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湘教必修一小练习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含答案

高中地理湘教必修一小练习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含答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1.“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C.综合性D.区域性答案 B2.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解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主要是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气候、植被、土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因植被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强。

答案 A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地壳上升B.砍伐植被C.气候变化D.农业开发4.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由图可知,由于地壳的隆起,导致山地的两侧气候发生变化,植被及其要素亦发生变化,反映出整体性原理。

答案 3.A 4.D5.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太差D.水分条件太差答案 A二、综合题6.读雨林破坏对环境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侧未受破坏的雨林,树林覆盖使土壤免受________和________。

(2)树木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而不断形成的________经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利用,使森林资源得到________。

(3)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达失去保护的地表,会使淋溶作用增强,导致土壤________,没有了树木,________逐渐减少,树木失去营养源,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壤侵蚀、________灭绝等严重问题。

2020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2020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和含沙量等方面,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

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2.下列哪一项能解释华北平原的形成( B )A.⑤ B.⑥C.⑦ D.⑧解析: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共同沉积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B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解析: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

4.该示意图体现了( B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5~6题。

5.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C )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解析:云量和降水量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裸地和森林截然不同,从漫画来看,植被的破坏影响最明显。

6.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A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同一性解析:植被与云量和降水关系密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7~9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解析: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后练习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后练习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基础过关】1.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B.地理环境各要素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D.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特征上与整个环境系统的特征保持完全一致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读图,回答2~3题。

2.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3.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到高排列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4.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地区景观相符的是()①地表水缺乏,河流较少,且多为内流河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③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④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能力提升】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破坏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8.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9.下列土地利用形式,属合理经营管理、用养结合的是()①南方红壤区补充熟石灰,增施有机肥②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耕作业③青藏高原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④黄淮海平原小麦返青时,浇水施肥题号 1 2 3 4 5 6 7 8 9答案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

2020版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版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训练1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夯实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2.图中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1题,读图可知,该地所处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没有变化,变化的主要是地形,而引起地形变化的可能是地壳运动,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图中没有显示出来。

第2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A读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完成第3~5题。

3.岩石风化最强烈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少雨B.高温多雨C.低温多雨D.低温少雨4.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5.若图中有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甲(3 ℃,800毫米)、乙(15 ℃,900毫米)、丙(7 ℃,5毫米)、丁(23 ℃,2 900毫米),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看出,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年均温高、年降水量大。

第4题,风化壳的厚度并不是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加而增加。

风化壳的厚度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第5题,大致在图中找出相应的四点所对应的岩石风化深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4.B5.A能力提升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

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7.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

高中地理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课一练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课一练 湘教版必修1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综合的地理环境是由下列哪些要素构成的( )A.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B.水文、土壤、空气、阳光、土地C.阳光、大气、土壤、生物、地形D.生物、土壤、水文、动物、森林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即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要素。

答案:A2.下图表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图中数码表示的作用正确的是( )A.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是③B.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④C.表示绿地对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①D.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②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受流水侵蚀作用冲刷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应为①;绿地净化空气,是植物对气候的影响,应为②;植被破坏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应为④。

答案:A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3~4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和含沙量等方面,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

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答案:A4.下列哪一项能解释华北平原的形成( )A.⑤ B.⑥C.⑦ D.⑧解析: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共同沉积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B下图为“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B.森林破坏C.气候变化D.围湖造田6.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解析:从关联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甲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说明甲现象与地表植被的破坏有关,这也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011高中地理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1

2011高中地理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1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映了(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③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④地理环境的稳定性A.①③B.②④C.②③ D.①④解析: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答案:C2.在人类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有( )①黑垆土②黑钙土③水稻土④紫色土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①④解析:黑钙土是在温带草原条件下形成的典型土壤,紫色土是在红色的砂岩、页岩基础上形成的,它们都是自然形成的肥沃土壤。

答案:C3.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就是土地B.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C.土壤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互相独立,占有独立空间D.土壤是由颗粒状矿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壤概念的理解。

土地是陆地的表层,由岩石、成土母质及土壤共同组成。

很显然,土壤只是土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两个概念存在较大差别。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种物质组成,因此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

土壤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故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联系密切,处在这几大圈层紧密接触地带,不占有独立空间。

答案:B4.关于土壤与农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生长需用的水分和养分只能从土壤中获取B.农作物的生长,对土壤肥力不仅不会因利用而耗损,反而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C.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利用不当,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D.我国温带草原广阔,广泛分布着富含有机质的黑钙土,是我国发展种植业的宝贵资源解析: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有一小部分来自大气(水汽、CO2、O2等),在合理经营管理下,农作物的生长才不会使土壤的肥力下降,否则土壤肥力将减退。

2022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1

2022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1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我国的黄土高原,因为植被损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应了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③地理环境各因素的关系性④地理环境的稳固性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分析:黄土高原因为植被损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应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性。

答案: C2.在人类的耕种和培养下,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种土壤有①黑垆土②黑钙土③水稻土④紫色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分析:黑钙土是在温带草原条件下形成的典型土壤,紫色土是在红色的砂岩、页岩基础上形成的,它们都是自然形成的肥饶土壤。

答案: C3.以下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土壤就是土地B.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C.土壤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独立,据有独立空间D.土壤是由颗粒状矿物质构成的固体物质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土壤观点的理解。

土地是陆地的表层,由岩石、成土母质及土壤共同构成。

很明显,土壤不过土地的一个构成部分,两个观点存在较大差异。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种物质构成,所以能够说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与四周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互换,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变特别活跃的场所。

土壤是地理环境各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故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联系亲密,处在这几大圈层密切接触地带,不据有独立空间。

答案: B4.对于土壤与农业关系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绿色植物生长需用的水分和养分只好从土壤中获得B.农作物的生长,对土壤肥力不单不会因利用而消耗,反而会不停获得改进和提升C.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假如利用不妥,会惹起土壤肥力减退D.我国温带草原广阔,宽泛散布着富含有机质的黑钙土,是我国发展栽种业的可贵资源分析: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有一小部分来自傲气水汽、 CO2、 O2等,在合理经营管理下,农作物的生长才不会使土壤的肥力下降,不然土壤肥力将减退。

我国温带草原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域,风沙危害严重,仅适合发展畜牧业,不宜发展栽种业。

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C.答案:B解析: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A. aC. c答案:解析: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I 帧IX3.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地形B .人类活动C.气候D .生物答案:D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BDB箭头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

箭头 a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3〜5题。

地貌D .气候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答案:B 解析: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4. A. B. C. D.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 形成和发育。

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光热条件差 水分条件差 间接地影响土壤的5. A. B. C. D . 答案: 解析: 地方, A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 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在平坦的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 深厚的土壤。

6. A. B .C .D . 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答案:C解析: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缓慢, 利于有机质积累;草类根系茂盛且集中在近地 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夯实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图中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1题,读图可知,该地所处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没有变化,变化的主要是地形,而引起地形变化的可能是地壳运动,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图中没有显示出来。

第2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A
读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完成第3~5题。

3.岩石风化最强烈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少雨
B.高温多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4.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5.若图中有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甲(3 ℃,800毫米)、乙(15 ℃,900毫米)、丙(7 ℃,5毫米)、丁(23 ℃,2 900毫米),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3题,由图中的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年均温高、年降水量大。

第4题,风化壳的厚度并不是随着年
平均气温的增加而增加。

风化壳的厚度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第5题,大致在图中找出相应的四点所对应的岩石风化深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4.B
5.A
能力提升
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

读图,完成第6~7题。

(导学号51390099)
6.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
7.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6题,读图可知答案。

第7题,通过图像可以明显看出,1984年以来输沙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少了河流含沙量,故选B项。

7.B
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第8题。

(导学号51390100)
8.根据图中的关系,甲、乙、丙分别代表()。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森林破坏;畜粪当燃料,造成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用草皮当燃料,再加上破坏草皮,很容易导致牧业减产。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第9~10题。

9.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代表的含义所起的作用?()
A.①
B.②
C.③
D.④
10.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B.⑥
C.⑦
D.⑧
9题,松花江的水文特征是水位、流量相对较小,有结冰期;珠江的水文特征是水位高、流量大,无结冰期。

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明显的不同在于水量(与降水要素有关)和有无结冰期(与气温要素有关),而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与图中序号①所示含义相符,故应选A 项。

第10题,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沟谷发育,支离破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冲刷、切割作用),属水文要素的影响,故应选B项。

10.B
11.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线索,完成下列问题。

(1)修建水库,形成人工湖泊,会对地理环境要素产生影响。

A、B、C、D、E分别代表影响的结果,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A,B,
C,D,E。

,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库的修建既可蓄水,又可通过蓄水进行防洪、供水、发电、旅游和水产养殖等;同时也因蓄水,导致库区淹没耕地和居住区,导致地下水位升高等。

因此,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要紧紧把握住其蓄水的功能来展开。

地下水位升高陆生植物被淹没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减少减轻
(2)修建水库的有利影响:可以防洪、蓄水、供水、发电、旅游、水产养殖,还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等。

不利影响:生态和环境遭到破坏、移民工程代价、地质地震防护、大坝的真正功能能否实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