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公开课
《朝花夕拾》简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包含了作者对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回忆。
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及其性格特点。
2. 人物分析: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阿长、藤野先生等,理解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3. 艺术特色:欣赏《朝花夕拾》中的优美文字,了解其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讽刺手法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通过阅读《朝花夕拾》,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欣赏《朝花夕拾》中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讽刺手法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了解文本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思考。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分享学习心得。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欣赏鲁迅先生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完成课后习题,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欣赏鲁迅先生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进生策略1. 关注后进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大多数学生对本次课程表示满意, 认为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新颖, 对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改进建议
部分学生建议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如更多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 与度。
展望下一阶段名著导读课程安排
选择适合的名著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 择适合的名著作为下一阶段的导 读对象,如《骆驼祥子》、《子 夜》等。
通过案例分析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培 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同理心。
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关注当代国际热点问题,如全球化、移民问题、文化冲突等,引导他们从跨文化的 视角进行分析和思考。
通过组织辩论赛或讨论课的形式,让学生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问 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辩论。
03 人物形象与心理分析
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01 02
鲁迅(周树人)
作为主人公和第一人称叙述者,鲁迅通过自我揭露和自我批判,展现了 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他的形象既是一个有着痛苦经历的怀旧者, 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启蒙者。
长妈妈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的形象充满了母性和温情。她虽然粗俗、 迷信,但心地善良,对鲁迅关怀备至,是鲁迅童年记忆中的温暖所在。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 奖创新教学设计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与心理分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实践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朝花夕拾》背景及作者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创作于1926年,收录了鲁 迅十篇回忆性散文。作品通过描绘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 活经历,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精神的麻木,同时表达 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思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鲁迅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的特点,形成对鲁迅成长轨迹的整体认识。
较深入的探究文本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能够运用品读人物的方法精读文章,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并能够出说自己的体验。
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归纳总结鲁迅的批判精神爱国精神。
3、学生能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如泛读和精读结合法、圈点批注法,熟悉精彩片断,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及作者对其的情感,赏析《朝花夕拾》中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归纳总结鲁迅的批判精神爱国精神;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教学新课【作者作品】1.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简介《朝花夕拾》。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中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十篇散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琐记》《五猖会》《藤野先生》《无常》《范爱农》,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内容精要】《小引》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都没有......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鲁迅救的一只小鼠,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墨猴)。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朝花夕拾》选文,详细内容为《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经典篇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目,感悟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对《朝花夕拾》的经典篇目进行详细解读,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隐喻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狗·猫·鼠》为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藤野先生》进行文本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名著导读2. 板书内容:(1)鲁迅先生简介(2)经典篇目:《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3)文学风格:讽刺、幽默、深刻(4)隐喻手法:象征、借代、讽刺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朝花夕拾》中的某篇目,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狗·猫·鼠》章节导读2.1 教师讲解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狗、猫、鼠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2 学生分享对文中狗、猫、鼠角色的看法,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应现象。
第三章:《阿长与<山海经>》章节导读3.1 教师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长妈妈对“我”的影响。
3.2 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的人物,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影响。
第四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章节导读4.1 教师讲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童年的回忆,讨论童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五章:《二十四孝图》章节导读5.1 教师讲解孝道在文中的批判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封建社会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5.2 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践行孝道。
公开课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公开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章:《五猖会》章节导读6.1 教师解读《五猖会》中反映的民间风俗和封建束缚,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6.2 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无常》章节导读7.1 教师分析文中无常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7.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死的看法,讨论如何在面对生死时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八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续篇章节导读8.1 教师讲解文中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教育中的问题。
8.2 学生讨论如何改进现代教育,使之更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
第九章:《父亲的病》章节导读9.1 教师解读文中对封建医德的批判,引导学生关注医疗道德和人文关怀。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介绍《朝花夕拾》作品概述主要人物介绍重点情节分析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相关论文和评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集、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课程结构:介绍鲁迅生平与作品背景(2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和情节(4课时)、小组讨论与分享(2课时)、总结与反思(2课时)。
3.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PPT展示鲁迅生平照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兴趣。
讲解:详细介绍《朝花夕拾》的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讨论:引导学生对重点情节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要点,反思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过程。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分析能力。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
小组合作: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分析深入。
作业完成: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表达流畅。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朝花夕拾》公开课说课稿

个别访谈
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访 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 感受和需求,以及对课程 的期望和建议。
课堂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 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 态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
持续改进方向
教学内容更新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科发展,不断更新 教学内容,保持课程的新鲜感和时效性。
教学方法改进
尝试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 教学、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讲解环节
01
作品概述
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等,
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02 03
深入分析
选取作品中的几篇代表性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 生》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思 想内涵。
写作手法讲解
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讲解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 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如讽刺、象征、对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欣赏作品。
力。
02
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
《朝花夕拾》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品主题、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
文本解读与赏析,包括重点篇章和段落
与《朝花夕拾》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学 知识
教学目标
0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和 艺术特色,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和文学知识。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本解读、赏析和讨论,培 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03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与 《朝花夕拾》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 多种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深入解读《朝花夕拾》中的重要篇章,领会其思想内涵。
1.2 课程内容《朝花夕拾》简介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解读重要篇章第二章:作者及文学地位2.1 鲁迅简介生平背景文学成就社会影响2.2 鲁迅的文学地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作家的影响第三章:《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3.1 题材特点回忆录的形式真实与虚构的结合3.2 艺术风格幽默与讽刺白话文的运用第四章:重要篇章解读4.1 《狗·猫·鼠》篇章主题思想内涵艺术特色4.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章主题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第五章:课堂活动与讨论5.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朝花夕拾》中的篇章,分享解读心得。
5.2 小组展示每组选择一篇重要篇章,进行展示,分享解读成果。
第六章: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续)6.1 鲁迅的其他作品回顾鲁迅的其他重要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了解这些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6.2 鲁迅的思想观念探讨鲁迅作品中的主要思想观念,如反封建、倡导民主等。
分析这些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表现。
第七章:《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续)7.1 叙事手法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等。
探讨这些叙事手法对故事表达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7.2 语言艺术研究《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艺术,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文本的表现力。
第八章:重要篇章解读(续)8.1 《二十四孝图》解读篇章主题,探讨孝道观念在文中的表现。
分析鲁迅对传统孝道的批判和反思。
8.2 《五猖会》解读篇章主题,探讨家庭、亲情在文中的描绘。
分析鲁迅对家庭关系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第九章:课堂活动与讨论(续)9.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9.2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朝花夕拾》的主题和情节,创作一篇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教材解读一、框架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回忆自己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人和事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整部文集结构简单、明晰,前七篇讲述了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了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文集多侧面地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性格和志趣形成的过程。
二.故事情节《狗・猫・鼠):作者针对人们对自己“仇猫”的态度,展开了反击。
他清算了猫的种种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提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这与人们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气相同:第二,它与虎同族,却是一副媚态;第三,它们总是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属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的好感却没有增加,而且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于。
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典型,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某些学者,并把他们与禽类作比较,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达了自己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作者儿时与自己的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害死自己的隐鼠一事,充满了懵恨和厌恶;而对于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却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作者从自己小时候阅读《ニ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愚孝故事时所产生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展示了旧中国儿童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文章记述了作者儿时渴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和被父亲强迫背通《鉴略》时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展现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推残。
《无常》:描述了作者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
作者在夹叙夹议中展现了人们对“无常”这一“有人情味”的鬼的喜爱,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
文章接着叙述了自己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私塾先生的严厉、学生们的调皮、读书的乏味生活皆恍如隔日。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父亲的病》:作者回忆了父亲生病后,两名庸医故作高深,勒索钱财,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结果导致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最终去世的事情。
作者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
《琐记》:作者回忆了表面对孩子好,实际上却是在暗中使坏的行太太。
她让孩子们做危险的事、给“我”看不健康的书籍、教“我”偷妈妈的首饰、四处散播流言等。
因对流言的厌恶,“我”决定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
在求学的过程中,“我”见识了当时学堂上种种“乌烟瘴气”的弊端和学生求知的艰难。
后来,“我”初步接触《天演论》,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文章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
主要叙述了自己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岐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教“我”解剖学和帮“我”订正讲义等事情,展现了藤野先生的严灌、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范爱农):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
开始鲁迅和范爱农有一些小误会,导致范爱农故意针对鲁迅。
后来鲁迅回到故乡做教员,偶然遇到了范爱农,两个人解除了误会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鲁迅的学生写了一些和反动派斗争的文章,请求以鲁迅的名义发表,鲁迅同意了。
后因派系斗争越来越激烈,鲁迅不得不离开故乡,去往南京。
不久鲁迅得知了范爱农与友人游湖时落水身亡的事。
文章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孤做耿直、不随波逐流性格的赞美和对他的缅怀,以及对辛亥革命前后病态社会现象的批判。
三、主题思想《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
它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却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和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
《二十四孝图》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鞭挞了封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東缚、压制和摧残:《无常》一文采用讽刺笔法,揭露了人间没有公正的裁判,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父亲的病》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庸医:《琐记》刻画了洋务学堂的“乌烟瘴气”;《藤野先生》则勾勒出昏庸无耻、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2)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作者通过对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记叙了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赞颂了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之情。
(3)揭露思想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文人的本质。
鲁迅先生一生都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和资产阶级文人进行毫不爱协的战斗,揭露他们的丑恶形象,也反映了鲁迅极具初性的战斗精神。
《狗・猫・鼠》中,作者以猫喻人,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某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帜的“正人君子”,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奸诈。
(4)作者以炽烈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各个侧面。
作者揭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量。
《父亲的病》描写当时医学的落后,庸医横行乡里,不学无术,误人性命。
这就把当时社会的迷信呈现得非常清楚。
《狗・猫・鼠》介绍旧的婚俗,要问名、纳采、磕头作揖,烦琐至极。
《范爱农》描写了辛亥革命以后的一些情形,把辛亥革命换汤不换药的本质揭示了出来。
四、人物形象阿长:鲁迅幼年的保姆,她没有文化,睡相难看,平时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频琐的道理,常给鲁迅讲故事,“谋害”过鲁迅的隐鼠,后主动为鲁迅买来他渴盼已久的《山海经》性格特点:愚昧迷信,粗俗,好事,動劳,善良朴实,富有爱心。
藤野先生: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学校的解剖学老师。
他关心鲁迅的学习,耐心仔细地纠正鲁迅讲义中的错误,引导鲁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
对鲁迅后来放弃学医感到很惋惜,并送照片给鲁迅留作纪念。
性格特点:热情,正直,海人不倦,治学严道,没有民族偏见。
范爱农:鲁迅的朋友,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
回国后直受到轻视、排挤和迫害,只得“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他憎恨腐朽的封建统治,曾经搭船进城与鲁迅喝酒,抒发心中愤懑。
辛亥革命后他曾在绍兴师范学校任教,又受到排挤,最后溺水而亡。
性格特点:孤做,倔强,正直,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
衍太太:在鲁迅的父亲临死前,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的名字,使鲁迅的父亲死前不得安宁;鼓励小孩子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书籍;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拿去变卖,并散布流言等,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封建妇女。
性格特点:封建迷信,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
五、艺术特色《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但它不是对往事的单调记录,而是作者运用娴熟的笔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
《朝花夕拾》充满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情感,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地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性散文。
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二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剌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四)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五)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
六、作品价值文学价值:《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散文集。
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简约、严谨,又借鉴了西方散文的灵动、机趣,可谓博采众长又不为所,自成一体。
因此,《朝花夕拾》足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其中的多篇文章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都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社会价值:《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求学经历,生动地描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还原了一个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其丰富、湘=翔实的文献资料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亦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
《朝花夕拾》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