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自主广场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
对外开放格局的
初步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3课
1 对外开放的原因
目录
2 对外开放的进程
3
对外开放的格局
对外开放的原因
国际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日本、 西方等国家差距拉大
国内
1. 历史经验的总结,闭关自守造成中国的落后 2. 文革的破坏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心思治 3. 国内建设缺乏资金、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 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浦东创下的 全国第一
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 一 个 “ 11 0 ” 电 话 报 警 系 统 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
对外开放的格局
(引进与利用外资的需要)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对外开放的进程
经济特区的设立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经济特区的设立
厦门 汕头 深圳 珠海
海南
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设立经济特区?
①靠近国际市场 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交通便利 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 开放区
沿江和沿边开 放城市
内地
全方位

线

多层次
宽领域
谢谢大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3课
经济特区的作用
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 成为全国排头兵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 宝贵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环渤海地区 长三角 闽三角 珠三角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目录前言........................................................一、教学内容分析 (1)1.地位与作用 (1)2.学吋 (1)3.教材结构 (1)4.教材重点椎点 (1)二、学情分析 (1)三、教学目标设计 (1)1.知识与技能 (2)2.过程与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四、数学方法设计 (3)1.教学思想设计 (3)2.教法与学法 (3)五、学法指导 (4)六、教学辻程 (4)1.导入新课 (4)2.教学新课 (5)3,课堂总结 (8)4.板书设计 (9)5.巩固提高 (10)6.布置作业.. (10)七、学习流程图 (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课。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因为这段历史贴近当今社会,较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在接下来中国经济史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课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学时:2课时(90分钟)3.教材结构:4.教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学情分析: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这课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高中生所处的特殊时期要求教师一方面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体现多媒体的作用,运用生动的语言等来达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的效果。

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作业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作业及答案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邓小平说:“……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C.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解析:邓小平的这次谈话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此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

B、C、D三项都只是材料的表象。

答案:A2.(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

首先开放的是( )A.浦东B.经济特区C.14个沿海城市D.沿海经济开放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是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答案:B3.(2018·株洲高一模拟)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它们主要“特”在( ) A.特殊的历史时期B.特殊的地理位置C.特殊的社会制度D.特殊的经济体制解析: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

它们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方式。

答案:D4.(2018·长沙高一检测)在现代中国的经济特区中,最为靠近台湾,并期望能够吸引台资入驻的是( )A.厦门B.海南C.深圳D.珠海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

“最为靠近台湾”的是厦门。

答案:A5.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道: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四个经济特区,其是有三个都是在( )A.福建省B.海南省C.广东省D.浙江省解析:注意空间概念,先确定四个经济特区,再明确答案。

答案:C6.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该城市是( )A.上海B.厦门C.广州D.汕头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前预习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前预习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前预习
情景导入
下图是上海浦东开发区的金茂大厦,它是目前中国大陆最高的建筑。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黄金地段,与著名的外滩风景区隔江相望。

金茂大厦由美国S.O.M公司设计,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高420.5米,主楼有88层,裙房有6层,地下室3层,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

大厦集办公、酒店、餐饮、观光、会展、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独特,装潢豪华,设备先进,处处以人为本,是高智能的现代化摩天大楼。

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象征。

从整体上来说,不止是金茂大厦,整个浦东新区与开放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上海人民努力的结果,也证明了改革开放政策是非常正确的。

那么,改革开放的中国,具体成就到底有哪些呢?请共同学习本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预览。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习题详解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习题详解

●习题详解
第一题:我国经济特区是怎样建立的?
1.解析思路:注意邓小平所发挥的作用及经济特区建立的时间。

2.答案要点: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

第二题: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
1.解析思路:明确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和形成后的特点。

2.答案要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参考课件1_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参考课件1_


开放步骤: 经济特区 推进: 点 范围:沿海 方

沿海开放城市
线
、 多

沿海开放区

次 、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内地 领 域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塔城 伊宁
黑河 满洲里
长春 珲春
乌鲁木齐
西宁
呼和浩特 秦皇岛
银川
大连
天津 烟台 青岛
环渤海地区
连云港
拉萨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万县 重庆
银川
大连
天津 烟台 青岛
环渤海地区
连云港
拉萨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万县 重庆
南通 长三角
宜昌 武汉
上海
九江 温州 宁波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瑞丽
沿海开放区 沿海开放城市
长沙
福州
贵阳
厦门
昆明
深圳
河口
东兴 珠海广州 北海 湛江
汕头闽东南
珠三角
经济特区
海南
一、 我国决定对外开放国 际国内背景有哪些?
国际方面: 1、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
沿海港口城市
概况: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思考:这14个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1)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 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 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教材解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最后一课(第13课)。

本课讲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体现出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此外本课着重强调“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以此展现出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13课的主要内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以建立外向型经济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对外开放,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所以理清对外开放与其他现代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材料分析,学生基本能够分析、回忆、联系新中国开放的历史背景。

2.通过填充“中国开放的历程”表格及其地图的直观展示学生能够回顾(识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进而能够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通过图片的对比、示意图、材料的解读,学生能够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感受(说出)中国开放政策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学生能够从观察等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通过课堂组织讨论,探究问题等方式,学生能够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3.通过文字材料的解读学生能够掌握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提升高三历史科应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内容的复习,学生能感受到“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成就,体会到“开放政策”也面临不同的声音,据此,中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应该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自觉地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

2.通过课堂设计的内容,特别是材料解析的训练,学生能基本掌握高考拿分的方法,树立对高考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背景、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问题探究:深圳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由此导入本课。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材梳理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材梳理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1.对外开放的含义和必要性(1)含义: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2)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低层次的,或者说很长时期是封闭的,所以这也是造成我国长期以来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

邓小平一再强调“关起门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

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只有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才能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

2.经济特区的含义与建立的过程(1)经济特区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

(2)建立的过程①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两地设置。

②1980年,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也是在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③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至此,五个经济特区建立起来。

3.经济特区的作用(1)国家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给予优惠,从而使得特区经济迅速发展。

1992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工业产值比1980年增长60多倍。

(2)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经济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中国创办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思路解析:1980
答案:A
2.1980年创办的经济特区主要位于(
A.广东、福建
B.
C.广东、海南
D.
思路解析: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它们分别属
答案:A
3.下列对经济特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B.
C.全国
D.
思路解析:A、B、C三项都符合经济特区的实际,D
答案:D
4.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有(
①人才众多②高新技术③知识密集
A.①②③
B.
C.③④
D.
思路解析:①②③符合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而经济技术
答案:A
5.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中位于最北端和最南端的是(
A.大连北海
B.秦皇岛
C.天津珠海
D.大连
思路解析:从地理纬度上看,秦皇岛位于14个对外开放城市的最北端,湛江位于最南端。

答案:B
6.我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开始于(
A.1978年底
B.1980
C.20世纪末
D.1990
思路解析: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
答案:C
7.
(1)中国经济特区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对外开放体系包含哪几个层次?
(3)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
思路解析:第(1)问考查经济特区分布的区位特点,需要观察示意图结合地理知识分析;第(2)(3)问结合教材回答。

参考答案:(1)位于东南沿海。

(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3
8.清政府开辟通商口岸与当今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加入世贸组织最主要的区别是()
A.
B.
C.
D.
答案:D
9.“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世贸组织更需要中国。

”下列哪些哲理体现了这一论断()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②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客观的
④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思路解析: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

中国的对外开放体现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是
客观的、必然的。

答案:D
10.浦东开放后迅速崛起的条件有(
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②国家给予的一定时期的免税政策③上海
独特的地理、交通优势
A.①②③
B.
C.②③④
D.
思路解析:
答案:B
11.下列哪项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目的(
A.
B.
C.
D.
思路解析:A、B两项为“引进来”战略的内容,D项为浦东开发的目的。

C项说明了“走
答案:C
12.(2005广东高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A.①②④
B.
C.②③④
D.
思路解析:我国并非历来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广东并非历来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排除③。

答案:A
13.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

……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

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材料四: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根据材料一,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阅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第(1)问要依据材料中的“物产丰盈”“不假外夷货物”“加恩体恤”回答对外贸易的看法。

政策容易答出闭关政策。

后果主要分析闭关政策的消极影响。

第(2)问要抓住1898年这个关键时间,联系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来回答背景,分析理由应从“请各国保护”“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的字句中分析要将中国变成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实质。

第(3)问可联系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来分析不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而希望得到列强的支持。

第(4)问要从材料中提炼闭关自守是中国落后的原因,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等方面分析原因。

“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是内容,“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是立足点。

参考答案:(1)中国物质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

闭关政策。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因为它出卖国家主权,要将中国变成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3)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答“争取列强承认革命军政府”亦可)。

反映了同盟会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

(4)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