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那些事儿
古代科举考试趣事

古代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选拔制度,也是一种特殊的考试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趣事和有趣的情节。
以下是一些古代科举考试的趣事:
1. "有诗无字":据传,明代时期有一个考生名叶梦得,他在应试时忘记了字,只记得诗。
面对这种尴尬的情况,他非常机智地将自己的诗歌作品背诵给监考官听。
监考官被他的才思和文采所打动,最终给予了他及格分数。
2. "五代同考":在宋代,有五位姓赵的考生同时参加科举考试,他们的姓名、籍贯和父亲的名字都相同。
这个巧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考官们都不知道如何评判,于是只好以他们的文章内容来做区分。
3. "求婚成功":据说,在唐代有一位富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他在考试前特意写了一篇表白的文章,并把它放在了答卷里。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这篇文章在评卷时被评为极高分数。
这位考生最终不仅通过了考试,还顺利地与心仪的女子成婚。
4. "科举夫妻":有时候,在科举考试中会出现情侣或夫妻同时参加考试的情况。
他们会互相鼓励、。
科举制度的趣事

科举制度的趣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世界上历史较长、规模最大的选拔制度之一。
在这个制度中,被选拔的人需要参加一系列考试,如果成绩优秀,就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官吏。
虽然科举制度非常重要且严肃,但也有一些趣事和附会在其中,下面是一些科举制度的趣事:
1. 篡考:为了中举,在考试中有一些考生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
比如有人弄假的文书,装做自己已经被录取,却再次参加考试,被发现后就被取消资格。
也有人收买监考官,从容不迫地在考试中作弊。
这些篡考者被抓住后,会遭受严厉的惩罚。
2. 状元及第后的庆祝:当一名考生在科举考试中成绩最好,名列状元时,他将被提升为进士,并享受一系列特权和荣誉。
在他回到家乡时,他的村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有时会有舞狮、舞龙、鞭炮等活动。
3. 牛皮癣考生:在科举考试中,有些人用各种手段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这些人被戏称为“牛
皮癣考生”,因为他们像牛皮一样光滑。
4. 考生的外貌:在科举制度中,面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有时候,考官会受到考生外貌的影响,发现考生的外貌对他们的判断产生了不利影响。
有些考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会用各种方法隐藏自己的外貌,如戴假发、戴面具或者故意穿得不起眼。
这些趣事和附会使科举制度更加生动有趣,也反映了人们在那个时代对于科举制度的热衷和复杂的心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
它起源于隋代,盛行于唐宋明清等朝代。
科举考试采取的是一种制度性考试方式,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在县级进行的,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文字功底;会试是在府级进行的,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性格、品德和学识;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才能和应对能力。
科举考试制度的对象标准是士人,不限于出身和社会地位。
这也是科举制度的一大特点,使得人们有机会通过努力考取功名。
科举考试独立于家族背景和财富,重视个人才能和知识水平,对于社会的精英选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一千多年,其影响深远。
它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也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加,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但优秀的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使得社会更具活力。
然而,科举考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理工科的重视不足,过分偏重文科等。
此外,由于考试的竞争激烈和题目的固定性,也容易出现应试教育和刻板印象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一种独特的选拔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趣闻轶事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趣闻轶事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
一千多年以来,科考为历代皇朝招揽选拔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古时没有发明照相技术,科考时对考生身份的查验,是靠文字描绘的。
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学监考,他做事认真,监考时按照名册,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查核非常严格。
名册中将考生有须却不浓密者描写为微须,因此,他便把那些长着胡须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门外。
一考生不服据理力争,胡考官怒斥道:你难道不懂得朱熹注微“无也”的意思吗?该考生并不示弱,也反唇相讥说:照大人的说法,《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一丝不挂、赤身裸体经过宋国了!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政策论后,命题多涉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曰:项羽拿破仑论。
诸考生虽皆熟读四书五经,却均不知拿破仑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著,岂非知人善用之举哉!满洲镶红旗人乌尔恭额,任浙江巡抚时,有一年科考,他亲莅书院视考。
正值诸生用饭时间,见大家争先恐后、你抢我夺,感觉斯文扫地,乌巡抚不禁皱眉说道:好一群老鼠!众生一听,面面相觑,其中一生即拟联相讥曰: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都姓乌。
前清时,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曾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要录取三名。
某县地处偏僻山区,教育文化非常落后,有一年全县报考的,却只有三人。
考试完毕,主考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来三人中一个抄了题目,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个只抄了试题,什么也没写;第三个考生,干脆连考题也没抄。
主考官无可奈何,只好大笔一挥,把抄了题目并写了且去二字的那位考生,取为第一,并批道:但观且去二字,必定满腹经纶。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古代总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状元则出自于此,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希望对你有用!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1:自封状元晚唐时,有位叫陆扆(yǐ)的书生进京赶考,不巧赶上当朝皇帝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离长安。
于是,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忠贞不贰,陆扆便跟随皇帝的御驾逃到了成都。
等到黄巢战败后,他又随朝廷返回长安,然而行至半路,却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
京城是去不了了,这下可急坏了陆扆,眼看自己凭着保驾的功劳捞个进士头衔的希望落空,他非常懊丧。
然而,陆扆转念心生一计。
几天之后他找到了当时的宰相韦昭度,建议就地举行一次科举取士,说这样既可以显示朝廷的权威仍在,又可以稳定人心。
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乱中开科取士这事儿听起来虽然“不靠谱”,但却能造成朝廷正常运转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可以更加牢靠,于是他就从逃难的队伍和周围各县中拉来一批考生,设了个临时考场。
考试虽然将就着进行了,可外面依旧兵荒马乱,因此并没有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到了写金榜时,官员们都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不已,谁还顾得上考试这码事。
最后,还是陆扆自告奋勇地接了写榜这个活儿,不过他也一点儿不吃亏,不忘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榜单的最前面。
就这样,一个逃难路上的状元诞生了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2:枪手与作弊古代科考造假作弊也很严重,尤为突出的就是选授官职的考试,当时的规定代笔是明令禁止的,但越是如此,枪手得到的贿赂和酬金也就越多,奇怪的是被查获的却是极为罕见,即使被逮住,也不会被制裁,为禁止这种行为,宋太宗规定,获选人员再由吏部长官予以复试,也叫帘试。
这种制度虽然完善,但执行起来如同一纸空文,考试作弊和造假现象也遭到一些大臣的指责和议论,但这种坏风气如同河水决堤、风吹草倒一样屡禁不绝。
宋真宗天禧二年九月,朝廷派员外郎任布、著作郎徐爽、集贤院麻温其共同担任开封府考试的发解官,十月又加派两位,十一月各地送来贡士104人,考试结束后,朝廷又派翰林学士钱惟演等五人对录取情况进行复审,结果除第一名郭稹外,很多人落选并被除名,先前的五名发解官全部贬职发配边关。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包括进士科、明经科、秀才科、俊士科、明法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科学等多个领域。
科举考试的流程一般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秀才;乡试是由礼部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其中,殿试又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考试的题型和内容也很有特色,以明清时期的进士科为例,考试科目包括诗赋、经义、策问等,其中策问是针对时政或历史问题的回答。
进士科的考试难度很大,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许多考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和训练才能参加考试。
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还有很多,例如科举考试的制度、历史沿革、影响等。
此外,科举考试还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典是必读书目之一,而许多
考生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总之,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童试、解试、省试、乡试、会试、殿试?古代科举的那些事儿

先秦以前,官员主要是世卿世禄,汉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也就是地方官员的推荐,魏晋南北朝则是九品中正制,但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弊端甚多。
直到隋炀帝杨广,他创造性的发明科举制度,居功至伟。
隋朝科举一共有十科,到唐朝初年逐渐发展至五十余科,经过武则天的大胆改革,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唐朝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每年固定时间考,制科则皇帝根据需要特招。
常科分为三级,州府一级叫解试,礼部主持的是省试,最后是殿试,殿试是武则天时开始的。
常科必须按照规定一级级的考,唐朝时进士名额极少,每次不过二三十人,或者几个、十几个,整个唐朝录取进士名额不过数千人。
宋朝的制度大致沿袭唐朝,刚开始也是每年都考,名额也不多,后来逐渐延长至二年一考,最终确定为三年一考,名额越来越多,一科有数百人,遂成定制。
宋朝还改进了考场规范,首创誊录和糊名,大大减少了徇私舞弊的可能,历朝历代对于科场舞弊的处罚都非常重。
科举制度到了明朝后,进入它的鼎盛期,名称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州府一级的改称乡试,礼部主持的改称会试,而且增加了资格考试——童试。
唐宋时期并无会元的说法,只有解元和状元。
解念jie,第四声,解送京师之意。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制科没有资格要求,也没有名额限制,但实际上名额极少,必须有公卿推荐。
制科分为五等,但一、二等是虚设,最高只授予三等。
随着常科制度的日益完善,制科逐渐衰微。
每个朝代考试的内容也大有不同,唐朝初期主要考经义和策论,从武则天时代起,诗赋逐渐成为主流,唐玄宗时达到顶峰,有唐一代诗赋都是重要内容。
宋朝初期也很重视诗赋,在王安石的建议下,科举逐渐取消了诗赋,后来虽曾恢复,但诗赋已经不是科举最主要的方面,策论才是重头戏,特别是殿试。
明清时代越来越重视经义,逐渐发展出八股文,严格规定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导致科举内容越来越僵化,最终和时代脱节。
从科举的内容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进士气质也有很大区别,比如,唐朝进士善写诗,宋朝进士喜议论,明清进士则被八股文累得够呛,纯粹是应付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

科举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唐代开始,延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考试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乡试和会试。
下面将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初试,分为两个阶段:制举和贡举。
(1)制举:在乡试开始前,州县官员通过人口普查和走访调查,选择合适的考生进行制举。
制举的标准是以庶民为主,但也会有少量的贵族子弟。
(2)贡举:贡举是乡试的正式考试,包括文试和武试两个部分。
- 文试:文试主要考察文学功底和才能,包括作文和答题。
考生要根据所给的题目写文章,一般分为经义考和策问考。
经义考主要是考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应用,策问考主要是考察应变能力和政治智慧。
- 武试:武试主要考察军事才能和体力,包括射击、骑马、格斗等内容。
考生要通过这些考试项目来展示自己的军事技能和身体素质。
2. 会试:乡试合格者进入会试,这是乡试的终极考试,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会试一般在首都进行,以选拔出优秀的考生。
(1)论文:会试的主要考察内容是论文,会试前,考生都会事先获得一份题目,然后根据题目准备论文。
论文的内容通常是时事政治、治理国家、教育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2)状元问答:会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状元问答,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
考官会对状元进行提问,内容涵盖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外交等领域的知识。
状元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知识水平。
除了正式的考试内容,科举考试还涉及到一些额外的辅助内容和规则:(1)考生背诵:考生要熟记各种经典著作,如《尚书》、《周礼》等,以展示自己的文学功底。
(2)有关礼仪:考生要熟悉官场礼仪和各种规矩,以展示自己的修养和仪态。
(3)书法和诗词:科举考试中,书法和诗词是加分项,考生如果擅长书法和诗词,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成绩。
总之,科举考试的内容广泛涵盖文学、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不仅考察了考生的知识水平和才能,还考察了道德品质、智慧和能力。
在这个选拔人才的制度下,中国古代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和政治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考试那些事儿清代乡试共9天6夜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号舍核心提示:因为乡试的三场考试,每一场都历经3天,这期间,考生的吃喝拉撒全都在一个高6尺,深4尺,宽3尺的号舍里。
每年的农历八月,正值南京“秋老虎”季节,蚊虫张狂肆虐,气候闷热异常。
清代时江南贡院内的号舍资料图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戎丹妍赵杰,原标题为:《清代乡试共9天6夜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号舍》。
眼下这个季节,正是古代学子赶考的时候,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江南乡试在农历八月初进行,又称作秋闱。
多年寒窗苦读的学子能否加官进爵、鲤鱼跃龙门就看这一回了。
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作为乡试考点之一,每到此时也就进入最热闹的季节,大江南北的学子纷至沓来。
岁月流转,昔日江南贡院,今日变身为中国科举博物馆,并于近日正式开放。
在这里,大家可以全面了解古代考生是怎样参加科举考试的,并且还能亲身体验科举考试现场的紧张气氛。
考生们都要经过哪些考验才能进入考场?进入考场又会面对哪些考验呢?近日,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在江南贡院老馆长周道祥的带领下,走进了中国科举博物馆,体验了一把古代考生的酸甜苦辣。
科举考场江苏安徽学子都要到南京来参加“乡试”江南贡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孝宗年间,公元1168年,建康(南京)知府史正志在这里创建了建康贡院,此时的贡院只是作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也不多。
如果遇到考生增多,则借用附近的寺庙举行考试。
直到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江南贡院才开始被用作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和会试场所。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南京仍是留都,江南贡院依然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
因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与考试的士子日益增多,原有的考场显得越来越小,于是朱棣下令进行扩建,改建成“江南贡院”。
后来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到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经非常具有规模。
占地约30万平方米,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同考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等用地。
规模之大,占地之广,为全国考场之冠。
考生最多,状元也最多,单看清代,考生中考中状元的人就达58名,占整个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
因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在清初都属于江南省,到康熙时期才划分为苏、皖两省,但政治、军事仍为一体,所以清代的乡试仍沿用明制,即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学子都要到南京来参加“江南乡试”。
据江南贡院老馆长周道祥介绍,今天夫子庙内平江府路的得名就是因为这条路周围当时建设的是苏州考生的号舍。
科考之路考试资格身家清白、不能冒籍、不能匿丧要实现金榜题名,首先,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还要经过重重关卡,一路过关斩将,才能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特别到了清代,学子必须先通过童试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
“那时的考生要想参加科举,首先要有参加考试的资格,比如必须身家清白,不能在服丧期间参加考试,不能冒充户籍等等,还要请保人作保,如果发现有一条违反规定,不仅本人要受罚,连同保人也要受罚。
”周道祥说。
在清代,考秀才时就已经有上述规定了,比如凡是娼(妓女)、优(唱戏的)、隶(皂隶)、卒(士兵)的子孙,都不能参加童试。
因为在封建社会,考中举人进士之后,便有可能获得官职,一旦升官,不但封妻荫子,还能褒封祖宗三代,假如祖上三代是娼、优等人就有辱名誉。
此外还不能冒充本县人的籍贯,因为一旦“冒籍”,就会挤掉本县士子的名额。
另外参加科举的人还不能匿丧。
就是假如家中有父母丧亡,子女必须服丧,这是起码的孝道。
赶考交通工具富人骑马,穷人背着考篮靠步行即便具备了科考资格,接下来还要面对重重考验,首先要能等。
因为乡试要三年才举行一次,所以即使你胸有成竹,也要耐心等到开考那一年,除非你运气好,碰到了皇帝家办喜事,比如皇帝过大寿或大婚了,那就可能在这年开设恩科,给学子多一次考试的机会。
“比如慈禧太后六十大寿那年,就开设了一次恩科,张謇也是这次恩科中考取的状元。
另外光绪三十大寿的时候也开设过一次恩科。
”周道祥说。
当时来南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水路,一是陆路。
沿江一带的学子,基本都会从水路前往南京。
路途遥远的也要提前一两个月就从家里出发,路上风雨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
家境好的,陆路可以骑高头大马,水路可乘坐上等游船,一路边看风景,边会诗友,身边还配有几个书童照料生活起居,好不惬意。
而家境贫寒、路途遥远的学子就可怜了,首先盘缠怎么解决,在吴敬梓写的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就因到老丈人胡屠户那借钱被骂得狗血淋头。
即便筹备到了盘缠,路上还得节衣缩食,不能坐贵的交通工具,能走就走,还要背着考篮,里面装着重重的书籍和生活用品,一路风尘仆仆。
考生入场三个大门同开,凌晨三点听炮声进场找号舍等赶到考试地点,落下脚来,接下来更严峻的考验来了,那就是如何度过接下来的漫长考试。
根据清代的乡试制度,乡试分为三场,从八月初九开始,每场考三天两夜,共9天6夜。
对于考生来说,考场的挑战从进门前就开始了。
因为江南贡院的考生众多,常常达到一两万人,在一夜之间点名入闱往往做不到。
贡院门外拥挤混乱,常有考生在此过程中跌伤。
比如嘉庆癸酉科(1813年),考生们露宿街头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九点才得以全部进门。
到道光年间,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一职,1832年刚好是壬辰科江南乡试之年,于是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担任江南乡试的监临官。
林则徐经过调查,发现了考场管理上的很多弊端,于是就进行了整顿,其中就对入场方法进行了整改。
林则徐下令事先统计两省各府、州、县考生的人数,根据人数的多少,分成三部分,原来一门进场改为三门放行,分别由贡院的三个大门同时入场,并且把入场的时间、场门、顺序,制成清单,考生在买考卷时每人发一张,让其遵守执行。
入场时考生以炮声为信号,凌晨3点开始点炮入场,林则徐亲自点中门号炮,之后每隔一小时放炮一响,三处同时换旗,考生通过搜查之后,沿着甬道分别找到属于自己的号舍,这样点名到午时即可结束。
江南贡院中心建筑明远楼,当时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至今保存完好。
考场环境吃喝拉撒全在号舍,能否抢到好位子全凭运气点名结束后,考生们就迎来另一场考验,天气和环境的考验。
因为乡试的三场考试,每一场都历经3天,这期间,考生的吃喝拉撒全都在一个高6尺,深4尺,宽3尺的号舍里。
每年的农历八月,正值南京“秋老虎”季节,蚊虫张狂肆虐,气候闷热异常。
此时,放置于号巷尾部的粪桶,经暑气一蒸,臭味弥漫,令人窒息。
因此坐在这个粪桶附近的考生就非常倒霉。
据说曾经有位才华横溢的考生就因为坐在巷尾的“粪号”而受到影响,被熏得头晕眼花,无法考试。
三场过后,不但没有考中,还生了一场大病,差点丢了性命。
因此,抢号就成了考生的头等大事,考生抢号的方法是:陪送考生的家属先将竹制的空考篮放置于贡院大门外,等到龙门一开,立刻快步赶入院内,将考篮放在号舍案头,此号也就占为己有,而无考篮的考生就不能抢占。
不过抢号是到了清末才出现的事,在此之前,考生都是有规定的号座的,能不能安排到好座就靠大家的运气了。
但即便抽到好号座,在这样一个鸽子笼般的号舍里呆上几天也是相当不易的。
一位曾参加江南科举的考生在其所著的《明斋小识》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初八日天气微凉,人悉兼衣。
及明午暴热,日如火炙,甚于三伏,又旁置红炉,后叠衣服,遂致两眼昏懵,气不能出。
至二场以单衣进。
十一夜半,大雨忽来,陡然寒冷,体僵齿战……就是说这年乡试,第一场进场时,天气还比较凉,所以他穿了厚衣服进场,但第二天突然暴热,热得两眼昏花。
于是到第二场进场时,他就穿了单衣进去了,没想到晚上天又下起雨来,又冻得要死。
八月南京的天气,是忽冷忽热,所以对考生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
在这样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中,想要成功,谈何容易。
江南贡院每次乡试,参与者有一两万人,但最终录取的只有一百多名,这样低的录取率,令无数考生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江南贡院内,有一个张贴皇榜的大照壁,照壁上如今有一幅瓷画,就是描绘当年科考放榜景象的。
画面中,有人看到上榜喜笑颜开,有人看到落榜则躲在角落抱头痛哭,考生中有年纪轻的,也有年纪大的,生动地描绘了一派科考众生相。
作弊手段考场规定:不得夹带纸条、要穿单层衣服、食物要切开古今中外,每场考试,最严格的当然还是考场纪律。
不许作弊是千百年来对考生的基本要求,为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科举考试自然也是有相当严格的规定。
康熙五十三年规定,考生入场,“皆穿拆缝之衣服、单层鞋袜,止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
到乾隆年间,礼部又发新场规,如考生的帽子,大小衫、袍等都只能用单层,皮衣要去面,毡衣要去里,袜子也要单层,鞋子要薄底。
对考生的考具也有规定,如卷袋不许装里,砚台不许过厚,笔管要镂空,注水入砚台用的水注要用瓷的,木炭只许二寸,蜡台要用锡的。
而对于考生所带的食物,糕饼饽饽,都要切开,防止里面夹带纸条等。
此外,风炉、防风灯等用品,也可以携带,但都必须严格查验。
对于考篮也有规定,“或竹或柳,应照南方式样考蓝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检。
”作弊小抄:薄如蝉翼的小抄纸、鞋跟里藏“奇书”按理说,在这样严格的搜检和惩罚制度下,考生是难有机会作弊的,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然有考生能携带小抄蒙混进场。
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内,就收藏有清代考生作弊的夹带。
这些夹带纸张相当薄,十几张叠在一起,还没有一张普通夹宣纸厚。
每页4厘米左右直径的纸片上,用毛笔抄录了《论语》中的重要篇章。
据捐赠者介绍,这些夹带是利用一种仅有两根老鼠胡须特制毛笔书写而成。
可见当时作弊者,是多么挖空心思。
还有一种小抄,是夹在鞋底里的。
这种小抄是从一双清代千层粉底“文士靴”的后跟里发现的,是一位江南乡试士子的后裔在给这双靴子拍打灰尘时发现的,他没想到从这双靴子的后跟滑出一只仅火柴盒般大小的抽屉,抽屉里面就藏着一本稀世孤本《增广四书备旨》。
这本书为线装本,里面70页正文纸张洁白细腻,薄如蝉翼,书长6.5厘米,宽4.5厘米,厚5毫米。
书虽小,却包括《大学》《中庸》《论语》三部书的全部内容和宋代大儒的详尽注释,其印刷技术之高令人拍案叫绝。
该书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调查后,确认为中国现存十万余种古版书籍中,版面最小,文字最小和至今唯一发现的一本清代石印科考“作弊奇书”。
买通官员:收买誊卷官,在试卷上设暗号考生除了夹带小抄,还有一种作弊方法就是买通考官。
在清代,对主持乡试的官员也是有相应规定的,比如不用本县的官员,主考官员赴任时,不许携带家眷,不许携带过多随从,不得与外界结交,不准游山玩水等等。
但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杜绝买通考官的现象,有人会在主考官经过的路上给他们传递贿赂信件。
收掌、受卷、弥封、誊录、对读之类的小官,也常被买通。
比如誊卷官,他们在接受了贿赂后,便对某人的卷子认真抄写。
否则便书写潦草,甚至故意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