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太空一日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品课件

中国已上太空航天员
神州五号:航天员:杨利伟,时间:2003-10-15,是中 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神州六号: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时间: 2005-1012,完成有关科研任务。 神州七号: 翟志刚、 刘伯明、景海鹏,时间:2008-0925,完成有关科研任务。 神州八号:无人,时间:2011-11-01,完成相关科研任务 。 神州九号: 景海鹏、刘旺、刘洋,时间:2012-06-16 , 完成相关科研任务。 神州十号: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时间:2013-0611,完成相关科研任务。 神州十一号:景海鹏、陈冬,时间:2016年10月17日7 时30分,完成相关科研任务。
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我”的心理感受有如下变化:紧张——稍觉释然— —非常痛苦——无法承受,觉得快不行了——从难受的 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
写这些,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说明航 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 的精神。
4.试课后着习题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
6.为什么要写在飞船上看不到长城?写这表现 了杨利伟的什么精神品质?
杨利伟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 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都没看到长城的事实,证 明“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这一传说是不真实的。杨利伟特别强调这一点, 表现了他重视实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7. 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对 我国有怎样的重大的意义?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着 我国成为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强大的 象征,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 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国将为世 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4.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在讨论航天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增强思维素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a.能够分析航天员在太空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拓展对航天科学的认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3.培养文化素养: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a.了解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航天员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太空生活是航天员在宇宙空间中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它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航天员太空生活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航天员如何克服失重、孤独等困难,在太空中完成各项任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和航天员心理状态的描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航天员太空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失重状态下的运动。这个操作将演示失重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c.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d.体会作者对航天员太空生活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太空⼀⽇》是⼈教版七年级下册语⽂书(2017年春季修订版)新选⼊的课⽂,这篇课⽂选⾃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讲述了作者对于进⼊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地作了迄今为⽌最为全⾯和详尽的描述。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2课《太空⼀⽇》课⽂原⽂ 我以为⾃⼰要牺牲了 9时整,⽕箭尾部发出巨⼤的轰鸣声,数百吨⾼能燃料开始燃烧,⼋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焰,⾼温⾼速的⽓体,⼏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化为蒸⽓。

⽕箭起飞了。

我全⾝⽤⼒,肌⾁紧张,整个⼈收缩得像⼀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常平稳,甚⾄⽐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稍觉释然,全⾝绷紧的肌⾁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训练时还⼩些,所以我的⾝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箭上升到三四⼗公⾥的⾼度时,⽕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常痛苦。

⼈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常敏感,它会让⼈的内脏产⽣共振。

⽽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约6G的⼀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乎难以承受,觉得⾃⼰快不⾏了。

当时,我的脑⼦⾮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的共振并⾮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重负,如同⼀次重⽣,我甚⾄觉得这个过程很耐⼈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刹那,我真的以为⾃⼰要牺牲了。

飞⾏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作⼈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箭的振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3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3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太空生活,感受科技的魅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对于太空生活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同时,学生对于科技类文章的兴趣较高,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

2.难点:感受作者在太空中的情感变化,体会科技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提出问题。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情景模拟:学生模拟太空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太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器材: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学习资源:提供相关太空生活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太空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模拟太空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太空生活的特殊性,以及科技的重要性。

统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太空一日》预习案

统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太空一日》预习案
(3)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4)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屏,抑止(呼吸)。
3.杨利伟神舟五号
4.(1)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症;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意外,阅读课文,找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2)杨利伟从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chì(2)kàn(3)遨(4)稠(5)灼(6)廓(7)lǜ(8)yú
2.(1)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2)其中的意味经得起人们反复地体会、琢磨。形容意味深长。
22《太空一日》预习案
1.字音与字形
(1)炽热()(2)俯瞰()(3)áo游()(4)chóu密()
(5)烧zhuó()(6)轮kuò()(7)概率()(8)无虞()
2.成语解释
五脏六腑: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
屏息凝神:
3.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一级飞行员。2003年乘坐“”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不是球形,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品课件

简析内 容
新知讲 解
(2)这种共振是正常现象吗?这 种现象后来 解决了吗?
并非正常现象。 “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 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 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 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 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 (3)这一部分中表现了杨利伟什 么精神?
简析内 容
新知讲 解
简析内 容
新知讲 解
5、读第三部分:听见神秘的敲击声 (1)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会出现什
么错觉? 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
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 “本末倒置”的错觉。
(2)这种错觉对杨利伟来说感受怎么 样?他是靠什么来克服的?
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 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 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 很难受 。
简析内 容
新知讲 解
9、试分析15段运用的描写方式及其作用。
这一段属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大声喊” “鼓掌欢呼”是动作描写,表现大家看到“我” 安然无恙时的激动、兴奋之情,以及战友之间的 深厚情谊。简短的语言描写,真实地再现了杨利 伟脱险后人们如释重负的心情。 10、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 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 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
简析内 容
新知讲 解
6、第四部分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1)归途中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原因
是什么?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
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 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 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 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 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 度。”“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 我紧张了 ……” (2)舷窗玻璃出现裂缝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 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 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

《太空一日》生字词注音、词语解释习题【部编版七下第22课】

《太空一日》生字词注音、词语解释习题【部编版七下第22课】

《太空一日》生字词注音、词语解释习题【部编版七下第22课】
一、课后读读写写:
弧.hú炽.热chì轮廓.kuò 俯瞰.kàn模拟.nǐ遨.游áo严谨.jǐn
稠.密chóu概率.lǜ五脏.六腑zàng千钧.重负jūn耐人寻味.wèi
惊心动魄.pò屏.气凝神.yú
二、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注意下列多音字。

负荷.hè荷.花hé
露.出lòu露.珠lù
晕.车yūn红晕.yùn
屏.障píng屏.息凝神bǐng
形近字:
稠.密chóu倜.傥tì
屏障.zhàng重峦叠嶂.zhàng朱元璋.zhāng
三、词语解释:
重点课下注释:
【屏息凝神】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屏,抑止(呼吸)。

【无虞】不用忧虑。

虞,忧虑。

补充词语: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
大。

带上她的眼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 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