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 第一章 总论

合集下载

中基各章节练习题

中基各章节练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绪论A型题:1.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2.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的书籍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3.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4.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A.《脉经》B.《诸病源候论》C.《针灸甲乙经》D.《千金要方》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A.《脉经》B.《诸病源候论》C.《针灸甲乙经》D.《千金要方》6.提出某些传染病是由自然界的“乖决之气”引起的医书是A.《脉经》B.《诸病源候论》C.《针灸甲乙经》D.《千金要方》7.哪部医书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A.《脉经》B.《诸病源候论》C.《针灸甲乙经》D.《千金要方》8.提出三因理论的医家是A.孙思邈B.巢元方C.陈言D.皇甫谧9.提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10.“攻邪派”的代表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11.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医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12.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的医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13.创“戾气”学说的医家是A.薛雪B.叶桂C.吴有性D.吴瑭14.发展了瘀血理论的著作是A.《医林改错》B.《针灸甲乙经》C.《诸病源候论》D.《千金翼方》15.“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属于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五脏一体观C.形神一体观D.病理上的整体性16.“有诸内,必形诸外”属于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五脏一体观C.形神一体观D.病理上的整体性17.“神能驭气”属于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五脏一体观C.形神一体观D.病理上的整体性18.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是A.《千金方》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症方论》19.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是A.《温病条辨》B.《瘟疫论》C.《温热论》D.《湿热条辨》20.《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A.王叔和B.陈无择C.皇甫谧D.巢元方21.《灵枢·五窿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原因是A.体质差异B.气候特点C.社会环境变化D.地理环境变化22.《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长夏善病”A.鼽衄B.洞泄寒中C.痹厥D.胸胁23.“夫百病者,多以……夕加”是因为A.人气始生,病气衰B.人气长,长则胜邪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D.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24.《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言“秋日在肤”,则可见A.如鱼之游在波B.泛泛乎万物有余C.蛰虫将去D.蛰虫周密25.下列各项中属于体征的是A.恶心B.眩晕C.舌绛D.头痛26.下列有关“症”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的完整生命过程B.症状和体征的总称,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C.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D.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过程27.“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属于A.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B.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D.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8.《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体现了A.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B.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D.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9.“骄恣纵欲”体现了A.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B.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0.“尝富后贫”体现了A.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B.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B型题:A.“法于四时”B.“尝贵后贱”C.“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D.“春善病鼽衄”1.反应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是2.反应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是A.“冬病夏治”B.“精神内伤,身必败亡”C.“先风一日则病甚”D.“既病而死者,继踵不绝”3.反应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是4.反应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是A.《伤寒杂病论》B.《神农本草经》C.《脉经》D.《诸病源候论》5.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的著作是6.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伤寒杂病论》B.《神农本草经》C.《脉经》D.《诸病源候论》7.创立辨证论治的著作是8.提倡“寸口诊法”的著作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东垣D.朱丹溪9.“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10.“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X型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整体观念B.异病同治C.同病异治D.辨证论治2.辨证论治包括A.整体观念B.异病同治C.同病异治D.辨证论治3.下列属于中医学基本特点的是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整体观念D.辨证论治4.《神农本草经》的贡献有A.提出了“四气五味”B.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C.提出了“七情和合”D.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5.整体观念包含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同病异治C.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D.人与杜会环境的统一性6.属于症状的是A.头晕B.脉象C.头痛D.舌苔7.属于体征的是A.头晕B.脉象C.头痛D.舌苔8.对症描述正确的是A.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B.症状和体征的总称C.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D.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9.体现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是A.“法于四时”B.“四气调神”C.“春夏养阳,秋冬养阴”D.“虚邪贼风,避之有时”10.体现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是A.“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B.“春弦夏洪,秋毛冬石”C.“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D.“四季和缓,谓之平脉”第一章绪论答案及解析A型题:1.答案:B;2.答案:D;3.答案:A解析:《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 完成

中医基础理论  完成

中基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发展史1、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2、《黄帝内经》贡献:①基本概括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学说思想②系统的总结了春秋战国前的医疗经验③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现存的最早的中医学专著。

3、《难经》形成于汉,共81个问题,可与《内经》相媲美4、《伤寒杂病论》形成于东汉末年,张仲景;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影响:①成功运用了辨证论治②确定了六经辩证的纲领5、《神农本草经》时代:汉作者:神农影响:①现存最早的中医学药学专著②记载了药物365种,并分为上、中、下三品③记载了药物的四寒五味④提出七情和合6、魏晋唐:晋朝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诊法”;晋朝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

宋金元: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金元四大家:①刘河间:倡导火热论,主火派、火热派;②张从正:攻邪派、攻下派;③李杲=李东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温补派、补土派、脾胃派著有《脾胃论》④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补阴派明清:命门学说温病学说——温病四大家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①叶桂著《温热论》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②薛雪著《湿热条辨》提出了湿热病的治则;③吴瑭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④王孟英*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解剖学中的错误,并发展了瘀血理论。

7、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①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②辨证论治: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所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异常、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包括症状和体征症状:病人自觉的临床表现;体征:由医生来通过观察发现的症。

我的中医基础笔记

我的中医基础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著,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脏腑辨证.《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共载经典方剂323首,又为中医方剂之祖。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晋、隋、唐时期.《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制定并颁布的药典。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将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刘河间)倡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治以寒凉清热——寒凉派。

张从正(张子和)倡“攻邪"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攻邪三法-—攻邪派。

李杲(李东垣),强调“胃气”的作用,“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主温补脾胃——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以滋阴降火——养阴派.(3)明、清时期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第一章 中医基础

第一章 中医基础

第一章中医基础一、阴阳学说(最早记录阴阳学说的是《黄帝内经》)1、古代哲学思想,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

阴阳:为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静止的,黑暗的;阳:活动的,光明的。

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2、阴阳属性的基本特点一般说属阳的特点是:运动的,外向的,湿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属阴的特点是:静止的,黑暗的,下降的,有形的,内向的,寒冷的,抑制的。

二、脏腑学说(中医核心)(阴)五脏:肝、心、脾、肺、肾、心包(阳)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臟象:臟指内脏,象指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一)中医脏腑是以部分功能综合为体现的,是概念的非实质性的器官。

1、肝:①主疏泄调达(与心情有关);②主情志(气血顺畅、协调、正常);③肝藏血(有调节血液的功能);④促进消化吸收的功能;⑤肝主筋开窍于目。

2、心:①主血脉(血液、气血、津液);②主神智(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灵活,语言流利);③心合脉开窍于舌(睡眠不足,心火过盛、舌尖发红,异常则舌卷、舌强、语塞或失语等)3、肺:①主通调水道“行水”(如小便排畅与否,选穴:合谷、风池、大椎、关元、中极)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是肺气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代谢所起作用的概括。

1)宣发:将脾转输来的水液输布到体表,经体表组织器官利用后一方面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肺的呼吸排出部分水份。

2)肃降:将水液输布到内脏,经利用后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化成尿液下输膀胱和排出体外,所以称:“肺为水之上源”。

②主呼吸;③主皮毛开窍于鼻(鼻出血、无汗、尿少、水肿、痰浓)。

4、脾:(后天之本)①主运化(消化、吸收);②主统血(不让血液外溢,是指脾气有统摄血液而不使其溢于脉外的作用);③主肌肉开窍于唇(颜色,干湿程度),口腔溃疡→脾热所致,肌肉萎缩。

5、肾:(先天之本)①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侏儒补肾气);②肾主水,主纳气(浮肿)对津液代谢起着主宰作用。

中基概论

中基概论

第一章:绪论先秦、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分为《灵枢》和《素问》。

《难经》是秦越人所著,发展了脉诊和针灸治疗。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

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脉经》是第一部脉学专著《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千金方》孙思邈所著是最早的方剂学专著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主张理论。

所属派系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邪论。

攻下派李杲(东垣)脾胃论。

补土派朱震亨(丹溪)相火论。

养阴派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1、证全称证候,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应的高度概括,概括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关系的状况。

2、症状--病人主观感受到异常现象体征--医生客观检查的异常现象3、同病异治:同一种病,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表现证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4、异病同治:对不同的疾病,由于他们的病机相同,并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均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以及同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概括,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法则。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脏腑气液内外前后上下阳六腑气。

体表腰背。

头部阴五脏血津液体内胸腹。

足部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人体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木。

肝。

胆。

目筋。

怒。

呼火。

心。

小肠舌。

脉。

喜。

笑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金。

肺。

大肠鼻皮毛。

悲。

哭水。

肾。

膀胱耳。

骨。

恐。

呻第三章:藏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他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基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与代表著作)(一)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小儿药证直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臬、朱震亨(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吴又可、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1、病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活动过程。

证的概念: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的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

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践的思维和和实践过程。

《中基》第一单元重点归纳

《中基》第一单元重点归纳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物质(2)气是万物的本原(3)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升、降、出、入、聚、散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4)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2.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相互关联,相互对立)3.阴阳的特性:(1)阴阳的普遍性(2)阴阳的关联性(3)阴阳的规定性(4)阴阳的相对性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和交合的相互作用。

阴阳交通相合,彼此交感相错,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2)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指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现象固有的属性。

(3)阴阳互根(4)阴阳消长(5)阴阳转化(6)阴阳自和6.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阴阳交感是阴阳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的前提,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基础;阴阳的对立、互根是事物两个方面的固有属性,说明阴阳之间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在阴阳对立、互根的基础上,阴阳的消长、转化体现事物的量变与质变过程,说明阴阳的运动变化是使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阴阳自和是阴阳自身通过彼此之间制约和互用,自我调节以维持相对、动态的平衡。

7.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8.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土爰稼穑:承载、收纳、生化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变革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冷、闭藏9.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33页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一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规律;二是五行生克的异常变化11.五行生克制化(1)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和抑制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又递相制约,生化中有制约,制约中有生化,二者相辅相成,从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和正常协调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学说
4.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类别

色泽
鲜明
声音
高亢洪亮
症状
热、动、燥
脉象
数、浮、大、洪
病变部位
表、外、上
概括疾病症候 表证、实证、热证
阴 晦暗 低微无力 寒、静、湿 迟、沉、小、细 里、内、下 里证、虚证、寒证
(1)养生防病,必适阴阳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 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素问·四气调神论》说:“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从阴阳 则生,逆之则死” 养生的根本是让人体之阴阳与自 然界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以 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才 能延年益寿,以利健康。
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因此,辨证与论治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
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也是中医临床
诊治的基本原则。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
一、气一元论的概念
气一元论,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并 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 化的古代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是气一元论的早期概念。精的概 念,首见于 《老子·二十一章》:“道之 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所谓道,即气,气是物质, 精是气的精华。精、精气、气的内涵基本 相同。 精气学说以气 (精气)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形成了 气一元论的雏形
气一元论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四)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气是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 充斥着无形之气,无形之气与有形实体进行 着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成为天地万物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物质
气是事物之间相互感应、传递信息的中介。 感应,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交感、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阴阳学说
(2)治疗疾病,必平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谨察阴阳 之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 本原理,因此,把握阴阳失调 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 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以物其过古宇阐气
气的丰程人宙释一
为起富中在观物元
本源的,长。质论
原、内抽期
世,
的演涵象的
界简
宇化,概生
的称
宙和用括活
构“
观各于出实
成气
种说了践
及论
自明气和
其”
然宇的观
运,
现宙概察
动是
象的念认
变古
,本,识
化人
建体并自
规认
立、赋然
律识
了万予的
的和
气一元论
精的概念
精泛指一切与生俱来或后天获得的 液态精微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和 生殖所依赖的基本物质。源于“水 地说”以及人们对自身生殖繁衍活 动的体会
5.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 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 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相互转化的形式,属于质 变过程中事物的运动变化,既 可以表现为渐变的形式,又可 以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阴阳学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异常生命过程
中医学理论体系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


本理论与思维方法,即根据中医理

论分析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明确
病变的本质,拟定治则治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

(1)辨证 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 (望、闻、 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
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疾病一
般都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 (2)论治 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
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及方药,选择适当的治

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因证立法:即依据证候而确立治则治法。证是

辨证的结果,也是论治的依据
随法选方:即依据治则治法选择相应的处方。
(2)阴阳的关联性 阴阳所概括的一对事物或现象应是共 处于统一体中,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
二、阴阳的特性与归类
1.阴阳 的特性
(3)阴阳的规定性 阴阳学说对阴阳各自属性有着明 确的规定,具有不可变性和不可反称性特定内涵,不 可反称。
(4)阴阳的相对性 相对性指事物阴阳属性并不是一 成不变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其二,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其三,阴阳属性随比较对象而变。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通过对立双方比较而划分的
第 一 章 总 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 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 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 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 知识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和精气神一体观。
(2)病机变化的整体性 中医学在分析疾病发 生、发展、变化规律时,善于从整体出发,去 分析局部病机变化的整体性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

(3)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人的局部与整体是

辩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
阴阳学说
3.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阴阳学说
3.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实寒证
实热证
正常
虚热证
虚寒证
阴阳学说
4.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因此, 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 导临床辨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气的概念
气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活力极强的精微物质。 源于“云气说”以及人们对自 身生理活动的体会
气一元论
精气的概念
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 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 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 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 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的生理与病变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4)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人是形神统一的整
体,中医养生主张形神共养以维护健康、形
神共调以治疗康复疾病
中医学理论体系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环境的各

种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息息相关的

认识,即是 “天人一体观”的整体思


2020


综 合

基础理论




目 录
壹 贰 叁 肆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气一元论
一、气一元论的概念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辨病因:即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根据中医病因理论

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辨病位:即分析、判别以确定疾病之所在部位。不同

的致病因素侵袭人体不同的部位,引起不同的病证
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疾病是邪气作
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引起邪正斗争的结果,
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
阳壹表 上 左 外侧 腰背 背 胸 六腑 心肺 手足三阳经
阴 里 下 右 内侧 胸腹 腰 腹 五脏 肝脾肾 手足三阴经
阴阳学说
2.说明人体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 果(阴平阳秘)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 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 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 整体观念就是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想法。中
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

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

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 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阴阳学说
2.事物阴阳属性的归类
凡是具有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 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 的属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依据阴阳各自的属性特征进行类 比区分。 凡是具有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 的、兴奋的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 的、抑制的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阴;
处方,是在确定治疗手段的基础上,依据治法
的要求,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据方施治:即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施
中医学理论体系

(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

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辨证是认识疾病,确定证;论治是依据辨证结

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与方法,也是
水与火这一对事物具备了寒热、动静、明暗的特性,集中反 映了阴阳的属性,成为事物划分阴阳属性的标志。《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