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木叶”一词在日本文化中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日语的能力,特别是词汇和语法运用。
二、教学内容1. 单词:木叶(このは),春(はる),秋(あき),冬(ふゆ)2. 语法:ない形+わけです3. 句型:~のです,~のわけで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单词“木叶”及相关词汇的掌握,句型~のです,~のわけです的运用。
2. 难点:语法ない形+わけです的运用,正确理解“木叶”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2. 交际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文化导入法:介绍日本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日本文化中“木叶”的象征意义,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单词“木叶”及相关词汇,介绍语法ない形+わけです的用法。
3. 实例演示:用~のです,~のわけです句型举例,让学生理解并模仿。
4. 课堂练习: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话。
5. 小组讨论:探讨“木叶”的象征意义在日本文化中的体现。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更多关于“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下周分享。
8.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口语表达: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准确性。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4. 文化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分享,评估学生对“木叶”在日本文化中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日语教材:《新标日》、《日语入门教程》等。
部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说木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Q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思考: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知人论世1.人物简介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2•人物成就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
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由闻一多先生设计封面、俞平伯先生写序。
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二现代诗人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
2004年,他还牵头组建了北大诗歌中心,并担任主任。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
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贺知章的名诗《咏柳》,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
“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
”林庚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J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
教案《说“木叶”》(大全)[修改版]
![教案《说“木叶”》(大全)[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14811fdc4b73f242326c5ff5.png)
第一篇:教案《说“木叶”》(大全)《说“木叶”》教学设计【课文概述】本文是选读课文,所以准备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思考,理解"木"的特征和“木叶”的含义,并扩展到课外,让学生感受诗歌意象的暗示性。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在前几天上《咬文嚼字》的时候,我举了大量的诗词来证明文中的道理,学生听后感受到了我国诗词的美,同时对诗词产生了兴趣,这对学习引用诗词较多、探究诗词用词的《说“木叶”》来说,无疑是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学习本文,我想让学生多探讨、多思考、多感悟,力求让他们再一次领略诗词的魅力,这对今后做诗歌赏析题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文中关于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的诗句理解“树”与“木”的区别,并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意象所表现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读诗歌、品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树”与“木”的区别,从而明确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难点】以本文指导学生诗歌欣赏实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一、导入【设计理由】用文章中的诗句导入,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投入文章的学习,并初步熟悉文章] 多媒体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全期《古意》)问题:看多媒体展示的诗句,看看它们有什么明显的共同点?明确:都用了“木叶”来表示落叶。
师:我们刚学完《咬文嚼字》,知道了一个字的不同,诗歌的意境也就不一样,有时甚至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木叶”是以什么样的魅力使得诗人们爱不释手呢?我们今天就在课文《说“木叶”》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二、初读文章【设计理由】理清文章的基本线索1、画出文章的诗句,说说作者为了阐明“木叶”的妙处,用了哪些相似的形象来作对比。
‘教案’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木叶的观察和描绘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木本植物的叶子。
2. 木叶的特点:形状、颜色、纹理等。
3. 木叶的分类:针叶、阔叶、常绿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木叶的观察和描绘方法。
2. 教学难点:木叶分类的辨别。
四、教学准备:1. 实物:各种类型的木叶。
2. 工具:放大镜、彩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2. 新课:讲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实物,用彩笔描绘木叶的形状和纹理。
5. 作业: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木叶,进行观察和描绘。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发现木叶的美。
鼓励学生发挥艺术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木叶的美。
1. 木叶在中国画中的应用:介绍中国画中木叶的描绘技巧和意境。
2. 木叶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诗歌、散文等。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木叶作品展览,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交流。
2. 开展“最美木叶”评选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和描绘木叶的能力。
3.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实物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木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具有个性的木叶作品。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观察和描绘能力。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
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木叶的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观念,以及本课的主题——说“木叶”。
1.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对“木叶”的深入思考。
第二章:文学背景2.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古典文学中“木叶”的意象,如《源氏物语》、《万叶集》等。
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学中的丰富内涵。
第三章:文本解读3.1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木叶”的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学观念。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创作手法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创作手法,如象征、暗示等。
4.2 学生尝试分析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木叶”这一意象在当代文学中的运用,如电影、诗歌等。
5.2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学目标:1. 理解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观念和“木叶”的意象。
2. 深入解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木叶”的深入思考和情感表达。
3. 掌握课文中的创作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 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了解“木叶”在当代文学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1. 课文《说“木叶”》原文。
2. 日本古典文学中涉及“木叶”的作品。
3. 相关论文和评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日本文学中“物哀”观念和“木叶”意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深度解读和创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拓展延伸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章:对比分析6.1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日本文学作品,比较“木叶”与其他自然意象在文学表达上的差异。
6.2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木叶”的独特性和它在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七章:文化探讨7.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木叶”意象背后的日本文化特质,如对自然的敬畏、季节感等。
7.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八章:审美体验8.1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木叶”的审美体验。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木叶”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木叶”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木叶”的定义和特点。
分享“木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引发学生对“木叶”文化的思考和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木叶”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木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木叶的种类与特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木叶”以及它们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种类的“木叶”,如阔叶、针叶等。
分析各种“木叶”的特点和区别。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木叶”样本,让学生观察和分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比较不同种类的“木叶”的特点。
第三章:木叶的生态功能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介绍“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探讨“木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木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木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树木和森林。
第四章:木叶的文化意义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木叶”在各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介绍“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和平、坚韧等。
探讨“木叶”在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应用。
4.3 教学活动:教师分享“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应用实例。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和分享关于“木叶”在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木叶”文化意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木叶”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反思能力。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木叶”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日语词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及文化内涵2. 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3. 木叶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与差异4. 木叶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5. 实践环节:用日语进行关于“木叶”的讨论和表达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对比法:比较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日语讨论和表达,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木叶的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实例。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论文、书籍和网络资源,以便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3.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用于实践环节的讨论话题和表达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比较:分析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用日语表达关于木叶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木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发言质量,评估学生对木叶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以及对木叶主题的深入探讨。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日本文化研究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木叶在日本文化中地位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日本文化展览或相关电影放映,通过直观体验加深对木叶文化内涵的认识。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说“木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叶”的印象和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1.3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木叶”的内涵和特点,感受自然之美。
第二章:了解“木叶”的起源和发展2.1 教师讲解“木叶”的起源,让学生了解“木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2.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叶”的了解,讨论“木叶”的发展过程。
2.3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感受“木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探索“木叶”的内涵3.1 教师提问:“木叶”在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有哪些内涵?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3.3 教师总结:通过讨论,我们了解了“木叶”在各个领域的内涵,感受到了“木叶”的独特魅力。
第四章:观察和分析“木叶”的特点4.1 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中的“木叶”现象。
4.2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木叶”特点,分享自己的感受。
4.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木叶”的特点,总结规律。
第五章:创作“木叶”作品5.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对“木叶”的理解,创作一幅作品。
5.2 学生动手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5.3 教师评价学生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观察、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木叶”的起源、内涵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第六章:了解“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6.1 教师介绍“木叶”在日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6.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叶”象征意义的理解,讨论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6.3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
第七章:探讨“木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7.1 教师提问:“木叶”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 掌握“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区别以及“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二、教学重点 掌握“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区别以及“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杜甫《登高》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大家想象一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奔流不息。给人一种十分宏大的壮景图,全诗充满悲凉沉郁之感。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落叶,飘落的树叶) 师: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无边落叶萧萧下?“木”与”与“叶”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林庚笔下的《说“木叶”》看看他是怎么回答的。 二、作者介绍 林庚是我国诗人,在解答为何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中,他举了大量的诗歌来进行阐述,不仅将“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做了精辟的辨析,而且解决了我们的疑惑,不愧与戏剧家曹遇,小说家吴组湘并称“清华三才子”。 三、进入课文 师:同学们将第一段的诗词勾画出来,并想想引用这些诗词的目的是什么? (一) 多媒体出示诗歌,全班齐读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 1、师:木叶是什么?看课本45页第二段是怎么解释的? 明确:“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 2、分析其中两句学生不理解的诗句:它们都有“木叶”一词,通过我们的分析,共同时间(秋天)都反映了秋天的景象,联系生活实际,它给我们什么联想? 明确:树叶枯落,一片飘零,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3、师: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二)请同学们将第二段中有“叶”的诗句画出来 出示幻灯片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学生齐读并感受其意境。 1、师:这些叶子有什么特点(明确:茂密) 得出结论:与“树”一样给人密密层层的浓荫的联想,在形象上与“树”相差无几,用“叶”就表达了“树叶”之意 师:在古诗中。无论是树还是叶出现在春夏,那么“木叶”呢,出现在哪个季节“ (明确:秋季)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有”木叶“一词的诗句,出示ppt全班齐读,结合第一段出现的诗句及分析,可以看出”木叶”在秋天,木叶就是落叶,它不是茂密的,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 师:为什么不说落叶,而要说木叶,难道他们之间还有什么差别吗,差别在哪?(一个是用落字,一个是木)关键在于”木“字。那么”木“字到底有什么好处,现在我们通过”“树”与“木”的区别来看看,请同学们在第四五两端中找出“树、木”的诗句及其特点。 生默读 (三)出示PPT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招隐士》 (偃蹇连蜷:委曲婉转的样子)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珍稀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茂密的花朵,显得生气勃勃。 师:通过我们的分析,大家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图片(绿意葱葱的树)来联想“树”给人的感觉。 明确:树给人一种饱满感,枝繁叶茂,绿意葱葱,第二句中的“树”与"绿叶"相契合,给人一种密密层层的感觉 (四)师:下面我们在一起看看“木”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雄浑,寥廓,凋零的气象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哀江南赋》——引用《九歌》“袅袅兮秋风”及“望岑阳兮极浦”形容梁军溃败,如树叶纷纷坠落,一片凄凉。 共同特点:落木,秋景——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没有树叶,空阔,孤独悲凉 (五)大家找到文中第六段有“落叶”意象的诗句,多媒体出示: 《美女篇》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让学生感受意境,得出结论:叶子的特点:饱含水分,叶子繁密,叶子为绿色 (六)通过分析,大家从文中找找,着重第六段,找出“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区别,总它们的颜色、触觉及意味三方面。生默读,师板书 总结: “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区别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联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郁 繁密充实 密密层层,浓荫满地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凋零 离人的叹息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游子的漂泊 落木 比木叶显得空阔,连“叶”一字所有的缠绵之意也洗净了 清秋的性格 疏朗与棉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多媒体出示: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将“树“改为“木”有什么不同?(少了郁郁葱葱的“午阴”的真实形象。) (七) 出示图片(一颗绿意葱葱的树和枯落的树干)全班一起看看“树”和“木”有什么不同?从特征、意味、场合结合文中诗句找出来。
意象 树 木
特征 繁茂的枝叶、绿色,树干为褐绿色 枝叶疏朗、黄色,干燥 意味 饱满,飘零 疏朗,干燥,空阔 场合 夏天,叶子被风吹动,浓郁 秋天叶落,稀朗,伤感 通过分析,我们一起归纳“木”的特征,从文中4—6段找找(生默读) 1、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读者想到了树干,往往忽视了叶子,叶常常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这种排斥暗示着落叶。 2、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透着微黄,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如“教室里的桌子,凳子”于是“木叶”就带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舒朗而清秋的气息。
师:这就是“木”的艺术特征,“木”不是我们单纯想象中的“木头”可以联想到落叶、清秋给人一种空阔,舒朗干燥之感。就像梅兰菊等在诗中出现,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供欣赏的花朵,它们代表了高洁的品质,这就是躲在诗歌背后的联想,这种概念的影子就叫做(文中第五段)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诗人林庚就是这样通过“木叶”发展到“落木”间通过一种联想、创新,而不是《咬文嚼字》中说的那样,形容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形容美女都是“柳面桃花”那样的——套板反应。在诗歌赏析中除了意象的暗示性,还有其他几个,出示多媒体: 1、题目的暗示: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是诗歌明亮的眼睛,是诗歌的灵魂和主旨,认真审视可以了解诗歌内容的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鉴赏诗歌打下基础。如王维《山居秋暝》秋:秋天之意,暝即傍晚,写出诗歌时间地点,对象,含蓄的告诉读者此诗的意境 2、作者的暗示:一位作家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情感,这一切都由他的人生观和经历决定。如李白、杜甫,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如《饮酒》陶渊明,作者三次出仕三次归隐,本诗是他第三次归隐山林而作,写出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其中用了”菊“表示了他的高洁。 3、注释的暗示:在考试中一般没有,若有,就比较重要,一般是对作者、写作背景和关键字句的解释 4、意象的暗示:松、竹、菊,梅等多表示高洁情操……他们具有相对稳定的含义。 这在诗歌赏析中可以运用进去。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另一个重要内容 三、拓展迁移 (一)多媒体出示: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分析诗歌得出结论: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就表现了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诗歌得出结论: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 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梅花小结: 梅花的品质: 1、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不畏严寒 2、纯净洁白,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与菊花一样,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高洁、坚贞) 3、集高洁(贵)、秀雅、圣洁于一身。 (二)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色彩,但是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意境中具有不同的感情 出示多媒体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采薇》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柳:与离情有关,古时候折柳相送表示依依不舍之情。“柳”同“留”谐音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柳树的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借咏柳赞美纯色的美丽和自然活力,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四、作业布置 摘抄柳、酒、雁、月的诗句 五、板书设计 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木头”“木料”“木板” 暗示着落叶。
木的艺术特征 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透着微黄,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
诗歌赏析一般方法: 1、 题目的暗示2、作者的暗示(知人论世)3、注释的暗示4、意象的暗示
课后反思: 能够从文本出发,抓住文中的诗句带领学生发现“木叶”“树叶”“落木”等意象之间的不同,但是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不够:从文中诗句突破重点,但是对重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