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朝花夕拾》教案 新人教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篇目。
通过阅读《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目,使学生了解鲁迅童年时代的生活,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能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阅读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或短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分享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6.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8. 布置作业:布置阅读拓展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朝花夕拾》内容:童年生活、怀念、向往主题:独立思考、批判精神方法: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布置如下作业:1.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童年时代的怀念和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2.阅读并理解《朝花夕拾》中的主要篇目,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和成长问题。
二、教学内容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
2.作品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10篇散文,反映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经历和见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3.主要篇目: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4.主题思想:《朝花夕拾》以作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批判了旧道德、旧礼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5.艺术特色:作品以散文的形式,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幽默的语言,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社会风貌。
作品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丑恶现象的讽刺和批判。
6.人物形象: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善良质朴的阿长、正直勇敢的藤野先生、孤傲清高的范爱农等。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立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教学安排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2.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主要篇目,了解作品内容。
3.作品分析: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进行课堂分享。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学习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其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九年级语文《朝花夕拾》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朝花夕拾》文学知识(了解)【内容介绍】《朝花夕拾》是鲁迅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散文集之一。
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
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上,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我们还可从这些文章中,透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
这本散文集是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作品:《朝花夕拾》《鲁迅诗文名篇-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篇书系》《鲁迅自述》《中国小说史略》《直言不讳》《插图本鲁迅经典杂文选》《风筝》《鲁迅乡土小说选》《彷徨》《吾土吾民》《鲁迅杂文精编》《呐喊·彷徨》《鲁迅小说全编》《鲁迅散文·诗全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代儿童文学选(1902-1949)》《孤独者:鲁迅小说》《影的告别:鲁迅散文》《鲁迅杂文精选》《朝花夕拾》《呐喊》姓名:鲁迅著;徐林于淼编著【作品简介】名著导读1、小引2、狗·猫·鼠3、阿长与《山海经》4、《二十四孝图》5、五猖会6、无常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8、父亲的病9、琐记10、藤野先生11、范爱侬12、后记《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朝花夕拾》的导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认识鲁迅先生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理解鲁迅先生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鲁迅生平介绍、作品背景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生平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介绍《朝花夕拾》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3.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思考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6. 案例分析: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7.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怀念之情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采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5. 运用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优质教案第一章:《狗·猫·鼠》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深刻关怀。
2. 掌握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词语解析: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作者的价值观。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
2. 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4. 总结讨论结果,体会作者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动物的故事,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第二章:《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通过讲述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掌握文章中的叙事、描写等表达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词语解析: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
2. 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4. 总结讨论结果,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的文章。
第三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通过讲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故事,反映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教育方式的思考。
2. 掌握文章中的叙事、描写等表达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词语解析: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童年生活的意义和对教育方式的启示。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理解鲁迅先生通过散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勇于批判、敢于革命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2. 作品特点: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语言幽默风趣,富有讽刺意味。
3. 主要篇目:《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三、教学重点1. 把握《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情节,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培养敢于挑战权威、敢于革命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内涵。
2. 感悟鲁迅先生通过作品传达的人生哲理。
3. 将作品中的精神品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形象、情节、语言等特点。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精神品质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教学计划:1. 第一周:介绍鲁迅先生及其文学地位,阅读《狗·猫·鼠》。
2. 第二周:分析《狗·猫·鼠》中的讽刺手法,阅读《阿长与山海经》。
3. 第三周:讨论《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生哲理,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朝花夕拾》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鲁迅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
3. 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学生对作品中的讽刺手法、人生哲理的讨论,考察学生能否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观点,学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观点。
2.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背景和写作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解新课:通过讲解文章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3.巩固练习:通过让学生模仿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创作一篇短文或故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归纳小结:对本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点评和激励。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作业:布置相关主题的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3.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链接,引导学生自主查询和学习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
二、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狗·猫·鼠》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二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三字经>》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三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四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社戏》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五课时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二、作业布置2.选择一篇课文,进行仿写,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
三、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思考、主动表达?3.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四、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思考等方面。
2.评价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写作质量、仿写水平等方面。
3.综合评价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理解程度及其文学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开展《朝花夕拾》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朝花夕拾》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2.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迅其人与时代背景
1.指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视情况补充。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1881——1936,先后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等地学习、教书;1927年10月到上海,直到逝世。
肺病,55岁。
几十万人自发为其送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2.指名学生介绍《朝花夕拾》,教师视情况补充。
《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
一共10篇。
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
基本写于1926年。
当时鲁迅在北京工作,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进步学生,发生三·一八惨案,鲁迅支持学生,受到通缉,四处躲藏,后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备受保守势力的排挤。
苦闷,愤懑,正如《小引》中所说:“浪迹天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
”于是便想起了往事。
)
(二)介绍《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
①《小引》§4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
③《狗·猫·鼠》§9(喜欢小动物)
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
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
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
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
②《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
从此走上文学道路,毕身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同反动落后作斗争。
4.怀念亲人师友
①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
②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
③同情的人(范爱农)
5.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战斗。
①《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
②对中医的偏见:“绍兴几个名医,”借行医诈取病人钱财,痛恨迷信与落后;
③《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
④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还击、痛斥;
(三)《阿长与<山海经>》导读
学生自由阅读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思考并做圈点标注,思考: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 摆“大”字的睡相。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 “长毛”的故事。
(6)<<山海经>>。
(重点)
全文最突出的的典型事件是:当我“渴慕《山海经》”到处寻找未见、“买罢,又没有好机会”的时候,并不识字而且把“山海经”听如“三哼经”的长妈妈,后来却把《山海经》买来了。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在《狗·猫·鼠》中所计较的长妈妈一脚踏死“我”所喜欢的隐鼠那种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粗俗、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善良的美德,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
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即长妈妈,绍兴东浦大门楼人,生于约1850年前,死于1899年4月。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最熟悉最了解的一位农村妇女,鲁迅对她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这位“老年的女工”,是一位一向带领着鲁迅的保姆,鲁迅母亲和许多人都客气地称呼她为长妈妈,只有祖母叫她阿长,鲁迅平时则亲切地叫她“阿妈”。
除本文外,在《朝花夕拾》《狗·猫·鼠》《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也都写到过长妈妈,可见她对鲁迅影响之深。
本文则是鲁迅比较集中地描写她的一篇散文。
长妈妈的丈夫姓余,没有子女,过继来的儿子叫五九,是一个裁缝师傅。
《阿长与<山海经>》正是写阿长这样一个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落后的劳动妇女给少年鲁迅心理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她的诚挚深厚的感情。
4.“我”对长妈妈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