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知识整理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知识整理一、科学之光1、字音部分:栖(qī)息冒昧(mèi)槲(hú)寄生瓤(ráng)肉醴酪(lǐ lào)龟(jūn)裂浸渍(zì)渣滓(zhā zǐ)赵佶(jí)萌蘖(méng niè)逶迤(wēi yí)青睐(lài)嗜(shì)好酋(qiú)长偏袒(tǎn)强悍(hàn)螫(shì)针蛊(gǔ)惑疱疹(pào zhěn)妊娠(rèn shēn)罪孽(niè)根茬(chá)老趼(jiǎn)湮(yān)没船坞(wù)琥珀(hǔ pò)袒(tǎn)露悄(qiǎo)无声息2、词语部分:绪论: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
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作谦词)。
龟裂:呈现出许多裂纹。
迁怒:把对甲的怒气发到乙的身上,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
萌蘖:植物长出新芽。
逶迤:弯弯曲曲的样子。
青睐:(书)比喻喜爱或重视。
船坞:在水边建筑的停泊或修造船只的地方。
无米之炊:比喻缺少必要条件无法办成的事。
炊,做饭。
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耸,惊动。
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也指思想方法狭窄。
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纵,放;逝,消失。
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
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厚,深重;非,非议,否定。
万家灯火:家家点上了灯。
指天黑上灯的时候。
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熟视无睹: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五备课建议 PPT课件

28
•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 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 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 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 选择这篇文章也是想让学生明白,现在的文体 正在走向交叉、融合,表达内容也往往非常丰 富,科学、人文,包括艺术,有时结合得非常 紧密,所以,只要说明的内容没有科学性的错 误,我们也可以在这些文章中获得科学的知识, 可以把这些边缘性、交叉性文体的表达方式吸 收到说明文写作中来。
17
文章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 宗旨,分析了人类的遗传信息,全面介 绍了这一计划的重大意义,为人类对自 身的生命研究提供了基础。
第一部分(第1—2段)交待人类基因 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第二部分(第3—10段)从六个方面 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 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意义。
6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一、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 / *人 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探索规律、思考价值和自身品格 二、神奇的自然:南州六月荔枝丹 / 斑纹
科学视野中的丰富多样的自然界 三、美丽的创造:景泰蓝的制作 / *足下的
文化与野草之美
科学与美的同构,按照美来造形
7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1.专题内涵: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建立正 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3.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 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4.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提升人生 境界。
3
一、内容目标--工具性目标
5.能够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说明文,了 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方法和语言特 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案全集科学之光【专题解说】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侧重人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识与思考;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则把目光转向神奇的自然界,展示它的丰富多彩,绮丽多姿,科学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窗,让人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本板块又将目光回到人类自身,侧重认识科学的实践性品格,并通过特定的实例说明了科学与美的内在联系,说明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
本专题所选文章既有关于事物说明的,有关于事理说明的,也有程序性说明;既有关于单个对象说明的,也有关于一类对象说明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强的。
⊙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感悟并学习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
2、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学法建议】1、学习本文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全文的结构。
2、可以从本文语言的推敲品位中感受达尔文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世代医生家里。
祖父、父亲不仅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
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发表过《动物心理学》的著作,提倡生物进化观念。
这样的家庭环境,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
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医生,而是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
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同不少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梳理科学之光字音部分:栖(qī)息冒昧(mèi)槲(hú)寄生瓤(ráng)肉醴酪(lǐlào)龟(jūn)裂浸渍(zì)渣滓(zhāzǐ)赵佶(jí)萌蘖(méng niè)逶迤(wēi yí)青睐(lài)嗜(shì)好酋(qiú)长偏袒(tǎn)强悍(hàn)螫(shì)针蛊(gǔ)惑疱疹(pào zhěn)妊娠(rèn shēn)罪孽(niè)根茬(chá)老趼(jiǎn)湮(yān )没船坞(wù)琥珀(hǔpò)袒(tǎn)露悄(qiǎo)无声息词语部分:绪论: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
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作谦词)。
龟裂:呈现出许多裂纹。
迁怒:把对甲的怒气发到乙的身上,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
萌蘖:植物长出新芽。
逶迤:弯弯曲曲的样子。
青睐:(书)比喻喜爱或重视。
船坞:在水边建筑的停泊或修造船只的地方。
无米之炊:比喻缺少必要条件无法办成的事。
炊,做饭。
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耸,惊动。
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也指思想方法狭窄。
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纵,放;逝,消失。
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
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厚,深重;非,非议,否定。
万家灯火:家家点上了灯。
指天黑上灯的时候。
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熟视无睹: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
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全册完整课件

科学之光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全册完整课 件来自 《物种起源》绪论/[英]达尔文/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全册完整课 件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杨 焕明/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全册完整课 件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全册完整 课件目录
0002页 0123页 0184页 0234页 0236页 0268页 0322页 0352页 0354页 0356页 0410页 0473页 0504页 0506页 0553页 0555页 0592页
科学之光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杨焕明/ 斑纹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写作指导说明要说得清清楚楚 此情可待成追忆 项脊轩至/归有光/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英]莎士比亚/ 箭与歌/[美]朗费罗/ 写作指导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直面人生 渔父/《楚辞》/ 论厄运/[英]培根/ 写作指导学会分析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兰亭集序/王羲之/ 我为什么而活着/[英]罗素/
语文苏教版必修5(江苏专用)答案

答案全解全析专题一科学之光专题一 1.《物种起源》绪论基础过关1.C “汲取”与“吸取”都可表示“吸取”之意。
但“汲取”多用于人;“吸取”除用于人之外,还可用于物。
“轻率”与“轻佻”都有“轻”的意思。
“轻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轻佻”形容言语、举动等不庄重,不严肃。
“完备”形容应该有的全都有了;“充分”形容足够,多用于抽象事物;尽量。
2.B 本段文字是通过家养变异来说明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的,所以应选B项。
3.A B.语序不当,“稀少”和“狭小”应对调。
C.成分残缺,“便”后应加“觉得”,“良好”前加“最”。
D.语序不当,“独一无二”和“最主要”位置互换。
4.B 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等分析、判断。
文段主要是描述作者回忆回北平的往事。
从选项中可知,①⑤其中一句为首句,从两个句子的内容来看,①是对⑤的进一步解释,故⑤为首句,先⑤后①;然后由“可是”“然而”可知,先④后②;⑥中的“第一次”是对③中在飞机上看到北平的美景的解释说明,所以可确定语句的顺序为⑤①④②③⑥。
5.B 这幅漫画具有讽刺性,要抓住漫画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
漫画中的人物在对狗狗进行条件反射的观察训练,而狗妈妈对其孩子的一番教导恰恰反映了对人类的一种认知,结合漫画具有的讽刺性,语意概括可从讽刺、嘲笑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结论。
6.答案(示例)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中课堂与课外的功能和顺序进行了倒置,即把识记、理解这些难度比较小的环节放在课外学习,而把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难度比较大的环节放在课堂中进行,这样老师能给予学生比较多的帮助。
解析解答图表类题,应注意: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表的标题、表头等信息,把握图表的主题和方向,并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第二,归纳概括认读结果。
阅读理解一、1.答案极微极缓;渐进不停;迷惑性强。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一、探索与发现内容目标1.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及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的角度,引导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2.感悟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人类负责的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3.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4.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并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学习要求1.思考《〈物种起源〉绪论》一文是怎样表现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文”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冲击。
2.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
3.课外收集学术界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看法,并说说自己的看法;结合对基因科学研究的了解,交流自己对“科学是双刃剑”的理解。
4.能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了解有关绪言的文体知识。
6.摘出文中自己认为在培养科学精神方面有启发或警示作用的句子。
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栖息狭隘免疫胚胎冒昧阐明辜负教学建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以说明为主,应以说明文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可在理清作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和《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辨析“绪论”与“序言”的差别,明白“绪论”的特点。
绪论是著作者本人所写,只用于学术类著作,是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原作的内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以说明、议论为主,较为谨严。
导言或绪论的这些特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中几乎都具备,所以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物种起源〉绪论》语言非常严谨,体现了达尔文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doc

《渔父》教学设计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一样,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五)问题探讨【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
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混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舗其糟而歡其醯”,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木世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明确】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附:【板书设计】屈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生哲学渔父——明哲保身比喻——形象化具体化说理方法反问——强调坚定的决心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往於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息,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一、探索与发现内容目标1.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及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的角度,引导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2.感悟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人类负责的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3.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4.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并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学习要求1.思考《〈物种起源〉绪论》一文是怎样表现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文”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冲击。
2.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
3.课外收集学术界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看法,并说说自己的看法;结合对基因科学研究的了解,交流自己对“科学是双刃剑”的理解。
4.能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了解有关绪言的文体知识。
6.摘出文中自己认为在培养科学精神方面有启发或警示作用的句子。
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栖息狭隘免疫胚胎冒昧阐明辜负教学建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以说明为主,应以说明文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可在理清作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和《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辨析“绪论”与“序言”的差别,明白“绪论”的特点。
绪论是著作者本人所写,只用于学术类著作,是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原作的内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以说明、议论为主,较为谨严。
导言或绪论的这些特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中几乎都具备,所以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物种起源〉绪论》语言非常严谨,体现了达尔文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可以从文本研习入手,通过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分析,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工作方式甚至思维特点,如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注重实践以及自信坚定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作为学术报告,在结构上具有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由总而分,渐次进行,以此来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介绍生物科学工程,多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举重若轻、明白晓畅,应引导学生反复体会其说明特点及其取得的科普效果。
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是前沿学科,又与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基因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教学中应结合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但也要注意不能将说明文教学上成科普课。
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相关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奇异的自然内容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科学视野中的丰富多样的自然界,了解自然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2.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理清说明顺序,说出所说明事物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斑纹》的文体特点: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特点,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4.指导学生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要求1.思考《南州六月荔枝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有何好处。
2.体会自然的奇异,并能清楚、生动地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动物或植物。
3.能理解“斑纹”的内涵,并能举例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中的“斑纹”。
4.能体会说明文中所具有的文艺性,能结合具体例子说出《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这两篇文章的特点,尤其是《斑纹》的文体和表达特点。
5.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6.找出文中的诗词名句,诵读积累;画出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认真品味。
7.积累整理下列词语:醴酪红缯龟裂渣滓逶迤鹰隼偏袒妊娠罪孽教学建议《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经典性说明文,结构比较清楚,相对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其文艺性十分突出,语言生动,特别是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句,不仅有助于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这一点教学时需要特别强调。
《斑纹》这类文章,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特点,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这一点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从传统说明文的角度来解读文章,可以把这些边缘性、交叉性文体的表达方式吸收到说明文写作中来。
要引导学生理解“斑纹”的内涵:“斑纹”在文中含义是多样的,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
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应引导学生注意《斑纹》的写作特点:一般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却是以一驭多,自由而洒脱,文章描写了许多现象,但始终以斑纹为中心,散而不乱。
应引导学生注意《斑纹》在表达方面的特点,如运用多种手法,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使表达对象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揭示,富有艺术感染力;又如语言绘形绘色,准确又富有诗意与智慧;有的地方画面的说明与描写具有质感,逼真,而有的地方则极富抒情性。
再如文中的许多议论性的语句,将自然现象进行文化的阐释,富于个性与启发意义。
在教学时应注意说明文的实用性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等,在教学时应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课外知识。
*三、美丽的制造内容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所展示的景泰蓝、歧江公园的完美的制作与设计,使学生感悟欣赏其内在精神与情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能理解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来安排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法的特点。
3.指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学习要求1.理解《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是如何安排说明顺序和详略的,“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分别具有怎样的精神内涵。
2.学会感受景泰蓝的制作和歧江公园的设计中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整理说明文知识,如根据对象特点说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并学会能把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新构想或创造诉诸文字。
4.在文中画出一些用语准确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砧椎臼釉料栈桥湮没教学建议本板块属于“选学”内容。
可以安排课外自读,也可以在课内完成。
《景泰蓝的制作》和《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说明对象既与科学有关,又与艺术有关,是科学与美的结合。
要提醒学生注意审美和科学技术因素在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体现。
《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传统典范说明文,应以此文为范例,让学生加强对于同类说明文明白晓畅的风格以及说明顺序、详略安排、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认识。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观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涉及的这些内容。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一篇复杂的说明文,在指导研习时,应首先让学生把握文章大的结构,再把握作者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其中许多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思想信息,以及其语言方面的现代感、思辨性,有一种智性之美的特色。
《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等都有大量实物或图片资料,应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同时,在指导研读时,则要引导学生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培养把抽象的说明文字转化为形象的思维能力。
这个专题的几篇作品类型不同,特点各具,既有关于事物说明的,也有关于事理说明的;既有关于单个对象说明的,也有关于一类对象说明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了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较强的:基本上涵盖了说明文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元素。
在本板块教学时,可以与前两个板块打通,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说明文的学习,感受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方法;能看清文章是如何由主到次,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来阐明科技知识和科学道理的;学习如何汲取观点,搜集论据;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相关的说明文知识,例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
写作实践本专题“写作实践”的教学要点是“说明的要素”、“说明的语言”,文体为说明文。
1.能了解、熟悉说明的对象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能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并能够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写作。
3.能根据说明的需要,确定说明文的写作顺序,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如泣如诉内容目标1.感受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体会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2.领悟《陈情表》《项脊轩志》的丰富内涵,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其哀婉动人,如泣如诉的艺术表现力及风格特点。
3.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4.指导学生诵读。
《陈情表》《项脊轩志》都是抒情的名文,感情真挚强烈,应该多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并揣摩其传情达意的手法。
学习要求1.能够感受、理解李密和归有光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能理解《陈情表》《项脊轩志》传情达意的手法。
2.能分析《项脊轩志》表达的“喜”与“悲”之情,具体说说有哪些“喜”,哪些“悲”。
3.归有光善于选取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这一特点。
4.整理《陈情表》《项脊轩志》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归纳整理“乃”“何”“且”“然”“者”“所”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查找资料,了解有关“表”“志”的文体知识。
6.积累整理下列词语:险衅夙见背夺志躬疾病零丁鲜成立祚茕茕独立形影相吊逮沐浴拜除蒙恩逋慢拔擢故老希冀朝不虑夕区区皇天后土结草雨泽修葺洞然栏楯兀坐万籁庭阶迨先妣瞻顾归宁教学建议《陈情表》《项脊轩志》都表达了感人的亲情,为什么感人,应是教学的突破口。
《陈情表》陈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中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曲折性以及分寸感的把握、火候的拿捏,十分到位。
应结合特定的交际环境,扣住“表”可以“陈情”的文体特点,抓住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