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分析法概论

合集下载

9光谱概论

9光谱概论
光谱分析是研究最多和应用最广 的分析技术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 计算机和化学计量学的发展 ,推动了 光谱分析方法和仪器的发展。 一机多能或多机联用, 吸取其它 学科的新成果,创立新的分析方法是 光谱分析发展的新途径。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九章 光学分析法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spectroscopic analysis
掌握: 电磁波的波长、波数、频率与能量的关系及电磁 波谱的产生过程; 光谱法的分类。 熟悉: 电磁波谱的区分; 光谱分析仪器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 了解: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 谱法的起源; 光谱法的发展。
准直镜
使进入进口狭缝的发散光变成为平行光
线,又将色散后的平行单色光聚集于出口
狭缝。
试样装置
光源与试样相互作用的场所
a.吸收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 : 石英比色皿。 红外分光光度法:将试样与溴化钾压制 成透明片。
b.特殊装置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雾化器中雾化, 在火焰中,元素由离子态→原子;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试样喷入火焰;
分子(原子)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
激发态
基态
介质粒子会选择性地吸收 吸收光谱 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 发态,利用该现象进行光谱分析的方法叫吸 收光谱法。
吸收了外界能量(电磁辐射能、电能 和热能等)而处于激发态的粒子在返回到 低能级或基态时,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 出多余的能量。 激发态 利用该现象进行 光谱分析的方法叫 发射光谱法。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按照电磁辐射能量的不同 ,与物质间 作用机理不同, 产生的物理现象不同, 建 立各种不同的光学分析方法。 光谱法 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时,记 录能级跃迁时光强度随波长变化 (即光强-λ 曲线图谱)。 非光谱法 测定电磁辐射的某些性质变化 (反射、衍射、折射和偏振等)

光谱分析法简介(UV AAS FTIR NMR)..

光谱分析法简介(UV AAS FTIR NMR)..

式中,A ——吸光度
K ——常数 ——意义 该式是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吸光度 (absorbance)A与样品中某元素的含量 C呈线性关系。通过一组已 知浓度的标准样品,做出A与C之间的工作曲线。在同样条件下,测 量未知物的吸光度后,利用工作曲线就可求得未知物的浓度Cx
2018/10/8
转变成原子蒸气,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的关键部件之一。有 火焰原子化器和无焰原子化器两类
●分光系统单色器 ●检测系统
作用是把要测量的吸收谱线同其他谱线
分开。分光部件有棱镜和光栅两种类型
作用是接受光信号,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经放大和运算处理,给出分析结果。主要由检测器、放大器、 读数和记录系统等组成
——摩尔吸收系数 在A=lg(I0/It)=Kbc中,当浓度c用mol· L-1, 液层b厚度用cm表示,则K用摩尔吸光系数代之
A= bc
的意义 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 L-1,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
光度。它反映了吸光物质对光吸收的能力,一定条件下为常数; 同一物质用不同显色剂时,有不同的值
——同一波长的光称单色光,由不同波长组成的光称复合光。物质 有色是因其分子对不同波长的光选择性吸收而产生。下页表列出了 颜色与吸收光之间的关系。其中对应颜色的光称互补色光 ——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纵坐标,吸 光度为横坐标,得一条吸收光谱曲线,它清楚地描述物质对光的吸 收情况。图片分光UV-1图1为MnO4-和Cr2O72-的选择性吸收曲线 。可见, MnO4-在可见光范围内对525nm附近的绿光有最大吸收 max=525nm。浓度不同光吸收曲线形状相同,吸光度大小不同 UV-11
( 6)灵敏度高
(7)样品损坏少

仪器分析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仪器分析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13
吸收光谱法与发射光谱法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章 光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 吸收光谱是物质吸收相应的辐射能而产生的光 谱。 • 产生光谱的必要条件: 所提供的辐射能恰好满足该吸收物质两能 级间跃迁所需的能量。
• 常见的吸收光谱法有:
γ射线光谱法、X射线吸收光谱法、原子吸 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 谱法、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 等。
粒子性 E
发射 热辐射 光压现象
E h hc

光的化学作用
4
电磁辐射和物质相互作用
• 由于光子具有不同的能量,故可分为不同的谱带。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章 光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5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章 光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 当辐射通过物质时,电磁辐射的交变电场导致分
• 光学分析的三个主要过程:
– 能源提供能量;
– 能量与被测物质相互作用;
– 产生被检测讯号。
2
第一节 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
xie 仪 器 分 10-2 nm 10 nm 析
第 十 章 光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又称电磁波),是一种以 巨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 媒介的量子流,它具有波粒二项性。
子(或原子)外层电子相对其核的振荡,造成分
子(或原子)周期性的极化。
• 如果入射的电磁辐射能量正好与分子(或原子)
的基态与激发态能量差相等,分子(或原子)就
会选择性的吸收此能量,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 •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或原子)通常以热的形式释 放能量,回到基态。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光谱分析)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光谱分析)
非光谱法—不涉及能级跃迁,仅测定辐射的某些 基本性质变化的分析方法。(透射,散射,反射, 折射)
2.按物质与辐射能的转换方向(能级迁移方向)
吸收光谱:
M h 吸收辐射能量 M * 吸收光谱
基态 光
激发态
✓例: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
M * 发光释放能量 M h 发射光谱
激发态
基态 光
辐射(能量)→
透明 介质
吸收辐射 基态激发态
不吸收辐射 透射,散射, 反射,折射
第二节光学分析法分类 1.按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
是否发生能级跃迁
光谱法—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 能级跃迁,利用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强度随波长 (或相应单位)的变化(即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 结构分析的方法。
6.2(ev)
3.电磁波谱:
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
核反应
内层电子
外层电子
原子核 自旋
振动-转动 分子转动
电子光谱

波长

能量
分子光谱
大 小
NMR光谱
二、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发射、 吸收、散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 等。
第一节 UV-Vis 法基本原理和概念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辐射能量≠能级差—辐射不被吸收 电磁辐射→物质
辐射能量=能级差—能级跃迁
能级跃迁(分子吸收光谱)
电子能级(n)跃迁(紫外-可见光引起) 振动(v)及转动(J)能级跃迁(红外光引起) 核自旋能级跃迁(磁场中,无线电波引起)
分子能级跃迁示意图 4
3
2

第九讲 光谱分析概论

第九讲 光谱分析概论
分子轨道可近似用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表示。
分子轨道可分为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成键分子 轨道能量较参与组合的原子轨道能量低,而反键分 子轨道能量则高于参与组合的原子轨道能量。
3.分子的振动与振动能级
(1)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分子振动是指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以平衡
位置为中心的相对(往复)运动。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可近似用弹簧谐振子模拟。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是物质在紫外、可见辐射作用 下分子外层电子在电子能级间跃迁而产生的,故又 称为电子光谱。
由于分子振动能级跃迁与转动能级跃迁所需能 量远小于分子电子能级跃迁所需能量,故在电子能 级跃迁的同时伴有振动能级与转动能级的跃迁,即 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紫外、可见光谱中包含有振动 能级与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谱线,也即分子的紫外、 可见光谱是由谱线非常接近甚至重叠的吸收带组成 的带状光谱。
中红外光区(3.0 ~ 30µm )
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离子的基频吸收带出现 在该光区,适于进行红外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中红外光谱仪最为成熟、简单,而且目前已积累了 该区大量的数据资料,它是应用极为广泛的光谱区。通常, 中红外光谱法又简称为红外光谱法。
远红外光区 (30 ~ 1000µm )
由气体分子中的纯转动跃迁、振动-转动跃迁、液 体和固体中重原子的伸缩振动、某些变角振动、骨架振 动以及晶体中的晶格振动所引起的。
能量弱,一般不在此范围内进行分析。
二、 红外光谱法
1. 红外光谱图及表示方法
红外光谱是研究波数在4000-400cm-1(2.5-25µm)范围 内不同波长的红外光通过化合物后被吸收的谱图。谱图以 波长或波数(1/)为横坐标,以透光度为纵坐标而形成。
近红外区:0.77~3.0μm —OH和—NH倍频吸收 区

第3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3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E h h
c

其中,E 为能量, 常用单位是焦耳(J)和电子伏特(eV), 两者的换算关系为: 1eV = 1.602 ×10-19 J; h 为普朗克常量,其值为6.626×10-34 J· s; c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其值为2.9979×1010cm· s-1
质谱法 确定分子的原子组成、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式和分子结构。经常与UV、IR及NMR 等配合运用。
碳提供的sp2轨道上的一个电子和氧提供的一个py
电子形成成键轨道 σ ,相应的有反键轨道 σ* ;氧 的一个 pz 电子与碳的一个 pz 电子形成另一个成键 轨道π,其反键轨道为π*;氧中的一对px电子在非 键轨道n中。
分析化学课件
各轨道能级高低顺序: n**
光学分析... 电磁辐射... 光谱分析法 非光谱分...
分析化学课件
光学分析...
电磁辐射...
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光谱分析法 非光谱分...
光学分析...
光谱分析...
小结
pH值
pH 值对紫外光谱的影响较普遍。对酸性、碱性或中性物质
都有明显的影响。苯酚在酸性或中性水溶液中,有 210.5nm 及 270nm 两个吸收带;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分别红移 235nm 和 287nm.
光谱分析...
小结
2. K带:共轭系统中π→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和R带比:
①吸收波长较短
②吸收强度大(强带)
③溶剂极性增加,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
如 丁二烯 CH2=CH-CH=CH2, λmax=218, ε=104
分子处于激发态,极性较大,故和极性溶剂发生 牢固的结合,而使稳定,而位能降低
分析化学课件
小结

光谱分析法概论十

光谱分析法概论十

吸收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按作用结果不同分 原子光谱→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带状光谱

按能量交换方向分
续前
3.非光谱法: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测定 电磁辐射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基 本性质变化的分析方法 分类:折射法、旋光法、比浊法、χ射线衍射法
4.光谱法与非光谱法的区别:


光谱法:内部有能量交换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原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分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分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非光谱法:内部没有能量交换 仅测定电磁辐射性质改变
准直镜 色散元件 出射狭缝
(三)辐射的检测
1、作用:光电转换器,应具有低噪音、高灵敏度和宽线性响应。 2、部件: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 蓝敏光电管(200~625nm): 阴极涂有锑和铯 红敏光电管(625~1000nm):阴极涂有银或氧化铯 光电倍增管(200~1000nm):不可测太强光
=6.20(eV)
能量 J 或ev, 1ev =1.60×10-19J ; : 波长 nm , 1nm=10-7 cm c: 光速 2.998×1010cm· s -1 ; h: 普朗克常数 6.626×10-34 J· s
续前
3.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
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
1、涉及物质内能变化: 辐射能=介质的基态与激发态能量差 产生光的吸收、发射等光化学变化。 2、不涉及物质内能变化: 辐射能≠介质的基态与激发态能量差 产生光的散射、折射、反射等物理现象。
第二节、光学分析法分类
一、光谱法与非光谱法 1.光谱(spectrum) :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时,记录物质内部 发生量子化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发射或散射 等电 磁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变化的图谱。 2、光谱法: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一种通过观察样品所产生的光谱,从中获取
样品的信息的科学方法。

光谱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天文学等领域。

光谱分析法基于样品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发射、散射
等特性进行分析。

根据光的特性,可以分为吸收光谱分析法、发射光谱分析法和散射光谱分析法等几种常见的分析
方法。

在吸收光谱分析法中,样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根据吸
收程度来确定样品中特定物质的浓度或特征。

常见的吸收
光谱分析方法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原子
吸收光谱等。

在发射光谱分析法中,样品受到外界刺激后发射特定波长
的光,并通过观察光的强度和波长来分析样品中的成分。

常见的发射光谱分析方法有荧光光谱、磷光光谱等。

在散射光谱分析法中,样品对入射光进行散射,并通过测
量散射光的强度、角度等信息来分析样品的性质。

常见的
散射光谱分析方法有拉曼光谱、散射光谱等。

光谱分析法具有非常高的分析精度和灵敏度,并且可以对
样品进行非破坏性分析。

因此,光谱分析法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