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展水平评价
江苏省群众体育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内涵概述

化的属性 , 产业的特点 , 以具有 事业性和产业性 的双重特点 , 所 其产 品与服务的价值具 体体现 在经济效 益和社 会效益 的一致 性 上 。群 众体 育 的发 展 水 平 评 价 是 指 应 用 社 会 学 、 计 学 和 人 统
类 学 等 学 科 的一 些 基 本 理 论 与 方 法 , 统 地 调 查 和 收 集 与 群 众 系
第 9卷
第1 期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unl f ai  ̄Ist eo P vi l d ct n N tr cec ora o ni ntu f hs a E uao ( aua Si e N n it c i l n
V 19 o 1 o N . .
Ma.00 r2 1
Ab t a t T e d v lp n f ma s s o t ,Ja g n P o ic ,t e sr c : h e eo me to s p r s in s r vn e h
lv l fe au t n i a v r o l ae y tm n i e rn ,t i r— e e v l ai ey c mp i td s s o o s c e e gn e i g h s e
中图分 类 号
文 章编 号
G 1 . 8 24
文献 标 识 码
A
2 江苏省 群众体 育发展水 平评价 的基本理 论
2 1 江苏省群众体育发展水平评价 的内涵概 述和功能组成 .
在社 会 实 践 中 , 价 一 般 是 与项 目结 合 起 来进 行 的 , 社 会 评 从
17 ~ 9 0 2 1 ) 1 0 1 0 6 1 5 5 ( 0 0 0 — 0 8— 3
中国各省份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中国各省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摘要本文通过构建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和排序,并结合聚类分析对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及探讨。
关键词: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9.68%,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城镇时代。
但显然,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
受地理、环境、资源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尚存在很大差异。
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从区域角度看,目前四大区域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而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已经落到了最后。
目前国际上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在主要指标法的应用中,国内外最为通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是“城市化水平”指数(或称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或非农人口) 占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
尽管“城市化水平”指数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省域发展的程度, 但考虑到城市化的内涵不仅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 而且还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转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这种只以人口比例指标来衡量省域发展水平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要全面系统地反映省域发展水平, 应当利用复合指标法, 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从多角度进行测定、评价和分析。
一、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省域的发展是一个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和人口变动的综合性动态过程。
因此,衡量省域发展水平的标志不是单一的省域人口比重,也不是单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其它单项指标,而应综合反映经济、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职能。
江苏省旅游度假区发展考核评分细则

江苏省旅游度假区发展考核评分细则一、概述为了推动江苏省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度假区的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江苏省旅游局制定了旅游度假区发展考核评分细则。
该细则旨在通过对旅游度假区的硬件设施、软件服务、管理效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为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发展提供指导。
二、考核指标1、硬件设施(1)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设施的完善程度和舒适度。
(2)旅游度假区自然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生态保护、绿化景观营造等。
(3)旅游度假区文化设施建设:包括文化展示、体验活动等设施的建设。
2、软件服务(1)旅游度假区信息服务:包括旅游信息咨询、预订服务、导游服务等。
(2)旅游度假区客户服务:包括旅游安全保障、投诉处理等。
(3)旅游度假区管理服务:包括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安全管理等。
3、管理效能(1)旅游度假区战略规划:包括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效果。
(2)旅游度假区运营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3)旅游度假区市场营销:包括市场推广策略、品牌建设等。
三、考核方法1、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评分。
2、组建专业的考核团队,对旅游度假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
3、结合公众满意度调查,对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发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4、将考核结果与江苏省旅游度假区整体发展目标相结合,为旅游度假区提供改进建议。
四、考核结果应用1、根据考核评分结果,对旅游度假区进行分类管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2、对优秀和良好的旅游度假区给予奖励和支持,鼓励其继续发挥优势,提升综合发展水平。
3、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旅游度假区,要求其限期整改,并加强指导和帮助,促进其提升综合发展水平。
4、对连续考核不合格的旅游度假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直至撤销其旅游度假区资格。
五、总结江苏省旅游度假区发展考核评分细则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全省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通过对旅游度假区的硬件设施、软件服务、管理效能等方面的全面评估,能够为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利用多元分析法评价江苏13地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主成分分析基本步骤 :l 、 对 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处理 ,得到标准化矩 阳 : R ;2 、求 R的特征值 、特征向 最和贡献率 ;3 、按照特征值大 丁 1的原 则确定主成分 个数 ,按照累积贡献 牢大 T 8 5 %的原则提取主 成分冈 子 :4 、求备主成分 的得分 ,计算综合得分 。[ 3 t
第3 0卷第 3期
V o l 1 . 3 O NO. 3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P i n g x i a n g Co l l e g e
2 0 1 3年 6月
J u n . 2 0 1 3
利用 多元分 析法评价江苏 1 3地 市 的 农 业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改革开放 以米,江苏省在加快农村经济建 设,实现 小康 社会 ,提 高农业现代 化水 、 等 方面取得 显著 的成
就。然而,不同地市的资源和 境条件有很大差别,资 源的开发 、 利用也有较大荠异, 同地市对 于主 导经济
的一系列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 使并个 主成分 相互独立 ,舍去重叠的信息 ,史集 中、史典型表明研究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1 9
作者简介 :孙惜福 ( 1 9 8 2 一) ,男,山东安丘人 , ̄- : t r ,主要从 事渔政管理 工作 。
第3 期
孙惜福 ,汤哲斌 ,刘军 :利用多元分析法评价江苏 1 3 地 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 2 9・
表 1 农 业生产情 况
中图分类 号 :F 3 0 4 ;F 2 2 4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 1 0 0 7 . 9 1 4 9( 2 0 1 3) 0 3 . 0 0 2 8 . 0 6
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

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方
法
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可以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方法进行。
一、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将多个指标综合成为少数
几个新的综合指标,这些指标也称为主成分。
主成分分析可以减少
指标之间的冗余,同时捕捉到各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
江苏省各市
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可以选取以下指标:人均GDP、城市化率、城
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平均交通拥堵程度、
城市公共安全指数等。
1. 数据预处理
各指标的数据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不同指标的数据统一为
同一范围内的值。
这里采用 Min-Max 标准化方法。
2. 主成分分析
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贡献率及其对应的因子载荷矩阵。
根据主成分贡献率,选取累计贡献率达到 80% 的主成分作为综合指标。
3. 综合评价
将选取的综合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
的综合评价指数。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将相似对象分配到同一类别中的一种方法。
将江苏省各市的指标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类别相似的城市群。
1. 距离度量
选取不同指标之间的欧式距离作为距离度量方法。
2. 聚类分析
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得到聚类树,并根据树状图的可视化结果选择合适的聚类簇数。
3. 综合评价
将同一聚类簇的城市进行统计,得到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聚类分布情况。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全面而系统地评价江苏省各市的城市化水平,并为城市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江苏综合评价

江苏综合评价江苏省,古称“江浙”,是一个拥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一片美丽的土地。
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造就了江苏蓬勃发展的现状,也把江苏植根与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
江苏省的地理位置优越,素有“三长江汇海、四大湖淮海、六大江嘴”之称,与河南、安徽、浙江三省相邻,将浙江江苏大省南北分开,占据了东海之滨。
江苏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适宜的气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一个崇文、敬财、尊贵的地方。
近年来,江苏省的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文关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江苏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建设:劳动力普遍高素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软件、信息技术、制造业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财富以及财富分配快速增长;江苏的社会建设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全省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改善,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江苏的文化建设精神也得到了发展:建立了多种文化场所,促进了文化交流,培养了文化礼仪,推动了文艺活动,真正实现了文化普及。
从总体上看,江苏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强省和文化建设的典范,为中国的综合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基石。
此外,江苏省的陆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旅游目的地。
江苏的桃花源、景点、古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此,因此也有很多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江苏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总之,江苏省发展迅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历史,这也使江苏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江苏省将继续秉持“文明江苏,兴盛江苏”的发展理念,以更大的勇气继续向前发展,逐步实现中国梦,建设更为美好的家园。
江苏省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代码
X 。
X 2
单 位面积农机 总动力 (w h k /m ) 现代农业 要素投入水平
.. . 。 . .
恐 墨
X 5
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 (h t m) l 农村
农 村 人 均 用 电量 k x / ̄ (w hJ )
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全部农村经济活动 的总和。它由农村不 同部门和产业组成 ,它们之 间是
~
个有机整体 ,各经济单元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对于县域城镇经济及其他产业而言 ,县域农村
经济可 以依赖本区域的农村 资源建立 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体 系 ,它一般具有 自我发
展 、 自我 调 控 能 力 和 明显 的地 域特 色 以及 发 展 的非 均 衡性 的特 征 。县域 内特 定 的农 村 自然 资源 、
结构优化水平 、农村经济社会及公共服务水平等 5 个角度来反映江苏省各县( ) 市 农村社会经济的发
展水平 ;第三个层次是指标层 ,将五个准则详细化 ,用 2 个具体指标从各个侧面来反映五个准则 0
的发 展状 况 。
表 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目 层 标 准则层 农村基本要 素投入水平 指标层 ・
展 的对 策建议 。
关键 词 :县域 ;农村 经 济 ;因子分析 ;江 苏省
中图分类号:F 2 . 3 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 19 2 1 )3 0 1— 9 6 4 9 8 (0 2 0 — 0 0 0
县域农村经济 ,就是在一个独立的行政县区域 内,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 系的农村经济各单元
社会 、人文和历史 因素 ,决定 了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的差异性。改革开放 3 多年来 ,江苏省全 O 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 ,连续 7 年保持“ 三农” 投入增加 、粮食增产 、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 农村发展的好形势 ,农村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村公共事业 、农村经济 得到进一步 陕速发展 ,农 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 ,2 1 年实现地 区生产总值 4 3 00 0 0 亿元 ,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达到 9 7 0 美元 ,农业增加值突破 2 0 亿元 ,由20 年全 国第 6 0 7 0 5 05 位上升到第 3 ,2 1 年农 民人均纯收 位 00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摘要本文以多元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为基础,对我国16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7个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为了处理不确定环境下的综合评价问题,进一步明确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罗仿真思想的随机模拟综合评价方法,将点赋值的序关系法推广至区间赋值的情形。
基于随机模拟的思想,依据经典的综合评价过程,模拟反映被评价对象之间优劣关系的优胜度矩阵,在此基础上,给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最佳排序。
通过实证分析,得到该种方法比主成分分析更为有效。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随机模拟,综合评价Abstract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hich is a kind of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alysis methods. It aims at studying and comparing with the 16 provinces '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ith the seven major indicators. But for solving the uncertain problem ,we want to make sure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 coefficient further, so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Mon te Carlo simulatio n which is therefore prese nted, where the dot assig nment can be exte nded to the in terval assig nment. Based on the stochastic simulati on an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rocess, the superiority matrix reflecti ng the relati on betwee n the superiority and in feriority of the object s being evaluated is simulated. Then, the optimal ranking of all the objects to be evaluated is give n. Fin ally, using the case an alysis, we draw a con clusi on that stochastic simulation is more efficient.Key Words :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tochastic simul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bstract I第1节问题背景.................. . (1)第2节主成分分析................ (1)第3节综合评价的相关理论及随机模拟的实现 ...... . (2)3.1基本概念与方法原理 (2)3.2随机模拟的软件实现步骤 (4)3.3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5)第4节实证分析与研究........... (6)4.1数据来源 (6)4.2指标选择 (6)4.3综合评价排序 (6)第5节程序输入及输出结果8参考文献附录第1节问题背景综合评价即是对被评价对象完成时态的状态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其理论与方法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县城发展水平评价城环1401 杨盼盼201401032(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加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十六个县(区)的GDP由2000年的679.1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873.84亿元,增长20%以上。
2、经济实力有所提高。
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29.53亿元增加到2003的45.96亿元,增长50%多。
3、结构日趋调整。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00年的38.4:32.8:28.8调整为2003年的33.3:36.5:30.2。
(二)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投资力度有所加强在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在16个县中,已经实现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98%的村通公路,70%的村通自来水。
16个县公路里程由2000年的5468公里增加到2003年底的15684公里。
2003年16个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85亿元,比2000年211亿元增长82%。
(三)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逐步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
16个县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5年的121.85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39.4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95年的118.05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355.86亿元;农民收入由1995年的1663.79元增长到2001年的3220元,名义增长近一倍。
二、经济薄弱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江苏省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顺应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经过十年的努力,苏北十六个经济薄弱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展所长,各具特色。
目前各县综合发展状况如何,如何综合客观评价各县发展状况。
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客观的评价各县市的竞争力的强弱,有利于分类指导,认识自我,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好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薄弱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经济薄弱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这套指标一共为26个。
包含了13个经济发展指标,13个社会发展指标。
既有总量的,更多是人均的、强度的、结构、比例指标。
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和选择,结合各县实际并参阅了国家统计局对于县市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各县(市)的统计指标值不能简单相加,一是各指标之间的计量单位和数量级不一样,二是各指标在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的重要程度不同,简单相加不能体现各指标的重要性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对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数据综合。
1、原始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二个方面。
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解决不同性质数据加总问题,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须先考虑改变逆指标数据性质,使所有指标对评价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再加总综合才能得出正确结果。
对逆指标作同趋化处理,我们采用了赋负值法,即对逆指标赋负值改变指标性质,对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经过上述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均转换为无量纲化指标评价值,即各指标值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可以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2、指标权数确定。
使用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做综合评价,还必须对各参评指标做出较为科学的权数调整,合理反映各评价指标的影响和作用程度,以便得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结果。
我们利用主成份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其基本原理是:将评价对象原始指标组合成新的综合指标,使他们之间表现为线性函数关系。
通过数学变换方式计算综合指标方差占全部原始指标总方差的比重,这个比重值越大表明综合指标“综合”原始指标的能力越强。
主成份分析法即是把一定个数的原始指标总方差分解为相等数目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方差之和,使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达到最大(贡献力最大),第二个综合指标的方差第二大,以此类推,使前面的几个综合指标既可包括总方差中的绝大部分方差,又包含了原始指标中的绝大部分信息量,我们就称前面的少量综合指标为原始指标的主成份。
运用主成份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计算出特征值和每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根据特征向量计算出每个主分量,而每个主分量实际上是反映某个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或全部,与主分量相对应的特征向量中的各元素的数值反映了各个变量属性对该主分量作用的大小。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主分量中能综合反映该经济现象的一个主分量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各元素数值,作为进行综合评价的权数,而这个权数实际上也是反映各指标对综合经济现象的贡献。
由上述赋权过程可以看出主成份分析法确定权数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该方法主要从数据本身出发,经数学变换取得权数,无任何人为因素影响,属纯客观赋权方法,能够客观体现原始数据本身对指标体系的赋权作用。
3、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采用了分层次综合评价法。
在作一级评价时,采用上述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权数,分别计算出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发展二个因素的指数值。
在进行二级综合评价时,根据二因素对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分别对其指数值赋予不同的权数。
采用加权合成的办法计算出县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4、计算过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计算相关系数。
对标准化后的每两个指标变量间计算相关系数,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关系数矩阵。
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选择综合反映该经济现象的主分量;确定该主分量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元素值为各变量的权数;计算指数值。
以以上确定的权数对经过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加权合成,从而得到反映各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最后以各因素的指数值进行加权合成,计算出县域县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三)县域发展水平评价结果根据上述步骤,我们收集了2003年16县(区)的资料,并加工整理了这次评价的所需要的各个指标,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分析软件SAS进行科学计算,计算江苏省16个县(区)综合发展指数结果如下。
表2:2003年苏北16个县(区)综合发展指数(四)16个县经济发展的分类分析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将16个县(区)分为两类:一类较好县:9个。
阜宁县、盱眙县、沭阳县、淮阴区、赣榆县、滨海县、丰县、东海县、宿豫县。
二类较差县:7个。
泗洪县、响水县、泗阳县、睢宁县、涟水县、灌南县、灌云县。
1、经济总量规模、结构、均量的差异一类较好的9个县974万人,二类较差县691万人。
2003年一类较好县实现GDP558.2亿元,二类较差县实现GDP315.6亿元,二者相差242.6亿元。
一类较好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是31.8:38.4:29.8,二类较差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是36.1:33.2:30.7,一类县非农化水平比二类县高4.3个百分点。
一类较好县人均GDP5738元,二类较差县人均GDP4528元,一类县高出二类县1210元,高27%。
具体从16个县看,沭阳县GDP87亿元,总量最高,响水最低。
从人均GDP看,盱眙县最高,达8037.4元,灌云县最低,为3731.7元,盱眙县是灌云县1.15倍。
16个县人均GDP均低于全国9101元的水平。
有6个县在5000元以下。
表4:各县人均GDP情况一类丰县沭阳东海县滨海县宿豫县赣榆县淮阴区阜宁县盱眙县人均GDP 4953 4987.5 5096.7 5225.6 5506.7 5724.9 6557.7 6895.4 8037.4二类灌云县灌南县睢宁县泗阳县涟水县响水县泗洪县人均GDP 3731.7 4088 4094.6 4414.9 5059.6 5151.2 5735.32、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从农民收入水平看,一类县要好于二类县。
2003年16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20元,比上年增长2.8%。
一类较好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346元,比二类较差县3039元,高307元,高10%。
表5:16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从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看,一类县要略好于二类县。
2003年一类较好县农民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91元,比二类较差县2071元,高120元,高6%。
3、县域财力的差异从地方财政收入情况看,2003年16个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18亿元,不及苏南五强县中的任何一个县,调控能力较弱。
一类县要略好于二类县。
2003年一类较好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07元,比二类较差县168元,高39元,高23%。
从乡镇级财政情况看。
一类县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每个乡镇802万元,有45%的乡镇在500万元以下,二类县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每个乡镇653万元,有53%的乡镇在500万元以下。
表6:不同类型县财政收入状况的差异4、工业发展的差异16个县发展的差异,在产业发展上主要体现为工业发展的差异。
从工业发展情况看,一类县要略好于二类县。
2003年一类较好县工业总产值1080亿元,比二类较差县419亿元,高661亿元,高1.6倍。
表7:不同类型县工业发展状况指标名称单位一类县二类县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个75133 52488全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亿元1080 4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个936 64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亿元298 1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72 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亿元286 1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8.2 3.9(五)近十年来,经济薄弱县与苏南经济强县的差距显著扩大。
根据对苏北15个经济薄弱县(不含宿豫县)与苏南14个县(溧水、高淳、江阴、宜兴、溧阳、金坛、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丹阳、扬中、句容)比较分析中发现,江苏南北差距十分显著。
一是总量看:地区生产总值:2003年苏南14个县实现GDP3341.2亿元,是1993年的4.5倍。
苏北15个县实现GDP735亿元,是1993年的2.5倍。
苏南14个县与苏北15个县实现GDP的差距由1993年的409.6亿元扩大到2519.3亿元。
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都在显著的拉大。
苏北15个县经济薄弱县的经济总量还比较小,不及江阴(508亿元)、宜兴(281亿元)的和。
城乡居民储蓄:2003年苏南14个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20.3亿元,是1993年的8.8倍。
苏北15个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2.5亿元,是1993年的5.5倍。
苏南14个县与苏北15个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差距由1993年的123.8亿元扩大到1287.8亿元。
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也在显著的拉大。
苏北经济薄弱县城乡居民的家底不够厚实。
地方财政收入:2003年苏南14个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7.0亿元,是1993年的6.2倍。
苏北15个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亿元,是1993年的3.2倍。
苏南14个县与苏北15个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差距由1993年的28.8亿元扩大到20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