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
古代考试制度

古代考试制度
在古代,考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
它是选拔人才、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但它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
古代的考试制度主要分为两种:科举制度和乡试制度。
科举制度是唐代开始实行的,它是通过对应试者进行考试来选拔优秀人才,评定官员的职位等级。
乡试制度则是由宋代开始实行的,它是通过对同乡的适龄男子进行考试来选拔优秀人才,评定官员的职位等级。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取代了乡试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手段。
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分为三级:阁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需要经过多轮考试,最终确定自己的成绩和职位等级。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五经和诸子的内容,考试形式也有很多种,例如文化考试、策论考试等。
古代考试制度的实行,不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人才的储备。
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优秀官员,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古代三种考试制度

古代三种考试制度
在古代,考试制度是晋升官职、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三种古代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考试制度之一。
科举是由唐代开始实行的,经过宋、元、明、清几代的发展完善,成为明清两代的主要选拔人才的手段。
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考试内容以经义、诗词为主,考试难度逐级递增。
科举制度选拔出了众多的人才,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科场制度
科场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考试制度。
科场制度始于唐朝,主要考核的是官员的管理才能和行政能力。
考试内容以实际问题为主,如处理纠纷、治理灾害等。
科场制度的考试实际上是一个公开的公共演讲,来自各地的官员可以参加观看。
考试结束后,评委们会公开评选出优秀的官员。
殿试制度
殿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考试制度,也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关。
殿试是在皇帝的皇宫内进行的,只有在乡试和会试中通过的人才有资格参加。
殿试内容主要是策问,即为官员提出一些现实问题,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回答,并对答案进行评分。
殿试制度选拔出了很多优秀的官员,为古代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三种考试制度不仅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古代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在唐朝,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那么它的考试内容都有什么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吧!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
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
俊士科不常举行。
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
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
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
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
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
杂文要求诗赋各一。
策问要写五篇。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科举制度是紧密相关的。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科举制度坚持“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科举考试的层级和内容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
明朝是科举制度的巅峰时期,其考试制度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秋季举行,凡是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参加,考中的为举人。
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
而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这种制度,国家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担任官职,从而更好地管理国家。
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社会流动,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成为官员的机会。
古代三种考试制度

古代三种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历史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考试制度。
其中,最为著名的三种考试制度是科举、乡试和会试。
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全国性考试制度,始于唐代,最早是为了选拔官员和文化人才而设立的。
科举共分为三级:进士、举人和秀才。
进士是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只有通过进士考试的人才可以担任高级官员。
举人和秀才则分别是中级和初级的科举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可以担任不同级别的官员。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和政治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乡试是明清时期设立的一种地方性考试制度,是科举制度的一部分。
乡试是在县城内设立的,由地方官员组织,考试对象主要是来自于本县的学生和知识分子。
乡试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与科举相似,但考试难度相对较低,考试通过率也较高。
通过乡试的人可以参加下一级别的考试,继续向高级官员发展。
会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会试是在北京设立的,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象是通过了乡试和殿试的考生。
会试的考试形式是论文答辩,要求考生在一定时间内对所选的题目进行论述和答辩,同时要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
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获得进入官场的资格,并且可以担任高级官员。
会试的设立,不仅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也是皇权的象征和权力的体现。
三种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不仅帮助中国古代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和政治的发展。
尽管这些考试制度在现代已经逐渐被废除,但它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制度概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由唐代开始兴起,到清朝废止,历经了1300多年的时间。
它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教育制度,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种制度,被誉为是世界上古代历史上最为长久、最为完备的考试制度。
它被广泛的描述为是一种能够让文人以笔试论、以文取贤的选拔制度。
考试内容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上,考试内容分为两种类型:科场考试和府县试。
在科场考试中,主要考试内容为经义、文法和诗文;在府县试中,主要考试内容为经书、史书和子集。
应试制度科举制度应试制度非常严格,想要进入仕途,必须要通过科场考试和府县考试。
科举考试的难度非常之大,尤其是在文化程度不高、财富不足的平民阶层。
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考试,甚至需要拜名师学习。
科举考试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官员选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选拔人才,它对社会中各阶层的人才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使得官员选拔不再是通过个人关系和金钱进行的,而是通过学识来考量。
二、教育作用。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成为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制度之一。
三、社会影响。
科举制度的存在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使平民阶层的人们拥有了一个通过学问和文化巨变社会地位和财产的途径。
废除原因科举考试制度在清朝末年受到了批评和质疑。
有些人认为,科举制度已经过时,不适应时代的需要,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还有些弊端使得这一制度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例如,考试过于繁琐、社会上大量人力物力被用于了应试以及对教育和学习的过分强调,都逐渐成为制约古代科举制度的负面因素。
这些弊端使得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必须修整科举制度以消除其弊端。
在1912年,清政府发布了废除科举制度的宣言。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
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
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
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
武则天时设立武举,即是武状元.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
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
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
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
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
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童子试亦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
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
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府试考取的就叫生员(秀才)。
乡试考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
参加童子试所具备的资格县试: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
府试:要求5名村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院试则要求有6名村庄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
一、科举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最早起源于隋代。
发展于隋朝,完备于唐朝,改革于宋代,鼎盛于明朝,灭亡于清代。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二、考试类别
1.童生试
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第一名叫解元,二至十叫亚元。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
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
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
录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三、科举的考试内容
1.隋、唐、宋
隋炀帝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頲士。
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㠂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墠义。
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顠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於墨义则映一些关於经文的问答。
进士科的考试丠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唐高宗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
造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砓书便能考上。
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堁分之一。
当时曾有一句说话:「三十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砄难度。
另外,在武则天时代开始,亠设立了武举考试,用以挑选武官。
宋代大部份晠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但王安石执政时,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了,改砺以经义 (解释经书) 、论 (对时局的评论) 和策 (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 作为考试内容。
然而,苏轼等人对该项改革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2.元
元代的科举虽然对自身的统治影响不大,但它的内容却有重大转变。
第一是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
第二考试的指定读物有所变动。
新的规定,如果经义的考试内容包括四书,则以朱熹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㠂这两项改动并没有随元朝而消亡,而是成为明、清两代八股文的基础。
3.明、清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五经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
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栵为讲究形式。
只有到了科举最后一关用以决定名次的殿试,才会改为考时堙策问。
但是考生答策的内容很多时都䠦不重要,清朝的皇帝便惯以试--的书泠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
热衷科举的人识四书五经,其他以外的知识,统统都成了「杂堸」,很多读书人都是一概不通。
讽刺砑举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便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笑话:有人对栎朝的进士--开玩笑说:「今下如果是四川的苏轼来
考,文章亦只能是第六等了。
」--筠道「苏轼既然文章不好,考不上也罢亠。
」原来他竟然不知谁是苏轼。
而就是对四书五经的内容,科举亦只要求求循前人的思想,以华丽词藻作出合乎式的漂亮文章;不求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
考生的实际见识和才学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
於是不少考生舍四书五经,专门钻研为应付考试,称为“帖括”的八股文范文选刻。
当时一些人称八股文为「敲门砖」意即考取功名后便可弃之如敝屣。
曾经有人将八股文与「鸦片」、「缠足」并列,认为是荼毒中国人的三大害㠂晚清时力主废除科举的康有为与梁启超两师徒,可算是一对才学与考试成绩䠍相乎的典型例子。
梁启超十二岁便兠学成为秀才,十七岁举人,被称为神章,算是科举得意。
但梁启超中举后自诚「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谓经史也」,遇覠康有为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窍不通,反耠要拜老秀才康有为为师。
相反,康有炠书香世家,家中有--,年少已熟读经史子集古今典籍。
虽然康有为名满广东,但他十六岁成秀才,获贡生身分后是乡试六试不售,失意科场二十载。
十六岁时方才时来运转中举人,得以徒弟梁启超一同上京赴考,会试最终以首名及第成为会元,高中进进士
八股文这种死板的考试形式,在明初到清末的五百多年里,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应试者都向酸腐迂拙、不学无术方向发展。
科举制走向了死胡同,到1905年8月清廷废除了这一制度。
四、清朝科举考试制度
清朝科举考试分童子试和正试。
其中童子试又分县试、府试、院试,只有通过了这三重考试才算是生员,也就是秀才。
之后才能参加正试。
而正试又包括乡试、会试、殿试,其中乡试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中者称之为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如果有人连续考中解元、会元、状元,那么就称此人“连中三元”。
中国从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第一次科举考试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历经1280多年总共产生状元1400位其中“连中三元”者有15位。
清朝296年的统治中,从1646年(顺治三年)开始科考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科举考试取消,共计考试112期,产生状元114位。
这就有个疑问,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一次殿试只能产生一位状元,那为什么在112期考试中产生114位状元呢?后来,在看了《百家讲坛》纪连海老师的讲座后才知道。
原来,在顺治九年和十二年,满
汉单独分科考试,就是这两年各出了两各状元。
所以在112期的考试中产生11 4位状元。
而114位状元中又有三位是“连中三元”。
他们是王玉壁、钱启、陈继昌。
王玉壁是武科连中三元,是清朝唯一一个武科连中三元者,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跨朝代的武科状元,这是因为他的“三元”是从明朝考到清朝的。
在1636年明朝武科乡试中取得第一名1651年,顺治八年连续参加会试、殿试分别考中会、状元。
所以说他是唯一跨朝代的连中三元;钱启在连中两元后,在殿试中,乾隆认为他都连中两元了,多不容易啊,于是九特批他免考定为状元。
那么有父亲这么做,就会有儿子学着做,在嘉庆二十五年,广西人陈继昌再度连中三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十五,也是最后一位连中三元者。
我们现在的考试,不管是中考、高考还是其他考试,基本上是采取“择优入取”制。
而清朝的科举考试则不然,当时讲究的是省级平衡,在会试中,每个省出现28位举人参加考试,在这28个举人中就一个考中贡士,到皇帝那儿参加殿试,产生状元、榜眼、探花,而这三者是绝对不可能出现于同一个省的。
考中的前十名,若第一名是北方的,那第二名,第三名就得是南方或西部的,讲究区域平衡。
附:历史上其他十二位连中三元者分别是:唐朝的催元翰,张又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xiang),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宗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