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研究进展
绿色建筑光催化材料二氧化钛研究进展

绿色建筑光催化材料二氧化钛研究进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已成为一种趋势。
绿色建筑是一种可持续性建筑,其设计和建造考虑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能源效率,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等因素。
绿色建筑需要使用环保、健康的建筑材料,而光催化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材料,能够用于室内和室外环境的净化。
二氧化钛具有很高的光催化活性,在受到紫外线或可见光照射时能够吸收水中的氧和有机物质、微生物,将其分解为CO2和H2O,从而达到清洁水和空气的目的。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能力是由于其表面具有活性位点,通过吸附反应活化两种物质,从而产生自由基,进而分解有机污染物,因此用于绿色建筑中的光催化材料是探索和应用的热点。
二氧化钛的催化性能可以通过修饰或改性来提高。
硫化二氧化钛、掺杂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钛和复合二氧化钛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硫化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比纯的二氧化钛更优秀,因为硫是一种与光催化反应有关的活性物质。
掺杂二氧化钛一般通过在其晶格中引入其他金属离子,从而形成掺杂二氧化钛。
掺杂的离子会影响二氧化钛的电子结构及其表面性质,可以提高催化性能,让其可使用于室内环境净化中。
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也比纯的二氧化钛更优秀,因为小尺寸的纳米颗粒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短的电子传输路径。
在光照区域内,纳米二氧化钛能较好地吸收光线,提高了催化效率。
复合二氧化钛材料是指将二氧化钛复合到另一种材料中,如氧化锌、氧化铜等,可以增强催化性能,同时还可以对催化剂的电子能级结构有所调整,改进催化剂在光催化中的性能。
此外,改进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也为提高其光催化性能提供了新途径。
目前常使用的方法有溶胶-凝胶法、沉淀法和水热法等。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干燥和烧结过程多的制备方法,可控性较好,且可以制备出更细致的二氧化钛微粒,通常能够得到更高的催化性能。
水热法是指以水为溶媒将反应物反应时制备二氧化钛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多次烧结和洗涤,工艺简单,适用于制备较小颗粒的二氧化钛,并且可制备出不同形貌的二氧化钛粒子,如球形、链形、管状等。
论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发展状态

论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发展状态一、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包括鼓励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推动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以及加强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奖励和资金支持等。
绿色建筑理念也得到了建筑业界和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支持。
在建筑设计和建设领域,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材料,如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外墙隔热和保温材料等,以降低建筑的能耗和环境影响。
一些知名的建筑设计师和企业也开始践行绿色建筑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也逐渐完善,包括LEED(领导能源与环境设计)、BREEAM(建筑环境评估方法)等认证体系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通过认证体系的引入,可以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评估和认证,为建筑项目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和指导,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国内绿色建筑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还存在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导致了在一些地区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实施难度较大。
绿色建筑所需的技术和材料成本较高,有一定的经济门槛,加之市场需求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绿色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成本和市场的制约。
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还不够完善,尚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在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相对较高,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绿色建筑市场和产业链。
欧洲以及美国等地区政府和企业普遍重视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通过出台政策法规、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等手段,不断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方面,国外绿色建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可再生能源利用、-passive house 被动房技术、碳中和建筑等。
一些国际性的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体系,如LEED、BREEAM、DGNB(德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等,也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支撑。
建筑学视角下绿色建筑研究进展及趋势文献分析杨金鹏

建筑学视角下绿色建筑研究进展及趋势文献分析杨金鹏摘要:对一定时期绿色建筑文献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建筑学的角度反映绿色建筑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基于学术论文的检索期刊主要建筑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研究框架四个元素的基础上“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建立了根据研究主题的文献,以澄清国内学术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在绿色建筑。
研究发现:在我国建筑研究领域,四种类型的文献不断增加,研究范围和深度双向延伸。
基于区域和类型的研究体系的发展趋势是明显的。
研究内容偏重于技术和实践,基础理论和方法论薄弱。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研究进展1 绿色建筑研究内容分析1.1 研究内容总体分类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里,引用钱学森先生的话认为“从繁到简”是处理复杂性科学的要义,并提到“范式”的重要意义就是确定认识框架的作用,库恩(T.S.Kuhn)用范式来描述科学活动,包括科学理论、定律、方法和技术的总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方法包含两类:研究理论的方法和理论的方法体系,前者用来证明科学设想是否成立,正如加拿大学者贝格里(B.S.Baigrie)认为,科学方法在于证实信念,保证科学合理性的过程,科学探索与科学信念合理性应予以区分,科学的方法不是获得信念,而是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与路线;而后者是某种理论建立之后,所形成的利用该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隶属于理论范畴,因此很多学者也会将方法论归入理论,但二者实质是有区别的,为了更好的对文献分类,借鉴上述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且有感于科学发现的直觉逻辑①,结合建筑学的实践特点,将绿色建筑的研究内容细分为绿色建筑理论、绿色建筑方法、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实践四大类,将分散的文献成果整合在框架中,以便做进一步分析探讨。
当然,这种分类方法,也符合我们的认识逻辑,即针对某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的理论,应有其对应的方法体系和技术支承,才能更科学地应用于实践。
1.2 研究内容具体分析(1)绿色建筑理论研究绿色建筑理论文献包含观点评述、框架体系、基本原理,三层次依次提高且可以进阶,参考顾孟潮建筑理论体系的信息科学金字塔,认为观点评述主要为原始及知识性信息,解决“有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属于“准科学范畴”;框架体系是系统化的知识信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属于“科学知识范畴”;基本原理经过系统化、理论化,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属于“科学理论范畴”。
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普及,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源节约性、生态性和经济性等特点,成为了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材料类别、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材料类别1.生态木材生态木材是由天然木材制成的一种新型环保材料。
生态木材具有使得仪表面光滑、结构紧密、不开裂、防水、防腐、耐腐蚀等优点。
生态木材采用天然木材,无毒无害,减少了有害物质的释放,可回收再利用。
2.超高强墙板超高强墙板是由轻骨料、纤维增强材料和纯水泥制成的一种新型墙板材料。
超高强墙板具有具有质量轻、强度高、防水、防火、结构稳定、隔声、隔热等特点。
超高强墙板建筑时无需砌筑,减少了施工难度和时间,符合现代建筑的快速节奏。
3.绿色涂料绿色涂料是由无机颜料、无机和有机胶粘剂及环保溶剂等组成的一种新型环保材料。
绿色涂料具有无毒、无味、抗菌、防霉、抗静电、防水等特点。
绿色涂料采用优质原材料制成,通常无需使用甲醛等有害成分,对环境和人体安全无害。
4.新型隔热材料新型隔热材料是由具有原材料、太阳能吸收材料及保温材料和其他辅助原材料等组成的材料。
新型隔热材料具有抗冷、抗热、保温、隔音、节能等特点。
新型隔热材料采用新型原材料,常用于各类建筑的隔热效果。
二、研究进展目前,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研究的焦点在于降低环境负荷、提高建筑质量和功能。
具体而言,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1.新型材料的研发在新型材料的研发上,新型隔热材料、绿色涂料和新型混凝土等得到了广泛关注。
例如,新型隔热材料的研发主要集中于提高隔热效果和应用范围,如将太阳能吸收材料与保温材料相结合,提高隔热效果,应用于外墙保温。
绿色涂料的研发主要集中于防火、防虫、抗菌等性能,应用于各种建筑内部和外墙涂装。
2.环保回收利用研究团队还开展了环保回收利用研究。
例如,废弃材料的回收利用和材料再生利用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绿色建筑与节能工作汇报

绿色建筑与节能工作汇报尊敬的领导:绿色建筑与节能工作汇报时光荏苒,转眼已进入了2022年。
我司自去年起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将绿色建筑与节能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创新、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特此向领导汇报我司在绿色建筑与节能工作方面的进展。
1. 背景与现状分析绿色建筑和节能工作作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我司作为一家致力于建筑行业的企业,深知我们肩负着推动绿色建筑与节能工作的重要责任。
我们在对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深入调研分析后,认识到绿色建筑与节能工作不仅是一种市场需求,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绿色建筑的实施与成果为了有效推进绿色建筑的实施,我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与相关专家合作,致力于绿色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通过研究开发环保材料,如低碳混凝土和可再生能源设备,我们成功地将这些材料应用于多个项目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我们加强了建筑能源管理的监测与控制。
通过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的应用,我们实现了对建筑能耗的实时监测和调控。
通过调整建筑的照明、通风、供暖和制冷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的能耗,并提高了建筑的能源利用率。
最后,我们注重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策划。
在每个项目的初期阶段,我们与设计师、工程师及客户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执行。
通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设计和高效的施工,我们成功地提供了一系列绿色建筑解决方案,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3. 节能工作的推进与成效除了绿色建筑的实施,节能工作也是我司关注的重点领域。
在节能方面,我们细化了能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以确保能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与相关部门及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我们加强了员工的节能意识培养。
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节能培训,并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采取节能措施。
通过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成功地形成了一种节能文化,在全司范围内形成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工程绿色施工国外研究现状及参考文献

工程绿色施工国外研究现状及参考文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工程绿色施工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热点话题,旨在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各国在这一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以期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欧洲也非常重视工程绿色施工。
欧洲联盟于2010年颁布了《欧洲全面性节能指令》,旨在促进节能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在建筑施工领域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环保要求和标准。
各成员国也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海外研究中,一些关键问题被广泛关注。
建筑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何进行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等。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建筑物的使用阶段,如何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生态环境负荷,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和健康性。
国外在工程绿色施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借鉴,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0字】第二篇示例:工程绿色施工是全球建筑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施工效率以及减少资源浪费的讨论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外学者们对工程绿色施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其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对于我国工程建设实践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国外,欧美国家一直处于工程绿色施工的研究前沿,这些国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施工工艺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美国一直是工程绿色施工的领跑者之一,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美国建筑研究理事会(Building Research Council)对建筑施工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减少碳排放的建议和措施,为工程绿色施工的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欧洲国家也在工程绿色施工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绿色建筑开展情况汇报

绿色建筑开展情况汇报自从我国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环境的理念以来,绿色建筑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作为绿色建筑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实践,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以下是我们最近一段时间内开展的情况汇报:首先,我们在绿色建筑材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们深入研究了各类环保建材,积极推广使用可再生材料和低碳材料,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我们也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强了对材料的环保管理,确保了建筑过程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化。
其次,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了passivhaus 等节能标准,优化了建筑结构和采光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能耗。
同时,我们还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降低了建筑的能源消耗,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我们在建筑运行和维护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实践。
我们引入了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控制,实现了对建筑能耗的实时监测和调控,提高了建筑的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建筑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
最后,我们还积极参与了绿色建筑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建筑知识普及活动,向公众传播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建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的来说,我们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进展,但也清醒地意识到,绿色建筑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感谢各位的关注和支持,让我们携手共建绿色家园!。
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绿色建筑逐渐成为了国内外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推动了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的大力发展。
本文将探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
一、市场潜力巨大绿色建筑市场的推广和发展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
普及绿色建筑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建筑品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满足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国际趋势明显随着全球环境变化以及绿色生活理念的兴起,绿色建筑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德国被誉为世界绿色建筑的发源地,其研发的绿色建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
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也在积极推广绿色建筑。
我国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与国际接轨。
三、政策支持力度大为了推广绿色建筑,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
例如,《城市绿色建筑技术规范》、《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以及鼓励推广绿色建筑的“优惠政策”,等等。
政策的推行和引导将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四、技术日新月异绿色建筑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发展。
新型建材的研发及应用,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系统的应用等带给了绿色建筑更多的研究发展前景。
未来,绿色建筑将会不断涌现出更智能化、更节能环保的技术呈现在我们面前。
五、人们的生活方式,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们在住宅生活中享受到更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节奏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并且,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参与和支持绿色建筑,人们对环保的重视和推崇也将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总之,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也会给建筑行业带来有力推动的力量。
从环保节能到智能化、科技化的绿色建筑技术将为我们创造更加健康、舒适和安全的居住环境,推动未来建筑行业的全方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建筑研究进展作者:周欢来源:《科学家》2017年第12期摘要绿色建筑是提高建筑物对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的措施之一。
然而,对未来工作至关重要的大量研究缺乏系统的评估。
本文对绿色建筑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和范围;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效益量化;实现绿色建筑的方法;绿色建筑的环境方面与可持续发展的其他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综述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2-0073-02建筑行业对社会具有重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
然而,施工阶段的噪音、灰尘、交通拥挤、水污染和废物处置不仅会造成社会困扰,更会造成自然与人力资源的消耗。
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统计,建筑材料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0%[1]。
此外,建筑物还产生温室气体排放(GHG),加剧全球变暖。
绿色建筑能减弱这些消极影响,而绿色建筑有很多定义[2-3]。
这些定义的常见要素是生命周期的观点,环境的可持续性,健康问题以及对居民的影响。
虽然对不同背景下的绿色建筑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缺乏对现有知识体系系统的评价。
这种系统评价在确定研究流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突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本文对绿色建筑发展感兴趣的从业者和学者提供参考。
1 绿色建筑概述1.1 绿色建筑评估工具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估工具包括能源和环境设计先导(LEED,美国),BRE环境评估方法(BREEAM,英国),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GBCA,澳大利亚),DGNB(德国),建筑环境效率综合评估系统(CASBEE,日本),绿色建筑标签评级工具(中国)等,这些绿色建筑评估工具由每个国家/地区的绿色建筑委员会开发。
由绿色建筑委员会委托的认可专业人员进行评估。
开发适应当地环境的绿色建筑评级工具是目前广泛的研究重点。
Ali等人设计了SABA绿色建筑评估系统[4]。
事实上,不同国家开发的绿色建筑评估工具已将城市气候研究成果纳入考虑范围,以应对各种气候变化问题。
1.2 技术与环境角度绿色建筑研究的重点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方面。
利用预制技术能减少施工和拆除过程中的浪费量,节约成本。
Rajagopalan研究发现,由混凝土废料制成的预制面板的声学性能在体育馆建筑物测试效果中是令人满意的[5]。
此外,预制技术是防止危害可持续元素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和预制钢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立386所学校采用的可持续技术[6]。
1.3 社会角度近年来,建筑物的社会可持续性日益受到关注。
由于施工活动是一个社会过程。
在工程建设中,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涵盖生活质量,职业健康与安全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机会方面。
Zuo等人认为,施工环境中的社会可持续性应超出个人向地方社区发展[7]。
Valdes-Vasquez介绍,在项目的规划建设阶段中应该考虑社会可持续性[8]。
1.4 经济角度贝拉迪指出:教育,包容,凝聚力,负担能力,经济价值,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室内健康,文化及灵感等对绿色建筑有社会和经济要求[9]。
Popescu等人指出,能源改造的好处不仅体现在能源效率提高带来的建设成本减低,而且反映了物业增值潜力,还能缩短投资回收期限[10]。
2 绿色建筑的优势2.1 环境从环境角度看,绿色建筑有助于改善城市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来保护生态系统。
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提供更高的节能,节水,减排性能。
Jo等人认为如果在首尔的所有新建筑工程采用LEED评级工具,源自能源效率造成的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少[11]。
Turner发现,与国家平均水平相比,LEED认证的建筑物能节能28%以上[12]。
2.2 经济绿色建筑比常规建筑物节省30%的能源消耗。
Longdon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绿色办公楼比传统办公楼需要额外的前期成本[13]。
但后期运营费用有助于抵消绿色建筑的前期成本。
2.3 人体舒适性用户的满意度与热舒适度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模拟测量了绿色建筑的热舒适度并与传统建筑进行比较,提出了最符合用户所需的室温范围。
Lee的研究发现办公室家具对LEED认证办公楼的乘客的满意度和性能都有显著的影响[14]。
但Zhang对绿色建筑和常规建筑的研究发现绿色建筑用户对热舒适性和视觉舒适度更满意,但这2个建筑物的声学满意度没有差别[15]。
3 绿色建筑实现的手段3.1 技术条件由于常规能源资源日益枯竭及相关的环境问题,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利用对于实现绿色建筑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中常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包括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光伏、小型风力发电机、地热热泵等。
Dagdougui等人开发了动态模型来优化混合可再生能源系统[16]。
他们的研究发现,尽管没有储能系统,环境效益是显著的。
3.2 生命周期评估(LCA)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是分析绿色建筑技术最流行的方法之一。
LCA将建筑视为一个系统,同时量化建筑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物料流量和能源消耗流量。
LCA的优点是将重点放在单一阶段,将调查扩展到其他阶段,例如材料的制造和运输;能源消耗;用水量及运行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LCA可以应用于整个建筑物或单个组件或材料,以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改善建筑设计。
基于ASHRAE 90.1设计标准,Kneifel通过对美国16个城市的12个原型建筑进行建筑设计变更,对商业建筑进行生命周期评估[17]。
他们广泛的建模实践表明,即使是传统的能源效率措施也有助于减少20%的能源消耗和16%的碳排放。
3.3 管理条件据Häkkinen介绍,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管理问题,技术创新或评级工具的缺乏是次要的[18]。
绿色建筑有多个管理层面,即项目层面,公司层面和市场层面。
在项目层面,Li等将绿色建筑项目管理相关因素分为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设计师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以及与施工队伍的协调[19];在公司层面上,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有助于节省90%的能源消耗,减少63%的污染物排放,减少70%的用水量等[20];在市场层面,主要关注整个绿色建筑市场的健康。
4 结论1)适应当地地区的绿色建筑评估工具可以对绿色建筑进行细化的分析研究;预制技术是常见的可持续技术,利用预制技术可以节约成本,对环境更友好;将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连接能够提升生活质量;绿色建筑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建筑成本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也大大减少。
2)绿色建筑的优势体现在改善城市生物多样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消耗,提供居民更好的人体舒适度和室内环境质量;但前期投入较高,在满足居民声学满意度方面有待加强。
3)可再生能源技术,生命周期评估管理,多层次管理层面的实施,普及绿色建筑的概念,打破原有壁垒等是实现绿色建筑不可或缺的手段,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参考文献[1]SISSON B.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Business Realities and Opportunities[J].2008.[2]张晓建.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分析及研究[J].江西建材,2017(5):20-21.[3]BERARDI U.Sustainable Construction:Green Building Design and Delivery[M].Wiley,2008:65-66.[4]ALI H H,NSAIRAT S F A.Developing a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tool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Case of Jordan[J].Building & Environment,2009,44(5):1053-1064.[5]RAJAGOPALAN N, BILEC M M,LANDIS A E.Life cycle assessment evaluation of green product labeling systems for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12,17(6):753-763.[6]PONS O,AGUADO A. Integrated value model for sustainable assessment applied to technologies used to build schools in Catalonia,Spain[J].Building & Environment, 2012(53):49-58.[7]ZUO J,JIN X H,FLYNN L. Social Sustainability in Construction–An Explora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2012,12(2):51-63.[8]VALDES-VASQUEZ R,KLOTZ L E.Social sustainability considerations during planning and design:A framework of processes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 Management,2013,139(1):80-89.[9]BISONIYA T S,KUMAR A,BAREDAR P.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ies of earth–air heat exchanger (EAHE) systems in India:A review[J].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19(19):238-246.[10]OPESCU D,BIENERT S, SCHÜTZENHOFER C,et al. Impact of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buildings[J].Applied Energy,2012,89(1):454-463.[11]JO J H,GOLDEN J S,SHIN S W.Incorporating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into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Seoul,South Korea:A sustainable urban systemsframework[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9,33(3):267-275.[12]TURNER C. Energy Performance of LEED ® for New Construction Buildings[J].New Buildings Institute Green Buildings Council,2008.[13]LANGDON D.Davis Langdon:The Cost & Benefit of Achieving Green Buildings (Australia)[J].2007.[14]LEE Y S,GUERIN D A. 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lated to Occupant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in LEED-certified Buildings[J].Indoor & Built Environment,2009,18(18):293-300.[15]ZHANG Y,ALTAN H.A comparison of the occupant comfort in a conventional high-rise office block and a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ly-concerned building[J].Building & Environment,2011,46(2):535-545.[16]DAGDOUGUI H, MINCIARDI R, OUAMMI A, et al.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a hyb rid system for the energy supply of a “Green” building[J].Energy Conversion & Management,2012,64(64):351-363.[17]KNEIFEL J. Life-cycle carbon and cost analysis of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in new commercial buildings[J].Energy & Buildings,2010,42(3):333-340.[18]HÄKKINEN T,BELLONI K. Barriers and drivers for sustainable building[J].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2011,39(3):239-255.[19]YUANYUAN LI,PO-HAN CHEN, DAVID AH SENG CHEW,CHEE CHONG TEO,and RONG GUI DING. Critical Project Management Factors of AEC Firms for Delivering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in Singapore[J].2011,137(12),1153-1163.[20]LIU A M M, LAU W S W, FELLOWS R.The contribution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towards project outcome:Case studies in Hong Kong[J].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 Design Management,2012,8(3):16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