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马问题”到“荷马诸问题”

合集下载

第一章第二节荷马课件.ppt1

第一章第二节荷马课件.ppt1

在《奥》中变得文明而理性了,他们更像
正义的化身,是“用哲学净化过的世界良 知”。 《奥》中雅典娜与奥德修斯两个智慧化身 和谐的关系,更体现了古典的和谐和热爱
理智的理想。
六、人文精神的完美载体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 部史诗合起来彰显了完整的荷 马和成熟的古希腊人文精神;
西方人本主义在“力”与“智” 的维度上获得了统一和升华— —个人的生命价值不仅在于力 量,而且必须拥有智慧。
/林中又会萌发,长出新的绿叶,/人类也 是一代出生,一代凋零。”
3、诸神的“人性”
神是不死的凡人,是人的理想化 ,它为英 雄世界奠定超越性的基础; “荷马史诗里的众神既不是普渡众生的菩萨, 也不是作为道德楷模的基督,亦不是接受凡 人顶礼膜拜的真主。 …… 神是不死的‘凡 人’。” ——郑克鲁 “必死的命运赋予了《伊利亚特》众英雄悲 剧性的高度和尊严” 。阿喀琉斯的典型 性…
第二节《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与《奥 德赛》是欧洲上古文学 中最杰出的两部英雄史 诗,西方文学的第一座 丰碑。荷马因为这两部 传世的史诗而常常被称 为“最伟大和最神圣的 诗人”。
一、荷马及“荷马问题”
生活的年代:相当模糊的 时段——公元前11世纪中 到前 8 世纪,较精确的说 法为前9-8世纪。 出生地:希腊至少有 7 个 城城市号称是诗人的故乡, 多数文献倾向于荷马是与 希腊半岛隔爱琴海相望的 小亚细亚某地人。
2、命运的主宰:
希腊人的主宰性观念,即“命运观” ; “命运女神”( Moira ,摩伊拉)据说 是比奥林匹斯众神更古老、更强大的神, 在希腊语中的基本意思是“份额” ;

“人一生下来,不论是懦夫还是勇士,/
我认为,都逃不过他的注定的命运”。

荷马史诗:神明、英雄、战争

荷马史诗:神明、英雄、战争

荷马史诗:神明、英雄、战争西塞罗在其《图斯卡鲁论辩录》说"传说荷马是一位盲人……但他却让我们看见了他自己无法看见的东西。

"德谟克里特则说《荷马史诗》是"漂亮和智慧的史诗"。

这都是在在强调《荷马史诗》的意义和地位,《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不仅全方位地影响着古希腊社会,它们还是西方文明的滥觞,泽被西方两千余年,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也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所读到的荷马史诗,母本是中世纪的抄本,而中世纪的抄本又来自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里亚学者的编纂,再往前就无从考证了。

在荷马史诗的流传过程中,它被人民诵读、理解、解释、模仿、借用和批评,这也就是荷马史诗的研究历程。

在西方翻译史上,荷马史诗也是人们翻译最多最频繁的作品之一,由此也产生了关于该用什么文体翻译荷马史诗的争论(诗体派占绝对优势)。

到现在,荷马史诗研究在我国还相对薄弱,译本有散文体的和诗歌体的,较好的译本有杨宪益、罗念生、王焕生、陈中梅的。

荷马史诗的研究专著虽然数量不小,但为大多数人称道的对学术界来说却不是太多。

1795年沃尔夫发表《荷马史诗导论》引发了现代人津津乐道的"荷马问题",即历史上是否真有荷马,荷马史诗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还是出自一人之手,荷马史诗成书年代,是否成于一时一地还是层层累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否为同一人所作,两部史诗的关系等等。

"荷马问题"论者认为,由于我们找不到荷马史诗的"原本",因此荷马史诗的真伪颇成问题。

就我看来,荷马史诗有一定的历史体现,它的原始材料是许多个世纪积累而成的英雄故事和神话传说,保存了许多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竞技比赛、祭祀、全民大会等等)。

但是,与此同时,它缺乏时间概念,缺乏史学的严谨性。

史诗叙述时把人的行为和神的意志加以糅合,很多情节都靠神的意志来继续,极大地削弱了其史学价值。

史诗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对原始材料进行整合,对历史事实缺乏严谨的辨伪和考证,缺乏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那种求实精神和批判态度。

关于西方劳动观念史的一项哲学考察_以马克思为中心_陈治国

关于西方劳动观念史的一项哲学考察_以马克思为中心_陈治国

陈治国(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在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传统中,对劳动问题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荷马到黑格尔之前,劳动一直被看作源自人类有限性的低贱的劳作,人必须辛苦劳作才能在自然面前生存,这说明了人是不自由的、有罪的;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人类本质特征的外化,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当代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提出了质疑和修正。

关键词:劳动;实践;马克思;当代西方哲学作者简介:陈治国,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暨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从事现象学与诠释学、古希腊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之解构”,项目编号:10YJC720004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2)06-0021-08收稿日期:2012-05-21关于西方劳动观念史的一项哲学考察2012年11月求是学刊Nov.,2012第39卷第6期SEEKING TRUTHVol.39No.6无论如何定义劳动(英文为labor ,希腊文为εργα,拉丁文为laborare ),劳动在人类生活史上都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

不过,在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传统中,劳动问题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晦暗不明的阴影之中,或被轻视,或被诅咒,或被熟视无睹。

直至黑格尔,尤其是到了马克思那里,劳动问题才有机会登上西方思想的舞台中心。

本文拟以马克思为中心,对西方思想传统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劳动观念进行一种概念史考察: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之前西方思想史上的劳动观念进行一种简要的梳理;第二部分着重阐述马克思劳动观念的主要内容及其独特之处;第三部分接着考察马克思的劳动观念在当代西方哲学领域所引发的一些重要检视和批评,包括现象学视野的批评、政治哲学视野的批评、社会批判理论视野的批评等。

一、前马克思的劳动观念:从荷马到黑格尔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传统之源泉无疑首推古希腊。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

• 神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 佛洛狄忒,都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美 神,因而争执不下。最后三女神请特 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她们都向帕里 斯许愿。 • 赫拉许他成为伟大的国王,雅典娜许 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佛洛狄忒许 他娶世上最美丽的女子为妻。
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弗洛狄忒,
由此引起赫拉和雅典娜对帕里斯不 满。 了国王的妻子海伦和大批财富。
阿基琉斯第二次愤怒
阿基琉斯
• 阿基琉斯是古代英勇戓士的理想形象。 俊美高大 是神不人乊子 骁勇善戓 能言善辩 慷慨大斱 武功盖世 重个人荣誉
• 阿基琉斯的愤怒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 英雄意识同新兴的贵族强权的矛盾, 以及英雄主义将成为过去的时代的矛 盾。 •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喀琉斯是一个“ 过时的英雄”,但是他的性格的核心 仍然是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

《奥德赛》的情节
奥德赛
卡吕普索岛—波斯利亚国— 倒叙:独眼巨人岛—浮岛: 逆风口袋—女巫岛:把人变 成猪—游历地狱:得知妻子 没有变心—太阳神美岛:杀 了神牛——卡吕普索岛
帕涅罗帕 忒雷马科斯
100多个求婚者在家中狂 欢作乐—帕涅罗帕的缓兵 之计:永远也织不完的布 —雅典娜劝忒雷马科斯 出海寻找父亲
3、 尚武精神 史诗对戓争双斱的肯定,不当时把戓争当做既有 利又光荣的事业有关。一斱面私有制开始萌芽, 通过戓争掠夺财富;另一斱面时代风气崇尚勇敢, 通过戓争显示勇敢。史诗在肯定互相掠夺的正当 性前提下,对双斱的歌颂是出于对勇武精神的尊 崇。
奥德赛
《奥德赛》
史诗的第二部《奥德赛》 全诗 一万二千行,共二十四卷是写特 洛伊戓争结束后,英雄奥德修斯 在返回家乡的途中,十年海上漂 流的故事以及回家后不纠缠他妻 子的求婚者斗争的故事。《奥德 赛》的时间跨度同样也是10年, 但诗人只写了最后42天的故事, 其余关亍奥德修斯的经历都是通 过倒叙的手法叙述出来的。

[荷马史诗简介]荷马史诗: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简介]荷马史诗: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简介]荷马史诗: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简介]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篇一 :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简介,荷马史诗-作者简介《荷马史诗》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

《荷马史诗》以扬抑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西方学者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

《荷马史诗》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荷马影像_荷马史诗 -简单介绍,]总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并非一人所作,是当时古希腊游吟诗人的集体成果。

《荷马史诗》以扬抑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

它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妻子珀涅罗团聚的故事。

《荷马史诗》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伊萨卡岛上的王国,与妻子珀涅罗珀团聚的故事。

《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其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充分展现了自由主义的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

继此而来的,首先是1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是1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

《荷马史诗》于是成了”希腊的圣经”。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具有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很高价值。

这部史诗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

《荷马史诗》赏析

《荷马史诗》赏析

整理课件
3
整理课件
4
整理课件
5
《奥德赛》
《奥德赛》叙述伊萨卡(Ithaca)国王奥德修 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 的事情。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 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 得归家。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萨卡及邻 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 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 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 者,恢复了他在伊萨卡的权力。
整理课件
13
创作艺术
• 在史诗的创作艺术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史诗中已经出现 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史诗中描 写的战争,描写的人物,既有古代神话传说的因素,但又是 希腊社会生活的写照。史诗中塑造的英雄群像,如阿客琉斯、 赫克托耳、阿伽门农、俄底修斯等,无一不是现实的,同时 又是浪漫的;既具有传奇性,又充满写实性;既有民族英雄 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把人 物置于重大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来描写,例 如阿客琉斯和阿伽门农的矛盾冲突,阿客琉斯和赫克托耳的 矛盾斗争等。其次是史诗的高度艺术概括力和生动具体的细 节描写的结合。广泛深刻的历史内容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活 动表现出来,使史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再次,史诗创 造的完美的文学形式(如“英雄格”的诗行),明显的口头 文学特征(如“荷马式的比喻”),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 的传记式体裁(如《奥德塞》)等,也都是史诗在艺术上取 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并使之成为后代文学艺术创作的源 泉和典范。
整理课件
16
珍贵价值
• 荷马史诗就是以如此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精湛的 艺术特色成其为古希腊文化的杰出丰碑,它犹如百科全 书,古希腊人民从中吸取了关于天文、地理、历史、社 会、哲学、艺术和神话的一切知识,后代欧洲及其它许 多地区和国家的作家艺术家从中汲取了无限丰富的养料。 就是现在,它仍然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献,仍 然能够以其永久的魅力给我们高贵的艺术享受。荷马史 诗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文学巨著,它反映了古希 腊史前时代的生活面貌,是研究 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 文献;它那独特精湛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欧洲文学和世 界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部编版必修上册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学习之道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抄书自序顾炎武炎武之先家.海上,世为儒。

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

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通鉴》、性理诸书。

他书即有..》《五经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

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

而倭闌入江东郡邑,所藏之书与其室庐俱焚,无孑遗焉。

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及晚年而所得之书过于其旧,然绝无国初以前之板。

而先曾祖每言:“余所蓄书,求其有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

”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又别有所得,合诸先世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

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

自少为帖括之学者二十年,已而学为诗古文,以其间篡记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作;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

本生祖赞善公文集至数百篇,而未有著书以传于世者。

昔时尝以问诸先祖,先祖曰:“著书不如抄书。

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

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

”先祖性豪迈不群,然自言少时日课抄古书数纸,今散亡之余犹数十帙,他学士家所未有也。

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

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

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

”念先祖之见背,已二十七年,而言犹在耳,乃泫然书之。

(选自《亭林文集》卷二,有删改)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B.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C.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D.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炎武之先家海上”中“家”字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家”含义不同。

柏拉图流传最广的10本书

柏拉图流传最广的10本书

柏拉图流传最广的10本书展开全文柏拉图是个极其值得研究的人。

他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更是承上启下的人物: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苏格拉底没有写过文章,他的哲学思想,全靠柏拉图用一批著名的对话录记载下来。

有人说,柏拉图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但是,柏拉图不仅仅有《理想国》,还有更多著名的著作。

例如《泰阿泰德》,典型的哲学家不再被看作政治统治方面的行家,而主要被描述为道德和科学之永恒主题的思考者。

《理想国》中透露出来的政治热情和入世心态在《泰阿泰德》中被一种更为避世和超脱的情怀所取代了,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而又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却一点也没有过时。

柏拉图的10本书,了解你不知道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体味古希腊的智慧。

我去死,你们去活,我们谁的命运更好,只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1.《理想国》: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

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

人们直觉到它的确实存在,但又对此没有把握;因为他们不能充分了解善究竟是什么,不能确立起对善的稳固的信念,象对别的事物那样;因此其他东西里有什么善的成分,他们也认不出来。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它成于作者壮年,震古铄今,影响深远,不仅是作者政治思想的宣言书,而且是一部折人政治家的治国纲要。

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前后共著对话二十五篇。

他坚信哲学家能兼为政治家,确能治理世界。

书中论及正义、国家、财产、幸福、哲学家、真理、认识、理念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两千余年来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

2.《会饮篇》:柏拉图式爱情的源头从很古的时候起,人与人相爱的欲望就植根于人心,它要回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成一个,治好从前剖开的伤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荷马问题”到“荷马诸问题”从“荷马问题”到“荷马诸问题”■ 朝戈金中华读书报日期:2009年3月11日“荷马问题”已经困扰了无数代的古典学者。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是某个人吗?是他在历史上的某一特定时期创作了这些史诗吗?还是说“荷马”的名字背后潜藏着经历了漫长的口头创编和传播过程的史诗传统及其影响?格雷戈里·纳吉通过比较语言学和人类学视野做出的精深研究,卓尔不群地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模型,回答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怎么样、何时、在哪里,以及为什么最终被以书面文本形态保存下来,并且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缘由。

对纳吉享誉国际学界的这部经典力作,我们特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朝戈金撰文予以推介。

格雷戈里·纳吉的荷马史诗研究,风范颇独特。

正是这位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把那个年深月久的古典学难题——“荷马问题”(Homeric Question),解读为“荷马诸问题”(Homeric Questions)。

也是他,在古典学和民间文艺学(口头传统)两个阵营中,都有大批拥趸。

这个现象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他以古典学的底子,民俗学的视域,在古代经典研究中,别出机杼,道人所未道,一举成为北美古典学和史诗研究领域的翘楚。

围绕《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身份”问题及其“追问”,自古以来就聚讼纷纭,往前可以上溯到亚历山大时期。

那时的古希腊学者中被称为“ 离析者”的克塞农和海勒尼科斯就指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存在差异和内在不一致问题,从而认为《奥德赛》不是荷马所作(默雷《古希腊文学史》第二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系统论述过史诗特性的古希腊文论家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和断定荷马是口头诗人的犹太牧师弗拉维斯·约瑟夫斯(生于公元37/38年),也遗憾地没能给我们提供多少关于荷马其人其作的信息。

18世纪的荷马研究主要围绕着所谓的“荷马问题”而延伸,其发展开启并影响了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史诗学术。

从本质上讲,“荷马问题”主要是对荷马史诗的作者身份(一位或多位诗人)的探寻,连带涉及荷马和他的两部史诗之间的其他关联性问题。

从“荷马问题”到“荷马诸问题”(纳吉《荷马诸问题》导论部分),这种“追问”的线索凝结了国际史诗的学术走向,也映射出这一领域最为重要的学术开拓。

18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逐步形成了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荷马史诗在被写定之前一定经历过口头传播阶段,而且这个阶段很可能比“荷马”时代要晚许多。

意大利启蒙主义哲学家维柯在其《新科学》中就坚决主张,与其说史诗是个别天才诗人的作品,毋宁说是一切诗性民族的文化成果。

英国学者伍德(Robert Wood)发表于1769年的《论荷马的原创性天才》更径直提出荷马目不识丁,史诗一直是口耳相传的。

1795年,德国学者沃尔夫(F. A. Wolf)刊印了一篇论文《荷马引论》,随即成为一根长长的导火索,不仅引发了19世纪发生在“分辨派”(Analysts)和“统一派”(Unitarians)之间的论战,同时也成为20世纪“口头程式理论”学派崛起的一个重要前因。

“分辨派”和“统一派”的论战,乃是“荷马多人说” 和“荷马一人说”之间的论战。

他们之间学术立论的不同,实为语文学立场与文学立场之抵牾所致。

所持方法各异,追问路径分歧,观点也就相左。

有两端,就有居间者,那些介乎两端之间的取态,认为荷马史诗虽然不是诗人荷马独自完成的,但“他”在史诗定型中一定发挥过相当大的作用。

荷马与荷马史诗一直被看做是西方文学的滥觞,其人和其作就成了相互依存的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纳吉以他素有专攻的语文学功力,围绕他的“荷马诸问题”(Homeric Questions),深度阐发了古希腊关于歌者、歌诗制作以及荷马之名的词源学涵义,同时也令人信服地重构了荷马背后的演述传统、文本形成及其演进过程等诸多环节的可能形态(纳吉《荷马诸问题》第三章)。

他广征博引的若干比较研究案例,显示了他对当代口头传统和人类学诸领域的熟谙。

在谈论古代的歌与歌手、诗与诗人的内部关联时,能够旁征博引,以类比方法,为我们遥想文本背后的古希腊歌手提供了一个支点。

纳吉的道路,与他同校前贤们的卓越工作有紧密关联。

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的古典学者米尔曼·帕里(M.Parry,1902-1935)对荷马问题的索解,引发了古典学领域的一场地震。

他与他的学生和合作者艾伯特·洛德(A.B.Lord,1912-1991),共同开创了“帕里─洛德学说”(也叫“口头程式理论”)。

通过对荷马文本作精密的语文学分析(古典学的拿手方法),帕里迈出了两大步:先断定荷马史诗是传统性的,进而断定它是口头的。

这种说法在当时不啻晴天霹雳,他们遭到了疾风暴雨般的围剿。

为了让他们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帕里和洛德一脚踏进“田野实验场”,在南斯拉夫的许多地区进行了田野调查。

通过精心设计的田野调查手段和方法,他们得出许多意味深长的结论,其核心是:史诗歌手决不是逐字逐句背诵并演演述诗作品,而是依靠程式化的主题、程式化的典型场景和程式化的故事范型来构造故事的。

同理,堪称巨制的荷马史诗也就不可能是个别天才诗人灵感的产物,而是一个伟大的民间口头演述传统的产物。

口头程式理论迅速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一套学说,其概念工具,从“歌”发展到“文本”,再到“演述”,逐层深化;它的术语系统——程式、典型场景和故事范型,日渐深入人心,今天已经成为民俗学领域最具有阐释力的学说之一;就其理论命题而言,对荷马史诗是“口述录记本”的推定,对史诗传统是“演述中的创编”的深刻把握,既撼动了抱守精英文化的古典学,也撼动了特重底层文化的民俗学。

新的学理性思考就被大大地催生了。

纳吉是古典学领域中深受口头程式理论影响的代表。

他对荷马史诗传统及其文本化过程的精细演证,例如其“交互指涉”(cross- reference)的概念、“创编─演述─流布”(composition-performance-diffusion)的三位一体命题及其间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视野融合,以及“荷马的五个时代”(the five ages of Homer)的演进模型,都大大超越了传统古典学的路数,也令古典学在当代人文学术的格局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下面一些例子中,可以看出纳吉是如何工作的:在对荷马史诗的“编订者”的索解中,他没有就事论事地拘泥于希腊文献的考订,而是引领我们把目光转向印度史诗传统。

在英雄和英雄崇拜问题上,纳吉是这样论述的:“在古希腊有关英雄的史诗传统及其发展中,导致英雄的崇拜可以说是一种亚文本(subtext)。

此外,在地方层面上是英雄崇拜,在泛希腊层面上则是英雄史诗,二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这对认真看待并理解荷马传统的流布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在印度活形态的史诗传统中也存在着显著的类比性。

”(62-63页)这种类比性,通过以来自印度“拉贾斯坦”的例证得到说明——引出两部重要的史诗“巴布吉”和“德瓦纳拉扬”,说明史诗如何从祗敬死者英灵的传统中发展而来。

进而说明,对强大英灵的持久性关注为这些史诗提供了框架,由此史诗的意义和生命力得以维系。

(63-64页)纳吉不仅在他所擅长的古希腊文献方面大肆“掉书袋”,而且还把这种词源学的疏解法延伸到了其他传统的领域中。

例如,纳吉提到“把诗歌缀合到一起”的隐喻,不仅可以拿来与古风时期希腊传统中的“编制诗歌”的隐喻相对照,而且可以追溯到更为古老的印欧语系语言的源头。

纳吉进而找到一个“ 直接的证据”,那就是将一首精心创制的诗歌比作工艺精良的战车之轮。

在最为古老的印度诗歌传统中——原谅我在此处略去了纳吉极为诘屈聱牙的征引——我们看到动词“接合、安装到一起”常用于指代木匠的手工艺,与直接宾语“诗音”组合在一个段落之中(《梨俱吠陀》),在同一段落中,又出现了“接合”与“轮子”(战车的换喻)的组合。

总之,在印度传统中,“木匠”或“细木工匠”成为“大师”的一个隐喻。

(121页)这些考辨最终指向了荷马本人,Hómēros 的词源意义可以解释为“他就是拼合在一起的那个人”!一位终极性的“细木工匠”对其终极性“战车之轮”所进行的精心制作,这是多么生动的隐喻。

纳吉正是立足于希腊文献传统的内部证据,通过比较语言学和人类学方法在荷马学术近期的发展中,做出了继往开来的又一次大推进。

针对荷马史诗的文本演成,他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重视野,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他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发展的“三维模型”,即从“创编─演述─流布”的互动层面构拟的“荷马传统的五个时代”,出色地回答了荷马史诗怎样/何时/何地/为什么最终被以书面文本形态保存下来,并且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缘由。

在借鉴帕里和洛德创立的比较诗学与类比研究的基础上,他的“演进模型”(evolutionary model)还吸纳了诸多活形态口头史诗传统所提供的类比证据,其辐射范围包括印度、西非、北美、中亚等。

最后归总为,荷马文本背后潜藏的口头创编和传播过程相当漫长,大约最迟在公元前550年史诗文本才趋于定型(第二、三章)。

下面的论见,于是就具有某种一言九鼎的气度,且相当深入地揭示出荷马文本的形成历程:“鉴于在文本性与口头诗歌传统的某些演进模型之间已彰显出坚实的平行对应关系,我一直在坚持论述的是:荷马史诗作为文本的定型问题可以视作一个过程,而不必当作一个事件。

只有当文本最终进入书面写定之际,文本定型(text-fixation)才会成为一个事件。

但是,在没有书面文本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着本文性(textuality)——或更确切地说是文本化(textualization)。

我一直在进一步辨析,史诗的荷马传统为这样的文本化提供了一个例证:在创编、演述和流布的演进过程中,史诗的荷马传统按其自身的再创编模式,呈现出流变性越来越弱而稳定性越来越强的特征,随时间的推移而缓慢地向前发展,直至一个相对静止的阶段。

我们可以将这一相对稳定的阶段归结为一个史诗吟诵人的时代(an era of rhapsōidoí)。

”(148-149页)在当代的史诗学反思和理论建构中,基于对文本誊录和制作的深入思考,田野与文本的关系,文本与语境的关系,演述事件与社群交流的关系,传承人与听众的关系,文本社区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都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这乃是因为无论荷马史诗还是印度史诗,历史上经过无数代人的编订、校勘,已成为书面化的“正典”,唯远古时代那气韵生动的演述信息大都流失在苍苍岁月之中。

深深植根于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口头诗学”所做出的努力,无疑也是在力图重构文本的音声,给当代口头史诗的文本制作提供思考的前例,并进而为“演述理论”(也称“表演理论”)和“民族志诗学”两学派所继承。

另外,在史诗传承传播的原生态链条上,在史诗的“第二次生命”(芬兰史诗学者杭柯语)得以延续的可能性方面,这些固化正典与活态传统之间层层叠叠的关联,堪称奥妙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