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习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

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习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与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感到难懂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将文章讲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教学难点: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法、拓展迁移法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北大教授葛晓音评价“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

他的确是远离尘嚣。

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引出作者林庚先生,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他的《说“木叶”》。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语文教案说木叶

语文教案说木叶

语文教案说木叶说“木叶”教学设计篇一《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学论文,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说木叶5篇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说木叶5篇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范文:说木叶精选5篇(一)教案标题:说木叶教材内容:高中语文教材《说木叶》一篇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说木叶》的情节与主旨,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2. 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和评论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能够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和艺术表达,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1. 掌握《说木叶》的情节发展和主旨;2. 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形象的描述;3. 能够描述和评价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情节的发展。

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2. 如何理解并阐释小说的主旨和情节发展;3. 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给学生展示关于《说木叶》的背景和文化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展示与讨论(15分钟)2. 全班师生共同阅读《说木叶》,并展示文学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3.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全面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分析与解读(20分钟)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解读小说的意义和艺术手法。

写作实践(30分钟)5.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取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或者人物,进行创作。

可以是续篇、改编或者评论等等。

展示与评价(10分钟)6.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全班,并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和评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创作。

总结与反思(5分钟)7.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1. 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说木叶》相似题材的作品,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2.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关文学批评方面的书籍,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或者艺术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艺术素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木叶”的 象征意义
课堂反馈:收集学生的问题,进行 答疑解惑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独 立思考,按时提交
作业检查:教师批改,及 时反馈,针对指导
作业评价:根据完成情况, 给予相应等级或分数
教学重点
理解“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表现, 评估教学效果
作业批改:通过批改学生的作 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 况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评估 学生的学习效果
家长反馈:通过家长反馈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馈机制
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业与测验:布置作业和测验,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状况,促进家校合作。
学生意见调查:定期进行学生意见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汇报人: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跳 跃性
深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 意义和表达技巧
理解“木叶”的概念和含义
体会诗歌中“木叶”所表达 的深层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课文。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创设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说木叶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4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二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第二课时一、导入: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5篇)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5篇)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5篇)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

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

学习本文,一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领学生学习文艺随笔本身的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学生普遍适应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绪、惰性思维,对本文的难度预期值较大,影响学习的内动力。

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

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

2、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筛选信息法理清作者观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

2.教学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过程】一、导入(任选一种导入均可)形式一: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为什么杜甫在这首诗中用“落木”而不用“树叶”呢?“落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究竟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课文《说“木叶”》中寻找答案。

形式二: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学者,他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他对唐诗作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他曾说过:“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林庚。

林庚说:“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过生活语言。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林庚的文艺随笔《说“木叶”》,看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对诗歌语言进行了一种怎样的解读,又教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诗歌鉴赏知识。

形式三: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特质做一番探幽,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过渡句)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上段尾句——过渡句)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独立成段的句子)
【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2、【走近作者】林庚(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柳恽
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1、搜集并整理有关含“月”“梅”等意象的古典诗词。
2、在班上进行交流。
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梅: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月: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结构,,并理解木叶意象的意蕴。
2、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3、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毛泽东《卜算子》对梅花达观坚定和高贵纯洁的赞颂,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规律总结:古典诗歌中,许多意象具有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门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注意,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会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四、结束语: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阅读文本整体把握】
【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学生活动学生默读文本,通过抓关键句法。思考和讨论归纳出文章的段意。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总结句)
卜子》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说木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文是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的文艺评论,内容看似繁琐,其实结构简单,契合了论说文最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由“木”“树”不同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潜在的暗示性。解读这篇文章时,教者也应借助这种“潜在的力量”,通过多媒体课件,巧妙运用声、色,形,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与无形中点化学生,引导他们含英咀华,于细微处见精神,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从而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去把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
4、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四段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晓风残月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五、布置课后作业。
三、拓展迁移
1、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圣洁坚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恨之情
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忧愁情绪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思念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俗之境
2、比较“梅”不同的生长环境,分析两种“梅”的不同形象赋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想像这句诗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
明确: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明确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板书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现象)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本质)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结尾句)
总结:“高树”与“高木”的不同:枝繁叶茂的饱满,落木千山的空阔
2)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3)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在第5段中找出)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4)思考:“木”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3、总结:“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涉及到了作者要触及的诗歌问题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所以,“木叶”微黄与干燥的落叶形象即是“木”带给我们的暗示性,这样的暗示性丰富了“木叶”形象的内涵,透过“木叶”形象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自从屈原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用到了它,它便成为秋天中鲜明的形象,从此就具有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