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合集下载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淮南子》书影
《淮南子》是西 汉皇族淮南王刘安 及其宾客集体编写 的一部著作,其内 容以道家思想为主。 他们编写《淮南子》 的目的,是针对初 登帝位的汉武帝刘 彻,反对他所推行 的政治改革。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于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而言,并不合适。

董仲舒(前 179年-前 104年),广川郡(今河北 景县)人,是西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公元前134年, 汉武帝下诏向各地贤良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与 汉武帝的三次对策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文化主 张,称《举贤良对策》。此外,他还著有《春秋繁 忠君守礼 露》一书。董仲舒的基本思想包括三点:( 1)“天 人感应”,君主应行仁义,否则天会出现灾异;(2) “天不变,道亦不变” ,用三纲五常来维系社会和 人伦关系的和谐;(3)“大一统”,建立以儒家学 说为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董仲舒(苏州 沧浪亭五百名 贤像)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议(深入学习)
材料二:
学习时间:7分钟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汉武帝在经济和军事上巩固大一 统的措施。
图五:“马踏匈奴”石刻

学习时间:7分钟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汉武帝在经济和军事上巩固大一 统的措施。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对盐铁经营政策进行调整的目的。 目的:①抑制富商,加强中央集权;②增加财政收入。 (2)材料二所示图片是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刻。汉 武帝时期对匈奴用兵规模最大、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战役是( C )
难点:汉武帝的评价
思(基础感知)
1.“推恩令”与刺史制度
学习时间:13分钟
(1)背景:a.西汉初,___________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 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汉景帝:七国之乱)b.地方上的 _____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 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①汉武帝采纳___________的“_________”建议,下昭 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 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②汉武帝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③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____,把全国划分为 13个________,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________州部内的地方 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课件)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课件)

识图学史
秦坑儒谷
合作探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
• 你如何看待秦始皇时期的“焚书 坑儒”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
目的 方式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 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
采用法家思想,对思 想文化进行粗暴的破 坏。
方式
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 统,促进大一统局面的 形成和巩固。
板书设计
达标训练
D B
达标训练
B
B
达标训练
C
达标训练
C B
达标训练
B B
达标训练
D
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
谢谢!
自主预习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 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材料研读
材料一
“推恩令”的实施
材料研读
材料二
“推恩令”的实施
材料研读
概念解释
什么叫大一统?
中央加强在政治、思想、 文化、经济等各方面进行统一 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 治局面,这就是“大一统”。
3 经济上面临的问题
盐铁专卖
汉武帝时期,私人铸 币,盐铁经营权被豪 强掌握,国家的经济 命脉不被中央控制。
中国古代富豪榜之西汉——如鲁人曹邴氏, “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蜀的卓氏、程 郑,南阳孔氏,也是由于“大鼓铸”,又 “通商贾之利”,富至巨万,腰缠万贯。 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 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里,富商大贾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凡是不属于孔子 的儒家经典范围 之内的学说,都 要加以禁止,不 能让它们与儒学 一同发展。

教学反思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反思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反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活力杯”教学展示活动,我讲授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的授课,我有几点体会:
1、在课题一开始就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积
极参与课堂,这一点很重要,毕竟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吗!2、认真备课:本课难点非常难以理解,首先教师要把握好学习和
讨论的深度广度。

其次教师用自己的话通俗的、深入浅出的解释教材重点、难点生僻字,有利于加深印象和理解,这一点是我的长处,我也比较擅长,以后可以多多采用。

3、讨论,最好2人一小组,有1人负责记录。

10人或者一排同学一大组,引入竞赛方式,竞赛是要做好协调和调动。

4、教师的总结提升很重要。

编筐挝篓,重在收口么!它利于学生形成总体概念,整体把握本课内容,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2016年10月28日。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出示 PPT)公元前 154 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汉 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出示 PPT)主父偃的“推恩令”是一个巧妙的削弱诸侯 王势力的有效办法:充分利用了长子继承制度而诸侯王次子以下诸子不能继承封地的矛盾和 弊端,诸侯国的封地层层再分封,诸侯王越来越多,而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诸侯国失去了 对抗中央的能力。同时推行的政策还有“附益法”和酬金律等,“附益法”的内容和目的就 是严禁官僚帮助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并为他们获取各种利益,这就在经 济上和政治上阻止诸侯王形成势力集团。酬金律中所说的酬金就是每年春节祭祖的时候,诸 侯要献上贡金,助天子祭祀。此法本来是汉文帝所定,武帝时候,为了收回权力,于元鼎五 年(公元前 112 年)宣布检查贡金的成色,“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候免国”,结果一 连免了 100 多个侯爵,此法遂成定制,在此后打击诸侯王势力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通 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学生展示:情景剧《上朝》(出示 PPT)(8 分钟) 旁白:某日,汉武帝与某大臣正在商议国家大事。 汉武帝:爱卿,近来天下可太平? 大臣:启奏陛下,现在有些人整天说三道四,批评您的政策,指责中央,恐怕对国家的中央 集权不利。 汉武帝:究竟该用什么思想来统治才可永保江山呢?是法家的、道家的还是儒家呢? 大臣:······(大臣开始发表言论,儒墨道法等学派的观点)
节课,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位旷世奇才和帝王的风采。
三、学习目标展示(出示 PPT)(1 分钟)(学生齐读)
1.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汉武
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朝代 建立的时间 建立者
大一统局面
秦朝 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
西汉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
汉文帝
文景
汉景帝
之治
西汉
汉武帝
大一统初创
大 一 统 巩 固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 前87年),汉族,幼名刘彘,是西 汉的第7位皇帝,七岁时被册立为 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 ,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 期。 汉武帝雄才大略,使西汉朝成为当 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汉武 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大一统局 面?汉武帝又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 的呢?他所采取措施又有什么样的 作用和影响?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小知识:
什么叫大一统?
中央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 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局面, 这就是“大一统”。
汉武帝登上帝位只有16岁,这位年轻的皇帝,在政治上
面临哪些难题?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
金 缕 玉 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制 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 多的时间完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按汉朝礼制,金缕玉衣是皇帝才可以享用的, 可后来某些诸侯王也使用金缕玉衣。这说明了什么?
着眼长治和久安 武帝一统更不凡 雄才大略汉武帝 善用人才把权集 罢黜百家尊儒术 集权削侯分土地 举办太学学五经 一统江山鼎盛期
齐读歌谣 巧记忆
晚年(前89年),他颁布《罪己诏》 对自己统治期间不顾百姓生活,穷兵黩武等 方面作了深刻的检讨。 推行农业改革,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

第12课_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

第12课_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案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掌握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知道主父偃和董仲舒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时空观念: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尊崇儒术、盐铁专卖以及北击匈奴等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初步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了解“推恩令”“尊崇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背景,理解汉武帝采取巩固大一统措施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推恩令,尊崇儒术,北击匈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6岁的少年皇帝,接管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四海统一,国富民强。

然而繁华背后,危机四伏。

他是谁?究竟面临哪些危机,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贡献,领略汉武帝的风采。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削弱地方势力教师提问:“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看似一派繁荣的“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暗流汹涌,存在诸多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谈谈汉武帝即位初期,国家面临怎样的形势?学生回答: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教师提问:这两股势力危及国家统一,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学生回答: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令诸侯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实行有何作用?它“妙”在何处?学生回答:作用: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说课课件)上课讲义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说课课件)上课讲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 汉强盛的顶点,经济 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 物质基础,从而认识 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 要原因。同时这也是 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 个鼎盛局面,它对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可以培养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1、重点: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 朝》(说课课件)
(二)、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和作用。知道汉武帝从 思想、政治、疆域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史实。
(三)、新旧教材的区别:
1、在上一课增加了“文景之治”的内容,文景之治的出现是汉 武帝可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必要条件。使学生对西汉的历 史更系统。 2、减少了“评价汉武帝”的要求。这种改变基于如下考虑:评 价的基础是对史实的了解。初中对于历史人物了解不多,其实 不具备全面评价的基础。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秦坑儒谷
汉代讲经图
春秋战国 前221 秦 前206 汉
……
百家 争鸣
焚书 坑儒
罢黜百家 实现思想上 独尊儒术 的大一统
儒家忠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 学居于主导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问题
政策

私人你铸币知道董仲铸铢币钱舒权收是归中怎央,么统一被铸造汉五 武济上帝发现的?汉武帝
汉高祖
我和我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 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帝
我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汉朝 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设计意图:以此生动有趣的小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2、讲授新课(35分钟)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了解历史; 1、西汉初有汉武帝通过什么方法削弱诸侯王势力? 2、汉武帝建立什么制度,把全国分为了13个州部? 3、汉武帝接受谁的建议把哪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时国家统一铸造的货币叫什么? 5、他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A.道家学说B.法家学说C.墨家学说D.儒家学说
5、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形成的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A.统一铸币,盐铁官营B.罢出百家,独尊儒术C.兴办太学D.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
6、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A.汉高祖时候B.汉文帝时候C.汉景帝时候D.汉武帝时候
2、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保证皇帝权威和朝廷政令推行,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 )
A.焚书坑儒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创立科举制D .大兴文字狱
3、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渠D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4、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的是()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导设计
科目
历史
年级

授课教师
李波
课题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型
新课
课时
1
课堂
目标
1.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重点)
2.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难点)
学导过程
导入
播放《汉武大帝》片头视频




任务

一、朕很不开心
(一)政治之烦恼
1、烦恼之源:西汉初年,和地方上的这两股势力强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解烦之措: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下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由皇帝制定封号。汉武帝还建立,派刺史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3、措之影响:的控制大大加强。
(一)思想之烦恼
1、烦恼之源: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1、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2、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3、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16岁的刘彻登上大汉帝国宝座之后,雄心勃勃,准备一展雄才大略 。你认为,
他是否具备了一展雄才大略的条件?他面临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解释大一统:
大一统,不等同于大统一,是指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思想、军事、经济、文化方面
实现了高度的统一,是不容分割的。
角色扮演汉武帝:主父,朕今日听闻梁王出行都与朕无异了,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库存的珠
宝玉器多于京师,长此下去,必影响国体,朕欲除此祸患,不知主父可有高见?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一、“推恩令”的实施(政治)
1 背景:诸侯王和豪强地主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 措施:A、颁布推恩令
建议者:主父偃
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
是北游燕、赵、中山等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前134年,主父偃抵长安。直接上书汉武帝,
按照《史记》的记载,是朝呈暮见,早上呈报上去晚上汉武帝就召见他了。同时被召见的还
有另外两个上书的人。汉武帝见到三人后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
晚也”,说你们这些人都跑哪去了,为什么我和你们见面这么晚呢?这句话就说明汉武帝对
这几个人非常器重。后来主父偃隔几天就上一道奏章,隔几天上一道奏章,这些奏章一上来
就中了汉武帝的心思。汉武帝就一年之内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的飞黄腾达了。
实施办法:汉武帝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
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展示图片:假如一个诸侯王的封地有下图那么大,他有4个儿子。根据推恩令,他的封地变
成多大了呢?
教师:推恩令就是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
国的封地分给其他的子弟,皇帝封他们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进行管理。
展示诸侯国土越分越小的图片。
教师:通过层层推恩,诸侯王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小,通过对比大家想一想,推恩令有什么
作用呢?
学生: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
汉武帝采用的“推恩令”,看似柔弱的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废一兵一卒,就轻松的解
决了诸侯国实力强大的问题。
教师: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削爵、刺史制度。
展示图片,介绍削爵和刺史制度。
推恩令的结果 :
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教师:同学们总结一下,汉武帝在政治方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推恩令、削爵、刺史制度。
教师:这些政治措施都加强了皇权,从而实现了政治层面的大一统
教师总结 B、建立刺史制度
内容: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
职能: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角色扮演(汉武帝):董爱卿,近来朕心中颇为烦闷,诸王门下的那些宾客又在批评朕的政
策,指责中央,唧唧歪歪,吵得朕心神不宁,不知爱卿可有对策?
学生讨论并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总结: 废除诸子百家的主张,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让学生看书进行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呢?为什么要
提出来?提出这项主张的目的是什么?
1 背景
诸子百家学说在社会上流行,威胁国家统治
2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3 提出者:董仲舒
介绍董仲舒生平: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
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
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
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
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
了一定的贡献。
4 表现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诗》《书》《礼》《易》《春秋》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开创,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中的老师称为博士,
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太学中学习的主要课程都是一些儒家经典,学生经考试合格,被任免为
政府官吏。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这种“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做法,就使汉武帝实现了思想层面的大一统。
5 作用
自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比一比: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异同点
相同点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实质:文化专制
不同点方式和结果:秦始皇“焚书坑儒”:采用法家思想,对其它思想粗暴破坏,加速了
秦朝的灭亡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吸收法、道思想),以儒学为正
统思想,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教师角色扮演:同学们,朕可不止在政治、思想、文化上下功夫,朕在经济、军事上一
样是功绩卓越,你们当中可有人知道朕在经济、军事都做过些什么吗?
展示材料: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
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
教师:通过上述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1.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 2.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 教师:盐是每个
人都必须拥有的重要的生活资料,而铁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制造农具和兵器的基本材料,是非
常重要的生产资料,这些重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却不受国家的控制,而是掌握在地方富商大
贾手里,地方豪强控制着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面对这一问题,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 、盐铁官营(经济上)
背景:富商大贾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作用: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展示地图。
教师:汉武帝除了在政治、思想、经济三个方面巩固大一统外,在军事上还派卫青、
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扩大了西汉的疆域,使西汉开始
进入鼎盛时期,从而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四、军事上:抗击匈奴
汉武帝在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的举措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上,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让中央统辖的郡直接管理受到私恩的侯国,这其实更
加完善了秦朝时的郡县制,我们现在省市的划分就是秦汉时期的郡县制演化而来的。
思想上,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
来曲阜参观考察时就曾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就是受到儒家以德治国理念的
影响。包括现在世界上有476所孔子学院以及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这也是儒家思想对后
世影响深远的一个典型例子。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创始人,他代表了我国思想界,文化界的
最高成就。
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使五铢钱成为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这种五铢
钱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建立刺使制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上: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军事上:抗击匈奴
课后探究:如何评价汉武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