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科举解额考_赵冬梅
2024届绵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绵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卷2023.10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而常见的文体,属于“记”类散文,起初主要用来叙述学校的兴建过程。
学记起源于中唐,兴盛于宋。
一种文体的兴盛,往往是时代文化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单纯归因于文体形式本身的演进。
宋代学记的创作发生与发展同宋代文化诸层面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科举制度是宋代学记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举制度对宋代政治、文化及文学创作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学记创作的影响尤其明显。
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看,宋代学记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科举催生,地方政府因科举考试的需要而兴建官学,学记也随之大量产生。
地方官学的兴建,最初的动机之一便是地方官员想为本地的士子提供一个读书学习的场所,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科举考试。
而学校兴建完毕后,负责修建的官员士绅往往请一些著名的文人来撰写学记,以表彰其政绩。
比如,仁宗庆历七年,杜应之出守浔州,“下车三日……乃大相厥土,而营学宫”,完工以后便请余靖作记。
科举取士人数较多的地区,官学教育往往比较兴盛,该地的学记作品数量也比较多。
科举制度催生了宋代学记,但宋代创作的学记并没有因此对这一制度歌功颂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反而变成了反思、批判科举制度的一面镜子。
胡寅在《桂阳监学记》中就将科举取士视为“世远道丧”的表现。
随着科举考试中各种弊端的显现,越来越多的对科举制度进行批评与否定的内容涌现在宋人的学记里面。
学记成了宋人表达自己崇高的“政学一体”政治文化理想的一种常用文体。
如王安石的名作《虔州学记》《慈溪县学记》,在批评科举取士之弊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学校乃为政之本。
其次,道学的兴盛对宋代学记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学是儒学的新形态,是宋代思想界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
从学记创作的数量上看,南宋远超过北宋,但其创作质量却又另当别论,这一点与道学家对学记的情有独钟密不可分。
赵冬梅: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政治由仁义转向法家的关键所在

赵冬梅:王安⽯变法是北宋政治由仁义转向法家的关键所在# 合传媒摘要 #皇帝的权⼒⽆远弗届,⾄⾼⽆上;⽽且,如果⼀个皇帝要做昏君,谁也拦不住他。
真正能够约束皇帝的其实只是⼀些道德性的、软性的约束,这些约束就是什么?天(⽼天);还有⼀个,“⼈⾔”(社会舆论);再有⼀个,就是列祖列宗(本朝的列祖列宗)。
“但是,说“天变不⾜畏,⼈⾔不⾜恤,祖宗不⾜法”——尽管不是王安⽯的原话,可是基本上反映了他的主张——就等于⼀下⼦把⽼天、把舆论、把列祖列宗这些原本能够束缚具体的皇帝的绳索,全部给松绑了,把皇权从那个⽆形的笼⼦⾥给放出来了。
本⽂摘⾃赵冬梅⽼师在6⽉29⽇“共识国际讲坛”上的⽂字整理稿。
赵⽼师是北京⼤学历史学系教授,著有《⼤宋之变:1063-1086》《法度与⼈⼼:帝制时代⼈与制度的互动》《⼈间烟⽕:掩埋在历史⾥的⽇常与⼈⽣》等。
王安⽯变法是北宋历史上的第⼆次⼤的改⾰浪潮。
西⽅有⼈会称呼它为“⼤变法”,它确实是⼀个相对⽽⾔更⼤的变法;但是,我们放在北宋的整个改⾰的脉络⾥来看,它是第⼆次的改⾰浪潮。
王安⽯变法是在神宗朝。
神宗朝⼀共有两个年号,第⼀个年号叫熙宁,第⼆个年号叫元丰。
熙宁年间基本上是王安⽯在主持,等到元丰年间是神宗在主持。
从熙宁到元丰,这个法度、这些制度其实基本上是⼀脉相承的,所以中国学术界现在通常把王安⽯所主持的变法和王安⽯下台之后神宗直接主持的法度加起来称为“熙丰变法”,就是熙宁、元丰年间的变法。
王安⽯ 王安⽯变法失败了吗?关于北宋这第⼆次的改⾰,⾸先要澄清的⼀个问题就是:改⾰失败了吗?在我们过去的教科书和⼀些著作⾥,通常会说:王安⽯变法就等于改⾰,就等于是进步的、正确的,反对王安⽯变法就等于是⼀个很糟糕的、不好的事情;⽽王安⽯变法就是在以司马光为代表的顽固保守势⼒的阻挠之下最终失败了。
我们读历史⼀定要区分判断和事实。
说“王安⽯变法失败了”,其实是⼀个判断,这个判断究竟是否符合事实呢?我们要看它⽤的标准。
中国故事富强篇(宋)

中国故事富强篇(宋)幸福的宋朝人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从此一个跨越了整整3个多世纪、经历了18位皇帝的帝国,巍然耸立于世界的东方。
然而这个从一开始就实施重文抑武国策的王朝,面对强敌入侵,表现得极其软弱,最终导致连战连败,国土被大量侵吞,百姓流离失所,吃尽了苦头。
因此多年以来,宋朝都以一个积贫积弱的负面形象,尴尬地长存在于世人的眼中。
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演进,在宋朝达到了一个最高峰。
赵冬梅将宋朝文明的魅力总结为“三高”:第一,是宋朝普通人的幸福指数高。
第二,宋朝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高。
第三,宋朝政治文明的水准高。
不过赵冬梅同时强调,这“三高”主要存在于北宋时期。
经济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曾经做过一个估计,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280年,也就是从北宋到南宋,中国的人口增加了8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幅是三分之一。
同一时期,欧洲的人口增加了7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00美元增加到500美元,只增加了四分之一。
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活字印刷术对当时所起的作用其实是很小的,真正影响当时的书籍传播方式的是雕版印刷,就是在木板上刻书的内容,然后用来印刷书籍。
因为雕版印刷术的广泛使用,宋朝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信息大爆炸。
宋代有几个雕版印刷的中心,包括浙江、福建和四川。
其中福建麻沙书坊的书印刷质量比较差,但是很便宜,这就让那些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得到书,有机会读书,有机会上进。
宋朝社会的识字率比之前的任何时代都高,而且宋朝的州县普遍设立了官学,这些官学在北宋晚年的时候,普遍设立了小学,其中有专门的配额给平民子弟,甚至住在居养院里面的孤儿,也是有机会受到小学教育的。
2023-2024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友好学校高二上学期七十六届期末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友好学校高二上学期七十六届期末历史试题1. 考古发现,兴隆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距今约14万一13万年,其中剑齿象门齿上两组人工刻画纹的起止位置、走向、深度、曲度和排列情况明显有别于各种自然营力的痕迹,是古人类为模仿自然现象或为表达某种意念而有意识地刻画、创作出来的。
由此可见,该遗址区域()A.铁器开始用于刻画B.原始文化已经萌芽C.图腾崇拜现象严重D.中华文明初步形成2. 据记载,西周在分封诸侯和新诸侯即位时,要举行盟誓活动;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
西周盟誓活动的目的是()A.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B.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C.增强诸侯的责任意识D.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3. 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4.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据考证,古人将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木箱中,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地进行运输,算得上是较早的“冷链”系统。
由此可知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B.生活催生冷链物流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5. 《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之与居者均,无侥利。
“该制度的实施()A.减轻了农民的人身限制B.延续了重农抑商的传统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D.促成了赋税形式的转变6. 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这一农牧分界线的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7. 明朝徽商大贾黄汴撰写《一统路程图记》,是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文官制度成功地将大量人才收罗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宋太祖的疑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话说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忽一日把老战友们召进宫来,把酒言欢。半酣之际,太祖从容坦言,担心诸位可能在下属的邪恶引导之下被迫篡权。功臣宿将慌忙请示该怎么办。太祖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功臣如蒙大赦,双方成交,皆大欢喜。——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重文轻武文昌盛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
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宋太祖为什么要让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强化集权固中央
(宋)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戈不自,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为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纪闻》
《大宋之变》概说

《大宋之变》概说关于作者赵冬梅1971年2月26日出生,籍贯河北省唐山市,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她以历史的研究、教学、传播为己任,曾三次受邀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授宋史,在学界、媒体界有广泛影响力。
这本《大宋之变》是她的最新力作。
2012年、2013年,分别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千秋是非话寇准》《司马光》并出版相关图书。
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曾任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致力于宋代制度、政治文化和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写作和传播。
主要著作:《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武道彷徨: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司马光和他的时代》《千秋是非话寇准》,译著《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关于本书关于北宋迅速衰落这个重要命题,本书提出,核心原因其实是北宋中期的“法家化转向”。
仁宗时期,北宋建立起一套君臣合作的儒家政治模式,但英宗即位后二十多年间,皇权做大、臣僚工具化,一系列“法家化转向”使北宋无法逆转地衰落下去,这正是所谓的“大宋之变”。
核心内容这出从“仁宗盛世”滑落到“靖康之耻”的衰亡大戏有三幕:第一幕的主人公是宋英宗,他为了给亲生父亲上尊号与群臣大动干戈;第二幕的主人公是宋神宗和王安石,皇帝因一腔抱负而强推变法;第三幕的主人公是在宋哲宗前期主政的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司马光重返权力中心,面对早已陌生的朝堂却无力回天,未来哲宗亲政再次反转一切。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前言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要为你介绍的书是《大宋之变:1063—1086》。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有关“衰亡”的故事。
很多读书人都说,如果要回到古代,那就选北宋。
因为北宋“不杀士大夫”,北宋的知识分子最幸福。
尤其是宋仁宗在位几十年间,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构建起一套平稳的统治秩序,被后世津津乐道。
但北宋还留给我们一个截然相反的印象,北宋后期奸臣当道,靖康之变,国破家亡,两位皇帝被俘。
赵冬梅千秋是非话寇准

赵冬梅千秋是非话寇准(一)真实的传奇公元960年,宋大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帝位,创建了大宋王朝。
在大宋朝近320年的凤雨路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历史名臣,而其中流传最广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就要属寇准了。
这位几乎和大宋朝同龄的一代名相,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有人评价他对大宋朝有再造之功,把他誉为忠臣艮相的楷模,后世的大宋名相范仲淹、王安石等人都深爱他人格魅力的澎响,而与此同时,他高做的性格和特立独行的做事凤格又绘他招来了层出不穷的非议。
有人指责他不学无术,好大喜功,生活奢侈腐化,还有人指责他在真宗时代荒唐的“天书”连动中,晚节不保。
大宋朝最有才华最有凤度的一代名相,为何会招来如此褒贬不一的评价?一度深爱大宗、真宗两代皇帝权度宠信的寇准,为何又会几度宦海沉浮,最后竞落客死他乡的凄凉结局?让我们透过千年的历史尘埃,一起去看一看真实的寇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起寇准,大家肯定不陌生,各种杨家将故事里边,我们看到的是山西口音的热情正直顾全大局的寇准,常常能想到另类办法来解决间题。
杨家将的故事,“只有三分实事”,剩下七分全是虚构。
当然寇准的形象也就更多地是虚构。
真实的历史故事,大家却不熟悉了。
举个例子来说,像山西口音是寇准的标志,还有外号叫寇老西儿,其实他是陕西人。
还有许多故事大家也不知道。
像他还是著名的抒情诗人。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就是他的诗句。
而且真实的寇准,才是真正的传奇,精彩不亚于杨家将的故事。
可以概括成三句:—是蓿瑚链j鼬第一,一是+韶大落如天地,=旱作冈吊类成话题.他是优秀的政治家,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澶渊定策,在宋真宗时,契丹进攻大宋,推进得非常快,到了黄河北边。
宋都在开封,就在黄河南边,一旦过河,就到开封了。
一个晚上,开封接到五封告急文书。
就在这时,有大臣提出逃跑。
这时真宗也是首鼠两端,犹豫不决。
如果跑了,开封守得住,就难说了。
景德元年,这时,大宋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
如果没有他们,《资治通鉴》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

如果没有他们,《资治通鉴》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忍耻窃禄修通鉴自从熙宁四年(1071)退归洛阳,司马光一住便是十五年。
这十五年中,他最大的成就,便是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它的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宋朝建立的前一年(959),是宋朝人的古代史和近代史。
直到今天,《资治通鉴》仍然是我们学习宋朝以前历史的重要书籍。
在将近一千年以后,我们回望那个时代,大宋朝堂上下的明争暗斗、喧嚣纷扰早已沉入深不见底的岁月之海,而《资治通鉴》静静地陈列在岸边高台之上,传递着有关华夏过往的消息,享受着人类文明的礼敬。
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被遗忘、被脸谱化,作为《通鉴》作者的司马光却因岁月的打磨,散发出莹洁的辉光。
《通鉴》不朽,司马光不朽。
从这个意义上看,洛阳的闲居岁月倒像是老天的一种成全—对中国史学乃至华夏文明的成全,对司马光的成全。
然而,所有这些,都是后来人的印象,是淡化过程、省略细节之后的美好想象。
《通鉴》的史学成就,就像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一颗珍珠、一枚琥珀,真实美好;然而,过程之中的痛苦、死亡、挣扎与忍耐都隐藏不见。
关于司马光,关于《资治通鉴》,有一些细节是不应当被遗忘的。
书局的“特权”所有的历史学家都同意,《通鉴》之所以能成书,除司马光个人的努力之外,还得益于两点:第一,是三位出色的助手,刘攽(1023—1089)、刘恕(1032—1078)、范祖禹(1041—1098)。
第二,是皇帝—朝廷的支持。
英宗特批,成立以司马光为主导的专门机构—书局,这个机构的唯一任务就是编修《资治通鉴》。
英宗给了司马光两项特权和两项特殊待遇:特权之一是自主选择修史助手和工作人员,所有书局工作人员由朝廷提供俸禄待遇,连续计算工龄;特权之二是允许借阅宫廷图书馆龙图、天章二阁和国家图书馆三馆秘阁的藏书。
特殊待遇之一是“赐以御书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这就等于是从皇帝的私房钱里拨款赞助修史;特殊待遇之二是“以内臣为承受”,英宗安排了一名宦官在书局服务,以便沟通—宦官是能够进入宫中走动的,由此来确保皇帝对《资治通鉴》编修工作的直接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