那个年代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它好像一本尘封的书,打开便是回忆。

画面的剪辑、全中景的拍摄、给力的音乐的效果,鲜亮的色彩配置无疑是此片的亮点,这些都为这部内心简朴的小片披上了华丽的外衣。

片中远景拍摄时很讲究透视关系,陈桂林骑着车一路的旅途就好像一幅素雅的水墨画。

经过铁路、旧时代的工厂、隧道时,道路就好像我们的视角线向远方延伸;在图书馆找书,大家第一次对造钢琴开会时,也是透视的运用;两人谈话时也会以烟囱或类似物形成格局。

其中以胖头偷牌逃跑被追时画面最为典型,胖头踩在烟管上跑,弯曲的管子与竖立的大烟囱构成很好的构图,胖头与桂林对话时,一高一低,使画面更加和谐,也让剧情更易让观者接受。

全景与中景的转换巧妙。

片中几个小高潮,偷钢琴时、往小混混所在球馆途中,导演一般会以人为参考物,跟着人拍,而张猛以物为标准。

偷钢琴爬进院时,镜头对准墙角,拍每个人跳下来的姿态,然后再拍整排人;去往教训小混混途中,以大栋房屋为标准,一个个小车从下经过,然后再从全景转为中景。

全景与中景的转换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也将诙谐幽默充实其中。

背景音乐一向承载着电影的感情基调,此片中的超级玛丽、三套车、山楂树之恋等经典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歌曲中的热情、狂欢与现实的残酷、生活的颠簸形成对比。

如果货车上有群人,载歌载舞热情扬溢地唱着徐晓凤的《心恋》, 您看到了一定认为他们是去郊游,其实他们是去偷琴;如果广场上有群人,手舞足蹈热烈欢快地奏着南方乐曲《步步高》,您听到了一定认为他们在搞庆典,其实他们是在送葬;如果舞台上有群人,声情并茂千回百转地演绎经典曲目,您遇到了一定认为他们在搞演唱会,其实台下空无一人,叫人
忍俊不禁啼笑皆非。

这也是此文艺写实片中超现实、讽刺的一面。

象征蒙太奇与反复蒙太奇的使用值得探究。

两根代表着钢铁年代的大烟囱在多处远景都有出现,并贯穿始终,把即将消失的钢铁厂重新拉回了视野之中,虽然两支高耸的烟筒最终也没能保住,朴实的民众却注目了被时代遗弃的历史残存,而后将美丽的残骸深深地沉在心底;陈桂林的自行车看似不起眼,许多场景的切换都是从拍摄自行车开始,暗示陈桂林到了这个地点,牵动剧情的发展,快到结尾钢琴已经做好调音时,自行车倒下的巨响惊醒了大家,倒下的自行车让此时平静的气氛戛然而止,紧接着就是陈桂林送别父亲,虽不明确倒下的自行车是不是象征着陈的父亲“倒下”了,但尚有思考空间;跟自行车起到差不多作用的还有猪肉,它一路从屠宰间到陈桂林的单车上被偷,他们一伙人在车上的欢愉它都有出现,它不仅仅单纯的是一条线索,也象征着作为下层民众的心酸,当别人在舞厅纵情歌舞时,他们却只能在车尾箱醉酒高歌与猪相对;最后钢琴完成庆祝时,电锯擦出的火花和着音乐喷出,加快或减缓节奏,跟《马达加斯加》里的积累反复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想观者都能明显的感觉到片中强烈的讽刺意味,它通过背景音乐、场景对比,推动着电影情感。

影片开篇葬礼现场他们居然在旁唱着步步高,是导演纯粹想哗众取宠?他们一伙人在车上跳舞唱歌一幕上文已经提及,镜头首先只停留把车头限定在框里,摇摇晃晃的车头,忘乎所以的他们,只有在深夜里才听得到他们歌声回荡,实际上他们很渺小可笑又不堪一击。

还有一幕是桂林在家里玩超级玛丽,声音一直延长到楼外的母女俩,气氛似乎是欢快的,但最后游戏结束的尾音伴随的却是法院的传票。

钢琴完成庆祝时,庞大的队伍,妖艳得有些媚俗的舞娘,一袭红舞裙的淑娴像红彤彤的火焰,旋转着、燃烧着,就连他们一帮男人的出场都“帅”得有些夸张,是否有些太过了?其实不然,他们庆祝的不仅仅是一个钢琴的完成,是他们共同梦想的完成,也是他们在下层生活顽强不屈的精神的体现,此时主题也变得鲜明起来,他们的精神意志既是铸琴的火焰又是铸琴所需的钢材,在稀松平常的轰轰烈烈中撑起一片精神家园。

只不过琴太过沉重,虽然期间不乏精神振奋的慰藉,却也难以逾越现实的苦涩与蹉跎。

电影的一些惯用手法此片并没有采用,比如平行交叉蒙太奇并不多,故事好像只是单纯的一条直线,但它看不到的尽头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影视的剪辑本没有规则,只是需要我们在传统手法中寻求变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